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最近《建軍大業》公布的演員陣容?


不讓趙又廷演林彪真是可惜了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我叫 瞿秋白 ,我是ccp黨員,萬萬沒想到,蔣介石叛變革命了。


其實這個是一個美學問題。

建軍大業應該是可以終結這種「鋪張浪費」的群星主演策略,因為無論對主旋律電影特殊類型的影片創作,還是明星自身,都沒幫到啥。

美學上,明星的過多的疊加,同時角色太多導致人物塑造都被迫偏於扁平化,然後會產生一種「群星坍塌」的互相抵消作用。。。

所謂的明星,都離不開角色本身的魅力,就是首先角色是要能立得住,明星再去加持自己的魅力光環。。。

最新冒出的「流量明星」(抱歉我不能用小鮮肉這種跟屌絲類似的過於惡俗和自輕自賤的指稱),居然認為自己是可以脫離角色價值和自身演技能力,純然靠外表形象來獲得關注度就自我滿足了。。。

電影史上「明星」這個詞的誕生,從來最初都是跟「角色塑造」和「個人演技魅力」無法剝離開的。。。

現在的「流量明星」,本質上滿足的是某些特定觀眾看AV片的淺層面生理性和心理性滿足。。。

就是你帥,你美就好了,你站在那裡,微微一笑,都可以了。。。

大家想想,這種非常低的要求,幾乎是在看AV類似心理,誰會在乎AV里的男女演員表演走心呢?更多關心的是一些外在指標或者一些特殊感官刺激,總之跟「角色塑造」和「演技」沒啥關係,可能最多跟「敬業程度」有關。。。

所以《建軍大業》里的各種流量明星無論多麼認真的表演,但因為角色都被分散稀釋和扁平化,本來也沒有多少發揮空間,然後大量「流量明星」輪番轟炸,這種暗示觀眾其實可以把它當「AV」看的心理暗示太強烈了。。。

某種程度上,這個是無解的。。。

《建軍大業》是被前兩部《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給「忽悠」了。。。

前兩部的時候,市場化程度還沒有2017年這麼高,說白點,那時候的觀眾相對好糊弄,然後靠明星人海戰術,同樣在無法解決人物塑造和明星表演空間的前提下,可能還是達成了一個還算說得過去的市場結果。。。

其實是市場化的進程,也是行政指令指導市場弱化的過程。。。

這種政宣片,還是應該回到創作本身,哪怕是全景式展現,人物也要相對集中,戲好是第一位的,最後觀眾記住的是有限的幾個人物和故事。。。

明星的使用還是有節制吧,打牌的時候,就算你可以隨便選牌,也不能大小王四個2,四個A你都先抓自己手裡,這個不是沒對手的問題,而是就沒人跟你一起玩,人家另外起一桌了。。。

反正任何正常市場化主流電影,也不會有這麼多明星來參與支持,註定這個「大業」系列成為一個獨特的孤本。。。

這個系列應該也可以暫時終結了。。。


感覺這個鏡頭裡他的表情變化應該是這樣的

想著想著都要跑起來了。

圖片均來自百度


看著有些定妝照,感覺革命是不會成功的……


看這陣容,建·水軍·大業 還差不多


看完演員表,我覺得我軍可能建不起來

深深的絕望

7月26日分割線

葉挺的孫子質疑建軍大業選角……覺得沒毛病……

評論里說當時鬧革命的時候先輩們也就二十多歲,或許這些演員也就年齡差不多一致了吧。

我已經準備好去看我軍是怎麼建起來的了

7月27日更新

嗯,當年英烈的後人聯名


更一句:

本身不太了解明星八卦,偶爾喜歡看好看的男孩砸但既沒有喜歡的小鮮肉也沒有討厭的小鮮肉,飯圈的料我一個路人粉就不湊熱鬧了,關評見諒。

----------

昨天又公布了一堆劇照,確實一時感覺像個加長版B站群像剪輯,但也不至於吐槽得那麼狠,能開始啟用年輕明星來演青年時期的開國元勛們,也算是愛國主義教育歷程上的一個小嘗試吧,至於效果如何等正劇出來就能看到。

