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IJN十八重巡?

十八重巡,即二戰期間服役於日本海軍的18艘重巡洋艦,共5級18艘。

古鷹級:古鷹、加古、青葉、衣笠

妙高級:妙高、那智、羽黑、足柄

高雄級:高雄、愛宕、鳥海、摩耶

最上級:最上、三隈、鈴谷、熊野

利根級:利根、築摩


長文預警,多圖預警,請盡量在WiFi環境下閱讀。

全文摘自《從所羅門到薩馬——二戰中的日本重巡洋艦》

注1:因本文是譯文,原文語句有些地方重複累贅並不通順,所以本人對內容略有修改刪減。

注2:若有知道譯者是誰的,請私信聯繫。

一、日本重巡洋艦設計

與大部分國家不同的是,日本的重型巡洋艦最早並非因華盛頓條約而誕生。「古鷹」級雖然是日美雙方在輕型巡洋艦方面的最終產物,但其思想卻已經脫離了日本傳統 5500 噸級輕巡的水雷戰隊旗艦概念,這點在追加建造的「青葉」、「衣笠」兩艦的目的上得以看出,四艘「古鷹」可以獨立組成一個戰隊獨立作戰,從而代替老式輕型巡洋艦形成的前衛艦隊中的先頭偵查力量,而在這種思想,與之後日本海軍對條約一萬噸級巡洋艦最初定製的任務一模一樣。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平賀讓首先認清了在以炮戰為主的「古鷹」級上安裝魚雷兵是不必要的,也是危險的,因此建議取消魚雷。但是在海軍部的堅持下,最終還是把魚雷搬上了「古鷹」級,而這些魚雷,事實上直到 30 年代中期重型巡洋艦確立為夜間魚雷戰掩護力量後才成為必需品,平賀讓的先見之明算是非常明智的,魚雷殉爆而導致日本巡洋艦受傷加重、甚至導致沉沒的情況幾乎出現在所有級別的日本重型巡洋艦上。除此以外,還有平賀讓反對、而軍令部堅持要求的中央防水縱壁,在實戰中最終也導致了包括「愛宕」、「摩耶」在內的幾艘重型巡洋艦遭受潛射魚雷命中而傾覆沉沒(當然沒有中央防水縱壁,日本重型巡洋艦又會面臨主機集中布置,生存力不強的問題)。即使是平賀讓在「古鷹」級中設置了相其噸位較高的 GM 值(GM 值全稱為初穩心高,在一定範圍內數值越大,船體橫搖幅度越小,而且抗傾覆能力更強,但橫搖頻率會相應有所提高,造成船員暈船、火控系統效率降低等現象),並可以保證在單側兩主機艙或者鍋爐艙被淹沒的情況下艦體不會傾覆,但依舊無法抵消這個中央防水縱壁所帶來的傾覆危險。

與此相反,由於軍令部未對艦型特徵做任何要求,而是任由平賀讓本人進行設計,因此「古鷹」在減輕艦體重量和試航性、橫向穩定性、以及艦體強度方面得到了非常均衡而優秀的設計,雖然最終施工時增加設備超重使得這些設計的實際效果有所下降,但在僅有的 7100 噸的標準排水量上,「古鷹」級還是達到了相當優秀的水平。

而「妙高」級的設計情況又不一樣了,由於華盛頓條約將輔助艦艇的排水量上限設置在 10000 噸,因此,「妙高」的設計也就是放大版的「古鷹/青葉」級。 平賀讓在這一級巡洋艦上繼承了「古鷹」級的優秀艦型,同時在主炮和防空炮安排上也奠定了直到後來「最上」級的基本布局,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平賀讓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終迫使軍令部放棄魚雷兵裝。但在平賀讓出國考察後,藤本喜久雄接手了「妙高」最終方案設計,一切又顛倒過來,魚雷又重新被納入方案中,而且數量還多了一半之多,防空炮數量也增加了一半,同時還新增了橋樓甲板。同樣個性鮮明,但性格隨和、缺乏魄力的藤本喜久雄無法像「平賀不讓」那樣抵禦來自海軍的壓力,只是一味的接受了一切無論是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導致「妙高」級的重心比原方案提高不少,而日本重型巡洋艦的橫向穩定性不足的問題,也終於在藤本喜久雄較為軟弱的性格下浮出水面。

