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近五十年來人類很少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是否與僵化的教育模式磨滅了年輕人的質疑與求實精神有關?
看到一些人說道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科研工作者需要追上現有科技前沿水平的時間越來越長,即使追上了,可能...老了...畢竟年輕人更大膽勇於創新嘛。當然在現在這樣浮躁的社會中,再取得重大突破似乎也變得更加艱難。我是高中生,覺得身邊的同學們真的不會去質疑。理科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做題機器,動手能力極差或者等等。文科上我覺得更為明顯。身邊的同學似乎快要喪失思考能力,思維好像都局限在文科的答題模版上,比方說上次班級讀《易中天品三國》,很多人好像讀了點什麼就把它當聖經了,從易老師說劉備的言論中就能感受到存在偏見,並且只要了解點三國就可以知道謬誤百出,這種質疑精神對於青少年來說真的太需要太需要了。扯遠了。雖然和科學領域關係不大,卻也想說明同樣的問題。求大佬賜教orz
朋友有空多去science direct 看論文就可以了,提高英語水平,擴展視野,才是墜好的。
謝邀。
每次當我看到這種問題,無論是說文學沒有進步還是科學沒有進步之類的,我都覺得你們真行,時時都能站到最尖端的前沿。一個人要是能同時說清楚當今文學技巧和計算機方面的發展方向和瓶頸,我覺得這人怎麼也是畢業於top10大學的水平。
說句不好聽的話,題主不要覺得自己看點紀錄片啥的,就能鄙視人家看易中天的,就敢說這是有思考能力。老易《品三國》都是按主流觀點講的,能說出來老易具體哪有問題的人,歷史水平就不低了。
我大學學了四年電子,我覺得我連尖端的邊都摸不到,更不要說評判快慢了,人家大佬做出來東西,能看懂就不錯了。題主作為一個高中生,我個人覺得以題主對科學教育的經歷和觀感,也就處在「思而不學則殆」的時期,估計不會有正確的結論。那幾年義務教育的微末功夫,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到最新的科技和文化發展的。
再者說,高中那點經歷,對人的影響哪有那麼大。我在一超級中學讀著,平常啥都談。從天到地從古到今。我高中的時候和一哥們邊打乒乓球邊評判蘇聯領導人,也就娛樂娛樂,沒什麼價值。
《明朝那些事兒》知乎眾都看不起吧,我就是很愛看,看了很多遍。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才去看了《明史》,看了一點其他的書,才覺得《明朝那些事兒》是有問題,反而覺得主流教科書上對於明朝的評價更客觀,就是一個普通的封建王朝而已。別人問我有什麼歷史的書,我還是推薦《明朝那些事兒》。「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啥叫有思考能力,毛主席說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要能思考一個問題,首先要做細緻的研究。課本上的東西,雖然粗糙,大體上是對的。作為高中生,按照課本上來,不會有方向問題。說課本有問題,答題方式有問題,多半認識不到這些問題,就是學得煩了,不要因此產生自得的心情,耽誤自己進步。真想研究一下某個領域,那就要按那個領域的研究方法來,喜歡物理數學的,怎麼也要把高數的重要公式自己學一遍推一遍吧。喜歡三國歷史的,怎麼也要看完裴注《三國志》,學學田餘慶的幾部著作吧。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牢騷看成是有想法,「把寫作衝動當成寫作天分」。少年,你問了一個很容易招黑的問題。
首先,近五十年阿里科學領域取得了非常了得的重大突破,新聞上天天報道,熟視無睹可就不好了。航空航天、深海下潛、暗物質捕捉、人工智慧……
現代的科技以你想像不到的速度在突飛猛進地發展。說沒有突破,只能說坐井觀天的寓言,在你身上再次複發了。
