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智商、情商不高的人,有可能在佛道修行中取得成就嗎?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道德經》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攻克的;沒有什麼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修道,修的是什麼?

愛惜精神,愛惜身體,最後能秉承這一精神而治人事天。

惟精惟一

精神純粹,就能虛室生明,洞察世事,智慧大開;

由繁至簡,回歸先天無極的一,就能不被世俗所累,從而根深固柢,以至於長生久視。

修道的人,如果不能逐漸提高智商、情商,那麼這個人修的道也不足以稱得上是大道,至於那些頑固不化、狂妄無知、滿口囈語的人,好像在參悟世間最高的道理,實際上連修道的門都沒有摸得到。

至於一個人的智商、情商不高,那不是更應該加緊修鍊嗎?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千萬不要落入下士的境地呀。


文字義:

智商_百度百科

情商(情緒、意志、性格、行為習慣組成的商數)

智商高低,可能與修行關悉不太大,除非智商低到無法了解基本上的覺知、觀察、妄等基本知識。

情商高的人,因為可能較有覺知、觀察、體諒的能力,應該是有些幫助,但覺知、觀察、體諒的能力,是可訓練的。

修行的重點在讓"妄"自己銷融,而不是需要去有能力去除什麼或改變甚麼。

修行可能需要的能力,就是別讓自己跟著境界跑,別讓自己被因緣或自己的想法、思維牽著走,因為這些都是妄境。

但一般人都具有正常的五蘊運作,只要能覺觀自己五蘊,別讓自己執著於五蘊,而被五蘊牽著走,就是走向覺者之路。

所以,重點可能是中性覺觀的能力,時時覺觀,是在讓自己學習,別再被五蘊牽著走。覺觀熟練了,就知自己是如何被五蘊牽著走,在妄中,如何的懲罰自己。因為能覺觀清楚,就自動漸不會被五蘊牽著走及懲罰自己,而讓自己漸中性,不被牽著走。因此,練習而有熟練的覺觀能力,是佛道修行中取得成就非常重要的條件。

這兩句古德話語可參考:

1.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

2.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息妄是讓妄自己熄滅,別以為息妄等於除妄,若去除妄,很可能完全落入妄中。

別去以為,有一個"真",可以覓得,殊不知,(只要)一但妄全部息了,您處的狀態,就被別人稱作」空」或」無」(很少人用」真」)等等,也就類似心不隨境轉的狀態。

所以,馬祖道一禪師所說的:」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亦同,莫污染,不起妄,您就在"中道",您就在平常心,就是直心道場。

練習,每天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都只是單純,不在妄中,這種覺知觀察所練習出來的覺性,中性,所以,能解決問題,且副作用越來越少。

這些都是真練習就能親身體驗體會的,沒練習,用說的,用想的,是不會有進度的。

學佛,切記,別,學了文字執著於文字,學了方法執著於方法,佛教的生活方式是:"用而不執"。

別被您學習到的框住了,學佛是要讓原來自己的束縛漸漸鬆脫,讓它自己鬆脫,所以,能有覺觀能力是基本條件。

剛開始,沒練習過的人,大半都沒覺觀能力,許多人會以為很難,自己"不會",就以為很難是人之常情。但這是誤解,覺觀能力,是越練習越熟練的,而且進度很慢,但能覺觀對初學者來說,是在輕鬆、平靜、放鬆的狀態,才較易練習覺觀的,所以,自己隨時輕鬆的提醒自己時時保持中性的覺觀,覺觀能練習並教育我們自己,中性能讓自己不再偏執,練習久了,自然的趣向中道。

這篇及接下去有相當多篇,需要相當多時間才能讀完全部細節,但能讀完並照著做,過幾年,回頭看,自己會體認這中性覺觀的培養之好處,及居然可以較心不隨境轉自在生活的親身體驗體會:

實修的目的是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製兵器,日夜不休息。

  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

  僧曰:「你何不修行呢?」

  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

  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錘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

  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

  即說偈曰:「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

   -----雲居山方便開示(1955年)虛雲老和尚


所有水滴,都能回到大海。


兩者沒有任何聯繫

我修行的天賦秒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

你能說我在世俗就可以如魚得水嗎?