刷了一下微博,感覺大家的槽點大概在年齡、形象和粉絲行為上。

說到年齡吧,看到有吐槽說「為什麼不用老戲骨、用年輕人太不嚴肅像過家家」之類,其實以前我印象里的這群人也始終是1955年授勛時候的樣子,就像這樣:

但革命先烈也不是天生就是五十歲的樣子,「中共戰神」也當過班長、連長,我們知道他們二三十年後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樣子,但那時候的他們自己卻未必能預料。就拿南昌起義時期來說,林彪粟裕也就只有大概二十歲的樣子,周公葉劍英等大概三十歲,啟用的演員單從年齡上來說問題不大,畢竟他們也曾經是這樣的:

但是有幾個年齡差還是有點迷,比如隔壁黨那邊錢大鈞和俞濟時看起來就是同齡、演員也確實同齡,然後鄭元暢這造型看著感覺也許大概還老成一點,如果有黃埔同框那明明大了十歲的錢教官不服啊( ̄▽ ̄)

【更:然後我又突然想到,鄭元暢變成霍建華的外甥了啊哈哈哈哈摔(╯‵□′)╯︵┻━┻

---------

從外形來說,中國拍正劇的選角套路其實經過了很大的變化,早期的作品很重視外形的相似度,就像微博里有人舉例出的《大決戰》系列,裡面的演員都和真人外形相似程度很高,很多人一出場你就能看出他演的是誰,但到了後來,選角中對外形相似度的要求顯然降低了,一般只要氣質符合大家就滿意了,曾看過一篇文章說,一部分原因在於,那個年代的觀眾對於領袖們的情感使得一部電影要儘可能的還原真人形象,而現在這種要求被降低了。

但即便僅僅從要求神似上,要找出完全沒有違和感的也並不容易,從《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套路來看,這一系列電影始終是知名演員刷臉,演員一旦太有名,演的又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人物,觀眾就非常容易齣戲,但好在建國時期可以找到一些有經驗的成熟演員,而建軍時期,要同時符合有名?有演技?符合人物形象?符合人物年齡,就顯得非常不易。

多數人的吐槽點在於演員太奶油,「沒有軍事將領氣質」,但有些東西畢竟是特殊時代下的產物,本身就幾乎無法復刻。在那個年代裡,初起爐灶的共軍中很多領袖都相當年輕,即便是對面國軍,也由於老蔣要培養自己的勢力而提拔了一批年輕將領,但在今天的中國,哪怕從現實的軍隊里也找不到二十多歲的少將;再拿女性為例,鄧穎超在五四運動中參與組織婦女運動時,年僅15歲,而今天15歲的少女應該還在準備中考。

一個人的氣場和自身經歷息息相關,更何況我們眼裡偉人的氣質是因為他們做過的事情而非僅僅是外形本身。所以儘管對如今的同齡小生小花們而言,要求同時符合人物氣質和人物年齡確實比較不易,但也不必過於苛求。

--------

從粉絲行為上來說,雖然真正會因為自己喜歡的明星演了這部電影而去了解這段歷史的人也許並不多,但只要有那麼一小部分,也是一件好事了。近代史其實並不是那麼的枯燥無聊,革命先烈們也並不是臉譜化的,這些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他們的故事並不是不能吸引到年輕的粉絲們。而且就我在微博上看到的粉絲轉發,雖然有幾個略顯尷尬明顯沒有去了解真人就喊了口號,但也確實看到有不少粉絲去查閱了許多相關資料。

總的來說,選角不夠合適,但結果也未必那麼壞。按劇照上比較難一概而論,有的確實和角色不怎麼合拍,但也有覺得不錯的,而這種奇特的嘗試具體會有什麼化學反應還得等正劇出來,順便迷之期待下第二波劇照,不知道會不會在ooc我黨的同時也多帶對面黨玩玩,不能只有我黨被cosplay啊(?_?)

最後私心順手放兩張最喜歡的共軍將領的真人照和電影劇照(?_?)


