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存在是必然嗎?假設父母沒有生下我,我會不會出現在未來?
居然沒人提弗雷格,我來介紹一下,歡迎討論:
我們的日常語言具有含混和多義的特點,大量的文學形式(如詩歌)都受益於此。但在進行哲學思考時,這種含混和多義會帶來大量的困難,甚至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偽問題。
而題中的「我存在是必然嗎?」,就是這樣一種語言的誤用產生的問題。
1.語言與世界
我們的語言之所以有意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與它們相應的世界上的事物。這顯然是一個粗糙的觀點,我們可以提出許多反例,比如金山、方的圓、數字1等等,羅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出了摹狀詞理論。但它們跟這裡的討論關係不大因此不表。能夠公認的一點是:無論如何,語言不會僅僅因為我們的頭腦而有意義,它們必然依賴著外部世界。
而有意義的語言都是有真值的陳述句,或者可以改寫成這一形式。真值就是真或假(通常只考慮二值邏輯)。我們可以任意構造很多沒有真值的陳述句來說明這一點,像「綠色在瘋狂的睡覺」就連假的都算不上,它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句子。這跟我們常常說偽科學連錯誤都算不上是一樣的。
2.主詞:專名與概念詞
基本的陳述句,比如「蘋果是紅色的」有兩個成分:「蘋果」以及「( )是紅色的」,前者是主詞,後者是謂詞。弗雷格將這一結構與函數(Function)進行類比(早年還有人翻成「功能」的。。),準備搭建起一套像數學一樣清晰明確的體系,以此來避免語言的誤用,徹底解決哲學問題。
主詞一般有兩種,看下面兩個句子:
「(這個蘋果)是紅色的。」
「( 蘋果 )是紅色的。」前者專指說話人指的那個蘋果,而後者包括了從古至今以及未來的所有蘋果。一種是特指某個具體事物,一種是泛指一類事物,我們分別稱之為專名和概念詞。為什麼會產生後者呢?因為如果我們將每一個個別事物都用一個專名來命名,那麼我們的語言將複雜得無法想像,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將變得極為困難,因為我們的經驗都不可能是完全重合的。
3.謂詞:一階與二階
上面已經看到,主詞既可以是專名也可以是概念詞,但謂詞一般情況下使用的都是概念詞,像「蘇格拉底是人」,陳述句通常表達了兩者之間的一種包含關係。
在日常語言中,我們常常把謂語改寫成各種限定詞,比如「紅色的蘋果」或者「又甜又脆的蘋果」。這裡的問題是,它們和「三個蘋果」中的「三個」性質是相同的嗎?
人們表面上在談論對象,而實際上是想斷定一個概念的某種東西。這種語言用法使人產生誤解。「四(匹)純種馬」這個表達給人一種假象,好像正如「純種」進一步確定了「馬」這個概念一樣,「四(匹)」進一步確定了「純種馬」這個概念。然而只有「純種」是一個這樣的標誌;我們通過「四(匹)」這個詞斷定了一個概念的某種東西
專名指稱對象,概念詞指稱概念。我們有「純種馬」這種概念,在其下的對象都具有「純種」這個性質,但沒有「四(匹)純種馬」這種概念,沒有一個具體的「馬」的對象是具有「四(匹)」這個性質的。「純種」或者「又甜又脆」是對象的性質,而「數」是概念的性質,它斷定了概念下有幾個對象。
換句話說,有一類謂詞既可以用於專名,也可以用於概念詞,比如「紅色的」,但還有一類謂詞只用於概念詞,而不用於專名,比如「四(匹)」,我們把前者稱為一階謂詞,後者稱為二階謂詞。
4.我存在是必然嗎?
這個問題可以改寫為【「我是存在的」這一命題必然為真嗎?】。
「( )是存在的」作為一個謂語,屬於哪一類呢?
