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有所謂「言論自由」嗎?

本來我以為明朝是如書上所說的一樣,有「特務機構」四處監視,很多人因言獲罪。可是看到有人說明朝政治清明沒有清朝一樣的文字獄,想問問是否真是如此


明代的文字獄 @威斯特蜀黍 已經澄清了,明代文字獄主要集中在朱八八國初局勢不穩,政權鞏固的階段,此後可以說寥寥無幾,且多數事出有因。並未對明代社會和思想造成多大影響。

附一個鏈接,很多網上流傳的所謂明代文字獄已經有人收集資料打臉過。

http://tieba.baidu.com/p/4065777812?share=9105fr=sharesee_lz=0

接著說下言論自由。言論自由這個東西在任何時候都不是絕對自由,只能是在一個框架內的自由。反映在古代社會,沒有微博沒有網路的世界,我們能看到的是官員們對皇帝的奏疏和一些文人的著作,我認為官員對皇帝敢不敢直言犯諫就可以反映社會的言論自由的程度。這方面以魏徵與唐太宗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

明代也有很多直言不諱,犯逆鱗的事件,比唐更有過之,只不過不像魏徵的故事一樣流下美名卻形同鬧劇。例如海瑞罵嘉靖「嘉靖者家家乾淨」,雒於仁罵萬曆的酒色財氣疏,還有李三才「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這些基本上不能稱作勸諫了,簡直就是指著鼻子罵人人身攻擊了,這些疏一上去就轟動天下,朝野沸騰,在中國曆朝歷代以君主集權為特點的政治環境是不可想像的。為此清人修明史時就看得很清楚「懷忠發憤之士,宜其激昂抗詞以匡君失。然納諫有方,務將以誠意。絞訐摩上,君子弗為。謂其忠厚之意薄,而衒沽之情勝也。」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明代中後期的政治生態和言論簡直不能稱之為「不自由」,而是「太自由」到過分的程度,官員們大有不拿皇帝當皇帝的趨勢。

此外,明代隨著出版業的發展,各類明朝那些文人很熱衷寫筆記和修史,也即經常說成是野史的東西。這些野史良莠不齊,很多熱衷於宮闈八卦,也有記載朝政得失,很多加入了作者個人的評論,更有些純屬造謠的東西也堂而皇之的寫入了書中。

例如成書於正統成化年間的水東日記就記載了一個趣事「太宗皇帝初營天壽山。命皇太子偕漢、趙、二王暨皇太孫往視之。過沙河,凍。王請卻步輦就行。仁廟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宣廟即應聲曰,更有後人把滑哩。漢回顧,怒目者久之。此則雖由一時,而後來武定州事已兆於此矣。」然而這是個赤裸裸的造謠,明末朱國禎就澄清過「沙河把滑之語,考其時,仁宗、太孫與漢王,了不相及」,三個人這段時間根本就沒在一起待過。

這類事情充分表明明代民間社會文人們對政事和皇帝身邊的事之熱衷,文人們即使胡亂編皇帝和高官以及朝廷的段子都沒什麼事(現今微博造謠轉發500次還犯法吶),造謠成本之低廉。還有一些造謠就出自朝廷上的奏章,為了達到打擊政敵的目的,造謠和誇大屢見不鮮,如丁應泰為了彈劾楊鎬就故意誇大蔚山損失到2萬之多。

這些事例更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明代言論「自由」的程度。這不是什麼自由不自由了,而是隨著朝政弊病叢生,黨爭四起,朝堂上言論已經失控,為了政爭造謠生事都不算什麼了。隨著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對民間社會的言論就更談不上控制了。

…………

以下是我轉載楊念群的一份採訪稿,我覺得挺好,分享一下。

楊念群:朱元璋出身底層,由於自己文化不高,所以就有意地壓抑士人。與其他專制王朝相比,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當然,如果你和宋朝比就差遠了。你要是和清朝比又好一些。清朝君臣是主子和奴才,比明朝的君臣父子更甚。不過,從明朝開始到清朝,讀書人的地位在逐步的降低,這是一個事實。比如明朝,朱家王爺們薪俸特別高,官員的薪俸特別低。儘管明朝皇帝改變了對讀書人寬厚的政策,但讀書人的空間仍然比較大。

近世中國,儒家有兩個高峰,一個是朱熹,一個是王陽明。朱熹更強調一種制度建設,於是宗族在朱熹以後變得非常普遍,並在明清社會延續了下來,成為儒家思想的根基。明代繼承了宋代的傳統,讀書人一直擁有集會結社等基本權利。比如,明代講學的風氣很盛,書院遍立,流派紛呈,讀書人集會、結社,實際上就是今天說的學術、思想自由。在蘇州就有過上千人的集會,大家席地而坐,暢所欲言,還支起大鍋做飯。這在清朝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不可能有一個朝代是完美的,我喜歡明朝也是相對的。相對於清朝,晚明是一個適合於讀書人生活的時代。清朝的皇帝非常強勢,這種強勢帶來了帝國空前的版圖和盛極一時的武功,但強勢的後果就是人民被迫放棄個人權力,甚至是尊嚴。

