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德國軍隊那麼牛,民族也超級尚武,為什麼現在卻對軍事完全喪失了興趣?


德國人尚武,本質上是因為有容克階層,普魯士軍官團這一套東西。普魯士都亡了,普魯士軍官團早已灰飛煙滅。或凍死在列寧格勒,或死於北非沙漠,或被美軍俘虜於法國,比利時。

大清都沒了,你說八旗子弟在哪?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從普法戰爭開始到二戰結束的70多年時間裡,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

一戰前夕,德國靠發展軍工產業,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陸軍的擁有者;二戰前,德國在納粹黨的帶領下建立了戰時經濟體制,重點發展軍工技術,而且還坐擁克虜伯和斯柯達兩大兵工廠,其軍工產業足以傲世整個歐洲。

為什麼這麼說?要知道,克虜伯軍工廠是20世紀前期的世界第一大兵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已經威名赫赫;而斯柯達兵工廠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廠,以生產火炮和各類型的槍械出名。1939年年初,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隨後接管了這座軍工廠。憑藉著強大的軍事工業,德國才獲得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美蘇兩強崛起,德國在衰落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發展軍事工業的慾望和能力,轉而通過大力發展經濟、組建歐洲共同體等方式,將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隱藏在歐洲的集體行動中,以「歐洲」的名義和渠道投放自身影響力,在國際上貫徹自己的意志和主張。

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德國為何會放棄發展軍事?難道德國民眾的徹底反思,使得他們看清了發展軍事進而引發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破壞性和殘酷性,從此對軍事深惡痛絕?

這種主觀層面的分析顯然不符合事實,要不然德國在一戰中吃虧後,也不會主動挑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了。更何況,從迴避歷史問題到真正全面反思納粹歷史,德國在反省的道路上也經歷了諸多波折。

熟悉雲石君之前系列文章的朋友也許會指出,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這種境遇下,德國拿什麼來發展軍事工業?

不得不承認,美國對德國的軍事接管和鉗制是德國無法發展軍事的一大主因,但也僅僅是外部因素。我們都知道,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從內因入手,來挖一挖德國不願發展軍事的深層原因。

首先,在美蘇兩強冷戰對峙的背景下,德國再怎麼發展軍事,也無法抵抗蘇聯,何況有美國撐腰,自保無虞。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強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對峙。很不幸,由於地緣關係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並且由於國土面積不大,完全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南部都被歐洲國家包圍,處於四戰之地,這一點和中國戰國時代的魏國與韓國的地緣政治格局頗為類似。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規模戰爭的傷害水平之深,已經遠非德國這種體量的國家可以承受。分裂後的西德一旦有想通過發展軍事做大做強稱霸歐洲的意念,必將面臨其東西兩面傳統歐洲強國(尤其是強大的蘇聯)的聯合打擊。而隨著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爭形態,畢竟核武器的破壞性太大,這是西德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自身軍事力量強勢與否已經沒有意義(反正都打不過蘇聯,狹小的更無法承受核彈——德國的人口密集度在歐洲大國中排名第一),而且德國的軍事復甦還會加劇東西方緊張,增大淪為炮灰的風險。既然註定不是蘇聯的對手,而且有美國這個歐洲的太上皇在背後撐腰,自保完全沒有問題,德國索性放棄了軍事復甦的念頭,避免刺激周邊國家敏感的神經,更願意用和平方式充當東西方緩和的橋樑,以一個溫和的贖罪者的形象示人,這樣既節省了軍費,更可以避免自己淪為冷戰變熱戰的炮灰,何樂而不為?

其次,戰後歐洲政治格局發生了大洗牌,靠武力征服已不太現實,德國要領導歐洲,只能通過軟實力吸引大家主動接受自己領導。

從政治方面來講,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傳統的歐洲列強普遍衰落。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在二戰結束後出現斷崖式衰落,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在全球勢力急劇收縮,從世界霸主變成了二流國家,逐漸淪為美國的小跟班;德國在戰後也受到了嚴厲制裁,國土淪為廢墟,大部分軍事基地、軍工廠被摧毀,軍事政治被美國接管,國運可謂是一落千丈。

隨著全球政治格局大洗牌,歐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反而成了新崛起的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爭霸的前沿陣地。貧病交加的現狀讓歐洲各國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為了讓歐洲從戰後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中解脫出來,歐洲必須整合各國資源,完成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然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歐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國已經不可能靠軍事實力來整合歐洲的政治秩序,畢竟今時不同往日,通過發展軍事來征服別人這種簡單粗暴的玩法已成為過去時。要想做歐洲的主宰者,只能換種溫和的玩法,建立一種政治上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的新型關係,而德國通過發展軍事、進而發動世界大戰這個歷史因素,明顯構成了讓其他國家認可的阻礙,很難和周邊鄰國建立政治互信。這就使得德國只能放棄武力,通過經濟發展提升自身軟實力,用利益誘惑人家接受自己的領導,進而完成歐洲一體化整合。