我不知道你是怎麼得出「科研工作者需要追上現有科技前沿水平的時間越來越長,即使追上了,可能...老了...畢竟年輕人更大膽勇於創新嘛」「社會浮躁」這樣淺薄結論的,人云亦云可不好,批判現象是需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才行
其次,你把同學比喻成做題機器,可是我要告訴你的是,現在為科技做出貢獻的人才庫中,大多都是你說的做題機器造就的,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們,可能做的題比你見過的都多,絲毫不影響他們在科技上的成就和動手能力。
真正到了研究領域,如果連基礎的理論知識的推導和應用都不熟練,你拿什麼來做實驗?出成果?靠運氣嗎?還是靠質疑?你當然可以質疑別人的結論有問題,但是,論據呢?就是因為你質疑,別人的結論就是錯的?顯然說不通。
最後,你們現在處在非常珍貴的求學階段,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並通過做題等方式加以訓練和應用本身就是為以後的實踐打基礎,沉澱下知識是最好的上上策。那些馬雲、馬化騰之流的成功學雞湯毀人不倦,誰信誰完蛋。
所謂的質疑很容易,拍腦門說對錯就行,然後再胡攪蠻纏地解釋,很多大V都喜歡這麼干。
真正靜下心來沉澱學識才是真正的難。
當然,易中天確實很low,資本市場包裝出的文化辣條而已,不看也罷
幾年前就有類似問題了啊。我至今還記得那個神回復:
因為中學教科書只講到50年前。
首答。
首先,前面的人都已經說過了,人類這五十年來在科學領域不是沒有突破而是你我水平太差沒有看到多少而已。
我也讀了四年電子,我深感大學真只是大概學了一下導論。東西太多了!騷操作太多了!而且可悲的是,我導論都學不會!
現在的科學技術不論發展速度和發展的總量都超乎想像。但並不是說為了追上領域前沿不能在年輕時候利用活泛的思維取得創新和進步。其實情況是學科越來越多,方向越來越多,思路可以越來越寬,年輕人能取得的成就是可以更高的。而且現在我們這一代的年輕學生,就單論電子系,我覺得是很有希望使得中國的電子信息行業取得很大飛躍的一代。毛主席都說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再者談到質疑精神和思考能力。這兩個都是很優秀的品質。
但是高中階段的課本比較粗糙,剛學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常識和不熟悉有些許質疑,但99.99999……%是自己錯了,因為課本很成熟了(數理),老師教了十幾年了,就我們目前的知識很難提出好的質疑。(但是還有大量練習冊可以提,希望題主可以保持質疑精神。)
還有思考能力,這不光是跟腦子中野性的求知慾有關,還是跟人的知識量和眼界有關。你同學喜歡品三國沒有錯。易中天是將比較主流的觀點講出來了,他沒有接觸過,表現出見到聖經的感覺,感覺到了知識的力量。這很好啊。凡事循序漸進,他要真感興趣就去看其他書,那麼自然會有所反思。假如他不繼續往下看,那也無所謂,起碼對三國有了一定認識也不虧。因為思考能力是思考思想本身,沒有積累的思想和知識可不行。
而且題主說不好聽點有點五十步笑百步了,畢竟就三國史來說,你我其實根本達不到易中天的水平。哪怕他不是主研三國史,但好歹是讀了不少書。雖然可以質疑他,但質疑是對他講的東西表示懷疑而不是武斷地說我是對的他明顯是錯的。要有一定的積累在判定對錯。
題主,我覺得其實沒必要去感嘆這個社會,如果你真有點害怕這個浮躁的世界,不要發牢騷,更不要把有牢騷想成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去真正的喜歡一個領域和了解一些東西吧。這個世界特別大!值得一活!————————————————————————我看到有個回答散發著一股人生贏家的氣息,所以決定獻出首答。不妥之處請見諒!!!求贊!謝謝!!!美國的高中確實比中國相比有很多的自由時間。美國高中有許多興趣社團,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花在自己的愛好上面。
但這種教育模式其實不適合中國。
