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越多,學習的知識越多越看不起身邊的人,這是為什麼?
本人上了個比較普通的大學,師資一般,同學一般,設施一般,唯一算的上幸運的就是學校有個巨大的圖書館,因此我沒事就會往圖書館跑,也有幸看到了許多書,可是我後來發現,我書看的越多,學到的知識越多就越瞧不起身邊的人,覺得他們見識淺薄目光短淺,這是為什麼,我有必要去改掉這種心態嘛,有的話怎麼改?
相關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573487
我來強答一下這個問題。
2009年母親身體不好,我於是回家陪她,回哈爾濱上了班,當時想的是最多兩年,一旦母親身體好轉就辭職。
然後時間轉瞬而逝,2013年了。
中間經歷許多,發生很多事,暫且不提。重要的是,2013年的時候我感覺自己被這個世界拋棄了,我開始跟北上廣的同學們沒了共同語言,我開始安於現狀,我的知識全部過時,我十分焦慮。
這個時候我意識到自己身邊的同事們個個粗鄙無知, 見識淺薄,目光短淺。男的除了大金鏈子小手錶和一天三頓小燒烤P都不懂,女的則只想著戰天鬥地戰婆婆,懟完公公懟老公,每天在辦公室交流育兒經驗和家斗心得。沒人關心月亮,大家都只在乎低頭去尋找那六便士。
我覺得特別痛苦,然後我試圖改變。
最初的改變就是從讀書開始的,因為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我能做的。
這些是當時自己的打卡,現在想來簡直幼稚。
然後我發現自己看的太雜太亂,沒有輸出,於是開始接書評。多的時候一個月能寫十幾篇。接下來我覺得自己這麼寫下去質量堪憂,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寫出來的書評得能發表出去,又靠這些書評換了不少銀子。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開始愈發的看不起自己身邊的同事了。我每天都想著逃離,我覺得跟周圍的同事不是一種人,我覺得自己從精神境界上還是知識上都應該是另一個世界的人。
大概就跟題主你的情況差不多吧(笑。
這時候有一個機會,一個朋友願意介紹我到上海的光大去,一年大概是20W。因為這個事我跟女朋友(現在是老婆)大吵了一架,然後回家想了半宿。
我想我為什麼要逃離,為什麼討厭身邊的人,為什麼覺得自己這麼憋屈?
很簡單,因為你周圍的人這時候在你身邊成為了你的參照系。你讀的書越多就跟周圍的人越割裂,一方面他們的存在暗示著你的實際所處位置,另一方面通過在心裡鄙視他們你獲得了一定的優越感。但是你除了「看了很多書」這種沒法量化的東西以外拿不出任何有說服力的東西來證明你已經比這些人強了,所以你非常煎熬。相信我,許多人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我也一樣。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你搞個大新聞,真正意義上的脫離這個層次就可以了。比如說定一個考研的目標,然後專心投入到這個目標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從周圍的人身上逐漸轉移,然後你就徹底忽視他們了。
至於我,我現在依然看書,看的比以前多的多,不過再也不會焦慮的打卡了,也不會總用看SB的眼光看我的同事了——你觀同事皆傻逼,同事觀你應如是,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最後祝你早點成功。
那就去認識更多優秀的人,然後互相看不起吧。這樣比較有趣。
沒必要刻意改,你也不可能改過來。只有當你讀的書再多一些,這種心態才會自然消失。
看書呢,是吧書本里的知識見解記到腦子裡,
你這種呢,和拿兩本字典墊著腳後跟,就覺得自己長高了沒區別,
讀的書沒進腦子,自抬身價和自抬身高是有什麼不一樣嗎?
知乎首答,好緊張。
樓上@ 筆墨一體 說得非常好了,我就狗尾續貂地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吧。題主的情況我相信幾乎是每一位愛讀書之人都會經歷的,那種知識量大增、眼界大為開闊等等所帶來的一種快感和優越感。然而不揣冒昧地說,題主現在這種情況其實還是因為讀書不夠多的緣故。正如樓上這位所言,書看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在你不斷閱讀的過程中,這種無知感會讓你深感崩潰。而後慨嘆從前的光陰居然如此白白浪費,可悲可怖之極。所以這種恐懼感和你的優越感,都表明你在進步。
當你到了一定的境界,感到了自己的欠缺以後,便會開始用一種求知的心態、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周邊的人和物。然後不自覺地培養成一種「學習性思維 」:以一種學習的態度看待周邊的一切事物。如此便會更多地把心思放在別人的優點上,而後取長補短,為我所用,終而成為更優秀的人。
題主不妨看看朱光潛先生一些談讀書的文章,或許對你看書、選書方面有一些幫助。
與君共勉。
你的愛好特長是讓你交朋友的,讀書、健身、小提琴、羽毛球、廚藝,而不是叫你用這些來把人劃分成高雅或者低俗的。
轉自知乎用戶 @晚期精神病人 男生 25 歲了,應該明白哪些道理?
