「呵呵」一詞的含義為什麼會在數年內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作為一個95後出生的人,以前看這個詞明明很正常的,現在總覺得它的意義變了,變得不友好了,看著不舒服了,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這個問題很有趣。正如題主和眾位答主所說,相信大多數人也都感覺到了「呵呵」已經不再是一個表示開心的辭彙了,而是轉變為表達輕蔑、冷漠乃至憤怒等情緒的詞語,它開始讓人感覺「不舒服」了。

那麼,「呵呵」的含義為什麼會發生改變呢?

這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

1. 「呵呵」這個詞本身就有多重含義

首先,「呵呵」是個擬聲詞,主要是用來模擬笑聲的。而在日常面對面的交流中,笑聲原本就具有多重功能。比如,它可以有表達開心的效果,還可以用來緩解緊張的交際氛圍(卜源、蘇新春,2011),也可以被用來表達並非發自內心的笑。

認知神經學家Sophie Scott就在一次TED演講中指出,笑也分為真正的笑(real laugh)和偽裝的笑(posed laugh)。這兩種笑給人們帶來的刺激是不同的。當人們聽到真正的笑的時候,他們的聽覺皮層會受到刺激,並且會感受到自己聽到的信息非常準確,沒有什麼模稜兩可的地方;而當人們聽到偽裝的笑的時候,除去聽覺皮層受到刺激之外,他們腦中負責處理複雜信息的區域也會活躍起來,這就會讓人開始想:「Ta這麼笑,到底是什麼意思?」(cited in Hurwitz, 2016)

(圖片來自smosh.com)

其次,呵呵也是個語助詞。當它出現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時,可能表示不同含義。當在句首時,呵呵可能表示輕蔑,比如,當自負的人在你面前夸夸其談的時候,你很可能會回復對方:「呵呵,是哦,你真棒!」;而當呵呵出現在句中時,它可能表示轉折和強調後半句話(有點類似於英文中的by the way),比如,當一個人問另一個人,你喜歡這種party的場合嗎?對方回答「不喜歡欸,呵呵,你覺得這種社交有意義么?」,這裡其實就暗含了希望對方注意自己的最後一句話的意思(卜源、蘇新春,2011);而當呵呵出現在句末的時候,可能表示想要結束對話的意味——說出「呵呵」一詞的一方很可能並不希望再聊下去了(卜源、蘇新春,2011)。比如,春節回家,某個不太熟識的親戚問你最近有沒有談戀愛,你可能會回答,「沒有呢,呵呵」。

當然,除此之外,呵呵還在各種場合不同於其中表達了各種各樣的內涵。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2. 網路給「呵呵」內涵的改變推波助瀾

學者們發現,網路的使用不僅僅會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新的詞,也會給本來就有的詞帶來新的含義(Capital One 360, 2014)。可以說,網路是「呵呵」等辭彙含義改變的最重要的催化劑。比如,「狀態」也不僅僅用於表示自己的心情或者生活,而且也用來表示人們在社交網站發布的內容,再比如,「潛水」不僅僅指的是一種運動形式,而且可以指在各種網上群組內部只看不發言的行為。

(圖片來自Hufftington Post)

那麼,為什麼網路能夠改變呵呵(或者其他類似的詞語)的原義呢?

這主要是因為網路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創造出了一種「時間差」與「空間差」。

首先,在網路上,交流可以是延時進行的(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也就是說,對方發出信息的時間點與我們接受信息的時間點之間存在著一個「時間差」。而這個時間差的出現,這就使得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反覆琢磨自己得到的信息(Vonderwell, 2003),同時,這個解讀信息的過程也可能會有外界他人的參與,比如,你朋友會跟你說對方這是某某意思。

其次,這種交流是非面對面的。換言之,發出信息方與接受信息方之間是存在「空間差」的。這就導致了雙方互相看不到彼此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其他可以幫助人們更為準確地理解對方的「非語言信息(Vonderwell, 2003)。

