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就算是剛需,在任何時候買房都是合理的?

一直聽人說房價再高,你有剛需,比如婚房,就要買。我覺得這不合理,但又說不清具體理由,故問知友,求解答。


不需要貸款的隨便買,有錢人買白菜 2毛錢 也買 10塊錢都一樣買

這裡說的是需要貸款的.

如果1房價在頂部了 而且利息的打折也沒了 的時候 你買了 等你買了就降級 而且還加息了,而且這個事情內需會降低 企業利益不好還會隨時很多企業倒閉.

如果2你沒買 租房住,等降價後 開始減息周期 企業開始復甦 開始可以加工資了的時候再買


謝邀。

買房不是剛需,居住才是剛需,居住可以用租房解決。

婚房也不是剛需,結婚繁衍才是剛需,結婚必須買房可以通過溝通或者換人來解決。

你覺得不合理沒毛病,只是你可能決定不了別人怎麼想,所以有時候你會承壓,抓住主要矛盾解決核心問題,或者你能徹底想明白了接受現實,就沒事了。


別聽別人胡說八道,剛需分買得起的,買不起的,拼上父母的養老錢省下兒女的奶粉錢犧牲生活質量勉勉強強能買得起的,對前兩種情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誰又能設身處地得體諒第三種人的情況?值與不值,有待本人自己抉擇。只是記得,要買了就要調整好心態,中國房市瘋狂了十五年,任何一個國家的房市沒有隻漲不跌的,都逃不過繁榮衰敗的經濟周期,這些年拐點論年年被打臉,但不能證明拐點不會在下一刻到來,集權之下,經濟蕭條周期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經濟危機只會在人們難以預料不經意間到來,要做好跌的心理準備。

宣傳剛需什麼時候買都合適的人,不是蠢,而是壞:

買之後房價漲了,你看,如果不買現在上不去車了吧

買之後房價跌了,你看,至少你現在還有房啊,你就是一套房的窮剛需,買房又不是投資,房價漲跌和你有什麼關係


沒有絕對的合不合理,目前情況下,有能力早買比晚買強。

房子不是生活的唯一,但在生活的城市的沒有房子,感覺就會是沒有紮根


謝邀。

剛需是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表人誤導吃瓜群眾去買房弄出來的一個詞。除了空氣、食物和水,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剛需。

房價不理性,別說超出了年輕人的購買力,就是職場老鳥,面對這樣的房價也有力不從心之感。儘管現在房價漲勢平穩了,但仍然遠遠高於居民收入水平。或許有人會說,年輕人現在不買,以後更買不起;對於這樣說法,其實很像網上說的那種人家生病了就問候「喝點水吧」一樣,是一句廢話——試問:收入不能提高,各項福利不能落實,年輕人舉全家之力,把金融槓桿加到頂買到了房產,就一定獲得了收益和幸福嗎?

首先,房子買下也不等於就做到保值增值。迷信房產,實際上就是把財富等同於賬目上數字的堆砌。要知道,這種數字僅僅是名義上是的收益,僅僅是資產規模的膨脹,和實際的收益與生活的幸福並非等同。年輕人想過沒有,如果沒有實質的能力提升和收入增加,今天舉全家之力買下的房子,就算為了漲價了,又能怎樣?賣掉房子賺取差價後去租房子嗎?當打算把漲價的房子賣出購入更大房子時,才發現別人的房子都漲價了,買更大、更好的房子的代價是自己背負更高的負債率,進一步壓縮了可支配資金的能力,從房奴又變成了新的房奴,這樣折騰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就是所謂的「幸福」嗎?

其次,當前的房子的貸款利率和房子的市場租金回報不匹配,即便是當做投資,也不能說是明智的選擇。換句話說,貸款利率5.5%遠高於2.5%的租金回報率;就意味著如果投資用途的話,資金支配上是入不敷出,這樣看買入的房子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尤其是在年輕人收入不高,而支出卻增加的情況下更為嚴重;造成可支配收入減少,生活更加貧窮,幸福指數反而更低;如果用於自住,即意味著所有負債都是年輕人自己背負;特別是在目前收入比情況下,年輕人收入的一大部分都要繳納貸款了;即便房子漲價了,心裡很寬慰,但依然無法擺脫現金流愈發匱乏的窘迫。而且背負了貸款,在改變工作環境,提升生活品味,甚至想正常的休休假、旅旅行,都成了奢望,這樣的房子又怎麼能說是「帶來幸福」呢?