抱歉

其實我很不擅長和普通人打交道

尤其是打各種俗世里的事情

我感情白痴

找女朋友從來都是

你喜歡我不

我也喜歡你

那做我女朋友吧

嗯就這樣( ???) ??沒毛病

感情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不看你情商智商的

只看你緣分多不多

桃花旺不旺

世俗里還要靠爹買房

遇到陌生人內向的不行

雖然後來慢慢就淡然了

但是內心

是一個完整而嚴謹的世界

就好像

沒人能在我的BGM里打敗我一樣

我掌控我的世界一切

但我又放任他不斷成長

現實里卻宛若浮萍

只能儘力做到隨遇而安,和盡人事聽天命

這就是修行和世俗天賦的差距

前排說的很好

人的天賦點是有限的

不會全部點滿

差距大的有

屬性平均的也有

但我們最終所選擇的路

所歸去的地方

都是不一樣的。

要是在古代我早就找道觀出家了

還上什麼班

要錢幹嘛!


很多呀

佛陀的弟子 周利槃陀迦 ,笨的程度令人髮指,因為其他羅漢教他四句偈頌,他記不住,後來佛陀教他念「掃帚」,周利槃陀迦日日念「掃帚」不斷,最終證得阿羅漢果。這個念「掃帚」的功夫,簡直就是凈土宗老實念佛的典型,而這個又是「無上甚深真妙禪」了。

再說個一樣的例子,近代凈土宗的公案。民國時期有位著名高僧諦閑法師,他有個徒弟是不認識字的鍋漏匠,一生窮苦,皈依諦閑法師後,諦閑法師沒有教他其他經教什麼的(教了也學不會),只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讓他時時刻刻都念,除了休息就念佛號。三年之後,這位鍋漏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其實類似的例子還有,比如眾所周知的六祖慧能大師,並沒有表現出我們當今所謂的「高智商、高情商」。六祖慧能大師未出家前靠砍柴為生,到了五祖的道場,五祖安排慧能大師去舂米,8個月就一直在那裡舂米,都沒有到過寺院的禪堂和其他很多地方:

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 。《壇經》

這樣的人能說「高智商、高情商」嗎?但是六祖舂米八個月,開悟成佛了。

佛家修行取得成就,真正的捷徑大概都在這三個例子裡面了。


修行會提高智商和情商


取不取的成就,在於你到底有多想。想的深刻,想法就轉變成行動,行動力就變成了根性。


高智商不等於宿慧深

高情商不等於道心堅

慧能文盲開悟、關尹獨見紫氣,靠的是宿慧

釋迦雪山枯坐、莊子曳尾塗中,憑的是道心~


無礙,所謂智商情商是世間的智慧一個粗略說法而已,如果你在修行上有些道心,堅韌的品質,自然會有智慧生。而且這些智慧能扶助你走的更遠,而世間智慧只隨皮囊狀況而增減,倏忽寂滅。

另外,如果你真的在修行上走一定成果,還會遇到嚴重缺乏智商情商的情況來考驗你。


聰明本是陰騭助,陰騭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宣化上人講到陰騭就是做了善事,而不讓人知道。


可以的,每天念經或持咒,不食肉,不飲酒,勿食五葷。可以有所成就的


六祖慧能不識一字,但也能悟得正果。


修行最高的境界 天人合一 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爵士貓1 分鐘前

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修行其實就是你從後天的複雜的社會生活狀態,又放下了一切,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佛學的般若性空學,核心就是教你學會如何放下你執著的【心】。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都教導我們【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中心思想是,【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祖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佛祖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學誠法師 身病與心病 中說

身心不二

明朝的一如法師說:「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互具互攝,故名不二。」

就是色心不二,我們如果能夠悟到這一點,覺悟到這一點——色心的關係是不二的,是相依的,我們內心就不會為自己的煩惱所動搖,外相就不會為客觀外境的種種境界所擾亂,我們就能夠遠離主觀跟客觀的對立,我們就能夠遠離和解脫落入種種名言概念的是非價值評判的標準中去,能夠逐步逐步與佛法的標準相應,能夠頓悟,能夠解脫,能夠自在,能夠快樂。

我們不自在、不快樂,其實就是對外在法界的真實境界的扭曲、曲解、誤解所造成的。反過來說,外在的這些境界僅僅滿足了我們內心的煩惱,而不是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去關照,所以種種的分別產生種種的執著,就有善有惡,有喜有憎,有高低,有貧富,有是非,有對錯,這樣種種的二元對立。

