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推薦美國留學選商科?


那天我在career
fair上瞎轉悠,被一個妥實的黑人大叔搭訕,問我要不要去參軍。黑人大叔熱情地操著一口令人放鬆的黑人口音跟我介紹參軍的好處,我卻沒有認真聽。我在默
默地打量他,他長得憨憨的,眼睛耷拉著、微笑又略帶靦腆地看著我。他打扮得乾乾淨淨,穿一身帥氣的白色軍服。我看著他厚厚的嘴唇和硬直黑亮的鬍鬚,突然覺
得變成美國大兵也挺好的,天天和這些帥氣的漢子一起出汗,說不定還能撿個肥皂什麼的。。。。對了,還能辦綠卡。

我走到一家IT
consulting公司的攤子。了解到公司總部設在北京,分部已經開到西雅圖了。我說我是學會計的,負責人似乎興趣減去大半,但似乎隱藏得很好,還是保
持著微笑和熱情。突然拿出一張課表,操著最容易聽懂的中式英語說,:」 No problem, we provide training. As
long as you are willing to learn…..」

突然覺得自己不學編程簡直就是另類。在美國混,如果不編程怎樣才能養活自己?性別男,長相丑,真心提問。連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招的IT人員都比審計人員多了。。。


初中的時候覺得自己冰雪聰明,物理的邏輯理解起來輕鬆,記英語單詞更是過目不忘,見人說話也滔滔不絕。後來上了高中,高考,上大學,漂洋過海,總能見到比
我更牛逼的人。時光荏苒,如今發覺自己已經泯然眾人矣。我不會寫代碼,而且在白人看來幾乎不會說英語。In addition,
我還發覺自己情商也不高。而且突然意識到,在社會上混,智商和情商比起來,實在弱爆了。

那天玩了鬥地主,朋友可能醋喝得有點多(沒錯,喝得是鎮江香醋),不經意間問我,:「你又不打遊戲,也沒談戀愛,更沒去哪旅遊,你這些年都幹嘛了?」

我突然愣神了一下,仔細追索那些充滿成就感的瞬間,無奈那些時光都已遠去,主觀感受也不好被人理解,索性說出resume上一行字,: 「我本科的時候是商學院top 10% academic standing….」

哎,多麼的諷刺。 幾年前我就寫東西說商學院水,學那些理論不如去實踐。我現在站在這裡,unemployed, 站在商學院教育的末尾,竟然很自戀地感受到了傳說中的懷才不遇。

當年我在一個班的當地人面前,用磕磕絆絆的英語,結合自己從書本里獲得的小知識點,大侃特侃Apple Inc (蘋果公司)的competitive advantage。現在想起那樣的情景,演講的我需要多厚的臉皮。而那些白人對我的理論點頭支持,又需要多大的胸懷。


群沒怎麼商業實踐過的本科生,又能在多大程度參透商業本質。當年波特寫了Porter』s five
forces(波特五力模型),成為了商學院的必修知識點。而波特自己的諮詢公司卻因經營慘淡被德勤收購。商業實踐者說,波特五力模型只能用來解釋過去,
而無法預測未來。

我喜歡讀Taleb(勒布塔)的書,無論是&
(《黑天鵝》)還是&(《反脆弱》)。畢竟是暢銷書,讀起來就是過癮。真的,借用周國平自傳里的表達:如果說讀《國
富論》這樣的經典名著像撒尿,讀Taleb的書就像是在射精。

Taleb認為世界的運行是非線性的(除了純物理學),但是往往那些課本理論
或者我們的思想卻總是在試圖建立邏輯清晰的線性模型,忽略細微差別,簡化信息。但是真相很多時候就是在細節裡面體現。他認為我們的世界中深藏著秘密,只有
實踐可以發現它們,而意見或分析是無法全面捕捉這些秘密的。

他特別反感的人就是那些指手畫腳卻不承擔個人風險的人,包括經濟學家和商學院教授。

突然想起,我十分欣賞的一個女生終於去了多倫多。她的CBC男朋友在德勤做strategy consulting.