正是因為網路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創造出了這樣的「時間差」與「空間差」,使得人們有機會主動加工和剪裁所接受到的信息,而在這個加工和剪裁的過程中,人們就可能受到自身認知、情緒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區別於原意的解讀,比如一個低自尊的人在收到女友發來的「呵呵」信息時,就會覺得對方可能是在嘲笑自己(即使是在呵呵還沒有變成今天的樣子之前)。

另外,網路對「溝通」快速、簡潔的需求也促成了包括呵呵在內的諸多辭彙原意的改變(最常見的就是首字母縮寫讓原本無意義的字母組合變得有意義起來,e.g. LMAO, BTW)。當我們需要一些簡潔的詞語來表示語句中的「輕蔑」和「諷刺」的意味時,能夠模擬出「偽裝的笑」的「呵呵」就成為了不二選擇。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時候,一個詞語意義的改變是先發生在一小撮人中的(比如有答主提到呵呵最初是在貼吧里流行的),隨著人員的流動以及線上與線下交流的頻繁交互,便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這個詞語的新含義,從而實現這個詞的含義的「真正」改變——從網路到生活。「呵呵」就是如此,即便是我們父母輩的人,也有很多人已經知道「呵呵」並不是表示「開心」的意思了。

以上。

你被 「呵呵」 過嗎?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References:

Capital One 360 (2014). 12 words that take on completely different meanings thanks to internet. Huffington Post.

Hurwitz, Hutch (2016). Dissecting the meaning of laughter.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Vonderwell, Selma (2003). An examination of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students in an online course: a case study.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6(1), 77-90.

卜 源、蘇新春 (2011)《網路聊天中的擬聲應答詞 ——以「呵呵」為例》,《江西科技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第86-91頁。


這個真的少不了2010年前後百度貼吧的力量啊。

wow吧的簽名檔都是一張寫著「每當我敲出呵呵的時候,我心裡想的都是qnmlgbd」的圖片。

零幾年的時候QQ經常有人發呵呵,當年真的很正常,感覺是溫暖一笑。

這個「呵呵」源於哪裡變味我不知道,但是當年貼吧還在用呵呵罵人的時候,QQ動靜是不大的。

我記得當年有人在QQ給我發呵呵,我說別說呵呵,他問為什麼,我就把那張wow吧的簽名檔發了過去。。。。從此他再也沒有給我發過。。。

再後來QQ也都開始了,到處充斥著呵呵風

其實那張簽名檔如果我沒看到的話,呵呵在我心裡一直還好。

但是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冷笑的時候,發出的聲音不就是,呵呵,么(?ì _ í?)

七年過去了,這句話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都是託了貼吧的福。呵呵。


「呵....:)....」

這是網路上女孩的特權,當她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時,就會用"呵"

或笑臉符號":)"來打混過去。這真的是高招,不僅不露痕跡地接受

了你的讚美,還一付不關她的事的樣子。


打字不熟練的同學通常會用一指禪,也就是用右手食指一個鍵一個鍵的點。為什麼用右手食指呢?大概是因為這個指頭最靈活吧。

如果學會打字指法,這右手食指最順手的鍵是「H」與「J」。能夠拼出來笑聲擬聲詞的則是hehe(呵呵)與haha(哈哈),相對來說,呵呵更容易一些,畢竟中指比小拇指靈活。

在沒有表情包的年代,聊天的時候為了顯得自己不是那麼嚴肅,經常會在聊天的過程中穿插「qq笑臉」與「呵呵」這個笑聲。用的時間久了,智能ABC輸入法會把呵呵這個詞調前。此時要是輸入「呵呵」只需要簡拼「HH」就可以出來,是不是更方便?甚至比qq表情的第一個笑臉還順手。——此時呵呵還是它的原本含義。

再後來,聊天過程中遇到比較尷尬或者無話可說的情況,為了顯得禮貌,還是會用最順手的辭彙「呵呵」來應付場面。

當這個使用場景越來越多,再經發達的網路把這個小把戲挑明,助推一波。許多人看了都會會心一笑——原來不只是我用「呵呵」來應付場面啊!所以當別人再給自己發「呵呵」這個詞的時候,不由的會想——對方是不是像自己一樣?

