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對巴西利亞城市規劃會出現兩種極端的評價?

建築界對巴西利亞的評價很奇怪,一方面它被看作是建築師、規劃師主導城市設計的典範,教科書上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也有質疑者認為它「過度規劃」、過於「烏托邦",是失敗的案例。如何看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巴西利亞的城市布局完全是按照科斯塔的構想完成,是科斯塔個人理念的結晶。科斯塔深受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他巧妙地結合地形,將城市整體布局設計成飛機形狀。

「機頭」為突出於半島尖端的三權廣場,周圍建有總統府、最高法院和議會大廈 。「機身」是城市的中軸線,為一條長8千米、寬250米的東西向大道。主軸線東端是三權廣場廣場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議會大廈、最高法院和總統府三足鼎立。「前艙」是政府各部大廈、廣場和大教堂;「後艙」是文教區、體育城、電視塔等;「機尾」是火車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鐵路,是工業區和印刷出版區;再向後是小型工廠。「 機翼 」為住宅區 。「機翼」和「機身」的連接處為中央商業區,設有超級商場、銀行、郵電大廈、國家劇院、大飯店等商業服務設施。

大飛機頭部

生活區之間隔著綠地,或者花圃和叢林,四季常青。主軸線東端主要布置市政機關,西端是城市的鐵路客運站。 城內各行各業均有自己的「安置區」,銀行區、旅館區、商業區、遊樂區、住宅區,甚至修車都有固定的區位。為了保證大飛機的城市布局不被破壞,巴西政府嚴格限制對於主城區的開發利用。城內不準建新住宅區,居民只能盡量分布在城外的衛星城裡居住。

大飛機: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不僅布局精巧獨特,其城市的標誌建築也新穎別緻,寓意豐富。巴西利亞未來主義建築大師奧斯卡·尼邁耶擔綱城中主要建築的設計工作,國會大廈、總統府、最高法院、外交部、司法部、總統官邸、大教堂等,皆是尼邁耶之手筆。

三權廣場上手執鋼釺的銅人塑像,紀念上千萬巴西利亞的建設者們。

巴西利亞大教堂呈傘形,既像羅馬教皇的圓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

聖徒博斯科藍色教堂

「兩碗一筷子」的巴西國會大廈

巴西外交部:伊塔馬拉蒂宮

「凝固的音樂」:庫比契克大橋

城裡沒有古迹遺迹,沒有繁華喧鬧,但充滿現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構思新穎別緻的建築以及寓意豐富的藝術雕塑,使得巴西利亞有"世界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稱。並被列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巴西利亞市政府十分重視綠化和環境保護,使得巴西利亞成為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科斯塔和他的設計團隊以革命性的規劃理念和彷彿來自未來的建築造就了這新都。對飛機般的城市軸對稱城市布局,嚴格的城市功能分布。居住、工作、娛樂嚴格區分,通過四通八達的主要由高速公路和大道構成的交通系統進行銜接。

以多棟公寓樓組成的「superblock」為居住單元,在這裡政府官員和各國大使將和勞動者和低收入人群居住在一起。每四個「superblock」,設有一個教堂、一座中學、一家電影院、一家活動俱樂部以及足夠孩子們玩耍的公共空間。在「superblock」之間有一些低層建築作為商業設施。巴西利亞只有一些小型的工廠,布置在城市的西端。整個城市處處彰顯著理性、平等和刻意構造的秩序。也正因為這種一開始刻意的空間上的宏大設計,為巴西利亞以後出現的種種城市問題埋下了伏筆。

大尺度小區,帝都人民熟悉么?

當時的項目選舉委員會僅用了三天時間就確認了科斯塔「宏大」的設計。當時便有人聲稱,「很明顯,巴西利亞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建築師的城市,而不是一個規劃師的城市。」

嚴格的功能分區

這樣的城市設計並沒有很好的考慮深處其中的人的複雜需求,以及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把整個城市人為分割為行政、文化、居住等區域,甚至會細分汽車修理區、酒吧區、倉庫區等,這給市民造成了極大不便。如果一個市民需要修理他的汽車,他就需要設法把自己的汽車運到專門的汽車修理區,即使他住在城市的另一端。在6、 70年代,由於日常生活上的極其不便,巴西很多政府公務員周末都會驅車逃離巴西利亞,選擇去里約熱內盧度假。

