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不規則形狀的銀可以做貨幣,而銅必須做成制錢才可以成為貨幣?

高曉松的節目裡面提到,但他解釋的不是特別好。經濟學怎麼解釋?


沒看到一個靠譜的答案!

各位不要用現代的觀念去考慮古代問題。

由於開採和運輸成本問題,銅在古代也可以勉強算做貴金屬的,而銀子由於古代的稀缺性更是標準的貴金屬。一兩銀子在古代可以買200斤以上的糧食,也就是1.5-2.5石,要知道古代糧食金貴,這些糧食的價值也是遠遠超過現代的。

之所以銅錢要做成標準化銅錢,而銀子不用的主要原因是,在清明以前,銅錢才真正起到流通作用,而銀子流通的機會非常少!

天天都要用的銅錢如果不標準化,價值不恆定,那麼就沒辦法流通。而銀子不用,每次銀子交易都需要檢驗成色,稱量重量,核查真偽等複雜的程序,這一套下來至少兩個小時過去了,顯然不可能當做日常貨幣使用。

古代一兩銀子的價值可能等於現代幾千元人民幣的價值。你會帶著幾千塊的貨幣去門口買五毛錢的醋嗎?

所以古代銀子很多都是大錠的官銀,作為大宗儲備貨幣使用。

高曉松講的東西適合啟蒙,真正想了解點知識還是要自己看,不能讀三國演義學歷史,是不?

ps.雖然我是2001年學的貨幣銀行學,但是某些回答裡面提到的書中內容,這個真沒有~


題主的這個問題真是一個美妙的錯覺,在中國我們才習慣說碎銀子,在古歐洲銀幣可是從很早的時期就非常普及了,古羅馬帝國的標準貨幣「第納爾」就是銀幣。所以這就衍生出一個新問題了:為啥中國更傾向於用銅幣?

最容易找到的答案是古代中國的銀產量非常少,大部分的銀都是從國際貿易流入的,所以這些銀一般都會被鑄造成銀錠儲存,主要用於官府的大宗貿易結算和徵稅。比如在養軍隊方面,把銀子運到產糧地直接購買糧食可比直接運糧省事多了。一般銀錠的規格都在1兩以上,也有5兩、10兩甚至100兩的(古1兩為36克),我們經常在武俠小說里見到的碎銀子,其實很多都是從銀錠上剪下來的,而這些銀錠一般都是通過賞賜、官府對民間的貿易等方式流通出來的。

但這並不解釋根本性的問題,就算少,不也鑄造成銀錠了嗎?為啥不做小一點?而且到了明代由於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在南美也發現了大量的銀礦,中國通過國際貿易獲得的白銀已經非常可觀,甚至有通貨膨脹的危險了。明代禁海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如果民間的白銀太多,那官府的白銀就不值錢了,這樣本來就財政緊張的政府就更加窘迫了。而銀錠之所以要做這麼大,也正是為了防止其在民間自由流通。還記得新白娘子里白素貞盜庫銀是怎麼被發現的嗎?銀錠下有官府標記,私自持有可是違法的。

中國不採用銀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公元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大一統,又是一個獨立性較強的農耕文明,國家對貿易的依賴度非常低,而且具備了強大的國家信用度,可以用更便宜的銅來鑄幣收取「鑄幣稅」。畢竟全國上下都統一使用銅幣的話,那國家是可以通過發行銅幣賺錢的——道理很簡單,5克銅也許買不到一個包子,但做成銅幣,國家說它就值一個包子價,那這5克銅就可以變成實實在在的包子了。要不是當時技術不發達,中國早就普及更便宜的紙幣了。而白銀作為一種當時世界公認貴金屬,具有保值的作用,畢竟它不像銅那麼好開採,這就天然具有抗通貨膨脹的功能。就像美元英鎊在金本位時期必須可以兌換等值的黃金一樣,古代中國政府的財富基礎也是白銀,銅幣只不過是白銀的收據而已。民間接受碎銀子也是逼不得已,畢竟還要去稱重、檢驗成色,麻煩死了有沒有?但國家沒有銀幣難道屁民還敢自己造不成?而武俠本身就是一個與官府對立的角色,你說不準殺牛那我偏要大口吃牛肉,你說不準用銀子我偏要用。如果你是一個店小二,看到一個彪形大漢或者大戶人家的家奴拿著一把碎銀子來消費,你敢說你不做他生意?