明白這個小把戲的越來越多,呵呵也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無語、被敷衍,再後來延伸出嘲諷的意思。

呵呵不能用了,只好用「hoho」咯,你看,鍵盤上那麼多細菌,我都右手中指打「o」,很不方便的——我這可不算敷衍你吧?

「hoho」代替「呵呵」流行開來。

呵呵!


我猜主要是因為原本十幾年前,大家默認呵呵代表的笑聲是[h? h?],是一種比較正常的輕量級的笑聲。但是可能哪天起人們逐漸意識到,或有意以搞怪的方式,將文本形式的呵呵兩字這樣讀出來:hē hē[x??? x???],畫風瞬間變了有沒有,這個笑聲就很不自然了。呵呵所代表的笑聲變成這樣後,其代表的含義也就逐漸崩壞。


樓上幾個人說的挺有道理的。我覺得語言與文字並不是絕對等價轉換的,有那麼點虧損。

我是96年,我經歷過呵呵為正常階段的時候,不過那時候我看見別人用呵呵感覺特別難受,到後期全面反感的時候我倒是覺得很正常。

(ノ=Д=)ノ┻━┻(ノ=Д=)ノ┻━┻(ノ=Д=)ノ┻━┻

看了別人的回答,似乎是2010年貼吧一個梗造成的。其實我覺得這個只是誘因,最大的原因是很多地方方言裡面沒有呵呵這個詞語 。

我的經歷來看,我即使在呵呵正常的時候,我也討厭人家用呵呵,普通話讀出來,感覺莫名其妙,什麼意思嘛???我沒有感覺到是一個微笑,而是有點輕蔑。


任何代表笑聲的詞,都有弦外之音——人類從不會無緣無故把笑聲作為一個句子。

單純表達開心的話,只是咧嘴笑就完了,誰會故意放出聲來。

哈——蠢。

哈哈——真蠢。

哈哈哈——蠢哭了。

嘻——嘁。

嘻嘻——看戲。

嘻嘻嘻——幸災樂禍。

呵——滾。

呵呵——快滾。

呵呵呵——滾滾滾。

嘿——咋。

嘿嘿——猥瑣。

嘿嘿嘿——你懂的。

哼——哄我。

哼哼——不哄我就滾。

哼哼哼——真特么不來哄我。


先問是不是,再說為什麼。至少明代的呵呵可能已經有了嘲諷意味:

那裡人都是長裙短襖,粉面油頭,不分老少,儘是婦女,正在兩街上做買做賣。忽見他四眾來時,一齊都鼓掌呵呵,整容歡笑道:「人種來了,人種來了!」

這妖王見了,呵呵冷笑,叫一聲哨子,有四五千大小妖精,一個個威強力勝,渾戰在西山坡上。

那怪聞言,呵呵冷笑道:「你這個潑物!原來昨夜那火就是你放的!你在那方丈屋上,行兇招風,是我把一件袈裟拿來了,你待怎麼!你是那裡來的?姓甚名誰?有多大手段,敢那等海口浪言!」