從經濟方面講,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和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國際政治兩極化的格局下,歐洲各國實力普遍都差不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發展本國經濟上。德國作為歐洲的中樞,在這種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也不能逆潮流而動,只能適應大趨勢,與鄰國加強經貿合作來提振本國經濟。

再次,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和美國對德國的改造,使得德國社會整體思想認識發生了根本改變,反戰成為民眾的共識。

二戰前夕,德國在納粹黨領導下出現的「經濟奇蹟」,民眾對納粹黨歡欣鼓舞並感恩戴德,唯希特勒馬首是瞻。殊不知,正是這種戰時經濟體制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深淵中,讓民眾遭受了巨大的苦難。

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德國元氣大傷,國內民生凋敝,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國內工業體系全面崩潰。雖然德國後來獲得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輸血援助,但這種明顯帶有政治附加條件的援助和控制是德國人無法接受的。

這也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雖然納粹黨早已灰飛煙滅,但德國民眾必須為他們自己的瘋狂行為買單。通過軍事霸權掠奪資源固然爽,但天上不會掉餡餅,民眾必須承受由此帶來的代價。在這種戰後的深刻反省中,德國民眾真正認清了戰爭的殘酷性,對任何涉及軍事和戰爭的苗頭都極為敏感,反戰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

這種共識也影響了德國整合領導歐洲的思路。德國在完成國家統一後,一躍成為歐洲強國,在霸權主義的思維習慣下,德國通過大力發展軍工產業,夢想著通過武力來征服各國稱霸歐洲,而結果卻是國土被分割,軍事政治被閹割。在這種背景下,德國要想整合歐洲,只能順應民意,通過和平崛起的方式融進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的大潮中,實現德國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

基於這種考量,德國索性摒棄了軍事力量,與法國這個宿敵聯起手來,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在吸納了更多歐洲國家加入後,升格為包括經濟、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歐洲聯盟。而德國憑藉著自身的工業實力,逐步領導歐盟事務,成為歐盟的扛把子。

然而,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不斷變化,目前國際形勢依然動蕩不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由於存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領土糾紛,發生地區性危機和衝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衝突呈上升勢頭;原蘇聯地區的動亂以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對德國構成「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各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和衝突的可能性有增無減,使德國面臨著難以預測的「危險」。而美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讓德國很不爽,雙方齟齬逐漸加深,德國顯然已經意識到,完全依賴美國的時代已經結束,是時候自力更生了。

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德國有沒有實力維護歐盟的統一,繼續充當歐盟領袖?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持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70章——德國之第16部分。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公眾號:雲石,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20世紀上半葉的德國不能算超級尚武,超級尚武的是他們兩千年前的祖先

二戰時的德意志民族更像是一個擅長打仗,但不擅長打架的民族,跟他們祖先的敵人羅馬一樣,擅長用組織性紀律性取勝,而不是像他們的祖先那樣主要憑藉個人武勇取勝

這種狀態下的民族,戰鬥意志主要是被政府調動起來的,而不是個人自發的,因此當政府不主導的話,自然也就會顯得平和

更何況各國為了避免納粹德國死灰復燃,會對德國的對內宣傳教育進行種種限制,今天的德國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居然被雲石君邀請,怎麼也得感謝一下吧:

歡迎來到雲石君自問自答第535季!


德國人並不是放棄了軍事,而是放棄了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至少在冷戰結束前是這樣。


為什麼大熊貓咬合力那麼強,又是正兒八經的熊科猛獸,

你們看見它吃竹子賣個萌,

就以為「我胖虎拿不動刀了」?


1、對於一個尚武的民族來說,短短200年打了無數仗,兩場世界大戰全都被推到家裡,不得不服。不像某東亞大國,前幾次戰爭都是甜頭,最後一次投的太快沒危及本土,自然不如德國領悟的透徹。

2、其他答案有提到的,普魯士容克階層打沒了blabla,不贅述。

3、美帝連日本都調得死宅不堪,蛐蛐一個西德還不好做政治工作嘛……很多問題都有定論了,閹割潛在的怨心。


與其說德國人尚武,不如說其生存環境和發展環境使得德國尚武。德國這個國家實際上是近代才真正構成的,以前叫作普魯士,相比德意志,相當之鬆散。再往早了說,普魯士的前身,則是十字軍東征時期,三大騎士團中的條頓騎士團。由於國家的起源是條頓騎士團,外加四面受敵,導致整個國家是圍繞著軍隊來發展自己的,因為軍隊不夠強大的結果自然就是被別人吞併,國家都沒了,更別提發展文化和娛樂了。

