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五蘊皆空為什麼要布施忍辱?


人有兩種顛倒,

以四大假和為自身相——把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身體當作真正的我,而有了我執

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把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器官加上各自的功能所緣到的各種境界當作自己的心,而有了法執

去除執著,好比是乘船到對岸,先上船,修定慧,去除掉我執,

然後發現,把身體當作真實的我,則其實原本空假幻——悟人我空。

乘船到這裡,好比到了對岸。

進而發現,一切都是空假幻這事兒原本也是空假幻——悟法我空。

到了這裡,就是金剛經的那句話——無一法可得。到了這兒,該下船。

五蘊皆空,就是色受想行識皆空,皆空也空,這是破法執,是到岸下船。

布施忍辱,是斷除掉我們對自己身體和意識的妄認為真,是破人執,是上船。

您的問題的邏輯現在很清楚了,大抵就是說,

既然我到了對岸要下船,現在幹嘛要上船呢?!


既然五蘊皆空,哪裡還有布施忍辱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

說從前有一對兄弟,哥哥非常聰明,經常做一些小買賣維生。弟弟非常樸實,靠種地維生。

一天,哥哥做交易時,付給別人錢的情景被弟弟看見了。

弟弟問哥哥:

既是為了賺錢,為何還要給他錢呢?

哥哥回答說:

既是為了吃糧食,為什麼還要往地里播種呢?

既然五蘊皆空,為什麼要空空?

偈曰:

三世皆因果。怎奈倒本末。

無明無無明。空來亦空說。

※本文系原創,作者釋悟成,編輯覺行。

轉載或諮詢,請聯繫知乎用戶「覺行」,並註明出處。


不要斷章取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之後才有照見五蘊皆空。不經修行如何能照見?譬如說食不飽,終須要吃過才能不餓肚子。

聽吾偈曰:終日說空不悟空,五蘊集積在心中,欲曉此種真妙理,須憑六度般若功。


一、勤修戒定慧

你現在能做到真的「五蘊皆空」嗎?

我做不到,十分鐘我都做不到。

為什麼做不到呢?腦海中的念頭小種子太多,也就是業障大。

怎樣才能做到「五蘊皆空」呢?

要消業,要修習:凈業三福、六和敬、戒定慧、六度、普賢十願。

【凈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六和敬】(和合僧團):第一和:見和同解;第二和:戒和同修;第三和,「身和同住」;第四和:口和無諍;第五和:意和同悅;第六和:利和同均

【六度】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止觀)、智慧

【普賢十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你看,離不開忍辱布施。

二、怎樣理解空?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並不是無,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和色是一個東西。

就像陽光,是什麼顏色的?

我看是白的,讓水珠一折射就變成彩虹七色了,我帶墨鏡看還是棕色的呢!蒼蠅的複眼看是什麼顏色?外星人看是什麼顏色?佛自己就放大光明是什麼顏色?

受想行識以判斷是什麼顏色就告訴你什麼顏色,彩虹七色是陽光嗎?是啊!但是是陽光的真實相嗎?不是了吧。

佛看眾生都是佛,惡鬼看都是妖魔鬼怪。同樣是五台山,咱們看分不清是霧還是霾,天人小童子看放著靈光呢!

空有無窮無盡的相,這些相因緣而生。

緣就是果報,好的是福報,壞的是惡報。我們不過是管中窺豹。

所以空不要向外解,什麼都是空的幻的,那就不吃不喝等死吧,不對不對。

空要向內求,空是自己的智慧,不著色相的智慧。

你看一幅畫,一條蛇咬了一個農夫,你說這個蛇真可惡!錯錯錯,那啥也不是,是空的色相,真有這蛇嗎?真有那農夫嗎?農夫真死了嗎?你著相了就有了受想行識。相是假的,但你恨蛇的心念才是真的啊!這個念頭才是因果的根源啊!

我們身邊的色相是念頭感召來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卻覺得是真的,在裡面貪嗔痴,恨惱煩,看破了就是一個夢一幅畫,可惡的不是那個相,而是我們心中生的可惡。

念頭的因,成長為色相的果。色相的果,又引發了念頭的因。因果循環,無止無休。

看到色相的果不動心斷了因果循環了,這就是戒定慧了,沒有分別妄想執著。厲害!超出六道輪迴甚至十法界了!

秘訣就是:看破,放下,然後就不動心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是外在,空是內在,空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再五彩繽紛的色也無法點燃心念的種子了。

你要承認外在色相的有,就知道不能不吃不喝等死了,承認色相就是承認因果,承認因果就是要修福報,除業障。不修不行。

你看,離不開忍辱布施。

三、修福報

一個年老的盲僧想縫衣服,其他僧人都出去化緣了,實在沒有人幫忙。

佛陀說,我來幫你。

盲僧說:佛陀福報已經無量無邊,為何還要幫我,來修針頭大小的福報呢?

佛陀說,這點福報我也不捨得放棄啊。

我們知道福報大,投胎好,非富即貴,說不定還當天人,佛陀已經出了六道輪迴了,他要福報幹什麼呢?

都當佛陀了,為什麼還要修忍辱布施呢?