某些部門好像總算想通了一點,這本來就是一種公共傳播推廣啊,給自己的潛在對象推銷自己的好印象。這種電影,又不是給破乎上面的各路左右大V、歷史政治專家學者看的,是給廣大對於政治漠不關心的吃瓜群眾看的。

左派、公知、遠邪、基督徒、下崗工人……這些對象反正再怎麼宣傳也沒L用的,何必要在乎他們的看法呢?讓年輕的明星腦殘粉覺得好就可以啦。對於宣傳部門來說,年輕人才是需要爭取的,某些群體,讓他去吧。

真的要是拍出一部無懈可擊到讓農家樂審美的長魚侯國師覺得滿意、精神分裂的Гуанденджу覺得正確的片子,老戲骨演再好也沒人會去看啊~再路線正確,沒人鳥你,有何L用~

破乎上面一片嘆氣聲,可是破乎多大的影響力?

第一大V,也就138萬的關注者。

我們看看裡面的演員陣容~

馬天宇2400萬粉絲!

李易峰3750萬粉絲!

張藝興2560萬粉絲!

鹿晗3620萬粉絲!

比較少點的劉昊然,也有1190萬粉絲,不過人家才20歲~

周冬雨1550萬粉絲!

關曉彤1720萬粉絲!

哪個不是粉絲比許多國家人口還多?

新郎微博比破乎影響力要大多了吧~用的人也多去了吧~

有很多人願意去看就可以啦~何必在乎破乎上面一群意見分歧極大的左右大V的態度呢?至少本太師覺得看帥哥美女當然比看左右大V互撕互掛來得有意思~

那些革命前輩當年出生入死的年紀比那些小鮮肉還要小呢!只是現在中國很難找到那麼多身材矮小、營養不良的小孩來拍電影了……


我竟然覺得朱亞文演周總理很合適???


這我話就在這說了,從所謂的「大業三部曲」第一部起,這些新主旋律電影,開始放棄以往八一廠的特型演員,轉而啟用各類「無償參與拍攝」的影帝影后,無疑成了各位展示江湖地位的局。到了這部,出品人考慮的是流量票房,演員都瞅著這個機會再吸一波粉漲漲座次。

誰特么關心幾十年前南昌城下誰戴的紅領巾,誰系的白毛巾?

以前還知道說說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結果趙老太爺的家史都要被這幫「文藝工作者」給玩壞咯。


謝邀,我只說兩點。

第一點,我們不要用偉人們已經功成名就之後的刻板印象去猜測他們年輕時候的樣子,這樣一定是會有偏差的。

他們在20多歲的時候也是一群有著各式各樣缺點的人,比如周恩來日記裡面有面對考試時的焦慮,蔣介石,胡適都曾經像普通人一樣意志力薄弱。

我們需要破除一個刻板印象即「偉人天生是偉人,他們生來便與眾不同」。

事實上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他們在人生的20歲節點時不知道自己即將會有著怎樣的一番成就。

他們成功是天賦異稟也是命運使然,站在上帝視角上來看偉人的「輝煌之路」,忽略偉人曾經的焦慮是一種單純幼稚的簡單歸因。

我說這麼多的意思是,我們在觀影的時候不要有著「領導人就一定是這樣」的念頭,比如我們敬愛的不怒自威的周總理在當年還俏皮地反串過女角,這和我們的刻板印象不相符合,但這就是一個20歲的年輕人會做的事情。

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我們可能就會給扮演偉人的演員們更多的包容。

第二點,事先聲明,我沒有任何洗白小鮮肉們的意思,現在市面上的確有很多不夠格卻拿著高薪的小鮮肉,他們病態地擠壓了電影的市場,畸形了這個行業。

不過我在這裡想要探討另外一個問題:小鮮肉們怎樣才能真正被主流接受?

就目前的社會主流輿論來看,似乎永遠不可以,努力如彭于晏,只因為頂著一張精緻的臉,至今還沒有擺脫小鮮肉的評價,更別提大部分鮮肉們了。

既然所謂革命不過是一群20、30歲的年輕人在憑藉著一腔熱血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的嘗試,那麼為什麼不能讓這樣一群20歲的青年在電影上也一起做這樣一個嘗試?

