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為什麼可以存在1000年之久?
我覺得這個問題拜占庭學界的大部分學者都不敢答,也沒興趣答。不敢答是因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大量的歸納和綜合,很難做到每一步推理都論從史出,言之有據,容易為人詬病;同時它還涉及到很多相關的理論知識,需要花大精力去了解。而沒興趣答是因為這個問題所預設的一些概念本身存在爭議。若預設被否定,所做的便是無用功;加上在已知帝國長期存在的情況下談原因,很難避免被這一已知條件所綁架。如何科學分析這類問題在史學和社會學界仍處於討論之中。這些不確定性都影響了這個問題的研究價值。學界願意趟這攤渾水的一般是具有一定地位的學者,不是為了科普,就是希望推動跨學科的比較研究,例如討論世界範圍內帝國得以維繫都有哪些共同的原因。我只轉發其中的一個答案,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現任國際拜占庭學會(AIEB)主席John Haldon教授早年的研究方向是拜占庭制度史、軍事史,後來延伸至社會文化史、環境史。他在2016年出版的專著The Empire That Would Not Die: The Paradox of Eastern Roman Survival, 640-740討論的就是題主的這個問題,不過集中考察的是阿拉伯人擴張時期。後來在2017年3月份伯明翰大學的英國拜占庭研究促進會(SPBS)春季研討會上又做了題為A "global" empire: The structures of East Roman longevity的報告,大體基於16年的專著,但是沒有限定時期,可以用來回答題主的問題。以下是依據報告內容結合專著(我只瀏覽了引言和結論部分)總結出來的,很可能會有遺漏和不準確的地方。
首先是題主問題相關的幾個概念:
「帝國」
在拜占庭廷時期並沒有我們現今所認為的帝國的概念,而是使用諸如Βασιλε?α,πολιτε?α,α?τοκρατορ?α等詞。所以Haldon教授對帝國的定義僅是象徵意義的,即一個文化群體對附屬群體的統治;而這些附屬群體,至少在征服和同化的語境下,一般來自不同的民族、宗教、語言和文化背景。依據這一定義,他認為拜占庭是帝國。需要注意的是,也有學者反對用帝國來描述七世紀之後的東羅馬政體,認為此時文化和語言都已經具備了高度的同質性(Kaldellis 2012, 2009)同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國家特徵在某種程度上更像城邦而非帝國(Magdalino 2007)。
「存在1000年之久」
Haldon教授認同拜占庭帝國"存在1000年之久"的論斷,他對此的定義是在這段時期內帝國統治者不間斷地繼承,制度和社會文化保有延續性,同時領土範圍也具備連貫性。具體時間上,他表述比較模糊,但是他引用了Cyril Mango(2002)的觀點,也就是說根據對1204年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所帶來影響的不同理解,可以認為拜占庭帝國延續了九個世紀或是十一個世紀。
「衰亡」(failure/collapse)
談存在就必須要理解什麼是衰亡。Haldon教授認為現今學界所談論的國家或社會的衰亡更多的是指它們轉型的過程(關於這個概念的理解可以參考李隆國對羅馬帝國衰亡/轉型討論的梳理,《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晚期羅馬史範式的轉變》)。用「衰亡」來表述通常僅是為了便於描述和分析。
國家為什麼會衰亡?幾個理論來源(無關緊要,可跳過)
Haldon教授對衰亡原因的理解受以下幾個理論的啟發:
1. 根據政治學的觀點,衰亡是社會/經濟/政治系統「故障」(malfunction)的結果。它可能是系統逐漸複雜化增加了失衡的可能性:一旦其中一環斷裂就會造成整個系統奔潰的連鎖反應,例如商貿和國際政治體系。Haldon教授認為這一解釋可以借鑒但也存在不合理之處:複雜化也可能意味著更強的靈活性和韌性(resilience)。
2. 複雜性理論(complexity theory),就歷史研究而言,這一理論強調因果關係是複雜而有很大隨機性的,一個原因並不一定會導向一個特定的結果。Haldon教授借用這個理論是為了強調對因果聯繫的解讀需要置於相應的社會文化和物質環境下。例如,拜占庭帝國政府在大量給予地方精英免稅特權及豐厚的薪資時,並不一定會因為增加了財政負擔而加速其崩潰,相反,通過這一方式,它拉攏了潛在的地方分裂勢力,保證了他們的忠誠,對於維繫帝國可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 史前史和史前考古學研究中的韌性理論(resilience theory)。Haldon教授借用這個理論是為了說明拜占庭帝國在危機中維持生存的關鍵應是其韌性和適應能力。通過解讀這種韌性和適應能力如何在拜占庭國家和社會中得以實現,才能理解拜占庭帝國存在千年之久的原因。