兩名男孩穿過高速公路

科斯塔很早便意識到了汽車將極大的改變改變城市生活,因而在設計中將巴西利亞打造成了一座汽車的城市,高速路網甚至與整個巴西相連。但規劃之中僅僅考慮了機動車輛通行道路和高速公路,大量高速公路散布在城市中,造成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也缺乏能讓公眾聚集的街道,沒有繁忙的街角和道路兩旁充滿生氣的櫥窗商店。甚至這座城市裡沒有合適的會客場所,市民們通常只能約客人們在家中見面。由於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交通擁堵問題也日益嚴重。

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中預計2000年人口容量應為60萬人。可事實上到千禧年來臨的時候這座城市已經高達200萬人。設計容量與實際人口總量的巨大差異,日常生活的不便。使得無論是貧民還是高收入者,都不願意住在這座城裡,而寧願住城市邊緣的貧民窟或在郊區建造別墅,產生了嚴重的城市郊區化問題。

巴西利亞規劃城區與周邊龐大的衛星城

巴西利亞周圍形成十數個衛星城,僅超過10萬人口的就有5個。這些區域是實際規劃之外的區域,而巴西利亞規劃區域中的居住人口卻低於設計容量。一方面這座城市2000年時已經擠滿了200萬人。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巴西利亞人都居住在規劃之外的區域,而非規劃好的市中心。這種矛盾使得巴西利亞的城市問題愈發嚴重,逐漸走上了里約和聖保羅等城市的老路。

距巴西利亞中心城區不足20公里的棚戶區

巴西利亞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成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在規劃史上卻像一顆燦爛的煙火般,光芒四射後迅速黯淡。對於旅遊至此的遊客來說,這是個充滿驚喜的城市。而對於生活於此的居民來說,巴西利亞光鮮外表之下,則是更多的是漫長的通勤時間,擁堵,生活不便的無奈。

究其原因,是巴西利亞設計之初的過於理想化符號化以及對城市的過度規劃和對其未來發展的估計不足。但是需要指出,對於一件事物的評價應將其置身於它所在的時代。這座城市仍然有它成功的地方。首先它代表著巴西人的榮耀和對於未來的憧憬;代表巴西人對平等和秩序的美好社會的追求。其次這座城市作為國家的樞紐,成功地引入了大量的國家資源,把巴西內陸和沿海地區聯繫了起來,加速了巴西內陸地區的發展。在1950年,巴西人進行了對城市建設的偉大實驗,雖然它沒有經受住時間的檢驗,但是它無疑是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首先糾正一下,巴西利亞規劃更多是城市規劃歷史的學習,而不是作為典範的學習。下面是回答:

巴西利亞規劃,城市平面模擬飛機形象。機頭有三權廣場(國會、總統府、最高法院),機身是長約8公里的城市交通主軸,兩翼為長約13公里的弓形橫軸。這個有很強的象徵意義,經濟騰飛啊、發展迅速啊之類的,十字交叉也象徵巴西是天主教國家。

再看機頭三權廣場,三座建築有著簡潔的幾何形體構圖、富有雕塑感的大體量,眾議院朝天表示言論開放,參議院倒扣表示決策,國會大山27層高聳保障人權。

完美的形式構圖、嚴整的幾何形體,這是巴西利亞規劃受到讚揚的地方,也是必然受到批評的地方。

往下深究,巴西利亞規劃褒貶源於它背後的規劃思想——功能主義。

在上世紀50年代新建大城市裡,印度的昌迪加爾跟巴西利亞如出一轍,昌迪加爾規劃是由柯布西埃修訂,而祖師爺柯布西埃就是功能主義的代表。昌迪加爾比巴西利亞更能玩:城市模仿人體。比如商業中心位於中央象徵心臟,行政中心放最北是主腦,左手大學右手工廠,水電系統全城分布似血管。想法很新奇,但是,額,玩脫了。

兩個城玩脫了的地方一樣:這種城市不適合人居住。一方面,強調紀念性、強調形式性意味著讓人生畏,宏偉的東西讓人遠離而不是讓人親近;另一方面,功能主義認為建築滿足通風、日照、衛生等技術要求即可,因而追求建築低密度、高層數,認為這樣更有效率、更符合工業社會生產生活需要。但後果是城市地面空曠、街道寬闊、建築高聳,在這樣的空間人喪失了尺度感,參考我的另一個回答有哪些反人類的科技發明或設計?(PS.其實中國的城市建設就有這種偏好)。