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

嗯,早在《西遊記》成書年代,人們已經懂得呵呵是冷笑了。先佔座,有空再掰一掰哂笑,冷笑,呵呵的關係。


一是因為哈哈,嘿嘿,嘻嘻,嘴部要張大,聲帶明顯震動,而「呵呵」可以在嘴部完全不動的情況下僅靠喉部發出,也就是幾聲乾笑,假笑。

有點像從鼻子里哼出來的以表輕視蔑視不屑的鼻音。

二是可能由於第一個原因,"呵呵冷笑"常見諸於古代話本現代小說里,容易聯想負面情緒。

三是語義的通貨膨脹。一句話概括就是「誇張表達一般化」,從而導致詞義的「貶值」。具體點來說,原本有一定語境限制的詞,被解除了限制放到一般情境中使用。

比如,原來餓在先秦時代是形容瀕死的狀態。現在一頓不吃喊餓的情景也是常見。

從"美女"到"女神"。凡是女性,出門幾乎都會被喊成"美女",一個真美人被誇"美女"簡直像罵人。

形容演技,原先是好,不錯,後來是"艷壓""力壓",再是"吊打""爆棚"…

程度副詞的變化也有跡可尋,很醜→丑哭,丑吐血→丑到飛起→丑到旋轉爆炸螺旋升天…

當一個詞被濫用,使用這個詞帶來的邊際效用會遞減,也就是用的越多刺激越弱,群眾的閾值會相應提高,為達到與原先的辭彙近似的刺激效果,需要改用更誇張更大膽的詞。

同理,因為"呵呵"用的多了,帶來的正向刺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態度顯得敷衍,為體現"誠意",需要改成"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者"韓寒會畫畫後悔畫韓紅""或者"hhhhhhhhhhhhhh""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哼哼哈嘿何厚鏵"

總之,字數會比之前多很多…

PS:"呵呵"的新意義,似乎只存在於熱愛網路的年輕一代。

中老年仍然使用"呵呵"來表達愉悅,那種含蓄羞澀禮節性的笑。


我覺得這裡面有好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網路聊天與面對面聊天節奏的不同。「呵呵」是一種很輕微的笑聲,一般都是不自覺地發出來的。在面對面聊天的時候,它與上下文的間隙很小,以至於人們往往都注意不到。而在網路聊天時,如果一條信息只含有「呵呵」兩個字,它就會與上一條消息之間間隔兩三秒鐘,就容易引起對方的注意,讓對方瞎想。

二是語義的「通貨膨脹」。正如夸人的時候說「還行」「有一定水平」會被認為是似褒實貶一樣,在表達開心的時候,如果不用「哈哈」等程度很高的語氣詞,就會被人認為實際上並不開心,而是有別的情緒。

這兩個因素導致了「呵呵」含義的變化。而網路時代,一旦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詞語,大家就會一窩蜂地去模仿,這導致了「呵呵」含義變化十分迅速。


其實不止是「呵呵」,還有「恩」「哦」等詞也早已發送的變化...

歸根結底其實是網路的發展,網路社交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非正式化,在網路上我們可以暢所欲言,氛圍可以輕鬆一點,文字可以活潑一點。但在對方發了「呵呵」「哦」等字詞的時候,你會覺得冷場,甚至於不想和他聊天,反感這些詞...

這是因為在聊天時,人們想接收到的是互相的交流,慰藉,而不是一句皮笑肉不笑的「呵呵」「哦」。接收到這些詞的人會感覺你不是真正的在回應他,而是充滿了不屑與冷漠...

----我想你了 ----哦

----關注一下吧 ----嘻嘻

----點個贊吧 ----呵呵

這些話殺傷力簡直不要太強好嗎!!講道理我聊天遇見這種情況特別親的人我才會和他說一下我不喜歡你這樣說 ,能不能改變一下...一般別人我都是直接屏蔽的....


我也經歷過「呵呵」為正常的時期,後來我改成了「嘿嘿」。


因為說mmp會被刪帖封號啊。

而之所以說mmp會被刪帖封號是因為發帖後內容會永久保存並且被不特定數量、不特定立場的人讀到。


這就是所謂的「網路用語通貨膨脹」,一個詞變得非常普遍之後大家就會認為它具有敷衍的意義,不真誠。別說呵呵,哈哈現在都不太用的了了,嘿嘿面臨危機。


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的汪奎先生以《網路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為題撰寫了他的碩士研究生論文。

本文將部分解答題主的疑問。

網路會話中「呵呵」的功能研究--《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呵呵這個詞的詞義演變經過大致如下:

1.單純表示一種笑聲

2.無話可說時一個敷衍的回復

3.諷刺嘲笑

為什麼呵呵一詞的含義不斷變化,最後變成了今天這個多數人看來十分不友好的詞?

