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徒如何看待大乘佛教徒如實知見輪迴這件事?反之又如何呢?
首先說明一下:我本人並不是佛教徒,對佛教的教義理解也是非常粗淺的。這個問題,也許本身就問的不對,也許描述里有許多低級和常識性的錯誤。如果是這樣,也希望能不吝指出。謝謝!
上座部佛教認為,一切名色法都是無常、空、無我的。人在六道輪迴的時候,是不存在一個如來藏可以穿越輪迴的。而大乘佛教(的某一個派別)認為,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擁有一個常駐不變、不生不滅(非空)的如來藏。如來藏是輪迴的根本,(是不是)也就是可以理解成:如來藏就是「我」。也就是說,大乘佛教認為在一切無常、空、無我的名色法之外,存在一個體性相反的(常、非空、有我)的如來藏。這一點,貌似是和上座部的佛教教義相矛盾的。關於輪迴的本質等等這一切,是可以通過修行來如實知見從而證明的。許多年來,兩個分支都有許多的弟子證得了涅槃,如實知見了輪迴的本質。可是,如果對於「什麼在輪迴」這個問題,他們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沒有什麼在輪迴,還是如來藏在輪迴),那麼,他們如實知見的內容,難道是不同的嗎?他們是如何看待那些證得涅槃、如實知見了輪迴、但相信的教義卻和自己不同的人呢?謝謝。
2016-10-24更新,聲明:原文中用到「根本佛教」或「原始佛教」的詞語,為日本學者發明,近來在學界有所諍論,故後文會改為「佛世時期」或「早期佛教」。已經寫成的暫不做修改了,造成大家閱讀不便,在此道歉。
這問題真挺好。這個問題可以分兩種角度來討論——信仰的角度,或者學術的角度。當然,兩種角度也可以互相融攝,但契入的角度不同,敘述起來也會不一樣。下面我想從根本佛教一步步談到大乘佛教,但依《法華經》和其他一些大乘經典的闡述,根本佛教中的阿羅漢們,其實也都可以被授大乘的佛果,大小乘從來本無差別——不過我絕對沒有那樣高彌的境界,不敢從那個角度妄談什麼。先說一個問題,題主說:「兩個分支都有許多的弟子證得了涅槃」是不太準確的,大乘似乎還沒有過證得涅槃的聖者,但存在證得「無生法忍」的;上座部是確實有阿那含、阿羅漢的。這是兩個系統對於解脫境界、步驟與次第的追求不同導致的。其實佛教教理深刻,對於教理教義的闡釋和解讀歷來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一切都有、一切都無、人無法有、人法兩空、部派、大小乘……從古至今都不斷分化爭論著。看看論著里,隨便一個問題都有無數種不同的解釋,阿羅漢有漏還是無漏、中陰身的有無,存續時間、佛被木槍刺腳是因為什麼……諸大論師們爭起來,比知乎上精彩多了。
說上一段的意思是,有爭議,看法不同是正常的事。題主所問問題核心是其實是涅槃與輪迴,這是佛教最核心最核心的教義了——說實話,從古爭到今了。鐵口直斷,在知乎上也不會就真能有個最終結果,不過,做個這個問題的歷史梳理還是蠻有意思的。如來藏、阿賴耶識、阿那陀識,都是很晚才產生的概念。但佛教從釋尊創教開始就提出了涅槃為最終追求。但這裡就有兩個問題,第一,涅槃境界是什麼樣的?第二,證入涅槃的是什麼?
