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佛教徒,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如題


謝 @弘強 邀: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說,無常觀是最基本的。

印光法師也說,但將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法師此句,實是實修凈土的經驗之談

同時作為一個修行凈土法門,求生凈土者,應知此生生命的結束,是另一生「生命」的開始。是越來越「好」。所以不必過多擔憂和害怕。

還應明白「往生」凈土,是「文成印壞」, 是「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是不經歷「中陰身」的。說淺顯的,比你換件衣服的時間還快。所以是「正念安詳,舍報往生」。和我們平時理解的凡夫的」死亡「是不同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說不算面對死亡。

凈土聖賢錄里,有個故事,有人臨往生前,做了個譬喻,如太陽西落東升。

  • 你看到太陽下山了,其實地球另一邊太陽正升起。太陽落山是死?是生?


凡夫人臨終如何才能不怕死?

唐朝阿彌陀佛的化身善導大師說過:「凡人臨終,須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凈。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是稱意之事。」

首先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須不得怕死」。就像前面優曇和尚提到的,要振作起來,坦蕩身心,而不應該恐怖,不要怕死。印光大師《文鈔》的「臨終三大要」中也提到:這一念害怕死的怕心,最障礙我們往生,所以絕對不能怕死。

?

一、觀修厭離心

當然口裡拚命地喊:「我不怕死、不怕死」,這樣沒用的,實際上仍然怕得要死。要能不怕死,也需要有方法,怎樣的方法呢?善導大師這裡告訴我們,用「思維修」的方法,就是「常念此身,多苦不凈。」

1、觀受是苦

「多苦」,首先從「觀受是苦」上講。這個身體是痛苦的根本,沒有這個身體你就沒有痛苦,因為有了這樣的身體,你就這樣受種種的痛苦。就像現在我們在新加坡都不能出門,一出門就熱得要死,不停地流汗,這就是痛苦。我剛來這裡,這個痛苦感觸最深,到現在一個人從來沒出過門,不敢出門,一出去的話確實難受。

身體是痛苦的根本,不僅佛教這樣講,《道德經》里老子也是這麼說:「貴大患若身」,最大的禍患就是身體;「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沒有身體,就沒有這些過患,沒有這些痛苦。一般內外道共同的四禪的修法里,最初欲界再到色界,色界還有光身,還是有身體,但已經不是我們欲界的四大組合的蟲聚身;到了無色界,連身體都沒有,唯有一個心識、精神,這才是更自在。有身體,你就被它牽累,因此對於這個痛苦根本的身體,你為什麼還要怕死呢?!

2、觀身不凈

「不凈」,這是從「觀身不凈」上講。要經常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九孔流不凈,你又有什麼好貪戀的呢?又有什麼好怕死的呢?

3、觀修無常無我

「若得舍此幻身」,「幻身」這個「幻」字,是從第三方面講,還要「觀心無常」。觀心的時候實際上「身」也可以觀進去,身、受、心、法四念處,每一個都可以去觀。比如身體,你可以觀身不凈,觀身是苦,觀身無常,觀身無我。這樣「四念處」是分開了修,但實際上「四念處」每一個法上都可以修四個——不凈、苦、無常、無我,都可以觀的。「舍此幻身」,這個「幻」,既有無常,也有無我的含義;無我,所以它是虛幻、無常、生滅的,所以也可以說是幻身。「若得舍此幻身」,這裡無常、無我的修法都在裡面了,加上前面「多苦不凈」,加一起正好就是「四念處」。可見古代這些大德開示的教言,實際上都有非常系統甚深的法義在裡面。

?
二、觀修欣求心

「超生善道,乃是稱意之事」,現在舍此多苦不凈幻身而換得往生西方的蓮花化身,就是「超生善道」。「稱意之事」,稱心如意,最歡喜的事情,哪有比往生西方更美的事情呢?所以你為什麼要怕死呢?通過這樣的思維修,你就不會怕死。

?

三、總結

對於臨終如何才能做到不怕死,這裡善導大師從正反兩方面做了開顯:「超生善道」,「稱意之事」,這是從正面思維,往生西方蓮花化身,永無眾苦但受諸樂的殊勝利益,你要生歡喜心欣求心,不但不應該怕死,不應該恐懼,你還應該生歡喜心,這是從正面講;「常念此身,多苦不凈,舍此幻身」,這是從反面講,通過「四念處」來對治我們的顛倒執著。

——摘自仁禪法師《念佛的修法》講記
?