4. 現有國家衰亡解釋模型之間的共性因素,例如越發冗雜的管理和功能性需求、人口變化、分裂割據勢力對資源的爭奪、戰爭的影響等等。但這些因素對特定國家或社會所帶來實際影響的大小,與他們的靈活性或韌性直接相關,需要具體分析。
以下是Haldon教授對「拜占庭帝國存在1000年之久」的解釋(只是結論,具體例證大家可以結合專著進行理解):
- 政治和文化觀念的長期團結。 具體來說,通過末世論(eschatology)來理解帝國及其統治者(即皇帝是上帝的代理人,他最終會戰勝所有敵人,建立東正教的世界統治,進而迎來基督再臨、時間的終結和末日審判)與東正教會的神學理念相吻合。由此激發的神聖皇權(皇帝是絕對的首腦而非大教長)、神聖帝國的意識形態以及作為東正教徒、「羅馬人」的身份認同,通過世俗和教會法、宮廷禮儀儀式、教會網路等具體方式深入到拜占庭社會各階層之中,極大地消解了後者對帝國系統、軍隊、教會組織的敵意。
- 帝國的精英階層(elites,此處指所有在首都和省區擁有政府或教會職位的人;相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他們是帝國得以維持的關鍵),尤其是其中領導軍隊、供給中央財政的精英,將帝國的利益視為自身的利益,即便二者在具體層面存在矛盾和衝突。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精英階層和帝國是既得利益的共同體:他們保持對帝國的忠誠,而國家給予他們頭銜、特權和薪資來維持這種忠誠。另一方面,帝國在政治和文化觀念上的團結(見1),尤其是對神聖皇權、神聖帝國意識形態的認同,激發了精英階層的作為帝國公職人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 帝國的地理和地緣政治格局使其能夠對省區及人口實施相對有效的強制性措施,維持統治。
- 拜占庭的國家和教會管理體系龐大而深入,在應對危機時具備卓越的穩定性,其中任一環節的斷裂都難以對整體的運作造成致命打擊。即便在遭遇政權更替時,首都和地方的官僚系統仍能夠為繼任的統治者提供充足的資源來維繫帝國的運作,有效緩衝危機帶來的影響。
此外,Haldon教授還提及了君士坦丁堡卓越的防禦能力、歷史人物的遠見和才能等因素,但大多僅是為了通過對比來強調以上四點的重要性,並未將它們列入他的答案之中。
僅針對640-740這一時間段,他還在專著里提及了以下幾點因素:
- 自然災害、氣候轉冷、瘟疫等環境因素。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帝國部分地區,如安納托利亞,的經濟模式發生轉變:七世紀早期大規模、「國際化」的商貿體系逐漸被高度地方化的商貿體系所取代。這種地方化、帶有自給特徵但卻內部相互連接重合的商貿網路在面對危機時相比此前具備更大的靈活性和韌性。
- 在外地入侵時,安納托利亞的地理環境使得對戰略要地的永久性佔領十分困難,便利了拜占庭帝國的反擊。
- 在涉及人員、補給這類關鍵性軍事資源的分配和調撥方面,帝國擁有有效而靈活的機制。例如,現存這一時期κομμερκι?ριοι的印章表明,帝國政府有能力對緊急情況作出快速反應:κομμερκι?ριοι很可能是負責在有需求的情況下為首都或軍隊提供穀物或軍事裝備的官員,並且他們擁有相應的倉庫和基礎設施網路為其工作提供支持。
當然,從Haldon教授以往的研究重點能看出來,他在很大程度上只限於從他所熟悉的方面入手尋找原因。所有這一問題的答案仍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英格蘭王國(及後續聯合王國)從埃塞爾斯坦起算至今1089年,從諾曼征服起算至今950年;
法蘭西王國墨洛溫不算了,禿頭查理起算至路易十六掉腦袋949年,從卡佩家族上位起算805年;首先要指出一點:在近現代以前,不管是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還是西方文化圈歷史傳統中「國家」的概念、組織形式和政治意義本來就是不完全對等的 ;我們熟悉的東亞歷史圖景下的「朝代/國號」既不能簡單跟歐洲史學慣用的「王朝」等價,也不好類比其「國家」。再加上東亞帝國系統比較特殊的發展歷程,容易讓我們對政權延續時間產生一些錯位的疑惑。然後回到問題。。這個問題問得很模糊,但大致可以拆解為以下一系列內容:
1.1 為什麼西方沒有比羅馬更早的,或是大致同期的古典國家留存到近現代?
