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專業角度看待美國民謠《500 Miles》這首歌曲?

維基百科:500 Miles

就是最近的電影《醉鄉民謠》內的原聲歌曲:醉鄉民謠 (豆瓣)

希望能答者能夠從作詞/作曲的角度進行分析(如果可能,希望對比一下華語民謠),謝謝。

曲譜:

該曲譜開始是G-A-B,當前能夠聽到的大部分版本貌似都是D-G-B開始唱,而G-A-B作為前奏。(樂理知識淺薄,不知到這樣講對不對。如果有,還請答者幫忙改正,謝謝)

試聽地址:Five Hundred Miles 歌曲

歌詞: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have gone

You will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Lord, I"m one, Lord, I"m two, Lord, I"m three

Lord, I"m four,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from my home

Five hundred miles, five hundred miles, five hundred miles

five hundred miles

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 from my home

Not a shirt on my back, not a penny to my name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 way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this away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way

If you miss the train I"m on

You will know that I have gone

You will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a hundred miles

You can hear the whistle blow a hundred miles


渾然天成 大道至簡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故鄉,每個心中也住著衣錦還鄉的渴望。只是,現實里不只有美好,還有很多不能承受其重的卑微和悲涼。在人群里呆久了,會發現,陽光之下,或多或少人們都在表演;陰影之中,不為人所見之處才是真實。有辛酸,有溫暖也有醜陋。


在外面讀書近八年,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這樣不經意間變老,這次過年回家突然發現爺爺已經嚴重耳背,有時候分辨不清我,爸爸還有小叔的名字。感謝爺爺奶奶還健在人世,每次我從西南的一個山村踏上北京的漫漫求學路,我都忘不了奶奶送別的眼神,而我還有五年才能畢業,此刻在火車上只有淚水陪伴…


醉鄉民謠是一部平淡的香茗,一旦你反覆品嘗,無意間竟能恍惚間嘗到真實到不真實的辛酸。著實,若你以看客的身份來觀賞,一個街頭民謠歌手,生活貧困,如此而已。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無法用語言來描繪的,恕我言辭不佳,無法直抒胸臆。也許這就是電影存在音樂存在的必要吧,言語無法描繪一切,也無法像音樂和電影那般如此真實的轉達情感,Llewyn Davis,一個美國現代民謠的運動的獻身者,黎明前的彩虹,完全無法被世人所知。

P.S. 真心感覺500 miles稱的上是民謠中百聽不厭的佳作,重複的旋律,卻如一把神奇的刀子,刀刀扣人心弦,然而卻又會割開你的社會化的虛假面罩,使你內心中最深處的痛楚暴露出來,流出來的卻是無從尋找歸處的血和汗的結晶


謝邀!作詞方面不太懂,只能談談作曲方面。

歌曲為樂段結構,第一句在調式上主音上半終止,第二句在主音上終止收束。

歌曲旋律採用自然大調性的五聲音階,淳樸,口語化風格,進行以音階級進為主,沒有大跳音程,使用的最大的音程為大三度,整體音域控制在六度以內,雖然較平淡,但也可以看作作品的特色。

旋律以下行為主,中間有六級的落音,構成黯淡的色彩與傷感的情緒特徵。

第二句開始在節奏上稍有變化,形成一點緊張度。

節奏以均分節奏為主,弱拍有附點節奏增加了一點動力與連貫。作品整體節奏十分單純。

從曲式結構,主題布局,音高運動,音程使用,調式,節奏等角度看作品都十分簡單單純。

簡單的音樂需要配合歌詞的多次反覆,為了避免

單調,演唱者反覆時候都會做一點微調,像題主說的音的變化就屬微調(術語叫變奏),不影響音樂本質,也能體現民歌流傳中的變異性。

從專業音樂角度看這個旋律就像一杯白水,乏善可陳,它的內涵需要聽者補充,但流行樂不講究技巧複雜,更多應該從文化上分析。當然它也可以是見水不是水後的見水還是水。

這首歌很像中國民歌中的《小白菜》,《孟姜女》之類的結構方式,但藝術性與內涵的豐厚上顯然不如地道的中國民歌。

商業化的流行樂中羅大佑的《鄉愁四韻》應該完勝《五百里》。


回不去的村,進不了的城,剩下的就是five hundred miles 了。

城市化是中國乃至世界現代化過程的必然。絕大多數國家沒有農村和城市戶口之分,公民遷徙也相對容易,但是,中國農村人在變成城裡人的過程需要付出的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在城市集中,房子在婚戀市場中的關鍵作用都是制約在城市打拚農村人的因素。這將成為一個大的社會問題。


