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正在研製第四代主戰坦克?

大國工匠里,說焊接師傅那集,透露中國正在研製第四代主戰坦克。第四代主戰坦克是什麼標準?更快更高更強么?

我說我不是間諜,就是問問,大家回答的時候,注意涉密不上網。


每次一點進軍事問題,特別是坦克的問題,想看點乾貨學習一下,結果一半以上都是59的梗,霎時間感覺毀了整個問題,唉,求放過


上面有人說減少一個乘員不是革命性的變化,這個……

我國自己對四代定義的標準里有兩樣是可以確定的,一個是兼顧間瞄打擊,一個是雙人車組。懂的人可以自己琢磨這兩樣指標有多革命性。


接黑色槍騎兵說一下

乘員減少到2人……說明我軍第四代坦克是聯邦軍的61式坦克,良好使用的話少量也能對扎古造成…………

沒……我什麼也沒說……

2個人說明了一件事兒,就是說攻擊行為是很簡略的,炮手可以被裁撤。

換句話來說,自動化程度極高。和以前的坦克打,相當於開了輔助外掛(自動發現,自動識別敵人)。

車長的存在純粹是決策性的。

基本上相當於看地圖標定的目標,明確攻擊順序,判斷上級意圖。甚至可能是看著地圖分析,點點點。

點過了之後坦克自動瞄準射擊敵人,只有少數情況下(比如攻擊掩體)需要人判斷一下,其餘全電腦完成。

說明中國的微電子水平實際上已經很高了,編程水平也很強了。

這完全可以做到研製使用的全自主無人機了。

——————另外說一下搶修問題,評論提醒我了————

你們有沒有想過,2人坦克噸位可以降低多少,而成本反而可能降低了(特別是批量),省下來的錢別說多弄點維修車了……

說真的,戰場搶修2個人也可以自己來,坦克發動機還能運轉才有可能搶修。

這個時候有發動機就有電,有電工具就不需要大電池,既然不需要大電池……

那為什麼不在每個坦克的什麼維修箱里放單兵動力外骨骼呢?直接插電,1人更比4人強。

這個時候一個人也能打(甚至可以自動行駛),但是考慮到持續作戰的需要,兩個人還是有必要的。

至於槍騎兵說的間接瞄準打擊,軍事新聞上剛出了一個攻克59坦克間瞄打擊難關,射程14公里……

等等……我好像突然知道了什麼……

當然了,這是開個玩笑,實際上59現在很多炮兵團在用,當作護衛部隊和機動加農炮,有了這個技術之後就可以承擔起一部分遠距離打擊任務,可以更安全的抵近前線,畢竟坦克到底是坦克,比自行火炮體積小而且防護好。

所以間瞄打擊應該算是四代坦克可以很輕鬆的有的東西(其實只是加個火控盒子而已)。

不過作為主戰坦克的話,經常間瞄打擊肯定是浪費的,所以更可能由相對老一些的坦克完成,節約身管壽命(不過四代該用的時候還是要用)。

不過,關於維修車編製降低配發,既好也不好。

好的是說明指揮能力上升,壞是要求指揮能力上升。

這個時候往往說明了部隊抗損能力會降低一些,而且容易出岔子。

所以我認為的是良好的四代坦克必須有極好的擴展性以適應未來技術變化的需要,特別是預留對外充電介面,大功率通信器材以及相對泛用的電子干擾設備(很可能未來戰爭中電子干擾很強大,結果單兵通訊有影響,需要大功率的坦克電台來幫助士兵進行遠距離通訊,裝甲車同理,坦克本身也會裝備更好接收能力的通訊器材,幫助電子干擾下友鄰步兵部隊間的通訊,就相當於移動基站,而且現代戰爭武器很昂貴而控制的地方卻沒有縮小,意味著小股部隊間據可能會大大增加,這就更有必要了)。

