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俄羅斯建築是怎麽回事?
這種奇觀是怎麽出現的?
咳咳,想想道里中央大街流光溢彩的俄羅斯建築,我的心一下子回到了大學時代。哈爾濱在20世紀初的崛起,與當時露西亞和日本的崛起不無相關,一個東擴,另一個要侵佔滿洲。1898年中東鐵路的修建開啟了大哈爾濱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後來遠近聞名的東北亞明鎮的步伐。
中東鐵路的修建把歐洲最先進的文明從歐羅巴一路帶到了遙遠的東方,當年,具有濃郁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哈爾濱火車站在道里秦家崗落成,寫作新藝術運動風格在公共建築上的成功作用當屬典範之作。在距離她數百米的秦家崗最高的位置上,一座象徵偉大沙俄帝國的東正教堂——聖尼古拉大教堂拔地而起,無論時代變遷,這座教堂都高高俯視些這座偉大城市的變遷。
1904年,日俄戰爭在大連開戰,哈爾濱作為沙俄帝國的後勤補給基地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道里地區俄國人開版的紅腸工廠,道外中國人興辦的棉服廠、食品廠,讓這座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從歐洲大陸帶來的各式風格的建築在這座城市遍地開花,自1904年起,秦家崗(南崗)和埠頭(道里)便修建起了一座座各式各樣的歐式建築。當年10月20日,俄國人在新市街(現東大直街)修建兩層高的秋林公司,1905年,現哈爾濱鐵路局辦公樓(中東鐵路公司修建完成,現存)修建,這又是一座新藝術運動建築運用到公共建築的又一力作,以石頭砌築的三層樓房新穎又古樸。而與此同時,日本人的腳步卻從未停下,1909年,日本人在埠頭區(現兆麟街)修建東本願寺附屬小學(現兆麟小學),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築。
後來,整個埠頭區和秦家崗,一座座具有濃郁歐陸風情的建築拔地而起,僅僅在聖尼古拉大教堂周圍,就有義大利領事館,梅耶洛維奇大樓(現哈爾濱少年宮),莫斯科商場(今黑龍江省博物館),聖母帲幪教堂,以及後來修建的現代主義風格的國際飯店(日本人修建)。如今的東北烈士紀念館,記錄了東北抗日聯軍戰士被日本帝國主義抓捕後所收到的種種虐待,但單純從這棟建築的藝術價值來說,這座古典主義風格的白色建築,依然堪稱典範。除此之外,位於中央大街的道里秋林公司,猶太銀行,松浦洋行,以及散落在這個城市各個角落的巴洛克式、折衷主義、拜占庭式的商鋪與民宅,無不在講述這座城市光輝歷史,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附近的鐵路職工住宅,對面的阿穆尓軍區司令部,馬家溝兩旁的俄羅斯木刻楞,哈工大對面的商業學校,大鷹樓,聖母帲幪教堂旁邊的俄喬墓地,道外區中國人興建的中華巴洛克式(山寨歐式)建築,中央大街的米娘阿久爾茶餐廳,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隱藏在哈站後面的聖伊維爾教堂,道里區的各式銀行建築。這裡出現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第一個廣播電台,等等等等,都在宣示著這座城市美麗的過去。
1917年十月革命,革掉了俄羅斯貴族、資產階級和藝術家賴以生存的土壤,一批一批的資本家、藝術家流亡到了這個東方莫斯科,他們帶來了音樂、繪畫,那時的哈爾濱成立了數十個音樂社團,十餘個音樂學校。現在的中央大街依然保存著當時猶太小提琴家的故居。
1909年朝鮮義士安重根在哈爾濱火車站站台上擊斃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而大家廣為熟知的中央大街,在今天看來的確擁有著濃郁的歐陸風情,但在當時的哈爾濱,整個埠頭區和秦家崗和道外區的核心街區,地面均是鋪著著這樣的路石。如今在一些柏油路未鋪設完整的地方,你們依然能夠清晰的發現這些痕迹。現在,看哈爾濱道里區的地圖,你們會發現,道里區的核心街區是以中央大街南部的廣場(經緯廣場)為核心放射出的街道,而在當年這些街道完全是地道的法式街區(上世紀80年代轟轟烈烈的動遷運動將他們毀滅殆盡)。