  此外,雖然有些人買不起,但是無論是媒體,還是社會上的主流觀點,都是「你看人家,攢攢錢就買了,別老想著休假……」這樣的聲音。而事實上,這種說法最容易帶來誤導:有錢要買,沒錢也要買,沒錢可以想辦法——這是極其可笑的說法,如果「想辦法」就可以一夜之間想出錢來,那大家都在家裡「想辦法」好了。所以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買不買房、買多大房,一定要跟自己的實際能力相匹配,要「以人為本」,而不是僅僅盯著更大更好更體面的房子。超出自己能力過上了體面的生活,那麼接下來勢必會遭到壓力的碾壓。《霸王別姬》電影裡面有句話「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那麼這裡借用一下,是不是可以說那些盲目買房的年輕人,因為「人前顯貴」,所以就要「人後受罪」呢?這個恐怕只有背負了巨額貸款後,才能體會得更深吧。


先要說明,房產是投資品,而且是你一生花費最多的投資。所以房價漲跌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可不重視。

「自住任何時候買都好」,這話一般出自中介之口。中介說這話是為鼓勵你買房,畢竟他們是賺傭金的,但輸贏你自己負責。估計這話他們他們自己也不信,所以你聽過忘了就好。

邏輯(如果有的話)我猜是基於樓市短期波動,長期一定會走高——所以只要能跨越周期,就能贏得最終勝利。這一邏輯有時成立,有時不成立。例子就不舉了,無非是美日四小龍,展開分析可以寫幾頁。

總而言之,買房擇時還是要的,看政策面(周小川講話,信貸政策),看作為投資品的泡沫程度(租售比),然後量力而行。別真站崗當炮灰了。


以目前國內的房價收入比,把房子當成住的是不合適的,明顯只能用來炒。

以股市為例,十幾倍市盈的股票,往往都作為長線投資,追求分紅作為穩定現金流;百倍市夢率的公司,都是短線瘋狂炒作的對象,又名賭場。以目前房價的租售比和收入比,是更接近前者還是後者,不言而喻。

既然目前的房子具有非常明顯的投資屬性,那麼嚴格來說,就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買的(不信你可以去找個100倍市盈率的小股票「任何時候」買點)。更何況房產周期更長,價格更高(總價可能是一個家庭半生的收入)。雖然我不認為有人能夠精確預測房價的走勢,但是閉著眼睛買,無疑比預測更愚蠢。因為房價已經漲了15年,就認為還能漲15年,不套你套誰。

剛需的悲哀就在於,為了結婚/上學,明知不合適,還是要咬牙上套。這部分悲哀,只能依靠社會觀念的進步消除了。


問題中包含了一個關鍵詞:「剛需」!對它的理解,直接決定了「買房時機合理性」的判斷。先不妨從對「剛需」的理解談起:

「剛需」會不會是一個偽命題?

冷靜地分析一下,我們很多認為是剛需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剛需?

從最簡單的事情說起,比如說吃飯,吃飯當然是剛需了,但一天吃幾頓飯,早、午、晚,我們現在形成習慣了,一日三餐,每一頓飯是不是剛需,我自己就有感覺,我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時間是不吃早飯的,早飯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剛需。有時候特別累、特別忙的時候,甚至是忘了吃晚飯,真是到那種廢寢忘食的地步。終於能夠睡覺的時候,突然感覺到有點餓,一想沒有吃晚飯,那個時候窮,只有忍著了。後來發現吃飯這事兒本身可能是個剛需,但是從細節上來看可能它就不是剛需。很長一段時間在農村裡頭都是吃兩頓飯的,一日三餐是後來逐漸成為一個習俗的。

丹麥有個哲學家叫克爾凱格爾,他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人對於那種小的麻煩、困難常常會抱怨,但如果是一場災難降臨的時候,人反而沒什麼話說了。

你會抱怨這屋子的空調不製冷,說這個房子不隔音,窗戶開關起來很費勁等等。如果有一天突然來一個地震的話,我們反而是懵了、服了,不抱怨什麼了。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呢?其實用我們剛才的話說,它是打破了一個所謂剛需的幻象,你覺得空調製冷是剛需,其實不一定是剛需,你沒有體驗過風餐露宿之前你想想都害怕,想想都很不幸福。你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你想像貝爺,貝爺實際上在做一件什麼事情?他就在挑戰所謂的剛需觀念,在最極端情況下人如何還能活得下來,而且最有意思的是,當豪宅、錦衣玉食不存在的時候,只要你有勇氣和能力,你不僅能活下去,而且還活得有點精彩。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我們認為是剛需的那些需求其實都是富有彈性的,這裡頭有一個因素在作怪,它不是一個純粹經濟學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心理學的問題。當然今天的經濟學已經引入了心理學的概念,比如說行為經濟學就是這樣,比如說買手機是不是剛需?汽車是不是剛需?當我們說手機是剛需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忘了人類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沒有手機的,甚至連電話都沒有。當你覺得車是剛需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小的時候是怎麼過的,我們的父母是怎麼過的。還有農村裡頭再貧窮的家庭,他們在過年的時候都要割幾斤肉,都要請客,他們的孩子結婚也要大擺宴席,這背後是什麼?

