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你們在知乎上每天花多少時間,智商都提高了嗎?
感覺微信和微博都是裝逼,炫富,微商,點贊,投票,知乎貌似姿勢比較高內容比較有營養。
時尚和潮流有時候挺反智反人類的。得肺結核這事兒就跟東施效顰似的,某個高富帥或白富美得了肺結核,可以動不動用手帕捂著嘴咳嗽,有時候咳完了一看手帕,我靠還有嘩眾取寵的一灘血,瞬間把場面就hold住了有沒有(別笑我中學時也幻想過自己能咳出血這種NB的情景),於是那幫吃飽了沒事幹大多數又沒有正經業餘愛好的貴族們馬上就震驚了有沒有,然後就流行了。。。
因為肺結核曾經有個美譽:藝術家的疾病。患肺結核的作家的共同特徵是高產,充滿寫作激情,技巧細膩,感受力敏銳,偏愛病態美。20世紀以來,有關專家從心理素質方面研究,特別指出:患肺結核的人大都聰慧,富有才華,而且多愁善感,感情強烈而纖細,甚至過於敏感,過於脆弱……
好吧,讓我們數數有哪些歐美藝術家得過肺結核:濟慈、雪萊、拜倫、肖邦、歌德、席勒、梭羅、卡夫卡、契訶夫、勞倫斯、勃朗寧、勃朗特三姐妹、費雯·麗、托馬斯·貝恩哈特、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尤金·奧尼爾、托馬斯·曼、柯南·道爾……所以大仲馬幽默地說:患肺結核在1823年是一種時髦。
蘇珊·桑塔格曾在《疾病的隱喻》中對這種現象有詳實的描寫和分析,這裡將有關部分引用如下。篇幅很長,但其中涉及到的作家及其文本與結核病相互映證之後生成的意識形態頗可玩味,值得一讀:……一百多年來,人們一直樂於用結核病來賦予死亡以意義—它被認為是一種有啟迪作用的、優雅的病。十九世紀文學中充滿了對結核病患者的那種幾乎不顯示任何癥狀、不使人覺得恐怖的、極樂世界般的死的描寫,尤其是那些死於結核病的年輕人,例如《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小愛娃、《董貝父子》中董貝的兒子保羅以及《尼古拉斯·尼克爾貝》中的斯邁克,而狄更斯則把結核病描繪為一種使死亡變得「優雅」的「令人肅然起敬的疾病」:「就其更大的方面而言……心靈與肉體的這種搏鬥如此一步步展開,如此平靜,如此莊嚴,而其結局又是如此確定無疑,以致肉體部分一天天、一點點地耗費、凋零,而精神卻因身體負擔的變輕而越發變得輕盈、欣悅……」……悲傷使人變得「有趣」。優雅和敏感的標誌是悲傷。這就是說,是無力。在司湯達《阿爾芒斯》中,那位焦慮不安的母親從醫生那兒確切地知道了奧克塔夫患的根本不是結核病,而是「他那種年齡和身份的年輕人常有的不滿現狀、憤世嫉俗的憂鬱」。悲傷和結核病成了同義詞。瑞士作家、結核病患者亨利·阿米爾一八五二年在其《秘密日記》中寫道:灰雲低垂,邊緣處是稀薄的皺褶,遠山上輕靄如縷;大自然失去了希望,落葉飄零四處,像是年輕一代在無法治癒的悲傷中潛然而下的失落的淚影……只有冷杉才生機勃勃、綠意盎然,在這充滿全宇宙的結核病氣氛中榮榮孑立。
然而,只有生性敏感的人才能感受到這種悲傷,或者,言下之意是,只有生性敏感的人才能感染上結核病。在關於憂鬱的古代思想的漫長歷史中,有關結核病的神話構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章—根據四體液說,結核病是藝術家的病。憂鬱人物—或結核病患者—是卓然而立的人物:他敏感,有創造力,形單影隻。儘管結核病可能使濟慈和雪萊飽受折磨,但雪萊安慰濟慈說,「瘩病是一種偏愛像你一樣妙筆生花的人的病……」把結核病與創造性聯繫起來的這種陳見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十九世紀末的一位批評家把文學藝術在當時的衰落歸因於結核病的逐漸消失。