功能主義中城市以一種睥睨和超越一切的姿態存在,人是渺小和卑微的。高效率、高效益,這更像是在形容機器,而不是人生活的城市。人生活的城市應該親切、和藹、富有生氣,巴西利亞怎麼都不會讓人這些辭彙吧。

戰後,人文思想覺醒,開始重視文化、傳統、社會等問題,人們注意力終於從技術轉到了人身上,功能主義收到抨擊。巴西利亞這種功能主義典範簡直就是往槍口上撞,當然要挨批。


謝謝歆鹽同學的邀請

規劃師雕像

關於巴西利亞的規劃爭議,可謂是成也規劃,敗也規劃,

對其正面的評價,毫無疑問折射現代規劃設計的里程碑之作,巴西利亞城市不大,但很有特色,一是環境綠化好,二是政治中心突出,三是交通流暢。巴西利亞號稱」綠地之上的城市「,不可否認,其生態建設非常優秀。全市60%的面積是綠地,城南6千米長的人工防護林帶,新都土地雖屬紅色沙壤,旱風季節里也不見沙塵飛揚的現象。城建法律規定,沒有綠化設計的工程不得施工,周圍裸露的空地必須有綠色覆蓋方能驗收。因此,建築物落成之日,草坪、花圃、樹木已經出現在你面前。每個「方街」都由一條由灌木牆、小花園和草坪組成的綠化帶環繞;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廣場、建築物門前、私人庭院,到處是花草樹木。整個城市就是一座大園林。市政府有一支龐大的專業管理隊伍,負責公共綠化的培植和澆灌,這方面的預算占市政開支的第一位。每年春天都開展全民植樹活動,苗木由政府免費提供。同時,巴西利亞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城市,整個城市透露出自信向上的態度,

而對其負面的評價

首先,先推薦一篇文章,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愛德華?格萊澤 在英國《金融時報》撰稿紀念去世的巴西著名建築師奧斯卡?尼邁耶所寫的:

上周去世的奧斯卡?尼邁耶(Oscar Niemeyer)是一位頗具爭議的偉大人物。尼邁耶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為祖國巴西設計的新首都以及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引發了巨大反響。

在他的巔峰時期,尼邁耶為摩天大樓營造出了曲線,賦予了高樓大廈人文氣息。然而,儘管他設計的巴西利亞風貌優美,卻表明了烏托邦式過度規劃的所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尼邁耶設計的美麗建築物使他在建築師和評論家中享有盛名。但他使高樓超越了應對城市化問題的一種實用手段——他所設計的建築對於來說城市意義重大,也使他的形象在城市規劃者和像我這樣審美能力欠缺的經濟學家心中顯得格外高大。

摩天大樓是應對城市擴張壓力的一種明智選擇。它們能夠匯聚英才,進而創造出新思想和經濟繁榮。高樓的拔地而起使電梯取代汽車成為首要交通工具,這有助於削減碳排放並改善交通擁堵狀況。

但高樓大廈或許外觀醜陋,造價高昂,也可能顯得與一個城市的歷史建築特色嚴重脫節。所有這些與高度有關的風險都被人用來反對倫敦以及很多其他城市所亟需推進的高樓建設。尼邁耶的天才之處就在於消除這些與建築密集有關的負面影響。

隨著亞洲和非洲的數十億人從鄉村遷往城市,如今這一點變得尤為重要。城市能夠幫助窮國脫貧致富,但未來幾十年中,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所需進行的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將面臨巨大挑戰。當人們比鄰而居時,容易滋生交通擁堵、犯罪以及傳染病等問題。但假如發展中國家的超大型城市中未能建起足夠數量的摩天大樓,或者只在城市邊緣進行建設,便會造成物價過高、通勤時間過長,城市化進程的受益群體範圍過窄等問題。

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尼邁耶為中國的建設者們提供了一個大師級的榜樣。他採用鋼筋混凝土之類的便宜耐用型材料,這有助於將高層房屋的價格維持在一個令人可以接受的水平。他總是在設計中融入當地建築的歷史特色,並擅長使高樓在周圍較為低矮的建築群中顯得錯落有致。尼邁耶的建築往往呈現出巴西特色,雖然他所屬的建築流派起源於芝加哥的摩天大樓,併流傳至歐洲大陸。