在這一方面,存在與數有相似性。確實對存在的肯定不過是對零這個數的否定。因為存在是概念的性質,所以對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沒有達到它的目的。
存在是一個二階謂詞,這一點應該會令很多人困惑。因為「蘇格拉底是存在的」這句話似乎並沒有什麼錯?
這裡可以看出日常語言究竟有多麼的不可靠。因為這句話真正的形式是這樣的:「有且僅有一個人,這個人是蘇格拉底」(「有」就是「存在」,都可以用符號代替)。也就是說,在這句話中「存在」其實是一個概念詞的謂語,而不是「蘇格拉底」這個專名的。
那麼為什麼不可以把「我是存在的」這一表述,做跟「蘇格拉底是存在的」相同的改寫呢?
當然可以!關鍵在於「是必然嗎」?是怎麼來的。
把一個普遍的概念詞叫作一事物的名字是不合適的。由此形成一種假象,好像數是一事物的性質。一個普遍的概念詞恰恰表達一個概念。只有帶定冠詞或指示代詞,它才能被看成是一事物的專名,但是因而它再不能再被看作一個概念詞。
對於一個概念人們總是要問,是否有某種東西處於它之下,可能是什麼東西處於它之下。對於專名,這樣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人們不應該收到這樣的欺騙:語言把一個專名,譬如Mond,作為一個概念詞使用,以及反過來,將一個概念詞作為專名使用。
——譯者(王路)註:德文「Mond」不加定冠詞,意為「衛星」,加上定冠詞「der Mond」,意為「月亮」。
想必大家已經看出來,當「我」能夠推出必然存在的時候,其實是作為一個專名存在的,雖然沒有寫出來,但其實帶有指示代詞。
而在問題「假設父母沒有生下我,我會不會出現在未來?」中,「我」是作為一個概念詞在使用。其實是把「這對父母唯一的孩子」這個概念等同於處於其下的唯一一個對象我。
只要這一點弄清楚了問題就極其簡單,「我」作為一個專名,指稱一個唯一的對象我(也就是題主)。「假設父母沒有生下我」其實等同於「假設我不存在」。答案可以寫成:
假設我不存在,那麼我未來也不存在。
假設我不存在,某人存在,那麼某人不是我。你之所以是「你」,是因為你的心智與經歷造成的,每個人在這世界上只有一份,一個人死去就不復存在了。別人可以替代你在現實上的位置,但是不能替代你本人。
既然我們不是神。那麼現在的所有回答都是在抖機靈。我是題主,很感謝大家的回答!也說一下我的想法吧。這問題真的糾結了我很久,想了無數答案回答自己又反駁自己.。很多回答我也想過,也很高興這些問題不止我一個人想過,當自我意識很強烈的時候我都懷疑除了我其他人都是真實的嗎?如果地球上只有我一個人類那就不會有對比,就不會想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但又會去想我為什麼存在?存不存在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事,這就不去想了。那麼是什麼組成了我?如果把時間、環境、記憶、身份、背景全部改變,我是不是就是另一個人,那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也許就是另一個我。或者恢復了前世的記憶,也許這個問題我已經想過無數遍了。
那把現在的記憶清空,輸入別人的記憶,我還是我嗎?