直到二十世紀初,西方人仍然不會經常洗澡。
本來希臘羅馬人是很講究的。希臘人會隨身攜帶一個裝著橄欖油的小罐子,運動之前將橄欖油塗到身上,運動後再用軟木片將混合了汗漬的橄欖油刮下來。羅馬人更講究,他們興建了大量公共浴室,他們會先在身上塗滿橄欖油,然後在充滿高溫水蒸氣的房間中汗流浹背,然後刮掉橄欖油在冷水中收縮毛孔,最後在熱水池中泡澡(長期在熱水中浸泡會降低男性精子活力,多少導致了羅馬衰落),一些公共浴室使用了數百年。而當時還存在有另一種清潔辦法,現代斯拉夫人的祖先古羅斯人會將燒紅的石子扔進盛滿的水桶,然後在蒸汽中大汗淋漓。這種方法更多的作為一種鍛煉的手段而非清潔方式在北歐流行開來,在中國我們現在叫它桑拿。隨著羅馬滅亡,粗野的野蠻人貴族開始統治歐洲。漫長的中世紀歐洲的衛生情況令人髮指——歐洲人喝啤酒的習慣就是因為當時歐洲的水喝了要死人。即使是貴族也會在自家的宮殿和卧室的牆角隨地便溺而毫不介懷。法王一度下令禁止貴族在盧浮宮牆角隨意便溺,教皇因為看不慣貴族用吃飯的小刀剔牙而下令將餐刀改為圓頭。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洗澡當然不會被接受。更令人咋舌得是,傳染病橫行的歐洲還有這樣的看法——居住在骯髒的地方才會避免被傳染,無疑使得個人衛生情況雪上加霜。
哪怕到了十六世紀,愛乾淨的人們還只是滿足於按時洗臉洗手洗腳。工業革命以及醫學的進步帶來了改變,下水道和自來水普及,英國的紡織機和印度的棉花使人們有了乾淨廉價的內衣,在上流社會對清潔的觀念正在改變——在底層變化卻不大。知道二十世紀初泰坦尼克號下水,該船的三等艙僅有兩個浴室——當時認為窮人經常洗澡會引髮結核病。維多利亞女王已經開始享受抽水馬桶,底層民眾仍然將洗澡視為可怕的經歷。在奧黛麗赫本的《窈窕淑女》中,買花姑娘被語音學博士強令洗澡時的慘叫成為工業革命帶來的分化的完美註解。一戰後期西班牙女郎席捲西方,數千萬人因此喪命,下層的衛生觀念加快了向上流靠攏的腳步,直到五六十年代,剃鬚剃毛按時洗澡才成為了西方社會主流的衛生習慣。高腳杯相撞,清脆的叮噹聲就是一條生命。他們滿足的啜飲犧牲品的血液,而可憐的窮人的屍體,在老鼠四竄,污水橫流的下水道慢慢抽搐,變涼。
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憐憫,什麼是寬容,什麼是美。他們崇拜沒有陽光熏烤過的蒼白。一朵紙折的白玫瑰滴上了血,一張蒼白的臉隱含著高潮。他們喜歡切掉毫無意義的丁丁,獻給該隱,獻給土地。他們喜歡在歌劇院里大聲地打著飽嗝,從飽足的胃中翻騰出血液,作為自己食物充足的證據:老子喝血快喝吐了!這群吃飽了沒事幹的傢伙,就是一群變態!
中二的分割線
正經談論這個問題:推薦書目: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這本書基本回答了這個問題。簡要梳理如下: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肺結核被賦予了一種浪漫的想像,並成為了一種時尚?