死亡沒有一刻離開過你,因為你出生那一刻就在走向死亡,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作為凈土宗行者,外雖不現殊勝之相,內卻不起名利之思。深嫌三界,厭心銘肝;欣慕凈土,願心徹髓。信知本願,胸中歡喜;願生極樂,念佛不怠。身雖雜於世俗,馳於世務,如隨在家,似仿利養,隨逐妻子,行儀更無遁世之相。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身口二業,讓於意業。以經營世務為往生資糧,以妻子眷屬為知識同行。體力日減,喜往生之期漸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離不遠。此命終時,是生死之了;此體舍時,是煩惱之斷。彌陀影現紫雲之上,行者期於此時往生;跏趺端坐觀音之蓮,剎那生於極樂凈土。

  是故,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終;慕哉極樂,盼此壽早盡。悔哉我心,以生死為家,惡業常驅使;喜哉我願,還涅槃之都,四生仰為主。如是之事,常懷心中,永不廢忘。

  設使逢緣遇境,有慶、有喜、有怒、有厭、有惜、有恥、有憐、有妒;雖有如斯等心,知此是猶如春夢之穢土習癖,不受其惑,彌增厭心;旅途凄涼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啟。旁觀雖不特知後世者,身亦受染於世間;然而此心,唯乘彌陀之本願,成為靜默往生人。此是真實後世者,時機相應決定往生人也。

  如是之心性,阿彌陀佛勸言「至心」,釋迦如來說為「至誠心」,善導和尚釋為「真實心」也。


我們總有一天會死,死的最好方式是在那種心理狀態,完全接受生滅過程,完全專注,具足正念,沒有抗拒、恐懼,這是一個人要去世時最佳的心理狀態。~ 《禪修之旅》(焦諦卡禪師Jotika)


做我想做的事,該做的事,能做的事

其它非我所能掌控

甚至非我之所能想像

也就不打妄想了

愛咋咋滴

順緣樂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阿彌陀佛


【 阿 彌 陀 佛 】

世間幾人真正明白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多少人沉迷於五欲六塵造下如海惡業自受果報六道輪轉苦海沉淪;幾人知道諸佛菩薩覺者對眾生的頭頭救拔再再不休。真修行人要明白人身是為了完成走向高等生命層次升華而來,不是為了墮落和再次沉迷苦海而來。無數覺悟者們都是經過磨練吃苦、修持、捨棄放下最終歷盡艱辛成就,走向高等生命的升華和飛躍。人要存乎於宇宙間發出耀眼的光芒,就要有德、有捨棄心、看開放下的心、努力精進心和遇事不退轉的心,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修行向上的道路看起來越走越難,「難」的實質不是外在的一切阻礙,而是內在那顆浮動的心陳舊累積的印痕以及累世積累的惡業善業種子翻騰不休,這時候更需要真修行者以極強堅固的菩提願心為主導、以般若智慧為慈航以大悲之心並行兼而度之,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安定凈化那顆充滿慾望、顛倒、狂妄、安逸、貪婪的心,讓它平靜下來細細觀之,原來如此,如此這般,都是自己貪嗔痴慢疑五毒的種子在作怪,怪從內起,如果不及時降服己心,就會煩惱無明幽怨嗔恨不斷,甚至失德無禮的自毀道業。需要行者大力改之方可前行,要不舉步艱難矣。

修行這條路是實行修持出來的,是靠真功夫和努力清凈身口意,改惡習去毛病,持戒嚴格,修定開慧而明佛法真諦的。不是紙上的功夫,紙上的功夫不能了脫生死。修學者要念念反觀覺照,如實了知自心,真正下決心勇猛降服那顆虛妄心,時時讓真心顯現,正心、正念、正定、正行直至徹悟本來圓滿解脫無礙。

南無阿彌陀佛


啊,聽我的老師說,學密宗的人,每天都要修六次【死亡和中陰身】,早已習慣死亡的整個過程,對死亡的【恐怖】早已經被轉化成了【下意識的接受】。


於是無焚龍王白佛言。

一切諸法皆無所住亦無有人。何有受決者。誰當成至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乎。

佛言

如是。如仁所言。一切諸法皆無所住。亦無有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凡夫愚人處於顛倒。住吾我人 無人起人想。菩薩發大哀為除顛倒。去吾我人被覺德鎧。此正士等曉了諸法無吾我人。開化誘立吾我人命。屬仁所云誰受決者。