我想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就是倆個人,小時候的我和長大的我和年老的我不是同一個,如果有時光機,把三個不同年紀的我聚在一起,那她們就是三個人,雖有同樣的記憶,但有各自的意識,就像現在的你無法理解以前寫過的說說一樣。所以現在的我才是我,我存在在此時此刻。但「我」又像個泥人,可以改變形狀(身份背景),可以原樣複製(平行世界),可以混合重組(記憶重組)。也許真正的「我」,根本不存在。------------------------------------------------------------------------------------------------------------------------------------------這問題對我來說沒有標準答案,可能我還要想很久。看到很多人跟我一樣也想過這個問題感覺自己不那麼孤單了。最後感謝大家熱情的回答!O(∩_∩)O當你說「我存在」的時候,就已經假定了促使你存在的前提都成立,那麼這時你的「存在」自然是必然的。
當你說「假設」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推翻了前面的假定,那麼就是兩個問題。那麼這時「你」就不存在。
至於會不會出現在未來,答案肯定是不會的,未來不會出現一個「此刻」的你。說到底這是一道語文題。
而把隱藏的前提都說出來之後,我發現顯然這還是一句廢話。-
存在是偶然的、荒誕的。
正如在你存在之前,沒有任何東西決定你會在今天在知乎提出這個問題。
只有當你存在了,你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本質。存在先於本質。-我估計很多喜歡思考問題的人,都會想過這個問題。
但如果這個喜歡思考問題的人,他長大後讀了理科,選擇了神經科學,那我估計他就不會再問這個問題了。
要徹底講清楚「我存在是必然嗎?」這個問題,一般來說是需要先說清楚「我」是什麼,「存在」是什麼,還有「模態」這個概念,也就是必然、偶然這種可能性。這裡我偷個懶,因為我的回答里已經有很多相關內容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翻。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很簡單,「假設父母沒有生下我,我會不會出現在未來。」 答案是,不會。
第一個問題,我們思考一下這個句子,「我活著。」
這個句子很特殊,不是因為它很短,只有三個字。而是因為,它永遠都是對的。
每當一個人說出「我活著」這句話時,這句話永遠是對的。(不要跟我說錄音機)
當然,這個句子其實也沒有特別特殊,因為「我在這裡」這句話也永遠都是對的。
在這個意義上,你的存在是必然的,因為你能上網,能打字,能提問。這些行為證明了你還活著,你還存在。這就是某種版本的人擇原理,我們這個宇宙必定滿足了你的存在的必然條件。
但完全可能有一個平行宇宙,你爸媽沒有生下你,你就不存在。甚至那個平行宇宙都不存在人類,甚至不存在有機物。在這個意義上,你的存在是偶然的。
如果看完以上內容,大家還覺得很困惑,那需要做2件事情。
1.多學習科學知識。
2.不要干別的事情,比如相信偽科學,或者相信某個偉大的死人說的話。印在經書上的也不行,你爸媽信也不行。他們說你信了能永生也不要信,信了能離苦得樂也不要信。瀉藥您得允許我繼續用佛法的原理來說這事啊。
佛教有一基本的概念叫無我
所謂無我不是否定自我意識的真實性而是指出咱們這個自我吧,不是什麼永恆不滅的靈魂,不會從這具軀體里出去然後投生到另一具軀體中去,佛法指出自我認知這個東西不過是人的肉體和一些精神元素相互作用的產物,絕不是什麼亘古以來一直存在的,大部分情況下就是後天才建立的假象。換用通俗點的話說就是你說的這個我,就是在這輩子你出生以後,按現代研究的觀點是出生後18-24個月左右,嬰兒才開始建立自我認知,才開始有自我意識——在這以前,baby稱呼自己的時候大多會說寶寶如何如何,甚至會說「他」怎麼怎麼樣,而自我意識形成以後一個極明顯的特徵就是寶寶開始會用「我」來稱呼自己的,同時,寶寶會表現出佔有的行為,把某些玩具視作是自己的東西不肯稍稍離開,這就是開始吧世界分成我的和不是我的兩個部分的開始。自我意識建立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我」才形成。這個「我」是由哪些元素作用產生的呢?比如大腦,廣義的說整個肉體都是產生我的物質基礎。比如一些精神元素,這是從佛法角度說非科學,特注。比如身體以外的一些物質因素,如環境等。但凡這些元素有所不同,你產生的自我認知就未必一樣。我誇張點、不準確點說但凡你兩歲左右時候胖了半斤或者瘦了半斤產生出來的那個自我認知——也就是你說的「我」,都可能不一樣。
