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飛機是怎樣一番體驗?

如題


謝邀。工作上的事不多說,談些泛論。

飛機製造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從設計到製造,百萬量級的零件,需要上百家企業的參與。

所以,每一個環節的參與者,都有著不同的體驗。

在我國,以中航工業AVIC為例,穿著同樣工服,聽著同樣司歌,喊著同樣口號的,有50多萬人。包含在大航空產業鏈中的,還要再多好幾倍。而在主機廠主機所工作,有更多機會接觸到直觀飛機的人,畢竟是少數。其中,能把飛機稱作「孩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就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無法見到自己製造的零件裝到真正整機上的樣子,更看不到飛機的首飛,只是在看到新聞的一刻,有那麼一些成就感,喜悅或平淡。要說體驗,大概就是把自己化作零件裝進飛機那種感覺吧。

「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火紅的標語矗立在每一個AVIC旗下企業的大門口,而每一個航空人心中也回蕩著這八個字,且歌且前進。


本人美帝留學生 航空航天專業 本科馬上畢業 只做過intern和research program 還不知道真正在一線車間里揮舞著扳手和螺絲刀是何種體驗 也暫時還無法得知半夜接到電話飛部隊排故的感覺 雖然我也經常寫作業寫到凌晨兩三點 在lab里捂著流血+沾滿膠水的手幹活干到日出 想睡覺時沙發還被同學先搶掉自己只能睡桌子上

但 既然我已選擇此路 我覺得或多或少我還是可以想像自己十年後將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所以 造飛機是怎樣一番體驗?

應該是像是有孩子一樣的感覺吧

看著他/她蹣跚學步 看著他/她牙牙學語 看著他/她一天天成長成熟 看著自己的心血結晶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強壯 對於一個飛機項目的總體負責人/總師/總工程師來說 這種感覺應該更加強烈吧 就像是宋總在J10首飛成功後馬上把自己的生日改成了那天 3/23

宋總看自己孩子的眼神 這只是模型而已就好像是孩子的照片 看實機時那種眼神應該會更動容

首飛試飛員雷強 以及其他親眼看著J10長大的人們在首飛現場的反應

這種感覺 無論對於「高高在上」的統籌者還是一線的技術工人 只要是參與到「造飛機」這一行的人來說 應該都是一樣的:20年了 自己的孩子終於長大了

甚至於 隔壁鄰居可能也有類似的感覺。。

嗯。。隔壁小姑娘終於長大了 丫長得還挺好看的!!

(維護機師畫外音:別摸了!那俺家孩子!再摸漆都摸掉了!)

sry 黑陸鱉黑習慣了——哎這也許也是造飛機的體驗

回正題 大家應該都有過這種體會:父母羨慕別人家孩子而對自家的恨鐵不成鋼

嗯沒錯 對飛機也如此

此圖名氣之大我無需在此再介紹內容了

看看劉老那眼神 那渴望 那像孩子對於新玩具般的羨慕 就像看著隔壁美帝家的孩子如何天天刷GPA天天拿獎天天泡漂亮小MM 而自家的只能默默地做學渣做屌絲

位高權重者尚且如此 80 90年代那些真正造飛機的人 對於世界一流航空水平的渴望該強烈成什麼樣子 為了讓自己孩子學好 他們又是付出了何等的心血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 這樣的場景今天再也沒有了 當然這也要很大歸功於上文J10那孩子 和培養他的「造飛機」的人們

希望各位看官 包括我自己在內 都能用功努力 讓這種場景永遠不在自己父母身上出現

有些孩子的確有夠爭氣 但以此為代價 他的父母可能也會有夠不幸

左他和右他的故事 我也不需再多講了

你倒下了 夢在起飛

當然 沒有這造飛機人的不幸 J15能否如此爭氣也不好說

但有一點確定的是 造飛機中必將經歷的一個體驗 就像是我經常在lab中劃破的手指一樣:你得付出某些很大的代價 有時這代價就是一生

我不知道羅總在天堂總結時會不會認為自己倒下的不值得 但我相信他絕不會後悔選擇了航空這條路 就像我每次寫lab report寫到後半夜罵娘時也不會後悔自己選了這專業