1949年以後,除了一些蘇式的建築被興建起來(哈工大主樓,校徽上的標誌,李光耀設計),走蘇聯設計師設計的建築學院主樓,為紀念哈爾濱人民抗擊洪水修建的防洪紀念塔(匈牙利人巴吉斯設計),青年宮等等之外,1958年,60歲的哈爾濱火車站被推倒,1967年,狂熱的哈軍工學生用數台拖拉機將這座城市的靈魂——聖尼古拉大教堂拽倒在地,而進去商品經濟時代,為了眼前的利益,又有多少美麗的建築,讓位於房地產開發,如果說,哈爾濱這些美麗建築的消失歸結於某種原因的話,那麼商業就是罪魁,而政治就是禍首。
太祖1949年訪問莫斯科時途徑哈爾濱時說到,要讓這個城市從消費型城市變成生產型城市,這個地方就開始了墜落,成了如今不少南方人眼中的傻大黑粗的重工業、下崗職工、小姐的發源地,成了不少南方暴發戶都可以嘲笑一下的地方,就像當年剛剛解體的蘇聯一樣,可誰又知道,這裡曾經有音樂,有美麗的建築,有曼妙的街區,有公園,還有滿城飄香的丁香花。看到關於哈爾濱建築的問題,有點興奮,把持不住情緒,畢竟曾經那麼喜歡。有點亂,還望大家原諒。我真是難以吐槽那個說是殖民地的。但是我爸告訴我上知乎少跟人生氣我就不噴了。對於哈爾濱的建築問題絕不是一句話那麼簡單,而且哈爾濱不只有俄羅斯一個建築風格,猶太人的,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包括全世界獨有的中華巴洛克。
簡單地說,你就理解成哈爾濱最早其實是國際大都市,外國人了來了蓋房子當然要蓋外國房子,結果哈爾濱就有好多好多充滿藝術氣息的建築了。
簡單明了:因為哈爾濱是以俄國人為主的歐洲移民建起的城市,很多建築都是那時候蓋起的。後來日本人來了,歐洲人走了。再後來日本人跑了,共產黨來了。房子一直都在,很多留下來了。
因為地理因素東北地區受俄羅斯影響並不奇怪。滿洲里的俄式風情不見得比哈爾濱差。晚清時期俄羅斯商人湧入東北,東北一度成為俄國勢力範圍,日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東北的主導權爆發的。俄羅斯的影響不僅僅限於建築,「哈爾濱」地名的一個來源據說就是俄語「大墳墓」的音譯。哈爾濱的道里區、道外區名字的來源就是當時俄國的中東鐵路經過哈爾濱,以鐵道內外區分的。東北官話中也有一系列俄語音譯詞,比如「大列吧」(麵包)「格瓦斯」(一種飲料)「笆籬子」(監獄)等等。
這個城市的歷史根本不是後面那幾個人說的那樣。
哈爾濱最初是一個小漁村。
後來清朝政策,這裡開始大量的滿漢混居,發展成了不大不小的鎮子。
然後才有和俄國簽下條約,鐵路通到這邊。
大量外國人湧入(不光俄羅斯人),各類宗教信仰混雜,所以這裡大大小小的教堂都出現了。
最出名的是聖·尼古拉教堂,又名喇嘛台。
這座教堂綽號:哈爾濱之心/魂。
後期文g被毀。
(在它之後索菲亞教堂才走上主位。)
現在復建在了阿什河畔的伏爾加莊園。
像上面有人說哈爾濱的建築都是俄羅斯人建的。
其實不是的,也有很多是其他國家人建築的。
巔峰時期這裡的外國人常駐人口數量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僅僅是以俄羅斯人為主,並不都是俄羅斯人。
那批人大多數文化程度比較高,所以留下了很多精華建築,有些在那個年代也能算世界級的優秀建築。
就算文g毀成那樣,現在還留下不少精品。
我同學來到哈爾濱,到某些遺迹處一般會說:俄羅斯人來你們這和在自己家有什麼區別。
本地人的口頭語里還有很多布拉吉、列巴、蹲笆籬子一類的話。
地域上還有一些:像埃德蒙的路,果戈里大街...
後來世事無常,它又一次衰落了。
而且翻盤無望,我今天路過松北區看見那邊小河裡的水,雞蛋黃,真tm的是好看顏色啊。
很多和我一樣的哈爾濱人在2000年之前,都沒聽說過什麼叫二人轉。
現在還有不少人在這裡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這就是我們的本地方言),但是也撐不了多久,周邊各地人全都來了,各種土音。
你見過老北京人感嘆自家不在嗎?
好歹你還有點文化留著,全國知曉。
可沒幾個人知道老哈爾濱人心裡有多疼,
現在哪還有幾個吃紅腸和列巴的了,吃餃子蘸黃芥末的哈爾濱人都沒幾個了。
時代大潮你我都擋不了,但是畢竟還有一個奮不顧身的機會。
希望哈爾濱的zf能夠用僅存的良心把那些專坑自家人的智慧動用起來,
起碼給後來人留一線轉機。
上海的西式建築怎麼來的,山東的日式建築怎麼來的。怎麼就成奇觀了
傳說中的黃俄羅斯?
因為是俄國人建的城市:作為沙皇俄國西伯利亞鐵路和松花江的交叉口,哈爾濱建城於1898年。
推薦閱讀:
※在哈爾濱上學有什麼注意的?
※申奧成功,哈爾濱人怎麼看?
※哈爾濱妹子,去外地上學想帶點兒特產,要容易攜帶,紅腸什麼的很常見的就不要說了。最好要有特色能保存。?
※哈爾濱人民警察工資大概是多少啊,剛考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