意輕視知識。塔勒布再怎麼反對數量金融模型,他自己也是個數量金融大師,通曉概率數學。同理,我要是想對去多倫多的姑娘說,strategy
consulting不靠譜,那我自己至少也得是個了解戰略諮詢實務的business
owner,有證據告訴她老闆雇那些consultants就是多了解點行業信息,反正也不花幾個錢。

看到周邊各種人生轉折點的發生,我卻比麻木更麻木。我甚至已經失去了被激勵被感動的屬性了。


知以前熟悉的本科同學上了常春藤等世界名校,起初還羨慕嫉妒恨,後來便沒有了感覺;上Master的時候,和美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Associates
們做了幾個月同學,便覺得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不過如此;住的地方有兩個印度尼西亞小夥子,20歲出頭,一個拿到Amazon offer,
一個拿到Google offer.
小夥子告訴我Google的schedule早上10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我常常在凌晨1點還睡不著的時候能依稀聽到他們還在打DOTA看動漫的聲音。
我一直想說:」 you guys need to figure out a better way to spend your 100k.」

因為熟悉,便沒有了神秘感。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迷茫是才華配不上夢想,而無聊,則是對慾望的慾望。

我覺得把成功作為自己未來的底線,是非常累的。我喜歡Taleb的觀點,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理性的漫遊者,在旅途的每一步都根據變化修改日程安排,試著去抓住突然出現的機遇。而不去假定願景的完整性和精確性。要 擁抱隨機性,如此才能活在當下。

我本就不喜歡規劃好的人生。

剛來美國的時候,被叔叔阿姨」提醒」過:當年一起過來的男生,學技術的都留下了,學商科的回國了。

有數據估計,每1000個中國年輕人中,就會有1個人,正在美國讀書,或者說,所謂地讀書。在這個所謂的「the best poor man』s country",有得到有失去,但是這個話題展開就扯遠了。

有人說:漂洋過海的他們看上去進可攻退可守,實際上卻是拋棄了故鄉卻未必有遠方。

我只是隨便說說。


小A在回答很多問題的時候都強調,看待問題一定不要一刀切。推不推薦讀商科是要根據申請人自身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有的同學有條件,有興趣去讀,那就值得一讀,因為這類學生讀商科能夠「值回票價」。而另一部分學生,既不喜歡,讀出來也無法實現價值,那就不值得推薦。

另外,商科是個很籠統的概念,金融、市場營銷、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等,每個專業的錄取要求,學習內容,就業出路都不太一樣。值不值得讀,需要具體考量。

這幾年出國讀商科的學生確實蠻多的,很多人讀商科的原因大概也就是因為一個「商」字。這大概是看上去和錢最相關的。很多不怎麼深入了解的同學大概一下就想到了各種高大上的金融機構,華爾街、投行、諮詢等種種關鍵詞一閃而過。懷揣著夢想來到美國,畢業的時候發現壓根就不是那麼回事,就業真的是太特么難了。

拿MSF(金融碩士)來說,本身開設這個項目的學校就不多(top50大半都沒有純金融專業,像耶魯這種是把金融作為MBA下的一個方向;開設的大學中,一部分還要求工作經歷)。於是申請的時候幾乎就是一大堆人去擠少數院校的門檻,於是就有人抱怨,怎麼MSF也一年比一年難申了?好吧,難暫且不說,總會有人申得上。於是就讀吧,一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咱們要面臨就業了,怎麼著?留美國找工作?不好意思,你不是STEM,簽證上你撈不著好處。硬著頭皮找吧,你會發現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這種專業相對來說,更加要求的是soft skill,你美國就讀了一年左右,英語應付學業沒問題,但留在美國遠遠不夠。你壓根就無法去跟美國本土的學生競爭啊,何況人家都愁眉苦臉找不到工作呢。於是,大部分這個專業的學生最終都跟美國無緣,不得不另尋他路,只有極少數特別牛逼的人最終留在了美國。然而呢,這些實力與運氣兼具的同學在美國能發展到什麼程度?這也是個問題,美國並沒有那麼「包容」,亞裔在美國職場中總有一天會碰到天花板,可能你能到達中層這個水平,然後就在那定格了,然後就開始堅持不動搖的下半輩子。