兩年多了 我仍不會忘記當時大清早起來看到羅總的新聞然後憋著眼淚去上課的情景

就像我也不會忘記高中畢業典禮上老師送我們的話:既然選擇了遠方 那就風雨兼程

嗯 造飛機的路 一定是風雨兼程的 因為那孩子註定要走向遠方

自己孩子如果遭欺負 做父母的感受應該比外人深得多得多

對於這行里的人來說 雖然已經過去快14年了 可記憶就像昨天一樣清晰 對這個編號的敏感度也會更強一點 很簡單 自家孩子身上發生的事

81192 請返航 好不好

當然 同時也在總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孩子還不夠強大

怎麼辦呢

努力 學習 總結 再努力 再學習 再總結

是的 直到我們變得更強大 更強大 再強大

直到絲帶可在關島上空飛舞 直到C919佔據三分之一江山 直到中國心不用再被哀嘆 直到通航文化開始深入人心

直到 共和國的藍天真正成為「我們的天空」

造飛機還會有什麼樣的體驗呢?

應該會是讓這行的人們看到類似這樣的新聞都會本能的氣憤

P.S. 這個答得很好 建議去看

應該會是開始擁有某些莫名其妙的幽默感

應該會是聽到ARJ21終於拿到適航證後(雖然只是CAAC的) 在別人都在罵怎麼用了這麼久自己卻終於鬆了一口氣

應該會是像我一樣登機前聽到別人祝自己「一路順風」時掉一地雞皮疙瘩或是祝別人「一路逆風」時被翻白眼

應該會是聽到MH37017的新聞後 在別人都忙著轉髮蠟燭時自己本能的開始分析事故原因

應該會是在天上有飛機呼嘯而過時 被同學圍著問「哎你能不能聽引擎聲聽出這是什麼型號」時的無語

應該會是……

其實說了這麼多 造飛機的體驗 最重要的大概就是把有關航空的一切都看成和自己相關 看到相關新聞會先看 看到相關電影會先選 關於他的好的消息會讓自己感到興奮就像自己做成了什麼事一樣 反之就很沮喪好像自己某科掛了

就像自己孩子一樣 他/她的一切都變得和你息息相關

還是那句話 我仍只不過是個學生 也許等到自己真正跨入這行後想法會有很大改變 但至少現在 想想「造飛機對於自己將是一番怎樣體驗」 嗯還是蠻興奮的

就如當年愛上這一行時一樣 多少年了 那種情感也沒改變一絲一毫 希望多少年後也一樣

1/14/2015

寫於lab report還沒寫完之前 fk

-------------------俺是補充分割線------------------------

好多人都來問我是怎麼過security check的

沒錯 這是在美學AA或AE的留學生們(無論你是來自邪惡軸心國還是北約盟國)都感到最噁心的一個問題 幾近無解

同理 拿到綠卡之前 我也過不了

文章開頭提到的intern是在國內做的 在這邊我唯一能某種「突破」這種操蛋限制的 是類似目前在做的research 我可以在我們學校有「US citizenship required"的風洞里幹活 當然這仍不算正式工作

路漫漫其修遠兮 sign


手機黨入。

首先,我不知道我算不算造飛機的。我個人不算在研製一線里,不會揮著螺絲刀上車間去的。但是,一型飛機需要上萬人從預研,論證,審查定型,到原型機這一系列複雜的流程跑下來才能完全確定設計,並投入生產。在後期還會經歷不計其數的改型升級,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用戶需求。某型飛機,歷時十八年,投入上百個單位,涉及700餘個子系統,順帶研發我國全自主的發動機,獲國家科技獎特等獎。就這樣,在實際使用中,軍方仍表示機體強度不夠,在操作中沒有進口原裝飛機來得可靠。我們這些軍火販子看了是不是要哭出來?沒辦法,與一流航空技術大國還有差距啊。

第二,我因為不算研製一線的,所以活兒還算輕鬆。但即便這樣,我今兒早上尚且干到4點一刻。研製一線的,活兒趕的時候,半夜接到電話早上飛部隊排故的也非常普通。當然,這一點,無論航天 船舶 核工 兵器等兄弟單位都是這樣。我們有許多小夥子進單位直接去部隊駐場半年一年的。我個人是部隊出來的,基層團部呆過,個人以為這對剛畢業出來的小青年還是很大磨練。進了這一行,無論是不是富二代,拼的時候都要上的。我認識的富二代一名,最忙的時候半個小時50個電話進來,完全來不及接,然後夜裡進行環境測試,高低溫振動等一輪跑下來不帶歇息。