據此我認為毛子的雅瑪塔坦克不是一個好的四代坦克,其底盤根本沒有預留太多的東西,就一個奇葩炮塔了。

這樣作為第一種四代坦克,很可能是最快落伍的。

在坦克已經失去了以往的「尖刀」作用的情況下,作為一種快速擴展戰果的兵器,是需要較好的支持性和泛用性的。

所以坦克會作為一種功能更加廣泛的支持平台,作為一種步兵的航母使用,配合新型的步戰車作戰,這能讓高精尖高成本裝備,放進一個不那麼容易被毀的載具中。

說不定在未來一定時間,步兵又會開始變得重要起來,如果機械化+多功能化+外骨骼普及+高強度作戰時間越來越短促+乘車下車到接敵的距離越來越近的情況下,很可能未來地面戰是這樣的。

坦克遠距離交火,炮擊。由於炮擊密度很高,大量的單位可以炮擊,這使得步兵必須抓好下車時機,不能和以前一樣太早下車。

由於主動和被動防禦的增加,遠距離炮擊的效果可能減弱,此時還是會進入常規交戰距離,也就是3km以內。

但是有優勢的一方可能會繼續抵近。

在抵近到相當程度,比如1km的時候才會放下步兵,大量外骨骼步兵攜帶的大量重武器,比如大口徑機槍,四聯裝120mm大屌,雙肩兩個半主動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有些背上可以安裝更大的趴著發射的火箭發射器,甚至輕量化機關炮(就和鋼加農一樣)。

合乎時機放下步兵的戰鬥群,可以瞬間提高短時間火力密度兩三倍,一下子把敵人打殘。然後立即回車繼續追擊或者見好就收。

因為高強度作戰時間變得短促起來,可能幾十分鐘就能解決戰鬥,解決戰鬥之後機械化步兵和原來步兵長期保持存在就不同了——未來的戰爭可能是高機動性的,所以說長期駐守部隊更像哨兵和阻擊部隊的存在,以低成本為優先,可能外骨骼裝備不會太多。但是主力作戰部隊可能是清一色的外骨骼作戰套裝。

幾十分鐘高密度投送結束之後,步兵回車充電。

由於步戰車被擊毀的概率超過坦克(尤其是雙方都合理的派出步兵的時候),此時坦克的高生存率和配備的高功率發動機驅動的發電機,就有可能為失去步戰車的剩餘步兵提供緊急充電。


反正科大的微博說第四代坦克可能又要回歸五對負重輪本體了。。。

你們猜可能是下圖中的哪個樣子?

倒數第二個帶自動裝填機的無人搖擺炮塔突然有了阿瑪塔的感覺~追加一句,圖是我自己的模型擺拍所以......不要私自拿走哦


先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目前第四代坦克並沒有一個像第四代飛機一樣簡單明了的4S標準,

無非就是

火力,防護,機動性再提高一個檔次;

成員由四減到三,由三減到二;

無人炮塔,或者乾脆就是無人坦克

至於具體怎樣實施,數據是多少,沒人知道

目前只有俄羅斯的T-14阿瑪塔坦克被稱為四代坦克

當然前幾年很火的波蘭概念坦克PL-01

要是所有技術都實現了,這就是妥妥的第四代坦克了(也許是4.5?)

至於我國第四代坦克,按照我國「裝備一代,研製一代,設計一代」的主題思想,第四代坦克在研是板上釘釘的事,但是具體性能:

「敢說的不知道,知道的不敢說」

再說,我們還有鎮國神器

就問你怕不怕


這貨算不算含著4代車元素??

……………………………………………………………………………

先說說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為什麼陸軍需要革命性的下一代坦克(前線作戰車輛)?