地中海地區的古典國家大多在羅馬擴張的過程中被吞併消化了;而中西亞地區首先在稍早的時候經過了亞歷山大征服的清洗,而躲過的或隨後與羅馬大致同期形成的諸政權又都沒活過7世紀後的伊斯蘭征服,事實上在當時西方視角「已知世界」中碩果僅存的其他獨立有記錄古代政權恐怕也只有一向缺少存在感的阿克蘇姆王國了。2.1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三世紀危機?
2.1.1 為什麼羅馬西部政權最終解體而東部沒有?這一組問題的核心內容在為何羅馬帝國後期治權被迫一分為二? - lzhalzx 的回答中已經有了很好的介紹,我不再過多贅述。簡單來講三世紀危機可粗略視為(出於各種原因)元首體制下依賴軍隊確立統治,依賴統治保障利益,依賴利益拉攏軍隊的「公平循環」難以維繫,不斷發生軍事勢力謀求以暴力或陰謀扶植己方代理人上位事件,以至於內戰形成慣例的過程。結束這一混亂時期的核心因素也來自元首制後期自身的一系列演化。行省開始被拆分,官僚序列擴張並滲入原先由城邦、王國自行管理的地方基層,元首本人的控制的軍隊和各地軍官轄下駐軍的定位分化。。。到戴克里先再一次贏得內戰掌控全國時,他掌握著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比此前大多數短命元首擁有更好的財政情況,同時可能也比此前任何一位元首都能更加有效,詳細而深入地管(插)理(手)治下地方的事務(也因此有了設立多個中央政府分管各個大地區的需求)。從戴克里先都君士坦丁一世的過程是一系列制度探索(以及時不時繼續內戰)的過程,涉及一系列或成功或失敗的改革,完成了羅馬向一個行政司法系統相對完善,軍政分離的(多元)君主國的轉變。狄奧多西一世再次改革(此前尤里安開倒車)後,東部政府確立了單一中央政府,軍隊受文官節制,文官政府與教會(民意代表)協同管理地方民政事務的體制;東部地區隨後進入了一個長期的上升通道,恢復了穩定和繁榮。西部政府的崩塌傳統上一般歸咎於西部相對薄弱的經濟基礎,財政困難(從現有資料來看,四到五世紀中期似乎也並不是很困難。。。)與蠻族活動的衝擊;現代的理論中也提到了尤里安破壞君士坦丁體系以及狄奧多西體系未在西部推廣造成的「三世紀危機事實上在西部延續」的現象;此外還有西部四大地理板塊缺少天然地緣中心的指摘。。。總之關於西部解體的原因有多種多樣的觀點和討論,其解體過程基本可以大致描述為:在內戰與動蕩中西部的土地和人口(不管組成形式是城鎮還是莊園)不斷選擇依附於地方上的實權軍事力量(不管是官軍,「蠻族」官軍,「蠻族」外籍軍團還是正兒八經的蠻族),導致西部中央政府實際有效轄地(那些土皇帝名義上還是「皇帝」的官員)不斷萎縮,皇帝漸漸蛻變為政令不出家門的光桿司令乃至傀儡,最終默默消失在人們的視線和記憶里。2.2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查士丁尼瘟疫?