所以你說「我」的存在時必然?俺跟你高冷的一笑表示,全是偶然!別想什麼必然了。你存在是必然的。你父母以前的所有經歷決定了他兩必然在那天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也決定了你父親的身體,同樣射出精子的時候,被射入的位置,速度而你剛好是哪個方向正確速度最快最強壯的那一個。而你母親則會在那天在固定的那個卵巢排出那個固定的卵泡。然後必定形成那一個胚胎。然後你父母自身的當時情況和他身邊的環境最終決定了你的出生,成長。看起來一切都是偶然,仔細想想,都是必然。
→_→現在的,如此這般的「我」是歷史推動的必然結果,未來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不會出現「這般的我」了
我們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先存在才會問這種問題,好像薩特是這麼說的
不過你好像打敗了上億的對手才被生出來的要對「我」做出一個定義,
存在 是 偶然,未來出現的概率 幾乎就是零。所以 沒中什麼大獎也別遺憾,說不定你的運氣 也只夠 出現在世界上一次呢。
我看了下題主的資料,那就叫你娜娜吧。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需要提出自己的假設,即,在你母親懷孕的過程中,由於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時空分岔,你所在的這個世界,分化出了兩個平行宇宙,這個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你的出生日期相差了三天。
也就是說,一號宇宙中的娜娜一號,比二號宇宙中的娜娜二號,大了三天。
這似乎是個很不起眼的時間長度,但一切都已悄然改變。
娜娜一號出生的那天萬里無雲,是個晴朗的好天氣,你的父母親戚都說,今天是個好日子,這小姑娘以後一定活潑可愛。
娜娜二號出生的那天細雨霏霏,愁緒綿綿,媽媽抱著你,溫情無限,輕聲說:希望你以後能做個溫柔如水的女子。幾年之後。
娜娜一號看到隔壁的姐姐在電視上演出,美極了,她決定開始學跳舞。
娜娜二號在媽媽的單位看到同事阿姨彈鋼琴,真好聽,她開始學鋼琴。娜娜一號路過操場被足球砸中,跟撿球的小男孩吵了起來,後來她成了他的女朋友。
娜娜二號路過籃球場看到了一個男孩打球的姿勢很帥,後來她成了他的女朋友。娜娜一號學理,大學學的是電氣,清新靚麗,人稱電氣女神。
娜娜二號學文,大學學的是新聞,整天睡衣,四年一直單身。故事講到這裡,就夠了。
下面我們分析問題。我覺得如果能分析清楚【你是誰】,那麼關於【你的存在】這個問題也就能想清楚了。
這事得分兩個層面。社會層面:
這兩個娜娜都是你,在不同的宇宙中,你最根本的社會定義,來自於你的出生,這是你的起點和整個身份坐標的原點。不管是一號還是二號,你都是你父母的女兒,你有你的家鄉,你有你的親戚朋友,如果說成長是一條曲折的線,那麼順著線頭往前捋,你都能捋到一個固定的起點。那麼這兩個你,在社會層面上,都是你自己。
自我層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對你自己來說,你對自己的定義,完全來自【記憶和現實的吻合】,換句話說,你能很有自信的說出【我是娜娜】,是因為你的記憶里,全都是娜娜的第一視角,而你所擁有的外物,你身處的環境,你所經歷的人事,也都是如此,所以你成了你,成了這樣一個記憶與現實的二合一產物。要證明這個結論也很簡單,我們用反證法即可。
試想你下一次睜眼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關於這個環境,你也沒有任何的記憶。身邊的人開始叫你寧寧,他們跟你笑談你完全沒有過的共同經歷,問你一些你完全不曾接觸過的事情,你的父母出現了,你卻完全陌生,你掏出了你的身份證,上面的照片不是你,信息也都不是你,你跑向鏡子,裡面出現了一張陌生的臉……你茫然了,你困惑了,你說,你們到底是誰?他們笑著說:寧寧,你怎麼了?