回顧一下坦克的歷史,坦克最初是為了掩護步兵衝擊敵人預設陣地而設計,核心是堅固性,其次是機動力,火力排最末,早期坦克上裝載的火炮和機槍在原始的觀瞄設備下能打中什麼十分可疑,嚇唬人和自衛的功能居多,不過沒關係,能順利碾過鐵絲網和戰壕就行,步兵會在後面跟跑的。坦克剛剛誕生沒多久,還未來得及完善就一戰結束了。戰後參戰各國都知道坦克是十分有威力的武器,但如何應該使用則各有看法。德國和蘇聯是大陸軍的後發者,按一戰模式和美英法拼消耗,死路一條,陸軍戰力要實現飛躍就必須冒險彎道超車。他們都認定了坦克,機動性被放到首位。攻擊部隊以坦克為核心,甩掉步兵的牽扯,相對獨立展開進攻。於是閃擊戰大縱深戰略誕生了輝煌了,一大群薄皮弱火力跑得飛快的坦克取得耀眼戰果(戰例大家都知道)。在這個階段,高機動性的坦克裝甲集群可以輕易突破和繞過步兵預設陣地,橫掃敵人後方,被合圍失去補給和支援的敵人步、炮集群只能在絕望中崩潰。反坦克成了各國陸軍最嚴峻的課題。怎麼辦?還是蘇聯人和德國人用戰例告訴我們,最靠譜的反坦克武器就是把反坦克炮裝到坦克上。於是坦克技術核心又變化了,火力成為第一要素,坦克的一切圍繞坦克炮設計,如果坦克炮不能擊毀敵方坦克,那麼它的機動性和裝甲都毫無意義,也就是說一輛打不穿敵人坦克的坦克是純廢物,但跑得慢或者皮薄但火力強的坦克還有點兒用。直到三代半坦克的今天,這個原則仍然有效,最新成果就是我們的99系列、新輕坦以及日本的10、韓國的K2(都在東亞啊,大家都明白的。啊三哥你先別鬧)。

但是,二戰以後坦克面臨的作戰環境變了……,一句話而言就是反坦克的主力武器不再是坦克了,固定翼飛機、直升機、集束炸彈、各種反坦克導彈、制導炮彈、末敏彈、RPG,可以乾死坦克的武器太多了。二戰以後,被坦克乾死的坦克越來越少了,被各色花樣玩死的坦克越來越多了,但是坦克從二戰以來的設計思想卻沒什麼變化,無法適應新形勢了。單個坦克的感知距離不超過5千米,有效攻擊範圍在4千米以內,超過這個距離基本上就無能為力。在這個距離內,除了敵方坦克這個目標外,對其他地面目標坦克炮的火力強度是大大過剩的。坦克無用論是真實的,三代坦克確實已經很難適應未來的戰場環境了,坦克已經從一線突擊者變成被保護者。其實在各種新一代反坦克武器面前,M60和M1的差別已經不太大了,最多區別就是被攻擊了成員還能不能活下來……而且它們也已經不太用得著面對彼此了。那麼坦克是不是就廢了?應該不是,未來陸軍依然需要高機動性、靈活強火力的堅固車輛,其中也包括直瞄火力車輛,但未來還是不是叫坦克就不知道了。

…………………………………………………………………………

當代陸軍作戰模式正在處於變革前夕,這是大國陸軍都面臨的同樣問題,一是要採用什麼樣的技術方案和組織指揮方案,才能在未來戰爭中處於優勢(均勢)?二是如何解決目前戰爭中陸軍暴露出了的問題?三是不但要預測我方未來發展,還需要預測敵方的未來形態,制定針對性方案,而這個問題完全是雞和蛋關係,因為敵我雙方全是相互影響的變數。陸軍下一代前沿戰鬥車輛的研究必須服從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一招不慎,投資落空不算,還將形成戰鬥力的巨大空檔期。美海軍目前就是這麼個處境,當年它錯誤預估了現在的海上作戰環境,採用了錯誤的方案,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形成對TG海軍全區域的壓倒性優勢。

從目前看,誰先啟動下一代陸軍體系的革新,誰就是靶子,有極大可能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當然一旦成功,收益也非常巨大。在這個問題上,容錯能力最強的是美國,各種前沿實驗開展最多的也是美國,實戰測試經驗最豐富的還是美國,不過美國似乎並不急於開展陸軍革新,目前的保守方案對他們最有利,現有陸軍作戰模式、裝備應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威脅足夠用了。

