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好為人師?

我是90後,我是年輕人,我也涉世未深,可是我有一些事情沒有想透,希望藉助大家的智慧追本溯源!

我見過很多的人,不論他們或她們是什麼身份、什麼職業、什麼背景、什麼顏值,總之她們或他們和我的共同點都是年輕人,都是90後。

我承認ta們或許讀過很多的書,走過很多的路,見到過很多的風景,遇見過很多的人,ta的人生豐富而精彩,其閱歷經驗乃至知識眼界都遠勝同齡人,於是ta們開始專註做個人品牌,傳遞個人的經驗、知識和見解。

或成為講師宣講成功的方法,或公開演講傳遞價值觀,或專註個人諮詢提供人生的經驗與指導。。。

我承認其成功與輝煌有一定可取之處,可是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20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尚還處於塑造定型時期,一起都存在著變數,所有的個人知識、經驗和見解都有待於接受時間的驗證,所以須慎而又慎。

很多的人好為人師,在年輕的時候宣揚普世的個人價值觀,對於身邊的人和事,隨意置評,以一己之力評斷是非曲直,或許存在著太多的不可知。

這是種好現象嗎?

如今的社會,更需要的是獨立的思考,建立在獨立的人格基礎之上,不盲從,不順從,堅持做自己,可是其中的是非辨別還真是讓人難以明斷!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思就是說,你學了很多東西,但是沒有篩選信息的能力你就會迷茫。

但是你篩選能力太強了覺得什麼東西都不值得聽不值得學,那你就什麼都學不到。

詩經有云: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意思是說,人家即使說錯了,你也可以從人家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而且人家不見得完全都是錯誤的,可以從人家的言論中篩選出合理部分,加以吸收。

後來偉大的Mao把這句話改成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楊絳先生:你的問題主要是書讀得不多而想法太多。

老子:老子就是這麼好為人師。


謝邀。

這個「好為人師」看怎麼理解了,而且看你的指代對象是什麼樣的人。

我覺得我個人就比較好為人師,給人進行所謂的「授業」很爽,但我更享受我跟人闡述觀點的過程,而不要求對方能不能聽得進去、是否同意我的觀點。而且有些事情是必須要拿出來說一說的,實在看不下去了。我估計我並不能屬於「好老師」那一類的。

而我周圍有兩類人,同齡人,一類人確實博覽群書見多識廣,這裡面有見識比我多有見識比我少的人,但他們卻是很智慧,處理事情的方法比我巧妙、看見事物的角度卻是有個性而刁鑽。對於這樣的人,我很喜歡跟他們接觸,哪怕是語言上稍有冒犯我都會去聽;

另一類人則是觀點有些偏頗的人,或許走過很多路、看過很多事、見過很多人,但這並不能夠改變他們視野狹隘的事實,甚至是經歷越多、反而越狹隘,而且愛表現,並極度希望周圍人都能按照他的思想他倡導的方式活著,遇到這種人我一般情況下會躲,除非躲不過去、或者實在是閑的蛋疼找他們喝酒聊天的時候,我就在旁邊聽著也不應和,當成笑談罷了。

但對於題主說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這麼解決,

看他人長處——老生常談了,就是學會欣賞他人就可以了;對於他們所說的對你有用有益,或者比較溫和的表達方式的觀點,可以試著學會吸取;

但對於一些比較偏頗的觀點,一些可能會衝擊你原則底線的觀點、且你又不願意收到這種衝擊,一些指鹿為馬、非說太陽打西邊出來的觀點,或者是在你忙不可迭、心煩意亂時的嘮叨,你可以選擇不聽。

以上。


因為太好為人師了,所以人類專門開發出一個軟體叫知乎,這樣好為人師的我不僅可以自己找機會為人師,還可以被邀請為人師,慾望解決了,內心也沒有那麼瘙癢了呢


好吧,我承認,我是有點好為人師的人。

也許他們有些自卑吧

也許他們有些希望能幫到你

也許你問了他們

也許你們周圍有女生,她們喜歡侃侃而談的男生

...

總之,你抓住我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


博觀約取

好為人師者,必定是做過利弊權衡的。

1.

曲則全,枉①則直,窪則盈,敝②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③為天下式④。不自見⑤,故明⑥;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⑦,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2.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無德③。上德無為而無以為④;下德無為而有以為⑤。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⑦,而亂之首⑧。前識者⑨,道之華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⑾,不居其薄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傲慢

顯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這兩點是很多破事的根源


謝邀。

身為一個老師回答這種問題有點尷尬。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小說和網路大多是揭示社會的黑暗?
為什麼大家不覺得23歲的女孩很年輕,卻覺得23歲的男孩很年輕?
從小目睹父母吵架到離婚,現在工作了反感相親和結婚,卻又渴望愛情,渴望被理解並且希望獲得安全感怎麼辦?
如何去安慰一個對未來近乎絕望的年輕人?
你是如何度過20歲開頭物質匱乏的日子?

TAG:思考 | 價值觀 | 90後 | 獨立 | 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