涅槃,梵文大家很熟悉,是Nirvana。這個詞中國原本沒有,是完全的舶來品。涅槃的本意是燈火的熄滅,風的散息。佛教用這個詞表示脫離生死流轉的最終歸宿,所以有了「寂滅」的引申意。
涅槃是熄滅,必然是寂靜的。一切無差別地歸結於寂靜,也必然是平等的。涅槃這個詞,不是佛教獨有或創造的,在佛教之前,有其他教派也用這個詞表示對生死的脫離,作為最終追求。但這些教派常常認為某種禪定的境界是喜樂而寂靜的所以就是涅槃了,卻忽視了對生死起決定作用的業緣的伏滅。生死的業緣還在,不管多深的禪定境界,就像表面冷寂的灰燼,下面仍然有火種的存在,一旦因緣具足,空氣和燃料得到補充,仍然是會燃起生死的火焰來的。所以,佛教的涅槃,是斷卻束縛身心的業緣,讓未來的生死不再生起。如果一位聖者做到了這一點而還活著的話,就稱為有餘涅槃,指的是這位聖者還有身體「餘下」,但業報之緣已經盡了。如果這位聖者生命結束,就稱為入無餘涅槃。要注意一點,證得涅槃的,不一定要是阿羅漢、辟支佛或佛這種最終果位,阿那含也是可以稱作涅槃的。因為根本佛教重視人間的生死,阿那含死後升天,於天界了斷生死,所以從人間來看,阿那含是不再生的,也可以稱為「涅槃」。這是根本佛教對涅槃的簡要闡述,是從生的角度來談,指向寂滅的。如果直接說涅槃,是不可以說有無的,涅槃的平等寂靜中,根本沒有有無的概念,涅槃也從而是超越語言,超越形容的。用語言文字去形容,只能是無限逼近,而不可能絕對準確的。涅槃是這樣的,那麼證得涅槃的是什麼呢?自然是有情眾生中的聖者們。從聖者的本身說,是「我」證得了涅槃。可是問題來了,佛教破除「我」的存在,意思是確定沒有「恆常、主宰、唯一」的事物。既然沒有「我」,那是誰入涅槃了?聖者是無我的,就是無主宰性的,既無主宰性,怎麼又能讓自己入了涅槃了?不入涅槃,也沒有我,那是誰在生死流轉呢?
這從表面看起來,似乎處處是矛盾的,但實際不是,本質上絕無一處矛盾,表面上的矛盾終究要導歸到涅槃寂靜的深刻平等來調和。沒有體悟涅槃平等無差別的人們,確實不好理解這樣深刻的矛盾統一——所以我啊,實在說是沒有資格來給大家解釋的。大家只需要知道,生死當體的有無——誰在生死這一問題,簡直要了佛教後來人的命,為了剖析清楚這個問題,後來的佛教徒們,從凡至聖,做了無數的努力,也就出了無數的分歧。第一天就寫到這裡,下面是更新。很抱歉最近很忙,不能很快地把問題回答完,不過我會堅持寫不會放棄的,佛教徒說話算數。
第一次的內容寫完之後,有幾位朋友留言評論,其中一位問到:「根本佛教只說到六識,那麼根本佛教認為輪迴的載體是什麼呢?或者說業的載體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提的正是關鍵,這個答案就是想說明這個問題是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認識不一的地方,且待我一點點地來說。釋尊在世之時,曾有人來問問題,釋尊一反常態地沒有給他回答,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十四無記」問題。不回答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在於這些問題很多是故意難為人的,怎麼回答都有道理,怎麼回答也都可能被提出相反的答案,如果勉強回答,就容易成為外道攻擊佛教的把柄;第二是更重要的,釋尊創教的目的,是讓人脫離無盡的生死流轉。而這些問題的回答與否,是不影響大家依照佛陀的教誨去修證,以達到了脫生死的目的的,所以佛不希望大家把時間浪費在計較這些問題上。十四無記問題是被記載下來的著名公案,其實對於其他很多的問題,釋尊採取的都是這種態度,不值得計較的,就不要去計較。對於「我」的追尋,其實就是一例。《雜阿含·二六二經》記載,有一位叫闡陀的出家人,依照釋尊的教導在思維三法印觀。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然而這位闡陀的出家人很是鬱悶,世間竟然就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嗎?他想,佛要我們如實地知法見法,總是我去知法見法了啊,這裡有個我啊?破除了世間的我,總應該有個符合法義的我吧?