看看佛菩薩都怎麼成為佛菩薩的?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

願也是念頭,是說了必須做到的念頭,佛菩薩們念念都是為眾生。

你說我的願望是一個月掙十萬,這個念頭不錯,但你不修福報,在家躺著混吃等死啥也不幹,能一個月掙到十萬嗎?

你說我家有一百套房子在外面放租,啥也不幹一個月十萬小意思。

福報真大!

但是享完了就沒了。天人福報盡了都要墮落呢何況凡人了。

佛菩薩們的願望是什麼?是讓眾生都脫離苦海啊!

我們說佛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就是布施,大悲就是忍辱。你一個人脫離苦海需要多少福報?佛菩薩大發慈心,把自己的福報給你,把你救拔出來!你一個人背的罪業多重?佛菩薩大發悲心替你受苦,幫你擋災,忍你所不能忍!

救一人多不易,更何況眾生之多啊!

佛菩薩的福報哪來的?一點點修來的啊!

四、順世間故

一次我問一位師傅:既然無我人眾生壽者,為何佛對我人眾生壽者如此愛憐,連螻蟻都不忍見其傷害呢?苦也是泡影,為何佛不忍眾生苦呢?

師傅回答道:可見佛心不動,恆住空性,但外在表現則隨順眾生而示現慈悲、難過等種種形。佛如空鏡,像隨眾生現,示現修行之法。

《無量壽經》德遵普賢第二可以解答:

「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位佛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他們「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葯,救療三苦。」;「通諸法性,大眾生相,供養諸佛,開導群生,」他們成熟菩薩無邊善根,「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這些佛菩薩已經能裂魔見網,能一念頃游遍諸佛國土,他們還要隨順眾生,救拔眾生。

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

佛菩薩怎麼做我們怎麼做。

要修布施忍辱,老實,真干,加油!

----------------------------------------------

阿彌陀佛!

個人見解粗俗一些,如有錯誤,敬請指出。

真學佛的學長們請依循經典,參照凈空法師對大乘經典的講解。


因為成佛需要大福德。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中觀應成派正見的初步理解是,明白題主的內涵是考量各位……「菩薩行和空性慧是圓滿佛道的福慧二種資糧,是佛的法報化三身」……所以,為了能度化一切有情……我願成就佛的功德!


應為五蘊皆空才要布施忍辱


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


[0424b18]

善現答言:「舍利子!六波羅蜜多各有二種,一者、世間,二、出世間。」

[0424b20]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b2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貧病、孤露、道行、乞者,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須香與香,須華與華,須嚴飾與嚴飾,須舍宅與舍宅,須醫藥與醫藥,須照明與照明,須坐臥具與坐臥具,如是一切隨其所須資生什物悉皆施與。若復有來乞男與男,乞女與女,乞妻妾與妻妾,乞官位與官位,乞國土與國土,乞王位與王位,乞頭目與頭目,乞手足與手足,乞支節與支節,乞血肉與血肉,乞骨髓與骨髓,乞耳鼻與耳鼻,乞僮僕與僮僕,乞珍財與珍財,乞生類與生類,如是一切隨其所求內外之物並皆施與。雖作是施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施彼受,我為施主,我不慳貪,我隨佛教一切能捨,我行布施波羅蜜多。』彼行施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行布施,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施想。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1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1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為施者,二者、不執彼為受者,三者、不著施及施果,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名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何緣此施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0424c2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4c2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受持戒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受持淨戒,我隨佛教於淨屍羅能無所犯,我行淨戒波羅蜜多。』彼持戒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10]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10]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持戒,二者、不執所護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0425a2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安忍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安忍,我隨佛教於勝安忍能正修習,我行安忍波羅蜜多。』彼修忍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安忍,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忍想。由著此三輪修安忍故,名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0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0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忍,二者、不執所忍有情,三者、不著忍及忍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0425b1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b1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勤精進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勤精進,我隨佛教策勵身心曾無懈怠,我行精進波羅蜜多。』彼精進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勤精進,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精進想。由著此三輪修精進故,名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b29]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c01]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精進,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精進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精進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勤精進故,名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0425c12]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1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靜慮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靜慮,我隨佛教於勝等持能正修習,我行靜慮波羅蜜多。』彼修定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靜慮,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靜慮想。由著此三輪修靜慮故,名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24]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5c25]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定,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靜慮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靜慮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靜慮故,名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0426a07]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07]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雖修般若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般若,我隨佛教於勝般若能正修行,我能悔除自所作惡,我見他惡終不譏[1]凌,我能隨喜他所修福,我能請佛轉妙法輪,我隨所聞能正決擇,我行般若波羅蜜多。』彼修慧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般若,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般若想。由著此三輪修般若故,名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21]

舍利子言:「云何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a22]

善現答言:「若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修慧,二者、不執所為有情,三者、不著般若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0426b03]

「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六種波羅蜜多時淨菩提道。」


於相離相,於空離空,於念離念。逃避和超越就在這一念之間。


因為諸法空相,所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現了身還讓婆羅門女念他的名號呢?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叫五濁惡世?
那在你的生活中,有什麼事情,讓你感覺是五濁惡世?
怎麼樣用聖言量對治呢?

如何理解「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

TAG:佛教 | 佛學 | | 佛學大師 | 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