這些成功最終讓他贏得了巴西利亞的設計權。但當我們審視這座城市時,也應認識到它的警示意義。現代主義建築師擅長設計功能實用、外觀出眾的建築物,卻不夠了解如何讓這些建築物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座城市。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設想摩天大樓被綠草如茵的空間所環繞,但這似乎完全忽視了街頭生活才是賦予城市互動活力的源泉。城市是複雜的有機體系,它的活力來自於混沌混亂的狀態以及功能上的多樣性。正是這種混沌使人體驗到變化多樣的城市奇觀。

這意味著巴西利亞既是尼邁耶最偉大的成就,也是他問題最嚴重的作品。這座人造首都的建築宏偉壯觀,但卻幾乎沒人想在它那毫無生氣的街道上漫步。政界人士在結束工作後往往立即離開巴西利亞,回到那些不太美觀、卻更富有生氣的巴西城市。

巴西利亞的主要問題在於其基本設計理念。單獨設立的政治首都限制了現有城市區域的政治影響力。巴西利亞削弱了前首都里約熱內盧對於巴西政治一度有過的主導影響力,而華盛頓的建立則確保了美國政治不會被紐約或費城所支配。然而,城市繁榮靠的是將不同的社會群體匯聚起來,功能單一的城市很容易陷入沉悶。

包括城市研究學者里基?伯德特(Ricky Burdett)在內的尼邁耶的擁護者們認為,尼邁耶對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視值得肯定,這一點是很多發展中城市仍需改善的。其他人則樂觀地認為,巴西利亞仍有可能成為一座偉大的城市,但需要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

我希望這能成為現實。但從目前來看,尼邁耶的最成功作品仍是那些充滿人文氣息與魅力的個體建築,它們成功地融入了像聖保羅這樣的本已非常偉大的城市。但他從零開始建設一座新城的嘗試未能
成功。迪拜和中國的城市建設者應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那問題接下來就很明顯了,規划到底應當做到什麼程度?

作為一名建築師的出發點,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永遠是金字塔間頂的那一小撮人來決定一大搓人的生活行為,那麼建築師和規劃師的設計,能否滿足被設計者整體的需求呢?這個矛盾就是巴西利亞現在所突出的,過於理想化的設計,並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或者說,設計者O.N並沒有把所有要素完全考慮進去,作為一個現代化新城市的設計,O.N達到了美觀,藝術化的追求,但正如同濟大學叫獸張欽楠所指出的,巴西利亞的設計有些」好看不好用「。在巴西利亞街上的行人很少,最熱鬧的地方是公共汽車站。因城市尺度主要以車行尺度標準建立的。沒有車,你就寸步難行,它似乎沒有考慮太多人行的道路。由於過分強調功能分區,使得節假日里城市中的行政、商業、體育等功能區域過於冷清,城市給人感覺缺乏活力和生機,以至於巴西利亞的官員們和政治家們早期還試過一到周末便逃回里約熱內盧或聖保羅度假。現代主義的城市設計與規劃把人的活動需求過分簡單化了。事實上,「功能分區」的理論在國際上許多城市的運用中極少出現「純粹實現」的,然而正是這種「不純粹」才使得城市規劃得以生存下來。畢竟,在現有的成熟的城市模式中,功能分區只能是相對的,不能截然分開。在某一個區域里可能某一項功能比較突出,但是往往必須兼顧其他功能(特別是有人居住),城市功能始終要和人的活動密切相關。這就如同符合大眾口味的香濃咖啡少不了加點伴侶和糖一般,總是需要些調和才能可口,否則過於生澀。作為設計者O.N,他的現代主義設計試圖通過改變城市空間結構來改變社會結構,但這種過於理想的設計卻是與實際現實生活發生了強烈的不協調,即自由市場與控制的矛盾。

設計者不僅應當理性的考慮設計的合理化,技術化,科學化,同時也應感性的考慮作為使用主體——人的感受。

。。。。。。。。。。。

第一次寫這麼長,借鑒了不少資料,雖然最後寫的有些繚亂。希望有幫助


巴西利亞,昌迪加尓的規劃理念及對他們的評價涉及到城市規劃基本理念的轉變,應當回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去考察。