諸仁等解人空無我。則為受決

一切法等 觀諸法寂 則為受決

諸佛國等 而無所取。心凈無垢 則為受決

慧觀諸佛 等諸佛道 不壞法界。則為受決

於諸魔眾 等一切魔。於塵無塵 了心本已。則為受決

無名無相 無應不應。無念不念 不受不舍。則為受決

佛語龍王。

其心意識無所住立。則為受決

諸法如是。以無因緣諸法本諦。覺了諸法平等無異。則成無上正真之道。究竟求本無有受決及成佛道。若受決者。若受決已。所以者何。

諸法無形 本末悉斷 皆無有主。一切諸法從因緣轉

諸法如空。無從生相故

諸法無從生相。無所至相故

諸法無所從來。計本空故

諸法無所至。未發起故

諸法無所住。不可得處故

諸法悉空。用無身故

諸法無著。用無猗故

諸法無所猗。不可動故

諸法不可動。無處所故

諸法皆愚。用自然故

諸法自然。無言教故

諸法無言教。無色像故

諸法無色像。用無念故

諸法無念。無因緣故

諸法無因緣。無所行故

諸法無所行。用寂然故

諸法寂然。無受陰故

諸法無受陰。本凈空故

諸法脫相。用無二故

諸法無二。用本一故

諸法本一。離若干故

諸法等無差特。用等覺故

佛語龍王。

解諸法等無受決者。不成等覺。且觀於是如來堅固興無極哀。及諸菩薩勸樂之力。諸法如是以無央數為人解說。合會有數於諸法觀。無解脫人法亦不度。人如法者人亦如也。道亦如也。佛亦如也。決亦如也。諸法亦如也。故曰如來了於本無。住本無故。而不可動故曰本無本無像。本無壞。解了本無 故曰如來。以如來故等住本無。諸法如是等如本無住。是為如來等住之地。其有菩薩聞是說者。不恐不怖不畏不難。以是如來等住之地。為人解說。

佛說是時。三千菩薩皆得法忍。阿耨達龍王歡喜踴躍。以白珠瓔珞價當是世。而覆佛上。


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為何佛教徒真假難辨!數月前我試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乃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 佛法真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爵士貓10 分鐘前

你是大師嗎!你有何資格鑒定佛法是真是假!

我在幾個月前,還試圖說清楚佛法。

今日看來,這就是痴人說夢話,胡說一通。哈哈哈。

1.佛道修行的生物機理就是生物物理化學過程。真的嗎?

2.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真的嗎?

3.佛道修行,我其實更認同海德格爾的哲學的觀察模式。真的嗎?

4.佛道修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認為 身病與心病說 身心不二。真的嗎?

5.佛道修行,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真的嗎?

6.佛道修行,佛性真的存在嗎?佛陀在何處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陀是無條件的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真的嗎?

7.佛道修行,宗薩仁波切心是根本 佛教徒的職責是避免惡業施行善業嗎?絕對不是! 善業與惡業都要超越 業是最難教導的內容。真的嗎?

8.佛道修行,「無我無非我」?,就是中道。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中道就是寂靜涅槃。中道是一個奧秘。中觀的中道,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中道是超越語言的,是一個奧秘,這是一般人所不知的。真的嗎?

9.佛道修行,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這才是真的佛法與修行之道。

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種:一、未來有,二、現在有,三、過去有。一切眾生未來之世當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切眾生過去之世有斷煩惱,是故現在得見佛性。以是義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

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如郁單越、三十三天,果報覆故,此間眾生不能得見;佛性亦爾,諸結覆故,眾生不見。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學的【緣起空性】理論,既是看的【物】【我】的緣起存在,又是看到【物】【我】的緣滅而非存在。【緣起空性】理論,就是一種在一霎那一霎那的微時間段,既是【存在】也是【非存在】,【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此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就是薛定諤的貓在打開蓋子前是處於生死疊加狀態,也就是物理的量子世界的狀態。我們的心識,佛學裡表達的就是一種【存在】與【非存在】是一種相續不斷的狀態。

佛學的心法心所法,也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百種心法心所法】,來描述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但是佛學裡又有【一切法是本空,非實有,無自性】,告訴大眾,如果你試圖把心識的【存在】與【非存在】相續不斷的狀態確定下來,進行分別,就落入了【我執】【法執】,就沒有【如實知見】,就落入了非佛法、非法性、非佛性了。