三,上述是軍機研製的景象。民機在我所知的範圍里不會這樣忙,但是他們面臨另一個噁心東西,就是適航認證的高要求。這一點可以舉一個例子,arj21這款小飛機六年前就生產出來了,但是遲遲無法投入商業市場,就因為我們沒有經驗,在研製過程中沒有按照國際通行要求來做,而是按軍機的功能導向的思路走,結果民航的人說,不好意思兄弟,適航你沒做,這東西我不收。然後,然後就是六年幾乎是從頭來過。現在,民機的人是這麼幹活的:換根線吧,先不急,把換線原因,依據,標準,理由,原來狀態,後來狀態什麼的全部寫下來。…只是換根線,恕電子民工無法想像這美麗畫面,搞的一堆博士海歸臉上巨爆痘子。

占坑,後面整理一下,寫篇綜述再發上來吧。

以上。


造飛機部件的一名攻城獅。

造飛機其實和造汽車,造船等基本沒有區別,按同樣的定律和方式在運行,某種問題上這個問題不該存在。

但造飛機由不同於其他製造業,這裡面因為存在著涉及軍火製造的政治技術壁壘,涉及適航認證的技術行業壁壘……等種種原因,國內從事航空製造業的人們多多少少都會多一些使命感和情懷。

自這十多年來對航空製造業投入,隨著家底殷實,急劇增加,現在也開始到了收穫的井噴期。希望不要在「漲潮」的時候自滿自足,正視實際的差距,少講情懷,多尊重和學習現在製造業的規律和制度。這是與國內國外航空製造業企業都打交道對比後感悟!

希望有哪位從國內航空製造業的沿革上也來談談。


我的父親是老軍工人,中航集團下屬某廠的,退休很多年了,以前的工作聽起來很高大上——精密螺紋磨!實際上就是在豫西山區一個不知名的三線企業里,用一台蘇聯?烏克蘭?的進口機床(全廠只有一台),認真的去磨每一個小的螺釘、螺桿、螺帽......這個工作他從文革時一直干到退休。而這個廠所做的,只是軍用飛機上一個很多人都叫不上名字的配件。

前幾年的時候,偶然間聽父親跟他的徒弟聊天,當時他徒弟也已經快要退休了。聽到他徒弟說「咱那個床子還在用,還是做104桿......」的時候,我看見父親嘴角上揚,明顯是開心的樣子。

大概就是這樣一種體驗吧!


作為一個職業造飛機的人,我來說說這是一種怎樣叫人又愛又恨的職業。

小生中二,當初夢想很高大上,造飛機, 國防利器,所以跑去航空專業(當初不聽家裡勸阻,現今無顏見家中父老) 。

(這圖片牛逼吧!!)

飛機製造(飛行器製造)這行,外行人看起來高大上,無上榮譽。總以為我們多麼偉大,牛逼。的確,航空工業是這樣的,體現了一個國家的軍工水平,國防科技實力。*********

可是在這華麗的外表下,是數不盡的心酸,耗盡幾代人的心血,(真是心血啊!小伙熬成了老頭,鮮花變成了柴草)

搞飛機的絕大多數是一群有夢想,有抱負的極品屌絲,苦逼的男男女女。這群人,懷著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夢想投身飛機製造,他們立志要為祖國打造一隻利劍,捍衛共和國藍天。(﹉#####此處應有掌聲)。

殊不知,航空製造是一個漫長過程,投入高,回報少,短期,甚至10年內都有可能見不到回報,而且是勞動多,工資少各位大神已經說了,加班費1元/H,多麼美好,既體現了無私奉獻,又表現了國家對你們的關心。

回歸主題,造飛機很漫長,需要耐心,恆心,很多很多優秀的大學生,都是因為待遇太次,工作太扯皮。傷到了?。含恨離開了某航工業。我擦!說多了。談正題吧!