雖然橫向穩定性不良的問題在「妙高」級上表現的不明顯,但對於藤本喜久雄的艦政本部第四部領導生涯來說,絕不是一個好的開端。而且這一開端在其後的「高雄」級上更加被「發揚光大」。比「妙高」大三倍的艦橋、覆蓋整個艦體中部的橋樓,以及從中甲板提升到最上甲板的魚雷設備都在一次提高了重心高度。在 14000 余噸的公試排水量狀態下其 GM 值只達到了 1.2 米,比起應有的 1.4米水平少了 16%,而輕載情況下的 0.38 米更加是應有的 0.5 米少了 31%。

雖然這種橫向穩定性差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軍令部要求在「高雄」級上設置艦隊旗艦設施,導致艦橋過大,重心過高造成的。但藤本喜久雄對軍令部的要求不加修改,也不顧及其所帶來的危險和缺陷就匆忙將其應用在被日本海軍寄予厚望的下一代主力巡洋艦上,明顯是不妥當的做法。其橫向穩定性的低下不僅對艦體安全存在隱患,同時也因為由此帶來的設計散布過大而影響了火力發揮。而這一問題即使在現代化改造後主炮安裝九八式設計延遲裝置後也並未得到太大改善。 在藤本喜久雄首次徹底脫離平賀讓的思想而全新設計的「最上」級,藤本喜久雄又一次全盤接受了軍令部的設計要求。而這一要求毫無疑問的已經脫離了「合理」二字,要在 8500 噸的巡洋艦上安裝比「高雄」級更強的武器裝備、更好的防護,並同時得到更快的航速。雖然在動力系統方面可以採用高溫鍋爐來減輕最大重量,但這些要求依然是非常離譜。藤本對此方案的唯一變化是將 8500噸標準排水量提高到9500噸( 「高雄」級本身的設計標準排水量超過11000噸),但即使增加 1000 噸排水量,也毫無疑問無法滿足設計要求,因此,藤本喜久雄繼在「高雄」上犧牲了橫向穩定性之後又再次犧牲了艦體結構強度,採用了當時並不成熟的電氣焊接工藝來建造大部分船體,以便減輕重量。結合經過福田啟二改進後的最終公試結果,可以想像,如果「最上」級按照 8500 噸的方案完成,其工藝質量會非常差,不僅僅是艦體強度,其橫向穩定性也會遠遠低於其他日本重型巡洋艦,不過與此同時,藤本喜久雄全新設計的防護體系,卻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並最終也為「大和」級所採用,就連平賀讓在他本人的「金剛」代艦私案中也採用過這種結構。

在福田啟二接替藤本喜久雄之後,日本海軍艦船設計的風格再次回來平賀讓式的老路,不過由於藤本喜久雄已經完成「最上」級和「利根」級兩型日本最後的重型巡洋艦初步設計,因此福田啟二所能做的也只是對其方案進行修改和強化。從 1934 年 11 月到 1938 年 2 月,福田啟二花了超過三年的時間才徹底解決了藤本喜久雄遺留給「最上」級的一系列問題,不過他在同時也一併解決了建造中的「利根」級所存在的同樣問題。並最終將「利根」打造成為了繼「古鷹」級之後日本海軍最成功的重型巡洋艦,其餘的「妙高」、「高雄」、「最上」三級都多多少少有點一些諸如艦體強度或橫向穩定性不足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知道大規模改裝後才得以部分解決。在累積了 16 年的建造經驗,又經歷了友鶴事件和第四艦隊事件之後,日本海軍終於得到了一級在完工時沒有任何問題的重型巡洋艦。 如果把平賀讓和藤本喜久雄兩人比較一下,前者無疑是相對保守的,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會堅持一些「怪癖」(例如堅持在主力艦上使用炮廓副炮等。)但從「長門」、「加賀」、「天城」三級主力艦的設計上可以看到,平賀讓也是願意採用較新式的設計思想,只是他不願意在為數不多的主力艦上過多使用未經驗證的技術。因此在「夕張」號的實驗獲得成功後,他立即將其成功之處繼承到「古鷹」級上,並在日後的巡洋艦,甚至驅逐艦上發揚光大。

二、日美重巡對比

日本重型巡洋艦從「古鷹」級開始即秉承了高速、重火力、重魚雷武備、重艦體防護、中等續航力等特點,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則是幾乎毫無防護的炮塔、比較容易殉爆的魚類、較低的橫向穩定性以及超越了 10000 噸標準排水量的限制。