也就是說,你一打開蓋子,你就殺死了【薛定諤的貓】,【薛定諤的貓】要麼活著要麼死了,不再是【生死疊加狀態】。現今量子通訊十分熱門,量子通訊就是保持【量子的疊加狀態】【量子的薛定諤的貓特性】而進行通訊的。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三十三天】【無量劫】就是表達修行的【階梯和通路的】,【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就是表明【【修行是一個無限層次的展開與升級】】。

【念覺】只是【心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念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客人】這個客人,只是【心識】新的層次對原來【心識】處在的層次的一個定義,視同為【客體】,而此【客體】還是一個【施設假名】,你看到的不是一個【有實體性的客體】。

【菩薩】就是一種修行的目標,就是如實知一切法的的實相。【菩薩】思想最早出自佛陀本生故事,後演化為一種修行人追求達到佛祖【佛】的境界的一種準備階段。佛祖在世時期,佛也認為自己是阿羅漢。佛祖滅度以後,佛教徒為了提高佛祖的地位,不再使用阿羅漢一詞,而分解出【佛】與【菩薩】兩種等級,【菩薩】的含義在初期大乘佛學是與【阿羅漢】一致的,所以初期大乘經典才會同時平等的出現【阿羅漢】【菩薩】,而不是大乘佛教中後期對於【阿羅漢】的貶低、抬高【菩薩】。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修行人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你的【心識世界】就坍塌為確定的【現實世界】,就是【業力】!

因為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最底層的邏輯都來自於【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你的現實世界的行為,有時是不受你自己理性控制的,比如你喜愛某個比你老很多的異性,比如你喜愛某種遊戲,比如你的一見鍾情,比如你天生就喜愛權力場的搏殺,比如你天生就是一個溫柔有愛心的人!上述你的行為,不排除,你在後天受的教育。但你想過沒有,其他人為何就沒有上述行為?

根子還是在於你的【無時間空間】的【心識世界】。

用佛學的思想概念表達,就是【業力】!

我的理解,佛祖的緣起法與空性法的本意,就是人類只有閉嘴無語,才可體知那個【不可住也不能住,不可想也不能想,不可發願力也不能發願力】的奧秘。

「本質的存在」不等於「存在的本質」。「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

「存在的本質」,就是人類思想對於當下的法相的言說,比如【有神或無神】【空性】【佛性 真心 妙有】【虛無主義】等等。而後就是重重的具象,比如各類主義,各種宗教模式。在現代「存在的本質」重重的具象,就成了商業成功,政治成功,個人的成功,以至於種種幻術、法術、騙術。

「存在的本質」是人類的假象,假名。佛祖佛學就是直接擊破「存在的本質」的種種假象,而引導有情證悟「本質的存在」。

所以中道必然是「本質的存在」指的是【那個不可言說、超越人類思想的奧秘】,是屬於宗教的,是【前理論世界】的,是一個奧秘。

本沒有我,自然就沒時間。時間,來自我的分別意識。在意識的量子世界,沒有時間。再加入了外部觀察者,自我意思就分別了世界,看到了世界的不同之處,看到了世界的變化,就有了時間概念。時間概念再內化於人的存在狀態,內化於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的代代流轉,就有了先驗的時間空間之分別。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

覺得一個大富豪,老年出家了,就意義重大。

如果王菲今天出家了,那就意義不一般。

比如李嘉誠今天出家了,那意義更加重大。因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出家,意味著家庭義務社會義務與個人修行最好的平衡。

所以我希望馬雲,立刻出家!在事業最頂峰出家,那才是真的放下!

緬甸、泰國就有成功的政客、富豪出家的傳統,所以在緬甸泰國佛教徒是民眾從內心尊重他們!

漢地佛教梁武帝出家,至今天還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視為昏君!

只有在武打武俠小說中,皇帝出家才會視為英雄!