這種情況下,四代前線作戰車輛的方案和設計指標很難確定,現在也就是針對已經暴露的問題進行研究,儲備解決方案的技術措施而已。大概可能也許包括這幾個方面:一是提升戰略機動性,也就是輕量化、小型化問題。二是加強防護,包括主被動防護。三是提高可維護能力,因為按現有模式雙人制車組是沒法有效維護坦克的。四是加強信息化和感知能力建設。五是提高火力打擊能力和火力的靈活性,這個和信息化能力以及武器系統的模塊化配備直接相關。六是留下足夠的改進餘地,預備未來升級。七是降低全壽命成本。

按這個標準,阿瑪塔是不合格的,首先就太重了太大了,戰略機動性比72還差,戰場機動性未知,估計也沒什麼特別的。人員防護雖然增強了,但全車防護和西方三代主流標準車輛差別不大,應該不會超過加裝了主動系統的豹二和M1水平。武器主系統還是一門坦克炮,戰場適應能力和三代完全一樣。這貨最多只能算具備某些下代元素的三代車,當然俄羅斯也可能最終是將其作為技術儲備的。現在大張旗鼓的推出是要馬扁三哥的銀子可能性挺大,同時也在經濟不景氣階段提高一下大國士氣。

從TG角度,陸軍也沒有太大的立即變革的壓力,現有能力和實力也足夠應付當前威脅,目前的四代車研究也就是做好技術儲備,現在扭扭捏捏的露一點兒,無非是告訴大家我們也沒閑著啊,也在展開下一代研究啊,可能僅此而已。從科大的文章分析,TG下代車研究起點高,遠遠超過鵝毛。發動機前置可能是為了模塊化武器系統、全面車族化打基礎。全電傳動可以大大提高車輛布局效率和空間使用效率,並為信息化提供能源基礎支持。二人制車組主要應該是為了減重,日常維修維護問題可以通過加大外部支持和模塊化設計解決,戰場維修本來車組就幹不了,是需要搶救車等等支持的。超感知能力和網路化能力這方面是向空軍看齊的。未來TG下代前線戰車啥樣?這確實不知道,但我猜應該是車族化、通用化、標準化、多樣化的一系列車型,直瞄火力車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上面黑公公講了雙人車組和間瞄火力輸出兩點,我個人認為還應該加上一條電力與信息節點。

由於大量的單兵電子設備和無人機在前線的投放使用,單兵不可能無限度的負擔電力和通信發射設備,簡單的說,我們需要充電寶和wifi基站。

那麼在最前線,哪種單位可以負擔起這種任務呢?目前來看,只有坦克可以,在未來,一輛坦克屁股後面跟著一溜步兵,只為了充電和連wifi,這個畫面還是很喜感的。


如果坦克發展到了第四代,那麼步兵戰車和自行火炮該怎麼辦呢?陸軍是一個合成兵種部隊,不僅僅是坦克要發展,其他兵種也有伴隨發展才行。而且與海軍空軍不同的是,陸軍的合成化更加分散,更加依賴多個平台之間的相互協調。由於車輛技術的限制和先進設備的體積、重量、功率消耗較大,這導致一台車輛難以搭載數量較多的先進技術裝備,我們不可能要求一輛裝甲車像海軍驅逐艦那樣面面俱到,而是必須依靠合成戰術群的編製結構,把突擊車輛、火力車輛、防空車輛、戰鬥支援與勤務車輛整合在一起。考慮到這一點,任何四代坦克的設計都必須放到一個大型合成戰術系統里去考察才行。

美國的FCS計劃失敗在兩場戰爭導致的戰略移轉和經費競爭,特別是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略指向目標。但是中國的周邊環境是很複雜的,甚至比美國面臨的環境還要複雜。無論朝鮮半島、台灣島、中亞和南亞方向怎麼變動,這些地方地理條件複雜、氣候多變惡劣、城鎮人口密集,較為適合營級戰鬥突擊群的行動。我們必須基於「合成營-戰鬥旅」的編製架構來考慮如何設計第四代武器系統。