成了固然很好,失敗了也不過是多處一些爛片而已,我們如今市面上的爛片還少嗎?

這樣也許會出現很不一樣的化學反應,也許多年以後就成為了經典呢?這個世界上有什麼事情是一定的呢?

這個時代需要堅守傳統與信仰,但也需要給年輕的一代不斷試錯的機會,不要把這個時代變成一個不能容錯,稍有不慎就萬劫不復的時代。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曹澤宇。


這個陣容,真可惜現行反革命罪取消了。


不小心刷出了建軍大業的預告,霍建華飾演的蔣介石如是說:毛澤東一介農民,朱德一介兵痞,周恩來一介書生,憑什麼跟我斗 ?

編劇寫出這種台詞,你們還嫌棄啥鮮肉演員啊?!!


和前兩部相比,《建軍大業》在演員選取上明星更加年輕化、偶像化了。《建黨偉業》時間節點是1921年,比《建軍》還要早6年,但《建軍大業》同樣角色的演員,年齡基本都比上一部的演員更加年輕。

雖然演員普遍年輕化了,但我們對比了其中41位演員與角色年齡後發現,演員平均年齡(34歲)仍比角色平均年齡(28歲)高出6歲:何長工27歲,演員李易峰30歲;盧德銘22歲,演員張藝興26歲;任弼時23歲,演員陳曉30歲......所以,儘管有觀眾認為讓「小鮮肉」來詮釋領袖人物顯得不嚴肅,不要忘了領袖們也都曾是毛頭小子啊~

1927年的時候,粟裕和林彪只有19歲,周恩來28歲,毛澤東、葉挺、賀龍則是30歲出頭。實力派演員好是好,但年齡上確實偏大了些。讓23歲的董子健、20歲的劉昊然、30歲的小愛,分別演繹與他們本人同齡的鄧小平、粟裕與葉劍英,親身感受那個年代的戰火風雲,其實更有意義


《建軍大業》還沒上映之前,葉挺將軍後人葉大鷹導演在微博上diss了電影的選角,話不中聽,卻無形之中給電影造了一波勢,宣傳效果反倒比劇組滿天飛著路演還好,很多觀眾都抱著我到要看看這些年輕演員演的好不好的心態走進了電影院。

建軍大業

The Founding of An Army

先來說說頗受爭議的選角。

Summer看過之後倒是很佩服導演的魄力,敢選用這些年輕演員,其中大部分不僅沒有掉鏈子,甚至有些算得上生動,超出了觀影前的預期。

這一版的建軍眾將領應該不會是最符合實際的,但大多數角色都與演員的自身特點進行了結合,顯得非常個性,讓這些神壇上的將領有血有肉,也算是功勞一件。

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歐豪飾演時年三十歲的葉挺將軍,哪怕不了解葉挺將軍的觀眾,看了歐豪的表演也能大致把握那個階段人物的特徵,就是硬,非常硬,自信、霸氣,不負鐵軍之稱。

很多觀眾說南昌起義攻下德勝門之後歐豪的表演有點過了,但是此前葉大鷹說的娘是絕對不存在的。

劉昊然飾演的粟裕時年十九歲,南昌起義時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

他帶領先鋒隊拿下守衛,最後衝鋒時也拿著大刀殺在最前頭,表演和他本人經常在銀幕上呈現的狀態是非常相近的,算得上完整。

馬天宇飾演的林彪和粟裕同歲,一出場就有點桀驁地表示,雖然現在聽不懂黨代表們在說什麼,但以後一定能聽懂。還和粟裕論誰歲數大,兩個人爭當前輩。最精彩的是三壩河戰役上帶著戰友衝鋒躲避炮彈的機靈勁兒,要知道林彪本人23歲就當軍長,在戰場上絕對是個開掛的人物,聽到三壩河的爆炸聲眼中的悲愴以及為犧牲的戰友流淚時,狀態都很對。