美國人則從其第一級重型巡洋艦「彭薩克拉」級開始就確立了大續航力的特點,其目的是在日本挑起戰火後掩護主力長途西進。與日本第一級 10000 噸巡洋艦「妙高」級相同,「彭薩克拉」級也裝備了 10 門主炮,不過採用的是兩座雙聯裝炮塔和兩座三聯裝炮塔的布局,相對更為節省排水量。在防護上則不如日本重型巡洋艦,最大航速也比「妙高」級少 3 節,但是必須明確一點的是「彭薩克拉」級嚴格遵守了華盛頓條約只有 9097 噸排水量,性能弱於比他大 2000 噸以上的「妙高」級也是情理之中。

美軍其後的「北安普敦」級、「波特蘭」級、「新奧爾良」級也都是在「彭薩克拉」級的基礎上擴大排水量增強防護改進而來的,總體上日本條約重型巡洋艦在綜合性能上高於美軍條約重型巡洋艦。

不過,雖然在個體上優於美軍,但由於倫敦條約規定,美日重巡數量上 18:12 美軍佔優勢。這是問題在條約結束後美日雙方的海軍競賽中表現的更為明顯——從 1937 年 1 月 1 日開始到戰爭結束,日本僅僅完成了 4 艘「最上」級的改建工程和兩艘「利根」級以及 5 艘 6500 噸~8000 噸輕型巡洋艦;而美國人則完全脫離了條約的限制,僅標準排水量超過 14000 噸的「巴爾的摩」級就完成了11 艘之多(不含 1945 年到 1953 年完工的 7 艘),同時還有十幾艘排水量超過10000 噸的輕型巡洋艦。國力上懸殊的差距導致了日本這 18 艘重型巡洋艦註定將會被美國海軍所淹沒.

三、各級重巡

1、古鷹/青葉級

作為日本海軍重型巡洋艦的開山之作,這四艘巡洋艦在艦型上為日本海軍開闢了一個先驅,也為後來的四級萬噸級巡洋艦奠定了基礎。從四艘 7100 噸級巡洋艦服役到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古鷹/青葉」級見證了日本海軍在條約時代的全部發展歷程。同時也作為聯合艦隊的第一線作戰力量南征北戰,最終在慘烈的瓜島海戰中折損三艦。而幸運的「青葉」號,則以坐沉的狀態,迎來了 1945 年 8 月 15 日,太平洋戰爭落下帷幕的那天。

2、妙高級

3、高雄級

4、最上級

5、利根級

(以上並非全文,但由於戰史與本題無關,所以就不發了。)

個人評價(以下均為私貨):

從日本二十多年五/六級十八艘重巡洋艦的設計、建造、使用上看,日本對於重巡洋艦這一二等主力艦有著自己獨特而明確的發展道路。

與英美不同,英國需要大量的巡洋艦來維持一個數目龐大的艦隊以保證自己大量海外殖民地的穩定,而對於單艦戰鬥力和武裝並未做過多要求;美國在巡洋艦競賽中與日本一樣,將對方視為自己的對手,但是由於戰術思想的不同,美國將重巡洋艦視為二等主力艦,並清醒的認識到在重巡洋艦上裝備魚雷對於美國海軍而言,形同雞肋,美國海軍很早就明確了重巡洋艦應當作為航母機動部隊和戰列艦部隊的主力護衛或者與驅逐艦隊聯合作戰而不適合獨自作戰(瓜島戰役期間,美國海軍嚴重缺乏可用的航母,因此重巡洋艦隻能硬上,而在此期間就暴露出美國巡洋艦隊獨立作戰時的許多問題和不足)。

對於日本而言,受到海軍十多年傳承下來的邀擊漸減作戰思想影響,重巡洋艦被設計為獨立作戰或率領多支水雷戰隊進行雷擊作戰的艦船,這就要求日本的重巡洋艦必須具備強大的武裝和防護,從實際上看,日本在有限的噸位內通過犧牲一部分適航性的方式,以獨特的設計使各型重巡洋艦獲得了強大的武裝和不錯的防護,同時航速也在同時代艦船中堪稱佼佼者。

雖然前文中提到重巡洋艦裝備魚雷對於美國海軍而言形同雞肋,但這並不能說明對於日本海軍這同樣無用。平賀讓在古鷹級設計之初提出應當取消魚雷兵裝,這是因為他心中,重巡洋艦的使用方式應當是參與艦隊戰,然而不多久之後日本海軍確立了九段邀擊作戰戰略,力圖以邀擊漸減的方式消磨美國海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做出了一個理論上正確的決定,然而歷史從來都不會按部就班的走。這一點在問題二戰期間巡洋艦等大型艦船攜帶魚雷是否必要? - 軍事中有著很詳盡的解答。

在最初的東南亞攻勢和之後的瓜島戰役中一系列巡洋艦之間的海戰來看,日本海軍巡洋艦隊展現了極高的戰術水平,所以對於此最終評價就是:

你生錯次元了!