懷著這個疑惑,他去找到阿難尊者提問這個問題(這時佛已經涅槃了),到底「我」在哪裡呢?阿難尊者說,這個問題他聽過佛的親口教導。佛曾經和迦旃延尊者說過這個問題,修行的人們啊,不能計較這個問題,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這樣,生死的苦迫才會「生時生,滅時滅」。世界和我,究竟是有還是無呢?修行的人們如果按照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的觀念,去觀察世間實際是眾因緣的集成,會知道世間萬物並不是完全的「無」;如果觀察世間種種事物敗壞滅盡,就會知道世間也不是完全的「有」。一定不要去想「有」和「無」,離開這有無兩邊,而在「中道」對世間如實觀察和思維。對於生死流轉,思維佛所教導的「十二緣起」觀,將對生死流轉無覺無知的「無明」滅除,才能依次地滅除生死的緣起,最後滅除老病死的苦痛。闡陀尊者聽了這番教導,非常地歡喜,說自己從此「不復見我,唯見正法」。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來,佛陀是不鼓勵人們探求「我」在哪裡的,苦苦地探求「我」在哪裡,結果必然是根深蒂固地肯定「我」的存在。佛教否定有恆常不變的我,只有破除了「我」的存在,「我」才能超越存續與生滅;但世間與生命,也並非是一無所有,否則就會被困在一無所有的滅亡中不能自拔——要如實地觀察到我們的存在,這是用不著罔顧事實強行否認的,也不可以去強行否認的。這種存在是眾多因緣的彙集,有集成的存在,就有散失的消亡,乃至消亡中,蘊藏著再次變幻集成的可能,這便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然而在當下正存在著,承擔著過去種種的業緣,也造作下未來種種可能的這個「載體」,若非要去稱呼他,不妨就叫做「我」,因為我們知道他是諸緣的和合(即「蘊」),也就不用去過分計較了。@凱爾居士,回答到這裡,也可以是您提問題的答案了。但是這個問題完全沒有結束,「我」死掉了,誰來繼續未來的生死流轉呢?難道還是「我」嗎?或者是部分的「我」呢?其實大家都會知道,過去諸緣的和合,經過不斷的變化流轉,有的業緣得到了果報,已經不復作用,有的尚未成熟,有的正在起作用,這就是當下的「我」,然而這一期生命(也是業不斷緣流轉變化後的果報)結束後,尚未成熟的業緣經過繼續發展,有的散失,有的補充進來,有的得到下一期生命繼續變化……這些業緣的集合,就稱作「蘊」。《俱舍論》在卷一論述蘊的含義有三個:1.和合聚,即種種事物(業緣)聚集到一起;2.肩,像肩膀一樣能荷擔很多物體,蘊也能擔負很多業緣果報;3.分段,就是按照事物(業緣)各種不同的種類和功能可以予以分類。好的,和合的諸緣——"蘊"實際是在生死流轉的,這個答案滿意嗎?
不管諸位滿意不滿意,我不滿意,其實很多人也不滿意。「蘊」實際是沒有生命性質的,佛教講人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不能割裂開講色受想行識隨便一個是人,也更不能說「蘊」在死後得生,簡直更不像話,沒有哪個佛教宗派這麼說話。「蘊」確實在生滅變化與流轉,但說生死流轉的就是「蘊」,蘊生下來有了鼻子眼睛嘴會說話會在知乎寫文章,這也是不能成立的。
