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有錢一起賺」?背後是否存在商業原理?
01-07
類似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吃獨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等等。
兩個原因,一個是規模效應,另一個是供應鏈優化。
受邀回答。
- 有兩條街,一條街有10家飯店,另一條只有1家,那麼前者的人氣和生意都會很好,這就是「聚合效應」。
- 但是,互聯網上的網站是各個都是獨立的,不能用地理上的街道飯店來做範例。互聯網上的聚合效應,通俗的說是資源共享。
- 比如阿里戰略入股新浪,阿里垂涎的是新浪微博的人氣和導流效果,新浪則會從微博的淘寶細胞中汲取數據運維經驗,為未來的商業化做試水。
- 再比如,屬於競爭性質的蘋果和三星。之前蘋果iPhone、iPad對晶元的要求和需求量,只有三星能夠滿足,而恰恰三星在移動設備上和蘋果是殺紅眼的直接對手。但是,蘋果的這筆訂單對於三星來說是塊大肥肉,再財大氣粗的三星也很難無視這塊,因為三星不合作蘋果也會找別人,充其量是走個彎路,對蘋果的生產鏈有些影響而已。
「有錢一起賺」在商業里最常見的是把一定比例的利潤分配給合作夥伴或者下屬。
李嘉誠曾經說過,把3成的利潤分給合作夥伴,以後做生意會更容易。
世界上第一個對沖基金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瓊斯也固定把每年利潤的20%作為獎金髮給職員。這背後的原因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概括起來就是一種行為應該用一種類似的行為來回報。
商業社會裡很少有人會冒著違背互惠原理的風險做事。當甲把合作所得的利潤分享給乙後,乙就很難再拒絕類似的合作。甚至在得到相關的商業機會時,也會優先與甲分享。題主提到的「不吃獨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都受到互惠原理的影響。
目前看來,無論在哪個國家,互惠原理在社會關係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裡講一個互惠原理的經典案例。在一次實驗中,工作人員假裝出去買水喝。回來之後帶來了兩瓶可樂,工作人員和實驗者一人一瓶。在這種情況下接受一瓶可樂是很自然的,幾乎沒有任何人在這個環節拒絕這瓶可樂。偽裝實驗結束後,真正的實驗開始了。工作人員向實驗者推銷2毛5一張的彩票。
結果發現,獲得免費可樂的實驗組裡,平均每人買了7張。而對照組裡(工作人員沒有出去買可樂),平均每人只買了2張。實驗發生在1961年,那時候的可樂1毛錢一瓶。
這就是互惠原理的力量。互惠原理還可以在更為隱秘的地方發揮作用。再來看看「拒絕—退讓」策略。甲先提出一個大要求,在乙難以接受時,甲再把大要求變成小要求。這時候乙就很難拒絕了。因為互惠原理,人們傾向於以讓步回報讓步。當甲做出了那麼大的讓步,乙是很難一點讓步都不做出的。
參考了《影響力》一書。1資源互補2信息共享
3風險均攤
4不同入資結構:資金,土地,智力,經驗等5也許就是客套下,沒啥別的意思,說這話的人實在找不到能賺錢的項目了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推薦閱讀:
※我準備去賣燒雞,大概一隻能掙四塊,賣十三塊錢一隻。請問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父母開的小吃店今年不景氣,怎麼辦?
※除了賣身還有哪些一本萬利跟無本萬利的事?
※怎樣到東南亞或者印度設廠?
※借殼上市對殼公司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