順治出家,今天有幾個人認為是英雄的行為,勇敢的行為!中國人都說順治皇帝是弱夫!這就漢傳佛教的歷史觀!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十六初分無相無得品第六十六之四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住內空時,住無漏心而住內空;若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時,住無漏心而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是故,雖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而無二想。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住真如時,住無漏心而住真如;若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時,住無漏心而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是故,雖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而無二想。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修五眼時,住無漏心而修五眼;若修六神通時,住無漏心而修六神通。是故,雖修五眼、六神通而無二想。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修佛十力時,住無漏心而修佛十力;若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時,住無漏心而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是故,雖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而無二想。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修大慈時,住無漏心而修大慈;若修大悲、大喜、大舍時,住無漏心而修大悲、大喜、大舍。是故,雖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而無二想。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修無忘失法時,住無漏心而修無忘失法;若修恆住舍性時,住無漏心而修恆住舍性。是故,雖修無忘失法、恆住舍性而無二想。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修一切智時,住無漏心而修一切智;若修道相智、一切相智時,住無漏心而修道相智、一切相智。是故,雖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而無二想。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若引三十二大士相時,住無漏心而引三十二大士相;若引八十隨好時,住無漏心而引八十隨好。是故,雖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而無二想。」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行布施波羅蜜多時,住無漏心而行布施波羅蜜多;行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時,住無漏心而行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四靜慮時,住無漏心而修四靜慮;修四無量、四無色定時,住無漏心而修四無量、四無色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四念住時,住無漏心而修四念住;修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時,住無漏心而修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空解脫門時,住無漏心而修空解脫門;修無相、無願解脫門時,住無漏心而修無相、無願解脫門?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住苦聖諦時,住無漏心而住苦聖諦;住集、滅、道聖諦時,住無漏心而住集、滅、道聖諦?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八解脫時,住無漏心而修八解脫;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時,住無漏心而修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一切三摩地門時,住無漏心而修一切三摩地門;修一切陀羅尼門時,住無漏心而修一切陀羅尼門?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住內空時,住無漏心而住內空;住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時,住無漏心而住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住真如時,住無漏心而住真如;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時,住無漏心而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五眼時,住無漏心而修五眼;修六神通時,住無漏心而修六神通?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佛十力時,住無漏心而修佛十力;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時,住無漏心而修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大慈時,住無漏心而修大慈;修大悲、大喜、大舍時,住無漏心而修大悲、大喜、大舍?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無忘失法時,住無漏心而修無忘失法;修恆住舍性時,住無漏心而修恆住舍性?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修一切智時,住無漏心而修一切智;修道相智、一切相智時,住無漏心而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引三十二大士相時,住無漏心而引三十二大士相;引八十隨好時,住無漏心而引八十隨好?」

  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所謂不見我能行施、我能舍此、於此行施、由此故施、為此故施、如是行施。住是離相無漏心中,離愛、離慳而行布施波羅蜜多,爾時不見所行布施,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行布施波羅蜜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凈戒波羅蜜多,所謂不見我能持戒、我能舍此、於此持戒、由此持戒、為此持戒、如是持戒。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行凈戒波羅蜜多,爾時不見所行凈戒,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行凈戒波羅蜜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安忍波羅蜜多,所謂不見我能修忍、我能舍此、於此修忍、由此修忍、為此修忍、如是修忍。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行安忍波羅蜜多,爾時不見所行安忍,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行安忍波羅蜜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多,所謂不見我能精進、我能舍此、於此精進、由此精進、為此精進、如是精進。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行精進波羅蜜多,爾時不見所行精進,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行精進波羅蜜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所謂不見我能修定、我能舍此、於此修定、由此修定、為此修定、如是修定。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行靜慮波羅蜜多,爾時不見所行靜慮,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行靜慮波羅蜜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所謂不見我能修慧、我能舍此、於此修慧、由此修慧、為此修慧、如是修慧。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行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不見所行般若,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行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所謂不見我能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爾時不見所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所謂不見我能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爾時不見所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行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所謂不見我能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爾時不見所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住苦、集、滅、道聖諦,所謂不見我能住苦、集、滅、道聖諦,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住苦、集、滅、道聖諦。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住苦、集、滅、道聖諦,爾時不見所住苦、集、滅、道聖諦,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住苦、集、滅、道聖諦。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所謂不見我能修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爾時不見所修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所謂不見我能修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爾時不見所修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一切三摩地門、陀羅尼門。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所謂不見我能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爾時不見所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住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住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所謂不見我能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爾時不見所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住真如乃至不思議界。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五眼、六神通,所謂不見我能修五眼、六神通,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五眼、六神通。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五眼、六神通,爾時不見所修五眼、六神通,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五眼、六神通。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所謂不見我能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爾時不見所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離相心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所謂不見我能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我能舍此、於此、由此、為此如是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住是離相無漏心中,無染、無著而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爾時不見所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亦復不見此無漏心,乃至不見一切佛法。如是菩薩摩訶薩住無漏心,而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不能肯定,死的時候估計會想著佛陀,感謝佛陀吧,不管是不是還在輪迴,不管下一世會輪迴到哪裡,都感謝佛陀,當然,也感謝我的家人。


如果有一天我必須死,

我希望自己具足清凈圓滿的三歸依、五戒,

佛陀有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一個沒有三歸依、五戒的人,是沒有資格稱佛弟子的。

如果死,我只願以一個佛陀弟子的身份去死。

三歸依、五戒圓滿聽起來很容易,可是佛陀涅盤2500多年後的今天,能真正做到的萬里無一。

宣稱自己是佛弟子的人,捫心自問,三歸依五戒是否清凈?是否足以依之面對不期而遇的死亡?