不光是美國人有American Dream,很多中國的學生一樣有。但現在的美國實際上是一個各方面都已經很成熟的國家了,比起天才,他們更需要實用型的人才。於是你可以看到,CS是最容易留在美國的專業,美國勞工部提供的h1b簽證數據裡面,CS相關的職位佔了大半。這也是為什麼商科裡面會計反而是比金融就業更好,因為實用啊,需求在那。

但問題就在這,很多人選專業並非出於理性考慮,而是隨大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熱門的東西,總有一天市場會自動去平衡。供求關係一改變,很多人就只能為自己的盲從買單。在很多人都眼中,能掙錢的專業才是好的專業,不光是在留學這個問題上,整個國內的環境都是如此。大家做什麼選擇都要考慮一下錢,成功的定義基本上也就是和金錢掛鉤的。在這種環境下,人人都會趨向現實的一面,朝著有「錢」途方向前進。但真正掙到大錢的大佬們,往往並非商科出身,他們有的學的計算機,有的學的數學,有的學的物理,有的學的法律,有的學的建築。他們成功是因為綜合能力,而非某一方面。

怎麼說呢,太急功近利了,太想短時間獲得理想的回報了,很多留學生出國留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快速變現。抱著這種目的並非有錯,而是很多人,明明有著很強的能力,出眾的才能,擁有更好的選擇,卻偏偏投身商科這個並不合適的路線。小A有時候建議學生多多參考自己的興趣愛好,眼光放長遠一點,在一些同學眼裡,也成了忽悠——真是抱歉了。


其實這樣的觀點和建議的確很多,主要還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讀商科畢業的學生沒有很拿得出手的技術,因此造成就業率相比工科、理科等要低不少。另外,在國外能否留下來就業是取決於當地的稀缺人才的構成的,相對而言理工科類的人才是很多發達國家都稀缺的,這使得市場對這些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也較大。

那麼商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在美國到底如何呢?

我給出的答案是,「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就業率其實並不低。」可是實打實的數據顯示,除了英國這類的由於非常不鼓勵外來移民的國家之外,像美國這樣的國家的中國留學生最終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的比例不足10%,這樣的數據豈不是給我自己當頭一棒?對不起,請容許我給我的回答加一個限制條件來重新闡述一下我的觀點,對於排名較為靠前,比如美國大學綜合排名前50、前100、甚至沒有綜合排名只有地區排名的學校畢業生來說,在美國這樣的國家的「實際」就業率並不低。

首先,在美國,受到美國教育部認證以及中國教育部官方認證的正規大學有三四千所之多,排名較低學校的畢業生的就業率相對也較低,因此他們多少都為整體留學生的低就業率做出了負面的「貢獻」。而向我提問的家長們和學生們大多都是了解我們團隊歷年來都能夠幫助絕大多數學生申請到了美國前50的大學,因此對於這些很可能也能進入高排名院校留學的群體來說,這樣的所有美國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平均就業率沒有太大的意義和參考價值。