與清代不同,明代的讀書人有著自己的精神力量,民間社會的能量很大,這就對讀書人形成了一個有力的支撐。很多人不畏廷杖,冒死進諫,皇帝真是沒辦法,打死他吧!反而在道德上是把他拔高了,皇帝卻要落個昏庸無道的罵名,諫臣以死博得了名節。海瑞的例子恰恰證明了明代的士風。清朝就變了,明末還有死諫的大臣,抗爭的士子。清朝呢?書院不能開了,集會不能講了,士風也就完了。換言之,民間社會沒了,道德支撐也沒了。你死諫的結果就是被殺頭,然後什麼都沒有。

在西方,知識分子的價值就在於批評。我想在任何時代,統治者還是需要鼓勵讀書人說話。當然這需要一種制度安排,不能因為讀書人的「閑話」就不能正常行政了,比如明朝末年,讀書人以大義左右朝政,影響用人、施政,確實是問題。東林黨人最後能操控科舉的名額,逐漸形成了利益集團,這肯定是負面的。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封殺讀書人的聲音。萬馬齊喑是最可怕的。

把你抬高,你就厲害,皇帝貶你,你就完蛋。如果僅僅以這種標準來看,宋代肯定是讀書人感覺最好的時期。但是反過來講,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中,精神上或許更加有張力。

國曆:在您的書里把清代描寫成讀書人生活狀況最糟糕的一個時期。康雍乾三朝搞文字獄,對讀書人精神上的壓抑究竟有多殘酷?

楊念群:文字獄是一個系統工程,並不針對個人。有些很著名的文字獄個案,幾乎不可思議。一個瘋子說了一些瘋話就被杖殺。其實,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個瘋子、精神病,完全可以免死,但就必須杖殺。這就是一種控制,叫你感受到一種恐怖。當然,這只是文字獄的一個方面。

實際上,文字獄是一種全面控制社會輿論的技術手段,幾個大的案子不過是冰山一角。康熙年間的文字獄,雖然有名,但處理相對比較輕。雍正時期的「曾靜案」基本採用了一種思想改造的形式。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最為嚴酷,超過一百件。但那時候沒有互聯網,誰知道啊?似乎對讀書人的影響並不大。

文字獄的升級不在於發生的頻次,而在於技術手段的臻於完善。比如修訂《四庫全書》,以建設國家級文化工程的名義征書,表面上是要徵集歷朝歷代的書籍進行文化建設。實際上,征書的過程就是毀書。

這個過程還是對官員的培訓,培養他們的政治嗅覺和控制技術。在修訂《四庫全書》期間,乾隆皇帝用諭旨教導各地督撫,征什麼樣的書,禁什麼樣的書,逐漸培養官員的政治嗅覺。官員們必須猜皇帝的心思,又不能做得過了,這裡邊輕重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學問大了,經過長時間的調教,官員們逐漸形成了條件反射。這個過程就是專制體制的一種自我建構,大清國逐漸培養出一大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庸官,也就造成了輿論空間越收越緊,讀書人說話的權力最終被完全被剝奪。


就知道說明朝文字獄要把八八給搬出來,事實上明朝要說壓抑的氛圍也就集中在太祖朝,畢竟天下未定,四方未平,需樹典立威。

但如果要拿整個朝代來比的話,隨便列點數據來比較比較

一句話,論士風自由大明不知比韃清高到哪裡去了,難怪清人會發出「今代之弊在議論之少」的感慨了


阿Q把癩瘡疤當做自己可以驕傲的優點了,人無我有,便是優點。那些沒有生長癩疤瘡的人們反倒是有缺點的人了。

清粉熱衷於指責明朝有文字獄。文字獄,明朝弄得,我弄不得?

黃俄最喜歡說華盛頓蓄黑奴。奴隸制,美利堅弄得,我弄不得?


古代王朝為了維護正統性都會幹這些事,所謂「文字獄」因言獲罪是朝歷代不少的。明的「文字獄」有實證的也不少所以所謂言論自由就是個笑話。

滿清和大萌比較「文字獄」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貨色。

。。。。

大萌粉估計用來證大萌言論自由的是言官系統。然而非言官你敢逮著皇帝,實時張口就來的話後果說不定還真可能十族了。言官有言官的許可權而不是說所有人都能「言論自由」。


明朝和今朝,有,可屬於顯規則,群眾知道啥不能說。

清朝的問題是,規則不明,牽強附會,找個由頭,就能整你。


風聞言事,捕風捉影。御史就是做這個的。


你知道永樂和士成小人也嘛?


沒有,宋以後徹底消滅了貴族,也消滅了自動演化到憲政的可能。自然沒有言論自由。


你稍微注意下就會發現提到特務機構文字獄這些都跟明太祖牽一起說的,這些也不是假的,但書上渲染出這種壓抑的氣氛在洪武朝後就沒那麼嚴重了,某些書籍跟文章的確有誇大事實的嫌疑。文字獄每朝每代都存在,但清乾隆朝是泛濫成災,那才是真正的言論不自由。。


只要是封建社會搞文字獄肯定有的,而且是一定的,這是當時政府最容易控制民眾思想的途徑。

但歷史書還是很多文章的確都是黑明朝黑的賊過分的,看你自己判斷吧。


推薦閱讀:

畫歷史地圖的知乎用戶@布哈林的水平如何?
道士或傳統漢族男子是怎麼束髮的?
日本真的沒有法定首都嗎?
唐明皇這麼愛楊貴妃,為啥不立她為皇后?
有哪些取得了極大成就但英年早逝的天才?

TAG:歷史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