1,結核病的病理沒有被確定,從而為人們的想像賦予了大量的空間。人們往往認為結核病是因為過度的,受挫的熱情。這些熱情是一種受挫的激情,使結核病人在反覆的發作中毀滅自己,創造自己,實現自己。所以結核病人往往憂鬱,敏感,富有創造力,富有激情。
而當結核病本身被現代的醫學馴服之後,結核病並沒有什麼可怕或是可愛的地方。(這只是解釋了他為什麼會產生想像)2,結核病只所以成為一種文雅,精緻和敏感的標誌,在於階級關係的變動。
「莫泊桑那個時代,正是「蒼白,消瘦」流行的時候,而且這被看作是一種貴族氣質,儘管這同時又是貴族開始沒落的時代。正因為如此,所以被剝奪了政治特權又喪失了經濟優勢的貴族階層急欲以自己所剩的唯一優勢————文化修養,高雅趣味,高貴禮儀等等——來爭奪資產階級所忽視的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領導權,以此貶低資產階級的物質性優勢。這樣,越少顯示,物質性的東西,似乎就越能顯示精神性,追求一種高度的貧瘠,與資產階級的富裕形成對比。」「對勢利者,暴發戶和往上爬的人說來結核病是文雅,精緻和敏感的標誌。十八世紀發生的新的社會流動和地理流動,使財富和地位不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必須有待確認的東西。確認的方式,是憑藉有關服裝的新觀念(「時髦」)和對待疾病的新態度。服裝和疾病雙雙變成比喻,來喻示對待之我的新態度。」3,結核病的特點使結核病容易產生浪漫性的聯想,十八世紀的浪漫派的文學美化為肺結核提供了一種優雅的解釋。
(1)結核病自身癥狀明顯的對比帶有一種別緻的美感。「蒼白與潮紅,一會兒亢奮,一會兒疲乏。」諸如波德萊爾的《母音》:I,殷紅,咳出的鮮血,美人嗔怒或頻飲罰酒時朱唇上的笑容。「美人蒼白的臉色與潮紅臉頰,失血的嘴唇與嘴角的血跡。疲憊與艷麗一起釋放了出來,展示了生命的張力。(2)結核病是一種與慾望相關聯的病,」被認為能帶來情緒高漲,胃口大增,性慾旺盛。」「結核病被想像能夠催發性慾,並且產生一種超人的誘惑力。」「《魔山》中,為結核病人進行實物療法的一部分,是安排第二頓早餐,而患者吃得津津有味。」
(3)結核病的死亡是一種從容的死法,可以彰顯自身的個性。狄更斯把結核病描繪為一種使死亡變得「優雅」的「令人肅然起敬」的疾病。4,結核病的神話得以保持,還有一點在於:「通過把眾多或許是倒錯的慾念加以合理化,並把它們轉化為了文化方面的虔信。」
(1)伴隨著個性的新思想,提出了疾病能使人變得個性,變得有趣。這成為了一種廣為流傳的態度。(2)「結核病不僅提供了有關藝術家創造性的描述,還提供了一種不再局限於藝術家小群體的重要的波西米亞的生活方式。」「從十九世紀開始,結核病成為了一種自我放逐和過一種旅行生活的新理由。」微信都是裝逼,炫富,微商,點贊,投票;還吃你流量費,沒有人能在手機探討如此細碎的冷知識自從上了知乎,發現變態的人原來是這麼多,我也就更加欣慰了。
大概24小時沒上,剛來就又被邀請了
這麼說吧,這裡的知識密集度能吸引很多以知識為食物的生命個體。至於吃到什麼,吃的爽不爽,吃的怎麼樣,那就小馬過河了。
智商這東西,不出現突發事件這輩子波動的可能不大。但知識不一樣
謝謝邀請
題主的觀點很對。
微信和微博都是裝逼,炫富,微商,點贊,投票;
而知乎,則是姿勢比較高、內容比較有營養的裝逼,炫富,微商,點贊,投票。
至於你剛才問我花多少時間,智商有沒有提高?
我可以回答一句「無可奉告」,然後膜膜地續上一秒,在姿勢的海洋里悶聲蛤啤。見識到更多的牛人,對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提高了不少,知乎是個好地方
好多問題根本不是我能想到的,視野大了好多
虛榮心有所增長
在知乎上能看到一些你或許永遠都不會關心的話題!!!
應該說是了解的更多,視野更寬闊吧
一點點 害處 沒找到
來了知乎很少回答問題,因為我本身不太喜歡表達。都是在看別人唇槍舌劍,順便質疑一下自己存在的意義以上。。。
推薦閱讀:
※團隊內的 UE,PM 把我的交互做了,還直接把他的設計發給了開發團隊去做,我該如何看待呢?
※交互設計師、產品經理的收藏夾里都有哪些常用的網站和工具?
※面試產品策劃應該是什麼樣的?
※職場通才是否死路一條?
※做出上億用戶的互聯網產品,需要哪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