那怎麼辦?說了一圈,最後沒有解決辦法是不可以的。十四無記都有人敢於去探討,難道生死流轉的「我」在哪裡,就沒有人敢給個說法嗎?佛教的傳說,究竟是有根據的。龍樹菩薩那樣高深的智慧也沒有人說他是下一尊佛,但有一位菩薩,世界上的每一個佛教徒都公認他就是下一個出世的佛陀,他就是彌勒,他的偉大之一,就在於解決了「我」在哪裡。今天先寫到這裡吧,回頭再來,非常非常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原始佛教(泛指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尤其是大乘中觀)都認為輪迴的我是假有的,注意了,我並沒有說無我,而是講有我,也就是說佛教是承認有輪迴的主體的,很多人不要驚訝,因為太多的人都認為佛教講無我,講沒有靈魂,其實不是的,只不過佛教認為這個輪迴的我是假我,是緣起和合的我,並不是恆常不變的我,所以佛教講真空的同時並沒有否認假有,也就是緣起和性空同時存在,這就是龍樹菩薩的中道思想,套用龍樹中論的一句話來解釋這個問題就是靈魂也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空,只是假名有,不執空有邊。這下可以明白了吧?大凡認為沒有靈魂,沒有輪迴的主體的,苛求無我思想的,都是執空了,而忽略了「假名有」這個層面,沒能夠全面的看待緣起和性空的關係,不符合中道思想。好了,既然靈魂,或者輪迴的我是假有,是因緣所生的,必然可以斷滅,因為有因緣就有靈魂,無因緣就沒有靈魂,那麼靈魂斷滅的那一天,就是四聖諦的滅諦,也就是無餘涅槃。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佛教的目標實際上追求死亡的,而且是很徹底的死,永遠不再輪迴了,靈魂斷滅了。很多人又說了,佛教不是求死的,求死的是斷滅論……,的確,佛經中也不說佛陀求死,也說無餘涅槃如果是斷滅或者死亡就是謗佛謗法,可是,佛教可以很確定的講,無餘涅槃是五蘊滅盡,什麼意思?就是精神和肉體全部沒有了,而且永遠沒辦法集起,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死亡,因為我定義活著就是指存在精神和肉體,如果有人定義活著是指精神和肉體之外還存在著什麼,那麼只能說我們對活著的理解不同。那麼佛教會認為在精神和肉體之外還存在著什麼嗎?會的,會認為存在虛空,也就是虛空沒辦法斷滅,所以無餘涅槃還存在虛空,因此不能說無餘涅槃是斷滅,因為虛空滅不掉,但是存在虛空能算活著嗎?我個人不認為虛空是活著,活著就是有精神有肉體,所以無餘涅槃對我來說就是死了,永遠的死了,魂飛魄散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解脫。
好了,我們可以看出來佛教的一些核心觀念了,就是認為一切都緣起緣滅,包括我們所謂的靈魂,而且反而認為魂飛魄散是一種解脫,因為不再輪迴了,遠離諸受是苦。那麼如來藏思想和佛教的緣起思想是否存在矛盾,答案是肯定的,這就是為什麼說唯識沒有中觀究竟的原因,或者說如來藏思想只是為接引眾生的,怕眾生明白無我思想而產生恐懼,懼怕無餘涅槃,所以才用一個「如來藏」或者第八識來讓眾生有個心理寄託,這也是大乘非佛說的原因之一,因為佛陀在原始佛教記載,不會說任何假話,包括善義的謊言都不會講,因此不可能像大乘佛教說的,為了接引眾生而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也就是如來藏。從另外一個層面講,如果如來藏不是謊言,而是真實存在,那麼就是神我論了,因為如來藏永不斷滅,能生萬法,這個和佛教的緣起思想是矛盾的。