歐洲早期在工業革命帶動下,城市膨脹,農村破產,大量人口集聚在城市內部,對仍保留中世紀格局的城市造成巨大壓力,住宅供應緊張,供水,排水以及環境衛生極速惡化,工人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恩格斯,狄更斯等的著作中具有描寫。針對這種情況,英國頒布公共衛生法,規定了城市住區的公共衛生法則,後來逐步擴展至對建築採光,間距,密度以及綠地,公共設施的管理,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起源。其中,功能主義在其中是最重要的思想,在當時的環境下,只有把干擾居住的功能和居住功能分開,才能達到改善公共衛生和居住環境的目的,功能主義在現代主義的大思潮下後來又逐步發展,逐漸形成結構化和層級化的特徵,到1933年達成雅典憲章,成為功能主義的頂峰,憲章將城市功能分為居住,工作,交通和遊憩(雖然近來研究表明雅典憲章的重要意義並沒有像國內規劃教育強調得那麼重要,但憲章仍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主要思潮),柯布的巴西利亞和昌迪加尓便是他功能主義的偉大實踐。

但後來到戰後,隨著當時現代主義極其更深層的社會主義在西方主流社會的式微,功能主義也開始不斷被後現代下的多樣,解構等思潮衝擊,人們的認識在技術,信息等的衝擊下也開始多樣化。對於現代主義和功能主義時期的各種成果也開始反思,剛開始是排斥,後來則開始包容。

巴西利亞是當時功能主義思潮下的極端案例和代表作品,時代的代表性最強,對當時世界範圍內的功能主義規劃也起到了一定的示範效應,因而進入了教科書。但是,經過近百年的流變,規劃思想和外部大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規劃也更加關注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的理念,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巴西利亞就變得很不適宜,會產生一系列的交通等問題。

因而,對於這種經典規劃案例,還是應該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而不能簡單得用現在的看法來評價歷史。


不存在成功的城市規劃

城市是人類經濟活動引發聚集效應所形成的產物,本質上是一種經濟現象。而現代城市規劃的理想,是企圖對這種經濟現象進行人為預測,規劃和干預的假說,實際上是計劃經濟理論在城市建設領域的思想延伸,故此很容易在二戰後被第三世界左翼思潮影響下的城市建設者們所採信和擁護,同人類其他試圖干預經濟發展的不自量力行為一樣,這種規划行為能收穫的只能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奇觀性與災難性齊飛的苦果,貧民窟和攤大餅就像價值規律一樣無法被消滅,雖然這幾乎是所有巨型規劃的最基本初衷。

人類已知的計算能力,尚不能保證對一款商業產品的市場前景做出靠譜的預測,更何況是規劃人類聚落的未來整體命運?相比之下預測地震波,股市行情和雲圖變化的運算難度還要低些。

所謂成功的城市規劃,標準無非是容錯率高,後門多,歷史斷層保存有序,同時不干擾城市經濟自然運行,如果真有這種規劃的話。

城市規劃糟爛如北京,如果遺址得以保存千年,在後人看來,也許是最為成功的規劃,六環套月周行千里,燕郊房山左祖右社,浙江村唐家嶺前朝後市,天通回龍里坊整齊,古老智慧結晶,大有申遺潛力。今是而昨非,你告訴我北京為什麼評價兩極?


作為去過巴西利亞的吃瓜群眾,強答一下

城市規劃不能脫離群眾,顯然,巴西利亞是個脫離群眾的規劃,紙上好看,實地真不咋地。


瀉藥啦!自己實在是不太懂這個城市。給你找了個視頻前面就是關於巴西利亞的。

我不才,評價不了,只能幫你到這兒了。http://www.archcollege.com/?p=2470


無論哪個時代都無法抹殺巴西利亞在規劃史上的地位和成功,這是人類歷史上少有0起點、完全按照規劃來建造的城市。

而對巴西利亞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則恰好是城市規劃本身矛盾和混亂的體現:不按規劃搞則整天罵娘,按照規劃來又說不切實際。換言之,還是規劃自身存在問題。

事實上,功能主義,或者理性主義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最具實踐性的規劃思想體系了。所謂後現代的規劃專向,在實踐層面源自於對規劃複雜性的困惑和退卻,於是選擇將規劃轉變為一個輔助多元主體決策的從屬地位。於是理性主義浪潮之後,規劃思想百家齊放,但規劃實踐層面的進步實際上並不明顯,換言之,我們現在也無法提出比奧斯卡尼邁耶更好的空間解決。

評價當前中國的規劃,不管你是否承認,或多或少都是從巴西利亞的藍圖中來的。只不過他的方案更為直接和大膽。

我們當然知道這不夠好,但什麼是好的?還不知道。至少可以斷言,如果現在再造一個新都(如雄安新區),也沒有把握避免巴西利亞的一些問題。巴西利亞是一個鏡子,提醒我們規劃本身仍然是一個不成熟的學科,並且距離它的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下面是夏鑄九老師課程上推薦的關於巴西利亞的研究與反思,供參考

[1] N. Evenson, Two Brazilian Capitals: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in Rio de Janerio and Brasilia, 1973.

