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執念是虛妄,那為什麼善就不是虛妄?
01-08
我們有個孩子——這是所謂的佛性,圓滿智慧。
孩子身上髒了——這是所謂的貪嗔痴,無明煩惱我們給孩子洗澡——這好比是修行,把貪嗔痴去掉,顯露出來佛性就是成佛洗澡得有洗澡水——好比修行要有善心,善念,善願,善行洗完了澡留下乾乾淨淨的孩子,倒掉髒水——成佛了,所有的修行和當初的貪嗔痴也都不再存在。
您洗完孩子會留著洗澡水僅僅因為洗澡水不虛妄?!
學佛是為了證得佛性和智慧,不是為了生起善心善行,對不對?洗澡水只是工具,不是成品,更不是目的,對不對?!善心善行何嘗不是一盆洗澡水呢?!我們從來不是為了得到洗澡水而洗澡吧……在了義經典中,佛沒說過 善不虛妄啊。
你說善的時候,自然有了一個對立的惡。
善惡分明,這就是執著,執著就是虛妄啊。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善不再是虛妄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在做善事的時候,根本不在乎、不知道、不分辨自己做的是善是惡。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輪迴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病人,假如你想改善自己的生命,就必須療愈自己。如果你想療愈任何人,也請從療愈自己做起。無論你想改善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從財務到人際,請從存善念,發善心,做善行開始!一切都請帶著慈悲心。
自己就可以分析的,執念是動作。善是形容詞可引申為名詞。不是一回事,如何聊到一塊去?並且,我們思考問題都需要一個起點,我,我們,我國,如何如何,這個善是帶有自性見的。而佛講的善是沒有的,是破自性見的。
感恩題主開題!
所有"有為"都可能是虛妄 也就是 若在世間法 就很難判善惡古時的善 現在可能是惡西方的善 在東方可能是惡
...若能做到出世間 由於無分別 您不會去做善惡只是 就事論事 解決放下 (如此是 概略說)以佛法來說 能做到出世間 就不再虛妄 (我們用"如實"來描述 其實也沒一個真實 實在不變的)正如古德說的: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所以 在佛教的修行 目的之一: 不執於五蘊執念: 執著於 念頭 (被自己的 想法 或 思維 牽著走)
當我們能夠:1. 清楚覺知 自己的念頭 及 被念頭牽著走的後果2. 不論任何念頭 生生滅滅 我們都不受影響 只做我們該做的(概略的 可如此形容一下: 平常人: 由於 無法 清楚覺知 自己的念頭 及 常被念頭牽著走當 自己以往的知識經驗 由腦中釋放 我們都會附加上自己的 偏見成見 如此加油添醋 而不如實不被念頭牽著走的人: 當 自己以往的知識經驗 由腦中釋放 通常 不會附加上自己的 偏見成見 但就算習性未完全改 而 附加上自己的 偏見成見時 自己 知道 而 盡量(看修行的程度)不被其牽著走)世間的 因緣 一直在展現會心隨境轉的人 就跟著因緣轉 我們稱作流轉門
一直在無明中 可是自己不知自己無明學佛法 練習 趣向如實 (不虛妄)首先練習覺觀能力 再了解自己的執著當自己 漸不被 五蘊牽著走時 原來的執著就越來越淡就在還滅門等 您完全 不被 五蘊牽著走時您就成就了 您無時都如實 不虛妄以下末學敘述 末學修習四念處的方法 對四念處有興趣的 請繼續讀下去:
馬祖道一禪師: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道不用修,並不是真不用修,而是強調 莫污染 (莫將原味 加油添醋)。中性的 覺知觀察(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好的辦法。
許多人用有為法,殊不知很可能變成頭上安頭,加一個妄來壓住原來的妄。學佛 其實 是教導我們別執於五蘊別被五蘊牽著走最直接的 別做自己想法或思維的奴隸!練習 讓自己 時時 能 中性的覺知觀察是培養 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 最好的方法重點 都一樣