這首民謠歌曲Hedy West寫於1961年,至今已經五十餘年了,依然傳唱不絕。

這首歌是迄今為止唯一戳到我淚點的民謠歌曲。

歌曲前半段似乎在述說一個在外漂泊打拚的年輕人向親人訴說著不舍與留戀,後半段訴說了在外奔波的辛酸和無奈,衣衫襤褸,一文不名,這樣怎麼回家啊,怎麼去面對那些關心自己的親人啊。結尾重歌復唱,表明,雖然生活不盡如人意,可是還要踏上遠行的列車,為了夢想打拚。

這不就是大多數年輕人面對的現實嗎?音樂這東西,動人心神可以共鳴,便是好的。

感謝Hedy West女士,奉獻給世間如此動聽的歌曲。


對於一個文盲來講,這首歌除了「叩擊心靈」之外我再找不出更好的形容詞了。

夢裡花落知多少,此心安處是吾鄉。可是花為誰落,心為誰安,才是最該心動的問題吧。

你,有沒有過,離開一個人的經歷呢?

很多時候,我們傾心於一句「鳥兒飛不過大海,是因為海的那邊少了等待」。

那,你又有沒有試過,明明知道此岸有人等你,還是要執意飛向彼岸的經歷呢?

我覺得歌者正在經歷著這些。

明天清晨破曉之際,

我已經離開了這裡。

是一英里還是一百英里,

我都那麼的思念你。

但我卻說不出那些情意綿綿的話語。

你可曾記起,

我達達的馬蹄;

你可曾忘記,

我衣衫的襤褸。

但我卻分分秒秒都在回憶,

家鄉在那一刻才顯得那樣無與倫比。

可我也知道,

我不能回去,

我不讓自己回去。

就讓我的琴聲將我代替,

讓我的呢喃憑音傳語。

但我卻說不出那些情意綿綿的話語。

我心心念念的彈著琴,

夕陽淅淅瀝瀝的下著雨,

我坐在那裡支支吾吾的數著,

一英里,

一英里,

一英里。


我老公最愛的一首歌,我問他為什麼如此喜歡,他卻把家比喻成了愛人,你們體會體會。


人之旅途,無非征途,或歸途

征途往往懷著疑問離開,讓人憧憬,故人人征途都相似

歸途大都帶著答案回來,讓人雜味,故人人歸途皆不同

而歸途,有人衣錦還鄉容光煥發,也有人衣衫襤褸風塵僕僕

這首歌描寫的,大概是一個失意者的歸途之態吧

——有過征途,方知歸途的沉重

——有過歸途,才知念想的深沉


這首歌絕對百聽不厭!


侯衛東官場筆記里提到了多次


《Five Hundred Miles》

《500英里》

這首歌時常令我流淚。

夢裡花落知多少,此心安處是吾鄉。

吾鄉在何方,已是回不去的遠方。

每當微風拂過,我又想起你,

親愛的媽媽,

我想把這首《故鄉的原風景》送給你,

我很想你。


最開始聽這首歌的時候只是覺得很好聽,是我喜歡的類型的音樂,後來刷了一遍《醉鄉民謠》,結合電影再去回味這首歌真的很有感覺。然而我自己生活中的體會卻沒有這麼刻骨銘心的記憶能夠體味這首歌,雖然在外地上了四年大學,但我一直都是沒心沒肺的樂天派,哈哈!


大家沒有感覺鄭鈞的《灰姑娘》和這首歌旋律很像嗎,鄭鈞是借鑒了,還是抄襲了,還是巧合了


感覺Five Hundred Miles 差不多可以跟Bressanone 媲美似的。太好聽了。


愛聽


我從不專業的角度,我第一次聽是因電影《醉鄉民謠》,我不知道好在哪裡,卻是觸動心靈,沉浸其中,所以我將手機鈴聲換成了此曲,


經典的民謠總能扣動你的心弦


作曲是不專業的,作詞是專業的(其實大部分流行樂都是贏在了作詞上)


haha ,經典


沒有countryroadtakemehome好聽


推薦閱讀:

聲音對耳朵的損害僅僅和分貝有關係嗎?
20世紀帶有實驗性的創作有哪些?比如偶然音樂、噪音音樂……
有哪些歌曲很火,但歌名不為人知?
你喜歡聽王若琳的歌嗎?為什麼喜歡她的歌?

TAG:音樂 | 民謠 | 樂理 | 作曲 | 歌曲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