這樣一套中國版的「FCS」,首先是重量體積不能太大,否則運輸投送不便。對於我軍面臨的跨海登陸、攀升高原山地、深入半島丘陵的戰役戰術行動也很不利。特別是朝鮮半島、台灣島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包括道路橋樑寬度、交通調度、橋樑承重能力、涵洞隧道寬度等因素,要求我們設計的下一代平台系統最好是較為緊湊的,甚至能夠適應運-20的空運行動。

其次,在火力輸出模式上,兼容制導與非制導、直瞄與間瞄打擊能力,可以控制10~15公里範圍內的地理空間。除了間瞄火炮(迫榴炮)外,坦克炮和巡飛彈也是重要支柱。因此,新型坦克有可能需要在火力上加以改進。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是否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呢?從戰術對抗來說,假如雙方都擁有較好的裝甲、火炮、感測器和制導彈藥,那麼在遠距離和近距離上,雙方都可以保證相互摧毀,主要的差別在於中距離上(1500米~3000米)。125滑膛炮可以直瞄或間瞄摧毀敵人,而105線膛炮只能間瞄摧毀敵人。但是,統一採用105線膛炮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從火炮成本、製造難度、炮塔重量體積、機械化部隊的制式統一等角度來看,105炮也很有競爭力。

第三,在感測器融合上,分散部署雷達、光電和綜合電子戰系統,通過合成營戰鬥群的合成化能力,實現感測器融合。利用高速數據鏈、數據分析與信息終端,實現數據的融合,建立空地協同交戰和分散式殺傷體系,

第四,三模製導彈藥(毫米波雷達、紅外熱成像、半主動激光)有可能是火力和感測器革新的核心要件,如同米尼式子彈與線膛步槍的作用。

第五,履帶式部隊可能會在更高的一個重量級別上實現通用化,與08系列裝甲車相比,具有更好的越野通過能力和防護能力。坦克轉變為快速火力突擊車,與其他車輛共享底盤技術,擁有協同交戰能力。


雙人車組,說明只有車長和駕駛員;

間瞄打擊,說明坦克可以部署打擊模式;

這兩項說明這是一種既可以提供裝甲支援,也可以提供遠程炮擊支援的坦克;

那麼中國的四代坦克一定是這樣的:

我就想問問啥時候能把星靈技術複製了?水晶傳送很好用的


第四代坦克如何設計,跟指標、技術完全無關,而是完全取決於解放軍未來是如何設計戰爭的,這個能力以前只有美帝和蘇聯具備。

所以與其關心第四代坦克長什麼樣,更重要的是解放軍心目中未來的地面戰爭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個人對第四代坦克的期望是,實現超級信息化,完全自動化射擊,比如可以通過無人機數據鏈實時傳輸十幾公里外目標信息到坦克,通過坦克內顯示屏點擊目標,自動計算射擊諸元,坦克自動開火併命中,讓打炮比打遊戲還簡單。


坐在書桌前腦洞一下,思路和樓上的 @取名好難 不同

坦克本身屬於消耗品

先用飛機參考,四代機服役情況下三代二代戰鬥機依舊是空戰主力,四代機因為昂貴的價格和超強的性能,持有國不會主動拿四代去互拼,而是承擔踹門任務

三代坦克本身價格不便宜,四代坦克要大幅提升性能會讓價格也會大幅提高,再用四代坦克擔當主力太貴了,四代機可以依賴4s踹三代機群,用質量壓倒數量,四代坦克畢竟是地面上面的東西,少量的四代車並不能像少量四代機一樣發揮改變局面的作用

所以四代坦克會改變傳統坦克本質,坦克不再是單純的火力平台,少量強大的四代坦克為戰場信息指揮中心,主力依舊是三代車甚至二代半,覺得t14坦克路子還是很靠譜的,新一代坦克甚至會承擔某些新任務,比如反武直,以及電子戰什麼的