這時候,你已經不是你了。
既然你已經不是你了,那你覺得,你還存在嗎,寧寧?不會,如果你的存在是必然的,那麼你父母沒有生下你的假設就不存在。
我們可以做兩個假設:
假設一、如果宇宙有規則,那麼宇宙中發生的一切都是依照規則演化的,都是必然的
假設二、如果宇宙沒有規則,那麼我們無法對宇宙做出任何有效的預測,因果關係也不會存在
所以當我們把假設帶入這個世界,假設要麼被證明,要麼淘汰,而你已經出生了,問題中的假設就被淘汰了。
ps:我個人覺得這個世界是必然的世界,所謂的可能性只是對於未來的錯誤判斷而已,也許這就是所謂宿命的含義。哲學起源於吃飽了撐著的胡思亂想和對胡思亂想的討論。竊以為這樣的討論有利於身心健康哈。
恩,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在幾千年前相遇,而且恰好對這個問題有過不著邊際的討論,到了現在,我們就可以成為先哲,就有作死的學生討論我們的八卦。
首先,貼標籤:題主的問題是一個「存在」的問題。當年我們可愛可近的西哲老師在講到近代以來對「存在」的理解時,他的兩眼忽然發光,提到了80年代的中國,當時人們充斥著自我以及自我的懷疑、批判,而「存在主義」的進入幾乎成為了當時一代文青的紅寶書。他也說到,當時深夜看書,看到這一段時,幾乎淚流滿面:存在先於本質。通俗地說,當你是初生的嬰兒時,你的個體其實毫無意義,當你的自我意識覺醒之時,或者你發現騎在老爹脖子上十分風光,或者我要什麼都可以從老媽那裡得到,你才具有了本質的意義,我們不是天生的臭老九,也不是天生的王侯將相,沒有自我意識,其實就是虛無。薩特鼓勵我們去發現自我,並成為「自為的存在」,因此,每一個發現自我的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的存在不少必然,而是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必然存在,也不是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以去論證的自我存在問題;不是現在,不是未來!
當你追問「我的存在是必然的嗎?」這個問題時,你首先因為存在,才能追問存在問題,如果是一千年以後的另外一個人追問「我是不是一千年前的我?」這個問題時,他也是在追問、懷疑他的存在,前提也是因為他首先存在,也就是「我是故我在」。
當然,現在的主流觀點無法證明,也不支持輪迴轉世的觀點。那個精子和那個卵子用過就用過了,不會再出現了…
我覺得人生下來除了基因以外就是一張白紙,如果生你的人不是你現在的父母,那麼現在的你就不存在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和你相似的人,生理和心理都相似,但是我們不是一個個體,我們有不同的意識,我們由於各種細微的環境差別而形成了不同的意識存在。人就是生理基因和環境基因組合而成的。
高中時候的設想
其實一直存在。
你的思維,想法是寄托在現在的肉體上,等到死亡也就是所謂的靈魂就會離開肉體,穿越時空重新寄宿在新生的嬰兒身體上。只不過清空了記憶,抹去了痕迹,一切重新開始。在這個設想下,你父親是「你」扮演的,你母親也是「你」扮演的,我也是「你」扮演的。發表評論的也都是「你」扮演的。
不同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使一個格式化後的靈魂具有各式各樣的價值觀,人生觀。
成為了偉人,小人,隊友,敵人,更多的默默無聞的平凡人。
這樣想的後果是,換位思考變得更容易了,因為有了本質上的相同性。
以上很多偶然造就了現在的你我。
到處都是「我」(活著的人),你是其中一個「我」。
推薦閱讀:
※不矯情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有哪些你回憶起來猛然感到悵然的童年動畫?
※有那麼多比我優秀的人,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二三流學校學生如果想要在私底下努力,如何獲得一流學校的學習資源?
※你怎麼理解季羨林先生說的「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