「大瘟疫」,以及其後間歇性複發的瘟疫事件直接奪去了全羅馬約1/4~1/3人口的生命;而大量人口死亡的後續效應除了社會性的精神創傷外還有長期的生產活動停擺,引發了物資緊缺,饑荒,行政管理缺位等一系列嚴峻的亂象;而到此時羅馬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已跳水為瘟疫前的1/3。本已進入收尾階段的義大利戰事(第二次哥特戰爭)因此陷入僵局,又拖了整整十年;此外羅馬-波斯戰爭(54 BC – 629 AD)的日常劇也恰逢一幕武戲(拉齊卡戰爭),這些軍事壓力讓帝國財政和人力雪上加霜。
至於為何羅馬挺過來了,主要還是歸因於自古以來,特別是4世紀末以來帝國積攢下的好底子,作為當時已知世界裡唯一的超級大國(一超一強一地草頭王的格局),此時的帝國家大業大,國力全面領先,內部地雷尚小,硬扛下了所有的損失;並在十年的堅持中以相對體面的姿態結束了各條前線的戰火,經過了二十年的對內救火對外收縮才基本穩住了局面,從持續了一百多年的黃金時代過渡進了略顯慘淡的「新常態」(另一方面似乎是敘利亞小亞等幾個地區恢復較快,起到了不小的支持作用);最後還要考慮到帝國的敵人本身也多在這場瘟疫中或多或少承受了損失,讓可能的外部環境相對平穩了不少。這一切才使得查士丁尼在他臨終前大致為自己擦好了屁股,其繼承人雖然對面對的危機四伏+縮緊褲帶的狀況大加抱怨,但好歹接手的是個已經恢復運作(當然之後很快義大利等外圍地區就頂不住了)的政權。
2.3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與薩珊的戰爭與後續的伊斯蘭征服?
2.3.1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四大哈里發時期的爆炸式擴張? 2.3.2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倭馬亞時期的多次決戰式進攻?2.4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破壞聖像運動?2.4.1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第一保加利亞帝國的擴張?2.4.2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阿拔斯時期的邊境衝突?2.4.3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查理曼帝國的敵視?2.5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十一世紀中期的動亂?2.5.1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塞爾柱擴張?
2.6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十二世紀末期的動亂? 2.6.1 為什麼羅馬活過了第四次十字軍?2.7 為什麼羅馬在兩約翰內戰後還能存續了100年?
我也覺得不可思議。。大概是走狗屎運吧。 2.7.1 為什麼羅馬活不過1453年的圍城? 這難道是個問題么?其中每一組都可以是一個龐大的議題,希望題主可以查閱資料自行學習思考下。。或者哪天有心情了再慢慢補上。。
老實人
1,地緣,歐亞十字路口,天生貿易加成。
2,君士坦丁堡的地形,這在拜占庭失去埃及,敘利亞等農業區,並被擠壓成一個城邦國家時起了重要作用。
3,強敵環飼,永遠在打仗,沒啥腐敗的機會,軍區制很靠譜。
福利1,拜占庭帝國很久,王朝一堆,所以也不算太奇葩。
福利2,小亞細亞是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地方,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長期佔據,來就永久地陷在這裡直到完蛋,曰赫梯,曰拜占庭,曰奧斯曼,你們的命運已經註定了,那不知從何而來的野蠻人,終有一天會剝奪帝國的一切榮耀。。。867年拜占庭權臣巴西爾篡位,建立馬其頓王朝,1057年伊薩克科穆寧起兵自立為皇,取代米哈伊爾皇帝,建立科穆寧王朝。