由於其對軍隊的依賴性,自然而然軍隊就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從某意義上來說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上升階梯,也就大致跟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秦國差不多,為了鼓勵軍事人才的發展,舉國上下對軍功的認可度極高,並且給的獎勵也更豐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人為了立軍功出人頭地或者光宗耀祖從而練習軍事技巧,也就成了尚武。

另一方面,到了近代德國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興起,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也變得很微妙。對於德國而言,由於其地理位置的情況,他所面臨的問題還是一樣,就是強敵環飼,北面有英國可能封鎖海上貿易,西面有法國伺機而動,東面的波蘭和俄羅斯也對其並不友好。軍隊的必要性還是存在。只是在德國建立後,軍官階層和地主階層相比原先,從社會佔有的優先資源和上升空間佔比大了些,而且更透明,導致普通民眾和政府開始懷疑,軍隊是否有必要佔有如此大的社會地位。而作為軍隊的領袖,自然就會神經比較緊張,比如一旦在國際上吃虧,而軍隊卻沒有動作的話,老百姓就會瘋了一樣的去質問軍隊,你們佔有了那麼多資源,為什麼不有所作為。那自然而然普魯士軍人也要臉,就相比之下更激進,眼裡揉不得沙子。德國之所以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跟這個並不是沒有關係。德國軍方相比其他國家的軍方,更願意證明自己的價值,也就是贏得戰爭。

不論怎樣,到了二戰結束,由於外部力量的干涉,導致軍官階層被外國清洗,國內階級被重新洗牌。而到了現代,歐洲相比之前的爭鬥,更偏向於合作,德國的軍官階層也沒有再次崛起。


閹割的公牛


被打服了


當年元首之所以能那麼神氣,還不是靠著他身邊那一大票祖上從普法戰爭打過來的騎士家族。20世紀之前普魯士就沒太平過,各種打,不尚武就得被滅,一戰更是被揍的憋屈的要死,戰鬥力和鬥爭心態自然爆表。

二戰算是把德國能打的和想打的人打了個精光,剩下一小撮也很有自知之明,在美國爸爸的領導下洗心革面,勤懇搬磚。美國爸爸也是給力,威逼利誘,領導整個西歐大家庭一起對抗蘇聯怪蜀黍,從此西歐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而對於二戰,德國也是反思得徹底,得到了歐洲人民的認可,不存在敵對的問題了……

德國國防軍:我要這豹2a7有何用?

魏格曼:這是給狗大戶準備的,你先拿兩台去幫我拍些廣告片。


能靠科技和製造過好日子,幹嘛窮兵黷武,武力用來止戰,這點邏輯到現在還不懂的人,說實話,真low


洗腦。

他們都被洗腦了。


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把俾斯麥辛辛苦苦搞來的領土丟的差不多了,二戰結束索性連普魯士發源地——東普魯士地區也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輸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輸了

德國人遍體鱗傷躺在地上睜著眼往周圍瞅:兩次戰勝國英國,在長江上被東亞病夫炮轟,最後竟然只能開足馬力逃跑,傳統世界強國法國,竟然在亞洲被一個從沒有聽說過的叫越南的國家擊敗。

再看看世界上當時的頭等強國:美國,蘇聯------德國稱霸世界的雄心,終於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為啥?新時代的世界強國,要有以下基礎:龐大的人口基礎+人口素質;龐大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歐洲除了蘇聯,哪個國家還有這兩個基礎?

德英法這三個世界強國,,不管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二戰之後從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墜落,就是因為缺乏這兩個基礎啊,這些國家都明白,這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誰叫你當初稱霸世界的時候沒有全力向各個殖民地移民呢?(舉個例子想像一下,法國拿破崙沒有把北美殖民地賣給美國)


別想著打仗啦,想辦法做買賣發財吧,二戰之後德國日本都這麼想,所以做買賣很成功,英法醒悟的慢,所以落後了------現在日本不知哪根筋搭錯,一門心思和中國為難,買賣也做得三心二意,我看遲早要倒霉。。。。。。


推薦閱讀:

兵棋推演(桌面/電腦)給你帶來了那些軍事上的啟示或體會?
如果沙特破產,會怎樣?
為什麼當今的軍迷以自干五 / 左派 為主?
沙特動蕩,將會給中東局勢造成怎樣影響?
如何評價萊拉柯林斯的著作《巴黎燒了嗎?》?

TAG:歷史 | 政治 | 經濟 | 軍事 | 雲石君的自問自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