[2] D.G. Epstein, Brasilia: Plan and Reality: A Study of Planned and Spontaneous Urban Settlement, 1973.

[3] Holston, James, The Modernist City: An Anthropologist Critique of Brasilia, 1989.


謝邀。首先,要說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是個壯舉,它是首個由平地起建的大型項目,而且只用了五年完成。

很少有某個項目能給設計師這麼一個在一張白紙上作畫的機會。各種個人觀念,各種地理歷史文化問題都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巨大影響。

其實如果有機會的話,任何城市都是需要理性的規劃的,自然的發展大部分不會有太好的結果。例如咱們的大北京,圈了5678環,就差把天津環進來了。

這事情單說出來可能還有某些專家會反對,所以我舉個類似的例子。

例如戀愛。

好多人希望能有個自然的偶遇的戀愛,怦然心動,白頭到老。但是,真正能維繫住的,是門當戶對的,有物質基礎的,兩個思想都成熟的人。他們能在發生變故時用自己原有的規划去解決,也不是想那兩個衝動的小青年,只會一團亂麻地吵架。

你說,你戀愛的觀點和規劃的觀點我都不同意,太現實。

是啊,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


樓上說的對,對於這種經典規劃案例,還是應該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而不能簡單得用現在的看法來評價歷史。當時需要解決的問題與當下差別很多,就比如柯布西耶在法國發明的居住小區模型,當時真的解決了居住的問題,但是拿到今日來看,問題多的我就不吐槽了。還有密斯的玻璃盒子等等等。規劃師,建築師要做的是第一盡量解決當下問題,第二能適當的往遠處多看那麼幾眼。當然大部分人做好第一條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這就是普通大師與高級大師的區別。


謝邀:僅代表個人觀點:城市規劃很多時候被政治因素所包圍;巴西政府為了展示自己的政治雄心而誕生了這麼一個規劃,這是有強烈政治意義的一個規劃;從規劃本身來說,在特定的時段也會形成特定的規劃形式,在那個時代來看,簡約實用的會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無論現在看來這個規劃是好是壞,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


首先說明下,本人主要專業是建築設計,對於城市總體規劃,只能說是略懂一二。個人對於城市規劃的理解,主要來自於我在多年工作中,與城市規劃部門溝通所得的心德。

第一,我非常讚賞政治上的領導(注意,並不包含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技術學者型官員)做出大的決定後,不干涉專業建築師或規劃師所做的具體設計方案,這意味著建築規劃師能夠盡量從專業角度集中精力創造出理性或感性的自認最佳方案。你能想像市委書記指導下,畫家真能畫出一幅好畫嗎?巴西利亞規劃可以說從專業角度預見了未來城市的人口及功能的發展,留夠了足夠的城市發展空間,的確具有很好的遠見。

第二,我個人覺得原規劃師在設計時過於重視所謂的規劃圖形象徵意義(像一架飛機),沒有更加重視原有地形地貌等對城市設計的影響,各個城市功能分區分得過於分明,導致城市人口出行時交通距離過遠,對城市公共交通及私人車行交通帶來較大負擔。這都是我所覺得所謂過度規劃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規劃學界更加認可澳大利亞墨爾本上世紀所作的城市規劃,從現在城市發展的角度,效果更好。


巴西利亞是至上而下式的規劃,而在如今越來越關注「人」的社會背景下自然有了批判的聲音。那個時期主流就是柯布西耶提出的形式理性主義,強調城市功能分區,是雅典憲章的實踐,在當時而言有著跨時代的意義,評價一個案例不能武斷地從個人理解出發,結合時代旋律就會發現其優點。


1、首先我們得明確好的城市規劃標準,高密度,小尺度是否就一定是好的規劃?髒亂差和隨時隨地有蒼蠅館子吃就是方便怎麼選?不同人的答案不一定是一致的。

2、巴西利亞規劃有沒有問題?肯定有問題,因為它一次性規划了整個城市,這和城市自然生長的規律就會有脫節。骨架太大了,一時沒有足夠的肉來填補。肯定是問題。這反應到交通上,配套上,城市地價和單位面積繁榮度上。