中國的航空工業,起步晚,前期走仿製學習路線,第一代航空人,嘔心瀝血,造出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底子,這代人如同神一般,我在工廠看到了70年代的圖紙及工藝文件。這些東西完全手寫,手畫。製圖水平絕對一流,心裡由衷的佩服他們。

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一套節目,寫中國飛機製造的,第三集,強五飛機是中國完全自己設計製造的殲擊機,在當時屬於國際一流,但它的製造過程充滿了傳奇。受當時文化大革命影響,這個項目已經下馬,只剩下一堆圖紙,但陸孝彭等人,應該是14人,包括一名資料員,幾名工人,陸老堅持理論與實踐並行,親自動手,下料,鉚接,裝配,由於人手不夠只能既當工人,又當設計。工人乾的他們也幹了他們執著,他們堅韌,他們有著崇高的信仰。沒有材料,在余料,廢料里找合適的,沒有工人,我們自己去打鉚釘。木有實驗室,我們自己簡化模型,手動計算。基本上都是這幾個人在悄悄進行工作。就這樣任憑酷暑嚴寒,任憑群魔亂舞。————————

強五,誕生了。它想鳳凰一樣衝出雲霄,呼嘯掠過神州大地。它又像是一個嬰兒,航空人的孩子。當你看到自己製作的飛機,飛上藍天,是多麼的感人。強五的試驗機製造完成後,引起軍方黨中央高度重視,經過各項驗證,性能非常優秀,最後毛爺爺同意批准強五生產。

由於資歷尚淺,沒經歷過整個型號的定型研製,生產過程,如果完完全全跟了一個型號,基本就可以算上工程師了,因為這個過程太煎熬,太痛苦。高強度工作,干通宵都是有可能的。未老先衰是很有可能得。

曾經有一個笑話,話說一位飛機製造廠的工藝員,也就30多歲。在公園裡陪女兒玩耍。這時一位婦女禮貌的對他說,

:「大爺,你孫女長得真俊呀」

「這不是我孫女,是我閨女」

「呦,大爺你可真行,老了,老了,還添個丫頭!」

⊙▽⊙⊙▽⊙⊙▽⊙⊙▽⊙⊙▽⊙

扯偏了。現在正式講一線生產車間技術員對工作的體會,感受。

工藝人員的主要職責是通過理解消化工藝技術文件,編製工藝作業指導書,工藝規程等生產性文件,並指導監督生產過程,及時解決出現的技術質量問題,實現對產品技術質量的控制。

————————————————————————————————————————————————

(工作不開心,開始吐槽。)

現在很多工作被限制在各種條條框框里,這些規章制度,規範了工程技術人員和一線工人的行為,理論上「」標準」統一了,工作就應該好作了。只可惜,這些東西卻成了繩索,困住了企業,困住了工程人員。體系里的專家檢查好算比較容易通過的,內部的檢查害死人。一群半吊子來檢查,月月查,月月整改,誰的腦袋大就聽誰的,工作整改到最後,亂七八糟的,還得自己來收拾爛攤子,你們做領導的有點公德心行不,我這裡本職崗位不是搞整改。

﹉————————————————————————————————————————————(手機輸入,好辛苦)

水平有限,持續改進,不要轉載。


它飛得好,覺得自己like a god

飛得不好,覺得自己like a dog

(航模相關,錯失玩真傢伙的機會)


回答不長,也沒有那麼多美圖貼上來,更沒有情煽,也就自己真是經歷寫幾句。

造飛機?

造 字感覺更像是指的主機廠的零件加工,部裝和總裝。本人是搞設計的,對於製造雖然沒有直接甩膀子上,但是我負責一個部分的跟產,也能給你說幾句,基本上是設計單位發圖過去,他們的工藝要會簽,比如你這個零件畫得出來,但是造不出來,或者不符合標準,那他們就不會簽,你的圖也就凍結不了。

所有圖會簽之後,大豬我本人就被派到廠里去了,會簽後的圖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了,而是在加工前和加工中會暴露很多問題。這時候樓主就會被自己負責的專業的加工車間叫去了,有時候是他們對,有時候是他們在耍滑頭,反正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和諧,不是說大家都熱愛祖國熱愛黨,然後就通力合作,都吃得虧,大家還是想自己少幹活,少被領導罵的。

零件干出來,有相關的檢查程序,質量的人也要介入,合格了交付,然後就是部裝,部裝完了拉到總裝廠房去總裝。我這裡三兩句就寫完了,不過這個過程又辛苦,又費時間,充滿了扯皮與開會,有時候解決問題要開很多會,而且寫更改花很多時間,這些事情都是有節點要求的,有時候急死你,有次我同事跟產,六點下班,結果開會開到五點了領導說xxx,你們這個問題今天下班前必須解決,於是他馬上從會場跑出來打電話協調解決,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