歸依佛,何為佛?

歸依法,何為法?

歸依僧,何為僧?

僅此三條,足以排除絕大多數冒名的、或自以為是實則不是的佛弟子。

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很多人選擇了佛教,想要獲得的最大利益是解決生老死等問題,佛教里有這種解決之道。

可是歸依錯了導師,認錯了教法,就沒辦法從中獲得真正的利益了


個人以為,應該對「死亡」這種現象樹立正確的認識。

至於什麼是正確的認識,竊以為大致有三層:

第一層是「認」,知道死必然來到,知道世事無常,誰都要走這一步,今生結束之日,就是來生開始之時,別放不下,也沒必要執著。這輩子已經黃土埋半截了,不如多想想下輩子怎麼過得好。

第二層是「修」,肉體是可以修、可以轉化的。比如,佛經中有肉身不滅的方法,再比如,藏密的虹光身,可以把身體化成光,這就是一種「轉化「。這是在這輩子就要用功,這輩子就要見成效。這個要求就高一些了,所以列在第二層。

第三層是「空」,了知生、或者死都只不過是幻象而已,生死都是戲言而已。這個最乾脆,用不著這輩子下輩子,當下就清凈、當下就解脫。這個最難做到,所以排在第三層。


死亡是觀察無常、培養出離心的有力工具,也是修行過程的有力助推者,還是成道之後檢驗自心的工具。

不管面不面對死亡,死亡都逃不過,不如跟死亡正面剛一波,好好利用這個工具成為修行解脫的助伴。


閉眼,關機


死亡是這世結束,是下一世的開始


別人我不懂,我個人的話對於死亡不是很在意,因為死了之後,又會有一個新的身體啊。


諸法因緣生。

南無阿彌陀佛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死亡是最平等的,貧富貴賤都必有一死,有的人避而不談,有的人談而生恐,但每個人都沒辦法避免。真正死到臨頭的那一天,相信好多人都沒準備好。死了以後自己要去哪裡?要面對什麼?大部分人都把自己丟向了生死苦海,在生命輪迴中隨波逐流。作為佛教徒,既然已經知道了生死輪迴的痛苦,就應該努力通過修行堅固自己所發的誓言,心心迴向。日積月累自己的誓言必然越來越堅不可摧,臨命終時,一切諸根都散壞了,一切所有都失去了,一切眷屬親屬都舍離了,唯有你的誓言會引導你,帶你去到你要去的地方。


按佛學的看法,生死這兩樣東西,本就沒區別。人的生死,不過是無限輪迴的往複運動的一個環節。

如果你覺得,「死」不如活著好,那麼不是真正的佛教徒(這點要向穆斯林學習)。

那麼問題來了:佛可曾有一言半語說過人有「靈魂」這東西存在?從沒說過。

那麼,不但肉體成泥成土,「我」也盡皆是空,去輪迴的又是個什麼東西?

如果你將來可能輪迴到「畜生道」,那現在的你,也有可能是從畜牲道輪迴出來的。比如,從前是阿凡提的小毛驢。不過,你感覺那小毛驢和你有一毛錢關係嘛?你和它有感情嗎?

更進一步,那頭毛驢,會考慮到你現在的生活嗎?可曾經想過為你負責嗎?

如果那頭毛驢沒考慮你現在的生活,沒考慮你現在每天看世界盃和它有沒關係……

那麼,你也不用考慮未來那頭毛驢會怎樣。

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不是別的。

莫那麼多奇葩的無用想法。

想法多,就是迷途。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自知不受後有」?
佛教有多少分支?各分支奧義有何不同?大體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
為什麼很多大乘佛教信徒(含密教)和南傳佛教信徒對待宗教學學者的態度截然相反?
佛教怎麼看待枯禪?第六意識心要不要修?
怎麼看待這種被布施的心態,你布施了一個人,他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或者說:「感謝上帝的恩賜」?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藏傳佛教 | 佛教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