二十九歲的周恩來在與黨內、國民黨方面眾人斡旋時,那種縱橫捭闔英氣勃發誰都不怵的感覺太吸粉了。

雖然黃志忠在扮相上與朱德相去略遠,但作為當時最年長的將領,那種智慧、果敢一點兒不差,據說在拍攝三壩河戰役前講話的場面,很多群演都當場落淚,更不用說淚腺脆弱的Summer自然再一次淚灑電影院。

飾演毛澤東的劉燁和飾演賀龍的王景春,這二位已經不是第一次飾演這個角色,一句話,沒毛病。

李沁的楊開慧、馬伊琍的向警予也是合格的。

這裡還要為白客叫一句冤。白客飾演的瞿秋白戲份不多,但從形象到表演都不齣戲的他不該受葉大鷹在公共平台的人身攻擊。

當然這其中也有年歲相當,卻擔不起角色之重的。

看得出張藝興真的很努力地想演好,但他確實有些齣戲。大敵當前多數角色該是有話就講絕不耽誤時間,但張藝興為表現盧德明的穩重每次說話動作前都要起范兒,雖然時間很短,但在節奏上明顯比其他人的表演拖了一拍。

李易峰飾演的何長工在畫起義旗幟時的感覺是對的,但是一說話一做動作就破功。

霍建華飾演的蔣介石氣場明顯不足,一旁的美玲小姐張天愛也遠沒有端莊而有城府的感覺,倒是蔣介石兩次提及法國梧桐的設計,讓蔣政府的官僚氣質暴露無遺,也讓霍建華看起來沒那麼尷尬。

同樣受了劇本的惠的還有餘少群飾演的汪精衛。似乎是話劇舞台待久了,余少群始終有種端著的感覺,汪精衛的心機盡數寫在臉上。想想少年時能在獄中寫下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英雄式人物,絕不會如此油膩。但在張發奎說賀龍不是共黨不好搞的時候,一句「真有難處就算了」直指人心。

總體來說,表演有功有過,失誤的地方也遠沒有觀影之前想像的那麼不堪,反而每個人都很鮮明,能感受到那種為革命向死而生的氣魄。

包括打醬油的陳偉霆、飾演蔡晴川的白宇以及飾演錢大鈞的楊祐寧,戲份不多,卻把人物堅守自己立場的錚錚鐵骨和對敵對方的尊敬演出來了。

也是因為這群年輕人,Summer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建軍之初眾將帥的年輕和野心,正如導演所說,青春是演不出來的。也正是這幫年輕人,拉著幾百人的隊伍就敢放出豪言解放全中國,是何等的氣概與自信。這波愛國主義教育不得不服。

除了面孔,片子另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場面。

全片分了三大部分,四一二政變、南昌起義,以及三壩河戰役,中間穿插了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拉著隊伍上井岡山、朱毛會師等線。

四一二政變部分,汪壽華與杜月笙談判、周恩來與斯烈談判以及四一二屠殺等線索交叉剪輯,不僅感染力強,而且幾條線索匯聚到一起延伸出毛澤東在黨的會議上拒絕繳槍的結果,以及南昌起義的起因,較前兩部《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在故事上更為流暢。

後兩個部分的戰爭場面也各不相同,南昌暴動是起義軍做好了近乎萬全的準備,有著志在必得的銳氣。

城裡的夜戰也是一路平順,到達德勝門時賀龍部隊久攻不下,葉挺前去支援,最終攻克,從頭燃到尾。

這裡周一圍飾演的南昌守軍心系指責,無奈部隊已是一盤散沙無力反抗,但他的精神還是受到起義軍的尊敬,賀龍也向他的遺體敬禮致敬。

而到了三河壩戰役則成了背水一戰,是視死忽如歸的悲壯。

場面之震撼絕不輸去年最硬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尤其最後駐守三河壩的蔡晴川奮力按下了起爆器整個三河壩炸成一片,Summer都被驚到了。

美中不足的也是現實所局限,可選用的素材太多,在井岡山會師之前的大小戰役一筆帶過,使結尾顯得有些倉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建軍大業》既做到了好看,也給觀眾進行了一波建軍史的強勢科普。