除非出現價格足夠便宜的新一代的彈種和裝甲,整車價格差不太多,但是性能上對三代車造成完全的壓制,坦克才會走老路,但是一般都是新技術總比老技術要昂貴和複雜,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很低。

四代坦克的研發也會像四代機一樣,真正立項的只有中美俄,美國高調,天朝捂得嚴嚴實實,歐盟直接棄療(或許德國會有意願),日本造了兩台驗證車意思意思,韓國製作新一代ppt,以色列造更強的步戰車,三哥還在補三代坦克的課,最終選擇直接買毛子的,沙特日本歐盟一票等著買美國的


只要火力機動防護任何一項能牛逼一個數量級就行

比如電磁炮?電漿炮?

比如電推進?八條腿?

比如能量盾?

或者是軟體的更新,要是標配賈維斯那59的戰鬥力都能上一個台階


節目透露出的兩人車組信息,完全就說明了一切,以一個坦克老司機的觀點來看,下一代坦克應該還做不到高度智能的實用無人駕駛吧,未來四代駕駛員肯定少不了,關鍵是整合車長觀察通信和炮手瞄打的任務功能於一體,至於這一技術能力的達成,我覺著是不容易的,所以一旦達成,其尖端的技術對於坦克裝備維護體系是極大考驗,現行的裝備維護管理制度都將隨之變革,這才是很關鍵的,如果變革後的裝備保障制度能夠應對未來戰爭,中國陸軍應該是無往不勝了。


看四代?就靠幾個關鍵技術指標?

59改也算4代咯(滑稽)

帶圖吧,否則大部分人肯定不信毛子的坦克腦洞

毛子73年搞的T74

75度首上 700抗穿 125滑 無人炮塔

後面80年代初的477工程和490工程

後續的490A和490A1 477A/A1

無人炮塔,LP81 152滑,雙人車組,上k抗穿,透明車體,帶Argus系統,主動防禦,頂甲厚度上天可抗一般末敏EFP

配合83年全狀態的機動 戰鬥管理系統(比燈塔早20年)

哪個不扔到現在算4代?

然而?

如果4代真這麼簡單,靠幾個關鍵技術指標就能上來,99a出了這麼久土鱉白活了憋半天4代影子都沒有?(滑稽)

坦克在陸戰的未來定位,是一個堅固的感測器,一個堅固的武器節點,嗯。四代坦克是由未來陸戰形式給予的定位決定的,而不是通過發展坦克來延展系統。

當然鑒於土鱉的作戰網路還趕不上燈塔國,最可能的也就是毛式艦隊級那種電熱炮鐵王八作為到真丶下一代地面作戰的過度四代車了。


據說四代坦克雙人配置是硬指標。

我覺得吧,估計四代坦克就張這樣了。

你說這貨都出來了,RX-78還會遠嗎?

共軍果真有高達。。。


目前沒有更多四代坦克的標準,作戰環境,作戰目標,作戰方式都沒有。目前大家說的幾乎只是幾個數據的提高。哪怕雙人制炮塔也只是表像。

1.坦克是繼續當尖刀突破戰線使用么?更快?更硬?更粗?

2.坦克作為戰場信息節點使用么?突出空地天三位一體的信息化交互?以坦克為節點控制戰場?

3.因為信息化的相互抵消所以坦克會更多進入肉搏時代?更精準的遠距離摧毀?強調更快的反應速度?多目標的統籌識別與打擊分配?

4.未來的抗打擊能力是硬剛?遠距離摧毀?快速更換?

5.未來的打擊方式是依靠信息化遠距離摧毀?還是車載瞄具早發現早反應?還是近距離射的快准狠互穿?