像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十一次,拜占庭前後更替了十二個王朝,為什麼拜占庭能存在一千年?因為中國已經存在三千年了。要看怎麼說了,如果把馬其頓王朝、科穆寧王朝、尼西亞王朝都算作一個連續統一的拜占庭帝國,那拜占庭當然是千年帝國了。
但如果這麼算,那顯然篡奪漢室的曹魏也算是中華帝國,篡奪曹魏的司馬也算是中華帝國,篡奪司馬的劉裕正統性不會比馬夫巴希爾或者阿萊克修斯大帝更差。拜占庭帝國歷史的起點說法眾多,若以330年君士坦丁建成新都來算,直到君士坦丁堡被攻破的1453年,拜占庭帝國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
4世紀到10世紀,拜占庭帝國經歷了不連續的繁榮的過程,從11世紀開始衰落。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從此拜占庭帝國再也沒能回過氣來,最後滅亡。要說有原因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軍區制了。
軍區制改革是在7世紀的希拉克略統治時期實行的。開始在小亞細亞實行,後來普及到歐洲部分。特徵之一就是軍政權力合一,由總督控制;部隊按照等級層層劃分(就和現代的師、團類似),然後根據軍銜等級劃分份地。這是一種世襲的軍人領地制。這使得在對外戰爭中可以有效集合兵力、迅速集合兵力,在和游牧民族、阿拉伯人的戰鬥中,軍區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後的它的衰落也是伴隨著軍區制的衰落而來的,不過拜占庭的衰落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然後是地理位置。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扼博斯普魯斯海峽,向北可以通向黑海周圍的產糧區,向南可以度過馬爾馬拉海到愛琴海。然後東邊的小亞細亞又是地形崎嶇複雜的地形,軍事行軍沒有如此容易。這個位置也容易作為商品貿易的集散地。軍事上,它常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能夠出入地中海的各個港口。而且還有秘密武器希臘火。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影響力也不容小覷,東正教至今還在東歐的很多地方勢力很強。然後君士坦丁堡實在是很堅固很難打下來……
1.狄奧多拉牆和金角灣保證了君士坦丁堡在火炮出現前永不淪陷。2.博斯普魯斯海峽既可阻退從安塔托利亞殺來的賽爾柱與奧斯曼,也可收取威尼斯和熱那亞商船通行此地的保護費。3.希臘火和聖甲騎兵是兩樣在當時很強大的武器,如果帝國養得起。4.富饒的希臘始終忠於帝國,保證了其基本盤。5.運氣。
請看網易公開課耶魯大學The early Middle Ages by Prof. Paul Freeman,絕對權威牛逼的解答,絕對沒有之一!
簡單點說,首先給「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自稱羅馬帝國,而沒有自稱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找一個類比概念,也就是中國古代的「天下」。首先,你覺得羅馬帝國存在時間長是因為你是拿中國的朝代(如漢朝)來和西方的羅馬帝國來對比的,這兩個其實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羅馬帝國在西方代表正統,只有羅馬的統治者可以稱為「皇帝」,有實力的君主要成為皇帝,在名義上需要認同羅馬帝國傳承,同時由教皇(宗教層面權威)加冕。而中國古代君主要成為皇帝,在名義上要認同天下的傳承,成為天子,獲得傳國玉璽才能加冕稱帝(雖然玉璽傳來傳去真假難辨了)。如果認同了上面的說法,其實和羅馬帝國相對應的古代中國的帝國概念應該是傳國玉璽出現到清朝結束,從這個層面來講羅馬帝國相對於古代中國的帝國來說時間也不算太長,羅馬帝國中間經歷的朝代更替比中國更頻繁。