原因很簡單: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多數人認可了呵呵的新含義。

是不是覺得我在說廢話。。。但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語言文字,本質上只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思想交流的符號。因為思想無法像無線電一樣,直接從一個人的大腦傳遞到另一人的大腦。當一個人想要把自己的一個想法傳遞給另一個人時,他該怎麼做呢?很簡單。他需要先將思想轉化為語言或文字,而後通過說或寫傳遞出去,之後被另一個人接收,那個人再將接收到的語言或文字轉化成思想,從而理解第一個人想要告訴他的東西。

那麼就涉及到一個新問題。為什麼我寫下A這個詞,別人看到後不會理解成B的意思呢?

這是因為信息發出方和信息接收方在完成這一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詞的含義,已經提前達成了共識。這個共識來自於後天學習,且被多數人認可。

回到呵呵的問題上來。

為什麼後來呵呵的詞義,由普通的笑聲,轉化為包含嘲諷挖苦等各種不友好含義的詞?

因為多數人對呵呵是一個不友善的詞達成了共識。

有時候你和長輩們微信聊天,也許會發現,他們並不知道呵呵的新含義,他們依然只是將呵呵當作一個表笑聲的詞。這時候你和長輩,對呵呵的含義沒有達成共識。你覺得發呵呵是在罵你,而長輩們只是想表達他們在笑。

所以說白了,語言和文字只是符號,你認可它是什麼意思,它就是什麼意思。

至於這個共識是怎麼達成的,這個就比較複雜了。要是有人點贊我就明天再更。本問題下其他答主提到了不少,可以先作為參考。

一句話再總結下呵呵一詞如今變得不友善的原因:因為隨著時間的推進,多數人認可了它是一個不友善的詞語。

------------------分割線------------------

評論區有朋友認為我上文所說的是結論不是原因。其實,文中所說是根本原因。百度貼吧事件,呵呵發音口型等等只是一些呵呵詞義演變過程中的具體小原因。這些具體的小原因逐漸推動了使多數人達成共識這個大原因的形成。而後呵呵的詞義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那個圖梗,每當我打呵呵時,心裡想的是qnmlgb。這個梗的傳播導致了大部分網路語中的呵呵都等價於罵人。

當然,好幾年前這個梗就不再流行了,但呵呵的不友好概念已經被廣泛認同。

看了下回答,發現大部分人似乎不知道這個梗,或者忘了。但我接觸互聯網挺早的,貼吧論壇qq都玩的,呵呵從作為一個比較輕的笑的友好表達到變成罵人我是經歷過來的。

當然某些答案的分析也有一定道理,所以即使很多後來的網民不知道這個梗,但在既成的氛圍下,迅速接受了呵呵並不友好這個概念。


用呵呵的某些人很欠揍,彷彿他一呵呵,道理都在他那了。


每當長輩或者老師給我發這兩個表情我就很惶恐


七八年前剛玩貼吧的時候,與人觀點不合,爭論中對方每句都以「呵呵」結尾。當時我還覺得對方當真是有涵養,對於持不同意見的人也能如此和善對待。

現在想起來…呵呵( ? ? ? )


推薦閱讀:

俄羅斯來華留學生大衛(Давид Колосов)的長相符合俄羅斯人的審美嗎?
傳統武術中內力真的存在嗎?我怎麼記得「內力」這個說法是上世紀初,一個叫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家發明的?
「崖」字到底應該怎麼讀?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讀音?
1990 年以後,有哪些日文漢字辭彙進入了中國?
普遍而言,國人的審美水平是否相對較低?如果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TAG:心理學 | 文化 | 中文互聯網 | 網路語言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