………………啥都不知道怎麼評價啊


謝邀。

我看了一下盧仁風的報道,沒看見新一代坦克的事兒,不知道是不是還有完全版。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新一代的主戰坦克到底應該是什麼方向我只能說看不清。細節的技術方面的進步倒是很清晰,但是總體設計思路還不能說有一個共識。

技術方面,態勢感知,綜合防護及隱蔽,自動化火力組織和實施是一定的,但是到底用兩人還是三人,甚至四人,到底是輕量化高機動坦殲方向還是傳統方向,到底是堅持直瞄還是兼顧間瞄,都沒有共識。

具體的說,如果是兩人坦克,那麼保養工作則必須另起爐灶,成立保養和維修小組,坦克就變成了戰鬥機的模式。戰時這些保養人員能否及時跟上行軍的隊伍,能否保證每一台車輛有目前的保養水平都很難說,畢竟現在是所有車組一起保養各自裝備,到那時候可能是一個維修組負責幾台車,保養效率就下來了。

第二,是不是需要保持目前的高強度基礎裝甲的模式其實早有人提起,伊拉克戰爭後的巷戰暫時使得這種疑問被壓制,但是長遠看,治安戰本來不適合坦克,可能交給專門的重型步戰。而坦克有可能縮小重量變為高機動突擊性裝備,畢竟除了巷戰之外坦克最大的威脅是空中打擊,這一點上看,基礎護甲再厚用處不大,不如減小尺寸加強隱蔽性能,使其便於隱藏。最近20年,甚至30年,正經的坦克對戰就沒怎麼大規模發生過,其實作戰模式已經在悄然改變了。

第三,間瞄打擊拓展坦克性能好不好?好。但是保持目前的機動性,防禦性能,和更強的隱蔽能力的前提下,怎麼能夠實施間瞄打擊是個問題。裝個迫擊炮?主炮的彈藥還不夠呢,車裡也沒那麼大空間。裝上非直瞄反坦克導彈?裝不了幾枚還佔地方,外形的規則性還破壞了,以後要隱身的需求也不好滿足,不如乾脆把這活給紅箭10發射車這類的東西。現在看也就是炮射導彈上下功夫,弄個曲射彈道什麼的,但是坦克自身還沒有超越地平面的觀苗能力,靠數據鏈的話可行,但是戰場數據鏈是個體系的東西,先有數據鏈再說給坦克上間瞄的問題,不能整反了。

說到最後,還有很多沒說的,比如上不上電推之類的問題。我覺得後面的坦克可能不會是經典的形象了,甚至可能出現非主戰坦克的出現,弄不好現在當打之年的這批車就是末代主戰坦克了。當然,一切還要等時間來回答。


人數不會降低,反而會增加,那些以為人數會降低的洗洗睡吧。

坦克會通過各種電子儀器從單純的火力輸出變成區域壓制類武器,自動裝彈系統或許會保留,但是相應的也要增加戰場偵查人員。

重歸四人是標準配置,而火炮以及防禦或許還是那個樣子,只是坦克的偵查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了。


什麼國產新型主戰坦克,還不是直接拿外國用剩下的東西

當編輯發文章多少也要有點職業道德,你發篇這種SB文盲報道算什麼媒體人?


兩人車組,無人炮塔能很大程度減輕重量,特別是間瞄射擊意味著裝甲不比像99/96那樣厚重,再加上主動防護裝置,新型坦克重量可以大幅降低。重量不知道能不能降到30噸,如果能降到30噸和運20搭配起來那就是革命性的。想想看一架運20可以同時空投兩輛主戰坦克,畫面實在太美好。(關於主動防護,裝甲減輕,體積減小大家可以看鳳凰軍機處9月13日的視頻,那一期有坦克軍工人)


推薦閱讀:

美帝M1A2 TuskII的爆炸反應裝甲上面又裝了一層瓦片裝甲到底有什麼用?
請問一下,這是什麼坦克還是火炮?
現代戰爭多功能步兵戰車能否取代坦克?
為什麼二戰時虎式坦克那麼強大!?
為什麼德國不開發重坦克牽引車輛?

TAG:軍事 | 坦克 | 軍事裝備 | 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