反過來 ,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讀書、不健身、不拉小提琴、不打羽毛球、不會做飯,ta依然有可能是你的貴人。
如果一個人對得出你出的對子、看得懂你的每一條狀態每一個梗、上窮碧落下黃泉,天文地理記心間。最重要的是,和你有共同的志趣愛好,你倆是高山流水soul mate。
你讀書破萬卷,ta正好也是書香世家出身,
你喜歡音樂,ta正好也是帥氣飛揚的歌手,
你喜歡學霸,ta也正好是兀兀窮年目不窺園的大牛,
這也不代表你們最後不會分道揚鑣。
看過歡樂頌的都知道,曲筱綃和趙醫生有學歷、家境上的差距,一開始基本就沒有共同話題可言。無論是從客觀主觀上,兩個人可以鬧分手的點確實很多很多,可最後依然終成眷屬。
而關雎爾與謝童,因為音樂而彼此吸引。關雎爾想要一個給她心動的人,而謝童正好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歌手並擅長製造各種浪漫。他倆聊得很來,可真算是精神上的門當戶對了,可是最後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
說明這書讀的還不夠多。
一開始我們讀書是為了「出世」,後來就要「入世」。出世為了接收知識信息,入世為了實踐應用。
所以,目測題主還處於出世階段。
另一個說法,抽象點。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對應起來,題主應該是小隱。個人理解有三種階段。起初鑿石取玉,之後是玉琢成器,最終,返璞歸真。我中學之前也有這種想法。小學的我因為家庭原因看了許多書,周邊的同學朋友還在看動畫片少兒刊物,覺得自己棒棒噠。上了中學後,依然洋洋自得了好久,有次校園文化交流,才發現人家聊的名字,書,思想,技能有好多我都不大懂,甚至聞所未聞。你覺得周圍的人傻,可能因為他們真傻,也可能因為他們更覺得你太傻,聽不懂,懶得跟你交流。
歪個樓
我讀書不多,目前初三,家住在大學附近,就是那種醫學院和一個二本的財經大學;每天回家都要過一條馬路。
一般闖紅燈的都是大學生
我不知道讀書多會不會看不起別人,但這種讀這麼多書還這麼沒素質的人,我是真的看不起。:)
不知道題主讀的是什麼書,會給你這樣的感覺。不過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絕大部分的人屬於庸眾,舉世皆然。因為大部分的人是不願意去了解這個世界,只是希望過好自己的日子。然而,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是不太可能僅僅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能過好一輩子的。比如說很多人覺得只要找個穩定的工作,買上一套房,這輩子就穩了。然而回顧中國過去的四十年,有哪些工作是可以維持穩定40年而還能維持相當的收入的?而將來科技加速發展,機器人的大面積普及,會使就業市場的更新換代速度更快。如果抱定著我現在得到的就是我應得的,那麼早晚有一天你會加入佔領華爾街的那些失業的白領。如果你沒有足夠多的知識積累和廣泛的咨資訊收集,你怎麼能預知某國的某個發明會使自己所在的行業消失?然而事實就是,大部分人根本對此沒興趣,還在毫無察覺的走進這個人生的陷進。以上只是一個例子。回到題主的問題,其實你覺得很多人蠢,自然還會有人覺得你蠢。人生就是個不斷的向上爬進而俯瞰眾生的過程。不過還是可以給題主一個建議,那就是不要顯得太清高,不然只會顯得自己很傻逼。
人類不就是在相互鄙夷中生存下去的么。如果,如果我們都共用一個大腦。也許才會相互理解吧。
越讀書越xx系列這心態很神奇,跟發了財後看不起窮人有什麼區別?