至於年輕演員,《建軍大業》給了他們同台競技的機會,高下立判,演得好的自然前途光明,演的不好的顏再好也會慢慢被淘汰,所以何不給他們個機會,進電影院看看再做評判,畢竟毛主席八十多年前就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豆瓣上的人也真有才

還有評論歐豪的:

順便正經說一句:

昨晚上第一次帶著外婆外公去了電影院,外公是老黨員,雖然沒有參加過抗戰,但是當過很久的兵,在川西高原剿匪。

兩個小時的電影,不斷的狂轟亂炸我外公一直很激動。

但是每次看到人物出場時,我外公就很懵逼:這又是哪個?

以及全場重複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這個不像。 不像。

太不像了。

中國十幾億人找不出一個長得像的人嗎。

但是外公還是覺得好看,說下次有這樣的電影繼續帶上他。

我不是小粉紅,但是看到還是會熱血沸騰。

沒辦法,那段歷史一看到就是會熱血,有什麼辦法。

雖然是愛國主旋律電影,但是也沒有太爛。

畢竟做電影的人比較認真,演員也都有特訓過。

不要總是反感這類電影,覺得又是什麼洗腦。

現在總有一群人知道了一些歷史後,自以為自己高人一等,覺得就看透了一切。

愛居高臨下諷刺zf,tg,太祖,愛打抱不平,一言不合就開罵國家社會。

對政治尤為敏感,帶著批判眼光看一切,責備一切。

覺得自己才是國家最清醒的人,整天憂國憂民,抱怨這個時代。

我只是個小透明,我只想說,我也曾道聽途說一些東西,但是那些並不能改變什麼。

我只看到國家在變好,就像反腐的力度不斷變大。

國家同我們都在渴望變好,我們都在努力,而一切也確實在一點點改變。那就夠了。


印度人表示,論軍隊,印度已經不是62年的印度;論電影,中國還不如62年的中國!


這是無演技小鮮肉和主旋律大電影的互相成全。

電影《建軍大業》劇照曝光,年輕化、時裝化,感覺像小鮮肉的集體cosplay。電影的策劃人說,那是個熱血的時代,這是個特殊的青春片,所以找到了劉偉強來導,而他和黃建新做起了監製。

他就是這部電影繞不開的一個人物——韓三平。他也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的幕後操盤手。

雖然時代變了,但堆明星的製作方式沒變:依然滿天明星,依然低片酬,依然政治獻禮。不得不佩服韓三平的操盤能力。而小鮮肉和主旋律電影,現在更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全。

和《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一樣,建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依然由中影操刀,只是話事人由當初的韓三爺換成了喇培康。沿著三爺的輝煌之路,喇董事長顯然知道建國系列金字招牌重大的政治意義和商業意義:《建軍大業》的操作方式和兩部前作幾乎一模一樣。而作為這部電影的總策劃,韓三平一直主導著它的進行。建國三部曲,應該是韓三平在中影任上的得意之作。

那還是在2009年,雖然周電影進入發展快車道,但主旋律電影依然處於尷尬境地:找不到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排不到有力的檔期,更多是國有製片廠、電影公司和各地宣傳部門,聯合起來的自吹自唱。

在我國,做電影的一直有兩個陣營:面向觀眾席的藍色陣營,面向主席台的紅色陣營。建國60周年大慶,一個太適合主旋律電影的政治主題。這些主旋律作品,即使在商業上失敗,在政治上也是一本萬利的。對於紅色陣營來說,這是重大的政治利好。

韓三平比誰都懂。但他知道,依然讓國有製片廠和宣傳部門閉門造車,不會出什麼新意,這些紅色題材免不了電影院一日游,最後寫到總結報告中。對於電影系統唯一的中字頭國企,他們需要做一些帶頭大哥做的大事業才行。

《建國大業》的總策劃,是原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後擔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張和平。他的策劃初衷,是拍攝一部電影,關於人民政協的誕生,本子寫好後給到了政協當時最高領導,並給予批示。幾番物色,他們找到了中影的韓三平。