背後是習俗,習俗或者說是共識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因素來造就我們的剛需,不是因為它本身是剛需,而是因為這個習俗迫使你覺得沒有這個就活不了,但事實上沒有這個你可能活得也不錯或活得更好。

如果「剛需」是個偽命題,那「買房時機合理性」判斷是不是應該更有彈性?

在今天這個社會,買房對普通人來說算人生重大決策之一,房子已經不僅只是居住屬性,還有價值屬性,造成各個地方的房價都遠高於工資平均水平。在深圳這樣的地方,靠工資收入,如果沒有父母的支持,根本買不起房。

現在社會上很多年輕人也漸漸明白,要靠一己之力有自己的房子,唯有做高風險高回報的事業,例如創業。

那麼,問題來了,這又涉及到人生決策,是安穩度日還是去拼搏先?當然,這取決於個人性格,取決於家庭背景等等因素,如果希望是奮鬥的一生,那麼,就算有付首付的錢,可能都會拿去創業或做其他;如果希望步步為營的生活,那麼,一定會按社會上大部分人的路徑,買房--&>結婚--&>生子……

但,不管怎麼樣的選擇,買房的時機判斷,一定是在人生規划下,而不是因為反正也要買,反正房價高,所以才買。


房產中介經典語錄:1、剛需什麼時候買都是合適的。2、現在不買,以後就再也買不起了。3、買房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4、國家只會讓房價漲、不會讓房價跌的。

每句話仔細推敲都都沒有很正確的道理和邏輯,但是…………房地產發展這十來年,恰恰是這些話戰勝了無數的經濟規律、社會倫理、宇宙邏輯……而且這些話也許在以後很長很長的歲月里一直會是「真理」,所以房產中介真的是國人最忠實的夥伴/攤手……


付的起首付,還得起貸款,需要買房,就買。

因為長期來看,工資是漲的,物價是漲的。

你現在看起來的高房價,五年後屁都不是。

從05年畢業就準備買房,看過了太多的漲跌,最終都是漲的。

當時買房,首付20萬,每月還3800,月工資3300。

首付是家人攢了六年的錢。

而買房後四年提前還款33萬,月工資16000。我認識的每個朋友都後悔當初提前還款,後悔房子買小了。

這不是個例,所以你自己判斷


偽命題啊,剛需但是沒錢,買房合適嗎,不合適噻。

買房是剛性需求,也是投資需求,或者說資產保值需求。

大多數人沒有好的投資渠道,用腳投票買房,運氣成分很大的。

理性分析適當投資,資產才能保值,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才能提高。


謝邀,這是忽悠你買房的伎倆而已,只是這些年房價一直漲給人造成了幻覺而已,房子會一直漲么?幾百年前的鬱金香已經證明了,大家都相信會漲的時候,就是開始跌的時候。


買不起房子的在這裡先舉個爪


如果在高位買房,然後房價跌了。等你還貸款的時候就知道是不是什麼時候買都是合理的了。而且現在普遍都需要貸款20年


現在的一切都建立在物質之上,當你為了還貸和奶粉,捨不得給媳婦買東西得時候,你就準備開始接受嘮叨吧。

然後別人家得老公就被掛在嘴邊。

等你以為自己為了整個家庭忍辱負重得時候,你老婆都不知道被哪個提供物質基礎得人哄的不知南北了。

苦逼了自己半輩子卻綠了的時候,你就後悔了


剛需的意思就是不買不行啊……


有個詞叫:丈母娘剛需。自從買了房,不少人就在關心我的個人問題


你說任何時候,其實是有條件的。首先,你要有能力買得起。然後,在我們可以預測的五到十年的時間裡,房價應該沒有大跌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另一個知乎網友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房價這麼高,而我們感覺不到經濟危機的風險?如果你在這五到十年的時間裡,確實需要一套房子,不管是居住,還是投資保值(先不說靠這套房子增值多少),我個人認為,在你能力允許的範圍內,買一套房子不會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歡迎關注長沙買買房,關注長沙二手房市場。有何問題,也可以添加我個人微信號:dthp279。


有能力買,有需求,非買不可的,買完之後就算房價漲/跌到頂,也只能感嘆一下當下的房價,然後回到家裡該幹嘛幹嘛的人叫剛需,個人見解,


量力而行吧。

不過中國的傳統觀念束縛在那裡,結婚了就要有家。屬於自己家的家,那就要買房。

不過現在觀念也在慢慢改變,很多小年輕結婚都選擇租房子,雖然可能會搬遷什麼的麻煩一點。


推薦閱讀:

家門前有大型變電站,無知求教呀?
關於2016年房地產的瘋狂,好多人都說要崩,不要做接盤俠,那我想知道,你們把自己的房子賣了嗎?
炒房是一種缺德的行為嗎?
17年底之前三四線城市樓市會有什麼趨勢,現在買入合適嗎??

TAG:房價 | 剛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