蘇格拉底有一句話「知識即德行」
朱光潛說,凡是德行缺陷,必定由於知識不徹底現在書籍易得,隨便一個人就可誇口曾過目萬卷。
『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的愈多,容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譬如我…我覺得能有這般想法的讀書人境界還不夠高。
首先,讀書多未必吃透了知識,可能只算是多認得了幾個字罷了;就算吃透了知識未必吃透的是好知識,沒有能分辨知識良莠不齊的思辨力,便可能南轅北轍,甚至誤入歧途,走火入魔;吃透了好知識的人也不一定能運用自如,生活得通透,也算是白讀了書。讀書只能說是一種拓寬思路的領進門的師傅,修行還需靠自身。可見,讀書多並不代表已經成為了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也很值得人敬重的高人。歷史上像三國曹魏楊修這般自詡聰明的聰明人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範例舉不勝舉,性格決定了命運。
其次,因讀書多而看不起人,可想見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認為讀書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古人有雲,生有涯而學無涯。讀書應該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亦不需要別人的肯定,而是由源源不斷要求上進的內驅力所致。否則便是永遠活在了別人的價值坐標中,豈止可悲。其二,用自己的價值體系來衡量他人的價值,對不符之人都存在貶損之意。心理學上認為,這是一種病態的價值觀,就好像內心的小孩永遠在為自己的期待與需求呼喊。成熟的人則不會苛求他人滿足自己。即便覺得「夏蟲不可語於冰,井蛙不可語于海。」,也沒有必要恃才傲物。於內,當知「滿招損,謙受益。」。對外,宜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況且,無常才是世界的本質。君不見哲學界所謂真理的推陳出新?科學,也不過是對當下的歸納。論劍歸論劍,何須目中無人?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百家爭鳴無可厚非,文人相輕亦無儒風。一如王安石與蘇軾,縱然是政治上的敵人,卻又是人格上的朋友,心胸決定了高度。
最後,我認為讀書多最後是會看不起自己曾經的無知。宛如井底之蛙瞧見了頭頂的陽光,如沐聖光,豁然開朗,又自我懷疑。就像蘇格拉底說的那樣,「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 和別人比只是粗暴的證明,和自己比才是真正的追求。能夠量化的標準容易達到,不可名狀的領悟卻難以企及。一言以蔽之,胸藏文墨當懷若谷,否則即是有辱這文墨。這其實很正常,正常到如果不這樣才不正常。
正如題主描述的一樣,閱讀除了帶給你知識外,還帶給你知識的附產品,就是知識給你的某種幻覺。
這種幻覺讓你覺得自己才是獨特的,這是一種自我意識的生成過程。它的獲得有賴於與周邊環境的區隔和抽離。
正是這樣的知識感覺影響到了觀念感覺。書讀的越多,你越不認同身邊的環境,你覺得窒息,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束縛,都是障礙。你會越發想要離開這個環境,你幻想著詩和遠方。
其實,這就是一種啟蒙以及啟蒙效應。
應該說,這種啟蒙效應基本還是積極的,如果人一味認同身邊的環境,生活還會有波瀾嗎?還會有改進的空間嗎?
但是這種效應也有負面的一面。詩和遠方一定是美好的嗎?身邊的人和環境就真的那麼差嗎?都是知識給你的感覺。書籍和知識是重要,生活的實感更重要。樓主你好!我覺得你喜歡讀書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是這個看不上別人的心態還是需要調整一下的。不然這很可能會給你以後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必要的困擾。我的建議如下,希望對你有幫助:1、知己不多,甚至沒有,人人如此,不必強求;2、嚴於律己,寬以待人;3、看不起這個態度本身,說明你還不夠成熟;你看人家老舍不是還和人力車夫、掃大街的做朋友嗎;4、如果你實在無法從心底改變看不起這個態度,也不要太苛責自己,底線就是千萬不要表現出來,不要傷到別人的自尊啊。以上。
不邀強答,感覺知乎上面這類問題不少啊。或許是答主看的書比較高深吧,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精深的道理,思想境界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而我恰恰相反,我大學幾年也看了一些書,不多,但相比一般人,也不算少。我發現我看的書越多,越發現自己的無知,閱歷也豐富,越發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坐井觀天的小青蛙。
世界這麼大,我懂得太少了;世界上人這麼多,我了解的太少了。於是我懂得了敬畏。懂了什麼叫相互理解,包容,懂得了怎樣去換位思考,大學四年雖會和同學爭論一個問題,但從未與人發生過矛盾,這可能與我素來信仰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有關。
《殺死一隻知更鳥》裡面有句話說,你不可能真正了解一個人,除非你從他的角度看問題。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追求,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為什麼我們要相互比較,覺得自己做的事就要比別人高大上呢?看不起別人做的事呢?人活在世上,不是只要開心就好嗎?
譬如說我的一個室友,他對於學習工作都滿不在乎,他不擔心掛科,不愛看書,不擔心司考不過,不與人比較,每天只關心吃吃喝喝,只關注生活,打打遊戲,看看球賽。蹲廁所會換一件舒舒服服的休閑褲,打打這樣他覺得蹲起來會舒適。
我覺得這樣挺好,從心底里欣賞這種生活方式,從不會覺得他不務正業,無所事事,甚至庸俗。提問的人說的看不起並不是別人說的瞧不起,只是可能自己看問題的深度和別人不一樣,可是這樣也並不是看不起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實質是當他們遇到意見分歧的時候,看不透問題的人,會將自己地錯誤觀點強加於人,只是別人通常會把兩件沒有必然聯繫卻很相似的事情給混為一談,而你卻可以把「一團亂麻」拎得清。因此而導致的誤會不斷。感到厭煩。應該是這個。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你的問題就是書讀得太少 再多讀幾年你就不這麼想了
推薦閱讀:
※讀書會毀掉一個人嗎?
※如何看待「千萬別對讀書指望太多。終日讀書,而放棄了真實的生活才是悲劇的開始。」這句話?
※大學你讀的後悔嗎?
※既然世界這麼複雜,書上的東西都已經陳舊,模型也不能完全描述世界的運行,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怎樣做一個有學識和涵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