此時的韓三平,拍過《毛澤東的故事》,又是中影董事長,非常適合。拿到本子的韓三平決心做一票大的:於是,他去英皇找到楊受成,寰亞找到庄澄,一起幫他碼明星。為了hold住這些大咖,他找來了黃建新一起玩轉這個局,他幕後,黃執導。

一直以來保持穩定輸出的黃建新,當時的一個身份是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並且剛剛完成明星大咖不少的《十月圍城》的製片。而韓三平本人不拍電影已經16年了。

此後,韓三爺以電影圈帶頭大哥的威望推進這個項目:《建國大業》開始瘋狂碼明星,並以一種強烈的政治暗示告訴業界:誰參演不重要,誰沒參演,問題挺大。儘管它從頭到尾都是一部商業電影,然而從觀眾到演藝圈,都相信了參演一部中影主導的建國60周年獻禮片的重大意義。最終,這部電影一共碼了172個明星,大半個娛樂圈。

這172個明星中,既有唐國強劉勁這樣的國字臉,張國立許晴陳道明這樣的老戲骨,還有陳坤劉燁這樣的新生代,甄子丹劉德華這樣的港台明星。這些明星中,還有很多早已經加入其它國籍,像陳凱歌張鐵林們。

很多網友當時嘲諷:一群外國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拍中國的歷史大戲,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這樣一部滿天繁星的電影,總投資才3000萬元,172名演員們,並不在意他們的片酬。中影方面給的解釋是:許多明星在「愛國主義」的感召下都沒有拿片籌。

營銷方面,韓三平深知這部電影的要害,也是全力以赴。他說,要用一切推廣商業電影的手段,來推廣《建國大業》重點影片也應該享有這種權利,也應該利用這種手段。要改變那種以前重點影片拍完了,領導說好,專家說好,然後就鎖庫房了這種局面。為了高票房,中影投入所有的宣發資源,而《建國大業》的平均票價是60元,遠遠高於同檔期其他電影。

《建國大業》最終報收4.2億票房,成為2009年票房冠軍。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排在第二的是吳宇森耗巨資的大製作《赤壁下》,2.6億,老謀子的《三槍》也只賣了2.3億。這有史以來最霸道的主旋律獻禮電影,不亞於《英雄》之於商業電影。

《建國大業》的大獲全勝,直接催生了第二部《建黨偉業》,政治節點是建黨80周年的2011年。這個局和《建國大業》一樣,依然是韓三平+黃建新,依然是數星星模式。

為了確保《建黨偉業》票房繼續強勢,電影檔期都被調整:《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7(下)》等好萊塢大片紛紛推遲內地上映日期。新影聯副總高軍稱:「在《建黨偉業》拿下一定的票房,比如8個億以前,《變形金剛3》之類的進口片都不能上」。作為海外引進片的為數不多有資質的單位之一,中影是否藉機給《建黨偉業》攔下競爭對手,成為當時一大猜測。

因為這個原因,豆瓣網一度出現過刷一星現象,震動了各方,最終豆瓣痛下狠招,關閉了該片的打分體系,成為豆瓣迄今為止唯一一部沒有分值的電影。直到現在,它的評分還是空白。而《建國大業》的分數為及格的6.1分。最終,《建黨偉業》沒有收穫8億超高票房,定格在3.7億,不如前作。

2014年,韓三爺從中影掌門人位置上退休,《建黨》和《建國》成為職業生涯的巔峰之作,甚至比開創賀歲檔、發掘寧浩陸川、出品《孔繁森》《甲方乙方》這些功績等更為輝煌。好萊塢電影專家羅伯特·凱恩評價韓三平說,他在中國的地位就相當於傑克·瓦倫提(美國電影協會前會長)、盧·沃瑟恩(環球影業前掌門人)以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總和。而鄔君梅則說,韓三平做到了斯皮爾伯格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韓三平退休前,《建軍大業》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只是政治窗口未開啟,只是進入漫長籌備階段。退休的韓三平依然是中影一名導演,他擔任了《建軍大業》的總策劃及藝術總監,依然是這個項目的實際控盤人,原導演黃建新任監製,導演是劉偉強。