完。


引用一句話:

The backbone of Imperial Japanese Navy in World War II, cruisers are active in all parts of the Pacific and involved in nearly every naval action. (Lacroix, E Wells II, 1997)

從設計上來說,重巡是IJN造船工藝與武器技術的集大成者;從戰鬥表現來看,重巡與驅逐艦同為IJN最輝煌的艦種之一。

從古鷹到利根,重巡的設計理念不斷進化,經過了友鶴和第四艦隊事件的洗禮,海軍條約的擠壓,最後的利根級已經從追求火力、忽略穩定性進化成了防護最好、索敵能力最強的符合其分工的重巡。

問題是只有十八艘

坐等禿頭和大神們碼出神回答 ( ?° ?? ?°)


高雄級胸都很大【劃掉】

總體:

指標高,看起來很美,可維護性【較之美國鬼畜】差

在大規模裝備了雷達的美帝重巡【更別提關島那倆大型巡洋艦】面前,能打出這個戰績真的挺不容易


狗糧~匿逃~


大長寬比帶來高航速,但是影響橫向穩定性,特別是高雄級

開戰時大部分艦齡偏大,而且全部採用雙聯裝炮塔,炮塔佔用大量噸位,勢必影響裝甲厚度。不過開戰時日本的炮術沒的說,秒了同時期的黴菌。

防空火力不足,不過這是日本海軍的通病。防空炮口徑從127mm直接跳到25mm,缺乏中口徑防空炮


看起來很美,尤其是煙囪的設計,但是二戰已經變成了多維度戰爭,航空兵,雷達,聲吶,潛艇,技術兵種已經成為戰場的主導。因此大多數的日本船服役就落伍,這是時代的輓歌


古鷹和青葉應該是兩級


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不對,兩列一家人了


日軍壓根就不需要巡洋,所以強行按條約設計個一條縮小版戰列艦是打誰呢。

因為思路就不對,所以IJN的CA至少是紙面上看起來最猛的。

還有,日本CA的「戰果」換條DD或者CL也一樣打得出,在戰鬥中頂多發揮了驅逐領艦的戰鬥力,尚未能證明在正面炮戰中能對敵軍輕巡洋艦以上造成致命損傷的能力。


(對自己)威力巨大之酸素魚雷


生錯時代的精品


可口的狗糧


(覺得IJN的CA設計的非常垃圾…)

比如說,魚雷誘爆

鈴谷的核心區受損很大可能是魚雷誘爆造成的,雖然根據之前日艦挨近失彈的案例來看近失彈沒有破壞核心區很奇怪,但是從時間來看核心區的破壞是發生在魚雷誘爆後的。

鈴谷核心區損害程度,日方提到了一點:七號鍋爐室,左弦前部馬達室進水,蒸汽噴出。設備損害狀況不明,不知道蒸汽是從設備外的蒸汽管道噴出還是鍋爐內部的水管,汽輪機汽缸被破壞後噴出。我推測是蒸汽管道破壞,觀點是:日艦戰報裡面既然提到了這兩個區域的損害,說明有人員進入改區域,如果是鍋爐汽輪機本體這麼重要的設備被破壞,在損管沒有全滅的情況下日方戰報不予以記錄,可能性很低。

鈴谷誘爆魚雷數量不明,日艦戰報沒有提到丟棄魚雷作業,並且提到了一號發射管裝填魚雷誘爆,推測至少有三條魚雷爆炸。當時是否還有等待填裝魚雷不明,如果有的話可能有更多魚雷爆炸。

從鈴谷的案例看,三條魚雷發生爆炸的話,核心區受到損害的可能性較大。


推薦閱讀:

如何把宿舍該造成二戰波蘭游擊隊風格?
當二戰結束之後當時買一輛斯圖亞特坦克只需要10美元常凱申怎麼沒有要到的?
如何評價二戰期間的納粹附屬國戰鬥力?
二戰德國贏了會怎樣?
納粹德國在科技上對世界的貢獻有哪些?

TAG:模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海軍 | 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