唯識宗非常清楚這一點,它不同於其他如來藏思想,它首先劃清了和神我的界限,說神我永恆不變,而第八識如來藏卻因生果滅,前後變異,同時以依託第七識而存在,並非獨立的神我,可是唯識宗同樣認為第八識永不斷滅,和緣起緣滅依然存在些許矛盾,這就是為什麼說唯識不究竟,因為和緣起思想存在些許矛盾。而其他的如來藏思想基本可以理解為是外道論,和佛教的無我論是本質上的衝突。然而你的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如來藏不是論「個」的,如來藏也不是在名色萬法之外的獨立實體。這種觀點壓根就是被大乘批評的(比如<壇經>的「機緣品第七」里六祖所批評的)。所以你的疑問基點錯了。想明白大小乘區別問題,從大乘的角度,建議您先了解學習下天台四教。小乘認為只有灰身滅智才算極果,而大乘對空性的解讀,則認為「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是可以成立的,沒有違背緣起法。這就帶來了不同路線,對於無為法來說,「三乘共坐解脫床」,而無漏有為法之成就上,就大不一樣了,「速證涅槃」路線,由於時間短,顯然積累不起來足夠偉大的能與「眾生無量誓願度」之願相匹配的資源。至於如來藏,則是有對空性的法義深入和名詞上吸引害怕空這樣字眼的人兩重意義,解讀的時候要理清真義,不要理解成被小乘已經批判完全的那個「我」上面去。他更接近於法、法性這種二元概念的偏無為向統攝(偏有為向是阿賴耶識),形式上接近本體論,但完整的內涵上不是本體。
試答
先說兩個前提1 題主回答挺大 小學生我不入門 我的回答純屬個人觀點 不作聖解 並期待看到大牛們的回答
2不是我矯情 手機打字 難免偏簡單和有錯字錯句 容我有時間完善正式內容
第一 同有解脫問題我認為不應把大小乘視作高速公路上兩條平行的車道 沒有交集 事實上它們是一棵樹上的兩個分支 基幹是相同的 大乘是承認小乘教法的 1兩教都承認世間是無我苦空 2兩教都承認佛陀是正解脫3都承認依照佛陀教誨可得解脫4都承認佛陀以菩提道得佛果兩教都可趨向涅槃 對於無我可得涅槃的觀點是一致的 所以大小乘教法都可以證得小乘涅盤
但小乘認為我們應該追求當世的解脫 荷載未來眾生的重任在於彌勒菩薩 大乘則認為應每個人都應努力修菩提道 在未來成佛
所以大小乘的分岐在於小乘涅槃之後的路線問題 小乘以出輪迴的無餘依涅槃為終點 佛與阿羅漢涅盤同 認為佛陀的菩提道修行能讓他自覺且覺他 能為眾生演說佛法
大乘以佛與阿羅漢涅盤僅不入輪迴這點上同 小乘涅盤非最善 佛陀因菩提道修行 最終證得的是可入涅槃而不住於涅槃的大般涅盤為終點 從大乘法是可以取小乘涅盤的 但大乘要避開之第二 有我無我問題
在初中我們知道貓主子是有速度的 到高中我們知道了貓主子靜止和運動是一樣的 到了大學 我們連貓主子是死是生都不知道了 我們的三觀一直被理論高度所刷新世間無我 我是佛法三法印之一 沒有異議
以俗義諦認為有我 則勝義諦說無我 以勝義俗義諦無我 佛陀最後說勝義有我 這都是在不同階段不同境界上的表達此中緣起無增減 故有常此中空性無生滅 故真樂此中如如無變動 故有我此中空相無垢凈 故真凈
我們小馬駒先不考慮一躍過河 能安全?過河就好 我們只要認定世間無我就行 勝義有我的問題等確認無我之後再思考不遲在21世紀應該如何修行佛法 佛法只有一乘不分大乘小乘 思考地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漢地彌陀凈土遠離了佛法
爵士貓2 小時前
佛法本只有一乘,不要分大乘、小乘。
現在的南傳佛教、北乘佛教都是來源於原始佛教。
現在大乘說小乘不具備不具備大慈,就是胡說八道!