訓練 自己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沒有壓力 只有放鬆放鬆時 才易 念住所緣所以 若每天只有幾個 十五分鐘就只練習 幾個 十五分鐘但 練習時 要 放鬆心情 輕鬆愉悅 的 練習 念住所緣不給自己 任何壓力 是必要的練習時 就只是 念住所緣有人 打斷時 因緣不具足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愉快的 處理 打斷的 因緣處理完 還有時間就再念住 沒時間 也欣然接受禪修時 用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態不在禪修時 也可 提醒 自己 時時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的過日子隨時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然後 放下問題儘力做事 但不強求完美 還有的瑕疵 留給將來再有機會 運作時 把握因緣努力(我們 隨時 都可能犯錯 犯錯後要儘力改進 然後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所以 平時 就算還沒太多時間練習時時 覺知觀察自己的心態並提醒自己 時時 微笑 放鬆 輕鬆 愉悅 不對抗 不排斥 不抱怨 讓自己練習覺觀 也會拓展自己的心態及心量我們 生理的需求 或 過去的知識經驗都常會由腦中釋放腦中釋放了訊息我們該 選擇 被其 牽著走呢?還是 好的拿來用 沒用的放一邊呢?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有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 做任何事 都只會 儘力 而不執著"用而不執" 是 學佛人該學習的學習了 佛法 "用而不執"無"法執"對自己的身心 "用而不執"無"我執"學習了 中性覺知觀察的能力自己就 會 漸漸 有 如實觀 及 因緣觀 的能力能有 如實觀 就能讓人 趣向如實有 因緣觀 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 在 因緣的捉拿上 會更熟巧所以 練習四念處禪修 的短程目的:當 眼見 耳聽 意念 ... 時別 將自己的 偏見 成見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而 一再的 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維 牽著走(就算 能力還不夠 污染 自腦中釋放了 也不需被牽著走 讓它去 莫管它 就好)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備 覺觀能力 而不被 內外境 牽著走呢?這四篇可參考:一篇敘述 四念處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紹 實修的方法 及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一篇敘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維 的奴隸" (正見的觀念)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雜阿含經學習報告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四念處 -- 如實修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祝 早日成就!感恩!祝福!有為法無我。
善惡無常,虛不虛妄卻不能這樣理解一如和尚背女子過河,河過去和尚變放下,沙彌卻不曾放下世事無常,可善可惡,無非是善惡道德觀的不一樣罷了但一樣的,是行善事中的心存善念事過無痕,它不會留下分毫,但善念依存,可謂虛,也可謂不虛
在佛的眼裡諸念都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放下內心的聲音,以一種更自然更廣博的力量去感受世界
執於「善」是虛妄。但以「無為之心而為之」的「善」不是虛妄。
抓緊和放手是有區別的執念就是緊抓一個 其他的可能都不想都不要了善念 是遵循物理規律 順應而作 懂?
從根本上說,善也是虛妄
行善能積福,福報大更容易開發智慧善也是虛妄,你這麼問可能是對虛妄誤解。虛妄是說萬法無自性,不是不存在。
誰說善不是虛妄了。
因為沒有證悟,所以不懂無所住而行布施。
善是正能量,佛的用意是讓我們積聚正能量,也就是那些有利於我們與他人相處的能量,你也可以叫它社會價值,一切所謂的惡其實包含很多反社會價值。佛說一切皆虛妄的用意是讓我們不要貪著,慾望太盛沒有好處,不是說一切都是假的,那活著的意義又何在呢。
推薦閱讀:
※杭州靈隱寺拜完釋迦摩尼後,忍不住哭了,什麼原因?
※關於佛教食素的農藥問題?
※剛學佛,執著於曾經的罪業和戒律,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成佛後要以菩薩身來度化眾生?
※在水邊,看到一隻蟲子落入水中。我到底該不該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