理解了白銀的這個作用後,再來看銀幣流行的古歐洲。與中國不同的是,古代歐洲民族成分複雜,農業又不發達,我們目前公認的西方文明搖籃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是商業型帝國,他們的強大是建立在控制地中海貿易圈的基礎上的。大量的國際貿易就必然仰賴國際都認可的貨幣,畢竟當時可沒有銀行和匯率之類的玩意。如果某一個國家擅自鑄造成色不足的貨幣來收鑄幣稅,那整個國家的商人就很可能拋棄這種貨幣而採用成色更好的貨幣,畢竟國際貿易這麼發達,上哪找不到個好銀幣呢?即使強大如羅馬帝國,也做不到像秦皇那樣充滿王霸之氣的宣布:「今後這一片都聽爺的,我說銅幣好你們就要用銅幣,我說豆腐腦要-吃甜的你們就都不準加鹽,傲嬌臉!」所以對於商業帝國來說,在貨幣上缺斤少兩隻會損害本國的信譽,招致世界的自發性經濟制裁。

而地中海貿易圈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海洋是一個潮濕的環境,海水腐蝕性又非常高。採用銅幣的話不僅重量更大,擠占寶貴的貨船倉儲空間,還非常不利於財富儲存。商業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本的體系,資本需要長期的積累,沒有哪個商人願意看到自己存了一輩子的銅幣變成一堆銅綠粉。所以雖然古歐洲也有銅幣甚至鐵幣,民間也流行這些貨幣,但在國際貿易上最吃香的依然只能是銀幣。


看錯了看錯了,更正一下,銅價應該是40000-50000元一噸,特此更正一下,抱歉抱歉。

現在期貨銅的價格是45920一手(5噸),意思就是一噸銅大概在9200元左右。一枚銅錢大概是20g.也就是說一噸銅可以做5萬枚銅錢,一枚銅錢的造價成本為0.184元。而銅錢的面值遠大於0.184元。這就是問題所在了。而銀子和碎銀價值基本相當,所以不用特別約定形狀。同理可以類比一個問題為什麼紙這麼便宜,而做成特定形狀的紙(鈔票)就很貴了?


為啥紙必須印成錢才能花呢?一個道理。

做一個銅錢所花費的銅,遠不如這一個銅錢的面值。中間差的部分,由政府的信用支撐,也是政府製作銅錢的鑄幣稅。如果發生戰亂,政府信用下滑,銅錢無人願意接受,就會很不值錢。現在的紙鈔也是一個道理,只不過和平的時間太久了,很多人都忘了紙鈔貶值的時候有多嚇人。

用金銀做錢幣可以嗎?可以,但是沒必要,成本高,能用銅解決的問題幹嘛要用金銀解決?印100元人民幣沒必要鑲個金邊吧?所以金銀往往以金屬形態流通於市面上。

金銀也有被做成硬幣的時候,不過那主要是為了稱量方便,和金錠銀錠一個意思,所以英國的貨幣和重量單位都念鎊/磅。不過政府也沒那麼老實,鑄金幣的時候,總會往裡面摻別的金屬,以便在金銀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鑄更多錢,於是金幣里的金子成份就少了。含金量這個詞熟悉吧?就這麼來的。據考證,歐洲那些個王朝,一開始金幣含金量都很高,越往後面越低。

這些內容,貨幣銀行學裡都有。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並不是在所有地區所有時期碎銀子都能作為貨幣流通的。

具體情況要結合歷史背景來看當地的經濟政策。


◆大概相當於紙要印成錢才能當錢,而金子怎麼都可以


金銀為一般等價物。


中國古代是金銀本位。銅錢相當於非足值貨幣,用於流通。當然,這麼說也不全面,實際上古代綢緞,布匹都有部分貨幣功能。


歷史學說:問題是錯的

銅在歷史上一樣有擔任過通貨,做為稱量貨幣的歷史.

從問題本身來看,改成不規則的銀可以做為貨幣(計重貨幣),但白紙要印成"錢"才可以成為貨幣,可能重合適一些,但這樣一改,問題就變成概念題了:通貨/貨幣.稱量貨幣,計量貨幣.