補充兩點,東羅馬地處歐亞咽喉,完全以商業立國,繁榮的商業創造出的是大量的財富和穩定的社會,龐大的中產階級源源不斷地為帝國提供著各方面的人才與穩定的稅收。而西羅馬依然是一個農業社會,君士坦丁遷都的時候抽掉了大量的精英階層,導致西羅馬的統治基礎被抽空,再加上西羅馬的屬地多為蠻荒 ,東羅馬多為膏腴,可以說兩個羅馬的實力已經是天壤之別。2.軍制的改變,東羅馬在和東方游牧民族的交戰中逐漸放棄了以步兵為主的軍事體制,反而發展了強大的騎兵部隊,由於馬鐙的出現騎兵的戰鬥力成倍增長,這在哥特人的亞德里亞堡勝利中充分展現。
這個命題可以讓500個博士生寫出畢業論文。
如果題主想要簡單的答案,就是周圍的國家誰都沒有能力一口氣吃掉這個胖子,吃了也不好消化。曠日持久的十字軍運動在對拜占庭造成打擊的同時,也在客觀上遏制了伊斯蘭世界的力量,這為拜占庭帝國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在奧斯曼崛起前,拜占庭可以說幾乎沒有遇到國力足以滅亡它的對手。
不得不說的還有軍事上,即便是1453年的圍城戰中,拜占庭人的海軍(以及熱那亞,威尼斯船隊)依然沒有讓土耳其海軍佔到便宜,這一方面是因為基督徒高超的航海技巧,一方面也源於海戰利器「希臘火」。拜占庭人承襲羅馬軍制與歐洲技術,合理的軍事制度(比如軍區制)與武器裝備上的科技代差足以他們壓制周邊國家的軍隊(但這一優勢在後期已不明顯,土耳其有了烏爾班大炮)
經濟上,正如其他答主提到的,拜占庭地處歐亞要衝,連接了黑海與地中海世界,海上與陸上貿易雙線繁榮,伯羅奔尼撒半島物產豐饒,為帝國提供了充足的收益
背靠基督教世界。儘管十字軍火燒君士坦丁堡,但總的來說,在對抗共同的敵人時,西歐國家與教廷還是能力所能及地為拜占庭提供幫助。
對於國境內優勢地理條件的合理利用,比如在科林斯地峽建設漫長的防禦工事,以及用鐵鎖封鎖金角灣,這些舉措都有效的阻止過敵人的縱深侵略(但最終這些工事還是被土耳其軍隊一一搗毀)
拜占庭的優勢在總體上來源於農業國家對游牧政權的優勢,用科技與制度的合理運用來壓制對手,但當奧斯曼這個巨大的戰爭機器崛起後,它的優勢便不再明顯了
目前想到這些,見識淺陋,歡迎補充補充一點:拜占庭帝國,前後變化是很大的,有過很多次大的變革。剛開始的奴隸制到後來的封建制,裡面的東西很多,軍區制就是其中的一項。像上面說的地理位置,宗教,貿易,等等原因,都是很重要的。
因為你把王朝也算進去了,要是我們也算進去那我中華帝國還延續了兩千年呢
十字軍被地獄魔鬼驅使的自私和賊毒是拜占庭消亡的主要原因,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主教信仰到底都是些什麼東西
拜占庭帝國只是對一個地區幾個連續朝代的統稱,就好像中國的歷史包括了有明確文字記錄的商朝到現在,它們的共通點是連續一段很長時間內保留著當地的文化風俗等,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只是指因為外來文化的入侵而導致的文化融合而當地文化不再佔主導而已,當然,拜占庭長久的原因還和它文化(政教合一),政體制度包括軍區制,經濟發展水平(商業發展好),地理位置(進可攻退可守,很難被完全滅亡)等有關…
貨幣保持不貶值也是很重要的一條
成也軍區制,敗也軍區制。希拉克略時期建立軍區制增強了拜占庭帝國對遼闊疆域的控制,也能夠在面臨哥特人,阿拉伯人,奧斯曼人的侵略時迅速調遣精銳兵團與之作戰。我們縱觀拜占庭歷史,外患一直困擾著這個大帝國。隨著帝國後期亞美尼亞等大區的解體,小小亞細亞諸國對帝國的亞洲領土不斷蠶食鯨吞,以致後期統一的奧斯曼帝國將拜占庭帝國大部分領土吞併。綜上軍區制的衰落不僅使帝國中央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也喪失了與歐亞各國抗衡的資本。
繁榮的貿易,優越的地理位置,強大的軍隊,嚴格控制教會勢力。
推薦閱讀:
※為何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卻未能成為海上霸權?
※《耶路撒冷遠征記》是一本怎樣的書?
※遊戲《歐陸風雲 4》中的「自建附庸國」選項,在真實歷史上有案例嗎?
※為什麼啟蒙時代的歐洲男性貴族要戴假髮?
※古典時期,波斯與希臘羅馬的差距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