2017年到了,《建軍大業》則在2016年底殺青進入後期。隨著劇照放出,人們依然看到了當初一閃一閃的滿天星星,只是這一次是小鮮肉扎推:董子健、歐豪、劉昊然、馬天宇、李易峰、張藝興、陳學冬等等。

是中影財大氣粗了,開始砸錢為《建軍大業》吸粉嗎?要知道,這些年輕演員的片酬報價都不低。顯然不是。和前兩部一樣,以政治暗示為大旗的《建軍大業》,需要投入到演員片酬的成本會非常有限,因為他們有演員們更在意的,是比金錢更有價值的其他回報。低片酬甚至零片酬,對他們尤其是因為演技與報價不相稱而備受詬病的小鮮肉來說,顯然是最划算的投資。

而《建軍大業》電影本身,恰好需要年輕演員來完成表演——它講述的畢竟是領導人年輕時的革命故事。一直以獻禮片名義做商業片的韓三爺,當然會想到這些自帶流量的小鮮肉們:誰都不會和票房過不去。如此你情我願,這件事就太容易成了。

建國三部曲將在今年建軍節上演最後一部。無論如何,這將是中國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系列,它的運作方式之奇特、與市場脫節程度、最終結果的不合理性,都帶著這個時代強烈的印記。必須承認,只有真正吃透政治、市場、娛樂行業,且具備這種號召力和動員能力的韓三平,才能完成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本身,都比很多電影還要精彩。

首發微信公眾號今天道(jintiandao1984)


我實在看不下去才來答這個tag,底下清一色惡評小鮮肉罵這部電影商業氣息重的,我麻煩你先搞清楚歷史再來答好嗎。

電影名為《建軍大業》,是繼《建國大業》、《建黨大業》的第三奏。何為「建軍」,顧名思義就是共產黨建立軍隊。1921中共一大成立中國共產黨,緊接著就是國共第一次合作,但我黨這時並沒有軍隊,當時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主義並不主張用武力革命。1927年,汪精衛和蔣介石「寧漢分裂」,這兩個人的勢力分別在武漢和南京,由於共產黨影響力擴大波及二者勢力範圍,國名黨開始逮捕共產黨,發動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事變,矛盾激化,於是爆發了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然後八七會議,糾正右傾錯誤。接著是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至此我黨才算建立起軍隊,才有後來的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整編軍隊。

南昌起義主要的領導有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等,領導秋收起義的有毛澤東、盧徳銘等。周恩來(1898—1976),南昌起義時29歲。毛澤東(1893—1976),當時34歲。盧徳銘21歲,林彪20歲,張學良25歲,鄧小平23歲,任弼時23歲,劉少奇29歲,何長工27歲,聶榮臻28歲,鄧穎超23歲,楊開慧26歲。我以上所列舉的這些革命將領和先烈,除了毛澤東、周恩來、賀龍等幾位,當年南昌起義時大多只有20多歲,20多歲!!!這些角色都由年輕演員和小鮮肉飾演,我敢問有什麼錯?這恰恰體現電影對歷史的尊重,如果讓一幫老戲骨來演,堵槍眼、炸碉堡、衝鋒陷陣、錚錚鐵骨,觀眾看了淚流滿面,演技好哇,可這是真實歷史嗎?當年意氣風發誰主沉浮的少年,是你老戲骨能演的嗎,就算你能演出意氣風發,那少年呢,你要怎麼演?還有說這些小鮮肉根本沒有身經百戰將領之風的,20多歲,當年好多人可能是第一回上戰場,何來鐵血,20多歲天真懵懂,對革命充滿熱情,意氣風發才正常好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陸垚知馬俐》中宋佳所演的角色?
如何評價《無間道》里的傻強?
怎麼評價劉青雲在香港電影歷史上演技地位?
因為看過哪部電影讓你喜歡上一個演員?

TAG:影視評論 | 電影演員 | 建軍大業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