裝配好了就要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這個過程簡直是非常痛苦,我們網上看到某農民造了一架飛機還飛起來了,經常就疑惑為什麼這些專門研製飛機的那麼久都弄不好呢,就因為飛機能飛離能用還有很長的時間很遠的距離,有若干大大小小的試驗要做,都搞定了才能交付使用。軍機是軍代表簽字認可,民機是獲得適航取證。

當然,上面都是客觀描述,其實對於干飛機的人,飛機首飛時還是很激動的,不管上面說的那些著名總師,還是下面的小兵(特別是設計員)都會有很大的情緒波動,具體體現為哭泣,吼叫,本人淚腺不發達。沒哭過。

造(好吧,為了同題主統一,我用這個字兒)飛機的小兵,跟現在很多屌絲一樣,也是打遊戲,夢想著女神,會搶某米手機,會罵增稅和傻逼磚家,知道「好壞好壞的,一百塊都不給我」,結婚了的除了工作也就孩子車子房子,畢竟大環境如此,偶爾宣傳下因為工作推遲婚期或者沒有照顧好老婆孩子的,還沒有太假的,畢竟大家都覺得雞皮疙瘩很不爽→_→。


就是一份普通工作,一線的工人,工藝大部分不是學飛機相關專業的,多數對飛機沒啥概念。 薪酬較低,人員流動很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工作容易拉皮扯淡,互相推卸責任。忙的時候很忙,閑的時候也挺閑,具體看崗位,一線的總會忙一些的。能說的挺多的,就不繼續吐槽了。


我爺爺曾經在112廠和164廠工作過,一在瀋陽一在合肥,聽名字就會知道是軍工廠。是的,曾經的殲7殲8都是有他們的心血。

戰鬥機這種精密再精密的大傢伙,當然不是一個人一個車間一個廠的成果,全國各個軍工廠每個廠只負責一個部分。

瀋陽那間廠是造飛機的主戰場,爺爺當時負責飛機無線電通訊的機械方面,具體的工作自不是我所能理解,他作為搞機械的工程師,我翻過他工作筆記,俄文,各種工程用圖畫的特別精緻。後來因家人原因來到合肥這間廠,這間廠只做戰鬥機副油箱,他仍然是做他本專業工作,直到退休。

爺爺是生在長江邊長在長江邊,成長經歷就是地主家二少爺到土改大隊長到大學生,從小時候讀私塾坐轎子到年輕時在山裡土改自己做二胡做笛子玩到後來離開家族去杭州讀書,在浙大讀機械金工專業,畢業後在那個年代被不容辯駁地分去了東北瀋陽,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後來又到合肥直至退休去世。

他每次提起自己的工作,就說,很普通,很多很多和他一樣的工程師或工人一起努力才造出自己的飛機,他只是做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其中覺得最自豪的就是發明或者改進了一些工具讓工人生產時候更省事。

我那時小,問他,你想過專利之類的嘛,他說那個年代不講那個,就是我發明的工具曾經在中央展覽,毛,周,朱去廠里視察他會被作為代表之一參與接待,這就是榮譽了。退休的時候發了個「為航空事業奉獻三十年的紀念章」結束。

他是普通的老一代航空人,但在我心裡是一個不普通的人。


我在航空企業工作過1年,屬於原中航二集團生產運輸機的,我是裝配工藝員,因為是新人,我主要負責我們廠和分廠的信息傳遞,就是把本廠的單據什麼的送到分廠,然後把信息來回傳遞,這麼做確實落後,因為這是靠人雙腿跑的,現在外面都在走計算機網路化吧,但我們廠還沒有實現。有時候會做一些部裝的裝配工藝文件,這塊我做的挺少的,因為來的時間短,很多不明白,領導都挑最容易的交給我。其實自己親自跑分廠分單位也挺鍛煉人的,因為會了解到很多製造飛機的流程,我原來以為飛機製造就是零件廠給零件,然後工人像搭積木一樣把飛機組裝在一起,就這麼簡單。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我才認識到,飛機製造是很系統的工程,哪怕很小的一個零件,背後都有許多人默默的耕耘。

後來因為體制原因,待遇也確實不夠高,我就辭去了工作。祝福中國航空工業!