大乘佛教首先在佛經之中貶低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就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南傳佛教也是從部派佛教衍生出來的。
但是小乘佛教沒有貶低大乘佛教的內容,這點巴利三藏佛經可以充分證明。
師兄,我認為你的評論,不準確不客觀。
師兄,我認為我們修行佛法之人,有幾大原則必須堅持,否則修佛法就沒有必要,還不如修儒家,道家,基督教等等
1.堅持佛陀本意的原始佛教,只有佛法一乘,對於大小乘思想、南北佛教體系都要仔細辨認,不可偏向哪一方。
2.堅持印度佛教思想體系,認清漢地佛教、藏傳佛教都吸收了漢族文化傳統、藏族文化傳統,不可不加辨認的就接受漢地佛教、藏傳佛教。
3.特別對於漢地佛教的彌陀凈土信仰必須仔細辨別,因為漢地佛教彌陀凈土思想就是漢族思想的集合,已經遠離了佛陀本意
4.堅持佛陀的緣起性空思想,堅持苦集滅道思想,堅持三十七道品,堅持緣起思想與輪迴理論,堅持唯識思想,中觀思想,堅持客觀的、全面的、整體的認識佛教思想歷史的發展。
大乘佛教是在佛教義理上延續原始佛教,但是加入了中亞地區的神靈崇拜,再傳入中原地區,加入了儒家道教因素,所以中國的凈土宗就是原始佛教思想的一部分、神靈崇拜的一部分、道教成仙思想的一部分、儒家人性論的一部分的混合產物。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準確定義,應該不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而是漢族佛學宗教,是漢族人自己的信仰體系,就如同媽祖信仰是地道的漢族人的信仰。
所以,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存在許多完全背離佛陀的思想本意的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的發展背景,與中國觀音信仰發展背景十分類似,這點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教授的研究,說得十分清晰。
中國觀音信仰發展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代,那時候是東亞大陸最動亂的時代。
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發展於唐朝,是既要享有現實生活的享樂,又要達到死後靈魂不朽的目的。
所以,在21世紀的中國,彌陀信仰的凈土宗十分發達昌盛。
反倒,堅持原始佛教思想的南傳佛教,大乘佛教中的般若學、唯識學人士被視為歪門邪道!
今天我就深深體會到,某某邪教為何至今還有信徒!
@黃角 補充一下引用經典的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舉卧具。攝卧具已,持衣缽,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我晨朝著衣持缽,入波羅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缽,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踴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輸屢那三種,無明亦有三,
無間等及滅,富留那闡陀。
——《雜阿含經卷十·二六二》
上座部記載:苦,無我,無常是五蘊的三相關於業是不是需要儲存,南傳尊者們已經寫過很多文章《業與輪迴》《業果法則》《業無需儲存》等等對了,在南傳,誹謗四雙八輩聖者後,若不凈化,是無法在佛法修持中有一絲進步的,終生不可能證得禪那,
我是一個讀了一點經書和一些大德們論著的人,對佛家理論有堅定的信心但是很世俗,非教徒。我說一下自己的感覺,注意是感覺,沒有任何理論支持。
先假定有一個本我存在,這個本我在輪迴,生成了AB兩個人,本我輪迴為A的時候新增了一部分因緣銷掉了一部分因緣,到輪迴為B的時候,A輪迴之下的本我與B輪迴下的本我實際上不一樣了,所以不存在一個永恆的本我,所以諸法無我,並不存在「我」。
思考到這裡似乎可行,突然我又發現,如果因緣都銷掉了,那剩下什麼呢?哇啊啊啊啊啊啊
我等於說了一堆屁話!上座部佛教認為,一切名色法都是無常、空、無我的。人在六道輪迴的時候,是不存在一個如來藏可以穿越輪迴的。而大乘佛教(的某一個派別)認為,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擁有一個常駐不變、不生不滅(非空)的如來藏。如來藏是輪迴的根本,(是不是)也就是可以理解成:如來藏就是「我」。也就是說,大乘佛教認為在一切無常、空、無我的名色法之外,存在一個體性相反的(常、非空、有我)的如來藏。這一點,貌似是和上座部的佛教教義相矛盾的。
============================================================
你的問題可以理解為如來藏與三法印之間的矛盾。這個得分開來談,早期如來藏與晚期如來藏與唯識融合之後的如來藏。
早期的如來藏經典,是認為「(存在)一個常駐不變、不生不滅(非空)的如來藏。如來藏是輪迴的根本」。但在晚期,楞伽經、解深密經出現,如來藏與唯識合流之後,如來藏則變成了方便說。調和了如來藏與無常、無我之間的矛盾。
楞伽經有說 「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
解深密經又說「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亦得名為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
貼一些有爭議的維基如來藏詞條出來,避免詞條被改,以截圖的形式奉上
推薦閱讀:
※三惡道的眾生是怎麼出來的嗎?
※遮詮、不二論是回答佛教問題的金鑰匙嗎?
※大乘佛教的疑問?
※佛學中分別心是什麼?
※佛教不承認客觀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