3、巴西利亞未來會不會好?可能會。前期城市規劃在宏觀上有規律,可能暫時冷場,人口和配套接濟不上。但隨著居住人口的增加,局部或拆或建,可以按照本來的規劃邏輯和格局逐步有序地生長出枝葉。整個城市的大格局是清晰的。

4、這比我朝攤大餅無需擴張,下一屆領導把上一屆領導的規劃藍圖橡皮一擦重新畫一遍的方式好嗎?這也很有可能哦,別忘了一個城市至少要矗立幾十上百年。

這個規劃我打8分,至少7.5


城市設計要以人為本。一小時內要基本通達城市兩點。

功能區的大門是走車的大道,小門是後勤區和鬧市區。

由於地鐵的發展,30站環線是城市必備。

環線不是用來做滿全程的,而是最多半程,加半程的換乘

把這兩點做好。那麼,更大的城市怎麼搞?

圓環交圓環的地鐵的通勤。通勤鐵路帶衛星城.


兩極分化


可以參考 「Cities for People」 by Jan Gehl


那麼多藝術花卉裝點,還不如多幾個藏在眾人中的美女讓人心悅誠服。最美的還是人,而不是這滿大街的空曠。脫離了以人為本的規劃,又有何生氣?


你可以觀察一下,兩級評價都是哪部分人?

城市學跟城市規劃專業有一毛錢關係嗎?

城市學是屬於哲學的範疇,所以一個建築師主導規劃的後果,就是巴西利亞這種反人性的城市。

不過,好在巴西就這麼一座不堪的城市,而中國就很多了。

例如鄂爾多斯,濟南。

站在濟南政府大樓前面,只能感嘆一句, 踐踏人民古今中外所未見 。

順帶問一下各位「城市規劃」專業的人,為什麼巴西里約的貧民窟不拆呢?

為什麼中國各大城鄉結合部大拆大建呢?

因為 大型投資項目和街區美化等項目的進入造成了永久的,不可逆轉的貧困化 。

正面的例子,去看倫敦東區。


謝邀~

首先看百度詞條:

巴西新都巴西利亞是從平地建設起來的新城。

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1950年前後,里約熱內盧是巴西的首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使之染上了嚴重的城市病。為了改變巴西的工業和城市過分集中在沿海地區的狀況,開發內地不發達區域,1891年巴西憲法規定遷都內陸。1956年,巴西政府決定在戈亞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設新都,定名為巴西利亞;同年,通過競賽選取巴西建築師L.科斯塔設計的新都規劃方案,規劃人口50萬,規劃用地152平方公里。

1957年巴西利亞開始建設,由巴西建築師O.尼邁耶擔任總建築師。至1960年,建設初具規模,正式從里約熱內盧遷都新址。巴西利亞的建設當時在世界的城市規劃界和建築界傳為盛事。

二戰以後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正是現代主義、功能主義盛行時期。在這個大背景下來看巴西利亞的規劃,尼邁耶並沒有簡單地採用那些方正的建築體量,創造性地以圓形的曲線進行詩意的建築表達,用他的一句話來概括:「我特意的忽視那些正確的方方正正的建築,忽視那些用尺規設計的

理性主義,而是去擁抱曲線的世界,……對理性主義採取這樣不合作的態度是因為我所居住的環境,那些白色的海灘,巍峨的群山,古老的巴洛克教堂和那些古銅色皮膚的漂亮女人。」這在當時的現代建築時期是非常了不起的。

當然,從當代人的立場去評價半個多世紀以前的規劃,確實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尺度、活力等。但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大尺度的規劃無疑更好地體現了巴西政府建設新城市的雄心壯志。

規劃或建築脫離了其初始的背景,或多或少與當代思想會顯得格格不入,如果可以放在當時的情景下去看,或許可以看到規劃師、建築師的煞費苦心。

姑妄言之~


推薦閱讀:

風景園林方案設計為什麼現在變成了追求平面圖的平面構造?
建築師姚仁喜為建築界帶來了哪些貢獻?地位如何?
除了王澍之外,中國還有哪些優秀的建築設計師?他們的主要成就?
安藤忠雄是怎麼當上建築師的,有執照嗎?
建築平面上的FLA是什麼意思?

TAG:建築師 | 城市 | 城市規劃 | 巴西 | 交通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