我來佔個坑,一切順利的話,5年以後填上。

一個只跟我老婆和父母說過的夢想,希望在我35歲的時候開始造一架自己的飛機,等我來填坑吧:)


就是一份工作


就是壓力會很大但很有成就感...然後就是妹子比較少...我是一線造旋翼機的哦


職業原因選擇匿名。 就職於中航工業旗下景德鎮一家主機廠(直升機,不能叫做直升飛機,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題主想了解的一類飛機)。 作為基層的工藝員不能說像一樓@賀羽 一樣滿懷期待,躊躇滿志吧。達不到總設計師或者某一個級別之上的時候你其實只是一顆螺絲釘,對於企業來說需要你加班需要你奉獻,航空報國強軍富民。


學航天的,沒造過飛機但是也見過挺多的飛機了。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推薦一本以前的課本了。大一那會兒學過一門航天航空概論,北航出版的,注意我不是打廣告。室友把我的書借學妹就沒還我了!那本書是我一直想留著的,後來畢業了一直找不到,才想起來室友那回事,但是也找不回了。對航空航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那本書,那本書豐富了我對這兩方面的認識,書還是不錯的,就是考試挺沒勁的


大到飛機的塗層,小到螺絲,仨農村小伙在淘寶下單164次,花費超過10萬,造出了「殲20」戰鬥機。


剛到汪集村,《天下網商》記者打不通萬力的電話。剛好碰到一個要出門的老人,詢問。「喏,就前面那個破廠房,往右。」這一年多,三小伙造飛機的事在村裡基本是無人不知。

破舊的廠房、破爛的大門、一把幾塊錢的鎖,武漢汪集村三小伙已經在這裡「閉門造機」14個月。整架飛機花費近20萬,除鋼材之外,大到飛機的塗層,小到螺絲,三小伙在淘寶下單164次,花費超過10萬。「淘寶實惠,選擇也多。鋼材沒辦法(網購),5噸!單快遞費我就破產了。」其中一個小伙萬力說。

吃完飯,古春林(前)和萬力(後)從家裡出發去工廠。萬力是汪集村本地人,去年他在「殲20貼吧」發了「造1:1殲20戰鬥機」的想法,得到古春林的快速響應。古春林和萬力一拍即合,七月他從深圳飛奔到武漢,後來古春林又拉上了自己的發小黃愛波入伙造飛機。「當時我只帶了兩套換洗的衣服就來了。」古春林說。這14個月,古春林和黃愛波借住在萬力家,期間只回家一次。當記者問妻兒沒意見嗎,古春林相當自信,「我老婆非常支持我。」

9月20日一早,萬力和古春林到鎮上取了快遞迴來,當天到貨的是兩袋棉絮和一盒補漆筆。棉絮是為了未來在運輸中防止戰鬥機磕碰,實在磕碰了,可以用補漆筆臨時補上。

飛機由9個模塊組成,機身3個,機翼6個,方便拆解運輸。機身的外表有點粗糙,這也是萬力覺得不滿意的地方之一。另外一個是機頭太扁了,「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了,沒法修改。」在這個破舊的廠房,最先進的設備是切割機、電焊槍和推土機。這架重達五噸的飛機就靠三個小夥子手工打造,先做模型鋼架,在鋼架內做主梁,然後鋪皮,填平縫隙、噴漆做效果。

古春林往機艙蓋模具裡面倒入環氧樹脂,這次特別小心。他們已經失敗了4次。自己動手前,古春林想過找代工廠製作,一問報價,最低是5萬。三小伙覺得這錢也太好掙了,因此決定自己搞,可到現在還沒搞成,模具屢次因承壓能力不夠,破裂,樹脂溢得到處都是。

這次買環氧樹脂花了7015元。每失敗一次,就不見幾千塊。古春林想想都心痛。

雖然他們這次造的只是靜態模型,但機艙的細節也沒馬虎,各種按鍵、顯示屏應有盡有。

飛機的前輪和後輪,前輪尺寸小,古春林在淘寶上淘到了飛機輪胎,後輪兩個尺寸大,沒找到合適的,他們用汽車輪胎頂上。

空中一架飛機,吸引了萬力的注意。「我們都有想成為飛行員,但是沒能成功,只能通過做模型,來實現自己的夢。」在萬力和夥伴的手機里,存滿了各種各樣飛機的照片和視頻,他們用狂熱來形容對飛機的熱愛,也很有自信自己造的飛機模型模擬度最高。