一個是因為家庭。大多數家長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方式上大多簡單粗暴,就算給學生很多自由時間,家長也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意識去引導,最終只會揮霍青春。
一個是國家對教育的支持。2015年中國教育支出約4000億美元,美國約10000億美元,而美國的人口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一。
這導致學校基礎設施落後,師資力量薄弱,就算學生有興趣愛好也沒有相應的設施和老師的引導。最後是教育目標。中國由於歷史進程的落後不得不加快步伐,以更少的資源培養出更多的精英。美國自然沒有這樣的緊迫感,所以教育氛圍自由。
當代的世界就像一個班級。
班長美國家裡有錢外面有人自己還聰明好學,成績穩居第一。歐洲本來成績也挺好,但是有點叛逆,老是打架,成績有些落後但也排的上號。日本和中國一樣本來都有點自閉,不愛和同學交流學習,但日本醒悟的早,又有美國做家教,成績迅速趕超歐洲。中國醒悟的比日本還晚一百年,好在家裡雖然沒錢,但是有地,長的也壯實,班裡沒人願意幫還能靠自己努力。但不管怎麼說一百年差距在那,總得熬熬夜通個宵,趁年輕忍點累,一百年的差距很快也就能趕回來了。總的來說就是,沒錢就別想著和別人一樣去讀詩喝咖啡陶冶情操了,先能吃上大碗炸醬麵就不錯了。謝邀。你是拿50年和整個人類歷史比了。這個問題的提出或許正是因為現在的教育相比古代更容易啟發人的才能,以至於讓人在潛意識中認為這短短的半個世紀可以與人類幾千年的歷史進行比較。知識更新的加速度真的越來越大。
瀉藥
好好學習,把考試考好
等你上了好大學,就知道五十年來人類在科學領域究竟取得了多少重大突破了
最近30年,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對很多科學領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這50年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也翻天覆地的。~~~~~~~~~~~
我想答主的意思應該是在基礎科學,比如物理學等學科,很少有顛覆性的新理論出現。我覺得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科學研究門檻越來越高,需要的投入也越來越大。
不像100多年前,自己動手搭個設備,就能做出很多實驗,提出很多新的理論。比如製藥,歐美國家大的製藥公司每年Nature和Science都約稿,因為他們每年都會實實驗幾千種的化合物,是及其燒錢的,肯定會有重要的成果。反觀我們國內的很多製藥公司,每年花在廣告上的費用遠高於研發費用,這不光是態度,也是門檻,知道自己沒那個實力,不如趁著政策先多撈點。
另外。看我們國家的科技政策,現在的國家重點攻關的科研項目,整體趨勢是資源的集中。國家也清楚,只給幾百萬,就別指望能做出點啥來。
嗯,第一,絕大部分人連經典力學都學不清楚,遑論後面的知識;第二,媒體的基本科學素養,保證不了他們能及時準確有效客觀的表達報告科技發展情況;第三,個人始終堅信,所謂的應試教育,恰好是為理工科人才在練基本功,也許所謂的快樂教育能玩出幾個天才,但是面對目前這種各專業越來越深入異化,極個別集大通的天才科學家,重要性是比不過規模龐大的各領域中低層科研工作者的;第四,做人要始終對未知保持敬畏,對於不了解的領域,少下論斷,先問是不是,在問為什麼。
當然有巨大的突破,只是我們的宣傳力度不是很大,教科書錄入這些知識也不是很及時,所以讓人感覺好像沒什麼科學進展
基本沒有關係。
科研需要智商和刷題。人文科學有時卻需要又閑又懶
推薦閱讀:
※喬納森·艾弗 (Jonathan Ive) 說「It』s very easy to be different, but very difficult to be better」,應如何理解?
※大型高科技公司做超前科技的研究到底有多大意義?
※你所在學科(領域)或者你所了解的領域最前沿是什麼?
※尼葛洛龐帝為什麼要創立 MIT Media Lab?這個「媒體實驗室」都做出了哪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