實際上佛法告訴我們,要正確的來認識世間一切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種種的感受,就如喝水一樣,水溫到底有多少度,合適不合適,是燙的還是太涼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正確的感受。

我們如果知道這個水是熱的,知道這個水是冷的,這個太冷了我們不能喝,太熱了我們也不能喝,最後有一個如理的取捨,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就不會活在一種盲目的、無序的、混亂的、迷茫的生活當中。

學誠法師的話與佛祖的教導是完全完全應的。

般若性空學一個核心思想,就是教導一切法本是自性空,都是施設的假名法相而已。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十一 初分教誡教授品第七之一

[0056b29]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但有名,謂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亦但有名,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現!此之[4]三名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如是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06]

「善現當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有情乃至見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0056c19]

「復次,善現!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如是受、想、行、識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受、想、行、識。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如是,善現!若菩薩摩訶薩、若般若波羅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滅,唯有想等想,施設言說謂為菩薩摩訶薩、謂為般若波羅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種但有假名,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可得故。

不一一舉例說明。

中國的道家學說,也強調修行最高的境界 就是你有恢復了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莊子批評執著追求長壽或者長生的,就算是你真的長壽了,但是如果內心中不能獲得一種平和安樂的心境,活著也沒有什麼意思。比如一個人整天擔憂這,思慮那,整天心中為一些瑣事所擾,別說這樣的人往往不能長壽,就算是長壽也沒有什麼價值,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質量不高。

逍遙而游!這才是道家的主旨。所以《莊子》內篇中的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怎麼樣才能做到逍遙而游呢?《莊子?逍遙遊》中這樣說:「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

這裡莊子先講了一個叫列子的人,傳說他會乘風而游,真是讓人羨慕啊,。像列子這樣就夠自在的了,但莊子卻說他還是借了風力,還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自在。那莊子說的是什麼樣子呢?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能夠順應自然,駕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暢遊於無邊無際之中,那就沒有什麼依賴的,所以說,至人超越自我,神人不求有功,聖人不求有名。

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啥呢?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掉自己,修養達到神化不測境界的人無意於求功,有道德學問的聖人無意於求名。

中華文化的源頭就是【易經易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易學】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即人的言行都合於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

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各種思想體系觀念以及複雜的哲學科學概念,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正法秩序】,變得與自然【正法秩序】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你重新回到孩童時代的純真與快樂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達到一種「【物我為一的正法秩序】」的精神境界。

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正法秩序】。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正法秩序】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天人合一的思想與佛學的般若學唯識學是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告訴我們,其實極樂,天堂,還是地獄,都在心識內可以內證觀察得到。外在有個極樂,心識內一定有極樂,外在有地獄,心識內一定也有地獄。因為天人合一嘛。佛陀是這麼內證觀察,中國的祖師也是這麼內證觀察的。


就好比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都想跳到月亮上的區別!


智慧從來和聰明無關

王陽明: 良知良能 愚夫愚婦與聖人同


虛雲老和尚有個弟子叫具行和尚!


修行獲得智慧後,就獲得了能夠看透萬物原因的能力。情商和智商就會提高。


你以為某些修行有成的情商智商都不高,結果,他成了,你沒成。

這說明啥?要麼是你看走眼了,要麼你的智商和情商還沒他高。


修行中的成就,指的是什麼呢?

如果指預知時至,那往生中不識字的只念四字彌陀的老人家例子多得是。

如果指講經說法弘法度生作大功德事,那需要通曉經律論,古文基礎差了都過不了關。

如果指階段性的得定開慧,只要打坐時坐得住,心靜得下來,對經咒有好樂心,能從佛法修持中得到法喜,和智商又有什麼關係呢?不是只有通宗通教才可以修行啊。

等得修行漸進,智慧漸開,更懂得觀人觀已,情商也就會水漲船高了。

成就,無非就是藉助佛法,改造過去的、過去世的自己的,那些習氣,讓自己一點點一步步地成為佛的樣子,這個過程有多長,就看自己的精進程度了。


推薦閱讀:

福報的大小,取決於什麼?
堅持修行一個佛教法門一年以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就想知道有誰親眼見到身懷神通的人?
想請問如何在婚姻中修行呢?
請問您對凈土宗的認識和看法?本人一直以念佛方式修凈土,是否還有更有效的方法提升?

TAG:道家 | 靈修 | | 冥想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