因為銀和金都是可以用標準的稱量方法計算,你規則和不規則不影響銀子的質量,這是金銀本身具有的性質,難道不知道有一種可分割性嗎。然後銅為什麼不行呢,因為銅是賤金屬,就像現在的一毛錢一樣,供你日常找零和零星用的,本來價值單位就低,你說你要一個大的銅元寶我還得給你融一下,還不如換算成銅幣


個人認為銅比較容易提煉與鑄造,而且價值較低,所以鑄成銅幣,銀和金多數以單質存在,量比較少,而且質地比較軟,所以可以用散碎銀子。


貨幣天然是金銀


誰說錢是紙做的,明明是棉花做的


不規則的銀能成為貨幣是銀單位價值比銅高。並不是規則不規則問題人看中是它本身的價值。規則銅成為貨幣是人為賦予它的價值不是它本身的價值。如果你拿一噸銅也可以買東西


首先價值不對等啊…你可以理解為紙和人民幣的關係,而銀子就是銀子,價值相同不敢說起碼大致相同


媽的,我就很不能理解,你為何問這樣的問題(O_O)?青銅器在商周時代就大量存在了,拿破崙和部下一起喝酒只他自己用銀碗。

古時候的碎銀價值怎麼都比銅板高一等級,金錠就更不用說了,這種問題你需要自己去多了解貨幣發展史嘍!回答再響亮也沒能說透淵源。

加油吧,有問題多思考一下,多查資料,知乎重在「乎」。


一個是貴重金屬,看重量的

一個是貨幣,看央行審美觀的


簡單的來說,不規則形狀的銀並不是「貨幣」,而是被接受當作支付手段的商品,支付能力取決於材料本身價格。而製成錢的銅則是貨幣,支付能力和材料已經沒關係了。

製成錢的銅是貨幣,其價格脫離了銅的價格,在貨幣所示面值超過材料成本時,用銅做貨幣和用鐵、木頭等做的貨幣都是一樣的。這種貨幣的流通和支付能力來源於契約,跟本身生產成本沒關係,即發行方來保證貨幣的支付能力。這種發行方保證其價值和支付能力,支付能力超過材料成本的,也可以延伸到不記名的房契、抵押憑證、存摺/銀票,不過這些都不屬於貨幣。

而不規則的銀則是一種商品,其價格來源於銀在市場上的供求關係,用銀買東西本質上是以物換物。準確來說,沒有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不規則形狀的銀並不是貨幣(貴金屬貨幣也是要貴金屬製成規定樣式的,例如銀元寶)。但因為貴、使用廣泛、接受方可以變現,而在古代被當作流通物品,被接受為支付方式。糧食、布也是可以作為流通的商品,在古代跟銀一樣,也可以買東西。

至於現代為什麼幾乎不用商品來當作支付手段,是具有時代特點的。

  1. 現代貨幣價值穩定,貴金屬價格不穩定,而古代金銀價格穩定。
  2. 古代大額交易不便,用法定貨幣支付大額商品,攜帶不便,想像一下用一車銅錢買東西的場景。而現代可以用支票、刷卡。
  3. 現代大部分國家通過立法將法定貨幣作為唯一流通手段,而古代並不禁止其他形式的流通手段。不過也有反例,例如明朝的用銀禁令。


因為銅是較為常見的金屬,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會用到。這樣就必須約定樣式,否則民間就可以隨意仿造。銀和金太少見,人們日常除了奢侈品會用到,基本日常用品難以用到。所以就不需要約定樣式。

等價物要成為貨幣,前提是其價值不會被隨意改變,達成這個條件的第一個方法就是貴,也就是稀少。比如遠古時期有用海貝做貨幣的,因為人類的聚集地不再海邊,海貝很稀有。如果海貝隨處可見,今天我窮的要死,明天去海邊轉一圈,我就衣食無憂了,這怎麼行呢。

但是隨著商業的發展,使用貨幣的人大大增多,貨幣如果還這麼貴這麼稀少,那數量就不夠用了,人人兜里都沒錢,還有什麼交易。所以必然會出現價值不貴,不夠稀有的貨幣。而這些貨幣不夠稀有,說明容易得到,那麼其價值就難以穩定,這樣國家就必須出來限定貨幣的樣式了。讓其價值處於國家的穩定控制中。


看價值是否匹配。若匹配,就不在乎形狀,不匹配就得鑄幣了。

同樣,若銀大量開採,變廉價了,一樣需要鑄幣解決。


推薦閱讀:

中國騰飛的經濟是否說明中國的教育在宏觀上沒有問題?
在網路遊戲中(如魔獸世界)進行經濟學實驗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鄉村凋敝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引導人才迴流?
為什麼好的工作機會更容易聚集在大城市?
如何理解經濟學中「結構」一詞的含義?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