萬力在淘寶花了500塊買了這身裝備,準備在國慶期間帥氣亮相。萬力學機械加工,古春林學的是廣告設計,黃愛波(因有事回了深圳)是汽車工程專業畢業。三個在網上認識的軍事迷,搭了一個草根班子,造出了這架1:1的殲20靜態模型機,火到了日本。9月17日,日本產經新聞以《就在這種地方製造「隱形戰機」嗎》為題,進行了報道。

鎮上一個婦女,看到了本地媒體報道後前來求合影。這十來天,粉絲、商家、媒體陸續抵達汪集村的這個破廠房,近距離接觸這架農村小伙造出的戰鬥機。

傍晚,武漢下著毛毛雨,萬力打起傘架到在機艙上,繼續加班。武漢一景區預定他們的飛機,準備在國慶期間展出,但對方要求9月28號前要交貨。萬力和古春林要在8天內完工,加上天氣不好,時間緊迫。萬力、古春林、黃愛波的下一個目標是造坦克,而且是混合動力的坦克,「現在還沒見過混合動力的,說不定我們還能申請到專利呢。」戰鬥機還未完工,萬力已經在造下一個夢。

文、攝影 | 包包

原文鏈接:在淘寶造「殲20」戰鬥機,農村三小伙這樣圓了飛行夢


雖然未被邀請,但是還是來吐槽一下這個行業。首先,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行業,一類普通的工作,跟造汽車,造火箭,炒菜做飯,投機倒把沒什麼區別,大部分從事這項工作的人目的無非也是養家糊口,買房還貸。但是眾所周知,造飛機錢少事多責任大,講奉獻講政治。我個人對此非常深惡痛絕,我長這麼大就沒打算做奉獻(就算我做的事客觀上是奉獻了社會,我的主觀上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畢竟世界那麼大,還有那麼多好吃的沒吃過,好玩的沒玩過,還有好多西方國家沒去過,如果有足夠的錢,還可以有這麼多新鮮的體驗,為啥我要不計回報的奉獻?當領導給我派活的時候,我才不希望他跟我講情懷之類的屁話,我希望的表達方式是「這個活,給你xxx錢,你干不幹?」,這多簡單啊!這一行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能出國!有一個這麼大的限制,好歹在工資上給點溢價吧?我們單位還經常會搞些體育比賽,以及一些歌風頌德的唱歌,演講,徵文比賽,總是喜歡整這些沒用的,每個部門還有參賽人數的指標,真是無聊死了。工作嘛,本來就是你給錢,我幹事這麼簡單,非要搞出這麼多屁事出來。這些就是我的體驗,充滿負能量。


估計上知乎的很少有像我這樣的 一線工人

幹活的時候唧唧鬧鬧 但是首飛成功還有種成就感 但是新鮮勁過了也就那麼回事

每次看到軍迷評論這那的 心裡暗笑 你們這幫無知的渣渣

不知不覺 上班已經三年 航空夢漸漸退卻 迷茫中不知未來在何方 還要在這蹉跎么?


本科和碩士都畢業於國內某航空航天大學,曾在國內某飛機設計所工作過一年,參與過某型飛機的設計工作(具體細節不說了)。個人體驗造飛機(設計飛機)的成就感可能只在飛機成功試飛時比較強烈,當然這需要消耗你近乎半輩子的心血,不是剛剛邁進這行的新人所能體會的。對於平時工作或日常生活而言,個人覺得只有一種體驗,那就是感覺自己很渺小,感覺工作很枯燥,感覺問題很頭疼。現代飛機的設計和製造已經遠遠不同於一百多年前萊特兄弟那會兒了。彼時,兄弟兩個既是設計者也是製造者還是試飛員。現在光設計團隊就有好幾百人,製造者更是需要成千上萬人的合作,試飛員也不是一個兩個。所以作為這其中的一份子,自豪感跟自己親手製造一架飛機並成功飛行肯定不一樣。尤其是在國內航空從業人員的收入普遍不理想的背景下,榮譽感常常會被現實的利益打敗。


推薦閱讀:

如果在飛機上執意不關閉手機,空乘會採取什麼措施?
飛行員會在VFR條件下決定用IFR進近嗎?
飛機上的救生衣是一次性的,幾乎無法重裝,但為何不使用多次可回收的救生衣?
客機馬桶的構造是怎樣的?為何會發生堵塞?
飛行員和空乘談戀愛是種什麼感受?

TAG:飛機 | 工業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