其次,雖然大多數排名靠前學校的中國學生畢業後在美國的就業率同樣不足15%,所以我這邊使用到了「實際就業率」這個詞。我國在統計國內應屆生就業率時有一個默認的前提假設,那就是國內的應屆生基本不存在去其它國家工作的選擇,而海外留學生除了可以選擇留在國外也同樣可以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因而許許多多的留學生會由於一些主觀上的原因放棄留在國外工作,比如,當你突然意識到,作為獨生子女能夠在家鄉工作能夠照顧到日漸年邁的父母與大家庭有更多的相處時間其實非常重要時,你會如何選擇?假設在選擇留在海外還是回國時職業發展是我們較為看重的因素,當你發現你渴望從事的行業和事業在天時地利人和、正處於高速發展的祖國更有機遇時,你會怎麼選擇?當你發現受制於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自己在異國他鄉能找到的工作和祖國給予的機會有天壤之別時,你會如何選擇?當許多學生在了解或略有體驗到在國外找到好工作的艱辛後會自我暗示自己其實還有退路,「實在不行」可以回國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大批學生便失去了拼盡最後一顆子彈努力努力留美找工作的毅力和勇氣。(關於留美和回國後找工作反差的例子:我的身邊現成的例子中有在美國只能找到中小銀行銷售類工作卻最終拿到中國國內券商中TOP1固定收益部錄取的同學;有在中國內地找到TOP3券商總部研究生行業研究員工作但在美國連相關面試都沒機會拿到的同學;有在美國只能去中小房產公司做基層銷售代表卻被大陸正迅速擴張的世界管理諮詢界老大麥肯錫錄取的同學;有在美國獲得有限的投行銷售部門面試最終被拒但在中國國內被中金公司資本市場部錄取的同學;也有在美國沒有拿到任何一家五百強市場營銷工作面試的卻最終通過國內某五百強快銷企業的海外專場通道拿到錄取的。而上述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背後都沒有家族資源協助的影子,反過來看,擁有相關資源的學生中大多數其實也更適合回到國內,因為這些資源在特定的地方才更有價值。)

其三,去了美國後商科留學生可以利用畢業後的OPT身份(可以被看做是美國勞工部為留學生提供的學業結束後的短期工作簽證)工作一年,許多僱主會願意給留學生提供這樣的工作機會,要延長這樣的合法工作身份需要進一步申請H1B工作簽證,而很多僱主並不願意或沒有資質提供這樣的資助(sponsor),於是乎一些留學生考慮到這樣的情況,索性放棄留美工作,與上一點原因類似,也屬於主觀上放棄工作機會。

其四,許多獲得僱主資助H1B工作簽證的學生會因為一些客觀的不確定性被迫回國。原因是美國現在的H1B申請程序中的最後一步通過搖號系統(Lottery System)抽取一定比例的申請者並發放簽證(被抽中的大致概率在65%左右),使得很多人遺憾的只能打道回府。這很大程度上還是由不斷增長的美國工作簽證需求與經濟危機後經濟恢復速度緩慢導致的就業崗位供給之間的矛盾導致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以美國為例,特別是對於排名較靠前學校的中國畢業生來說「實際就業率」其實並不低,如果留學生們只能選擇留在國外工作這一條路,最終就業率的紙面數據就會變得很高。如果你還有對職業發展、職業規劃以及商科留學有進一步的問題,歡迎隨時提問、諮詢我。

(未經作者書面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謝邀~~

打個廣告先,針對DIY申請的同學,推薦一下ApplySquare的免費申請工具,有網頁版,也有iOS,Android版本。具體介紹可以點這裡:強烈推薦一個DIY留學申請的APP: applysquare - a2 Mia姐 - 知乎專欄。

進入正題:

不推薦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商科大多在Business School,涉及的專業如金融、會計、管理都是和實踐緊密相關,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基礎學科,這種專業適合在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歷的基礎上再去深入學習和領悟,否則總是感覺紙上談兵學不到實際的東西。因此而不適合在本科階段學習。

至於研究生階段,如果涉及到專業選擇多半是有轉專業的想法,這時候如果選擇轉商科可能有幾個問題。一是如果本科階段完全沒有商科或相關的基礎,到研究生階段直接學習會感覺比較吃力,跟本科商科的同學有一定差距,參與課堂討論和相關實習也會有壓力。二是在研究生階段盲目放棄學了四年的本專業開始學習一個新專業,在1-2年的時間內很難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以及之後的就業會有兩邊不靠的感覺。在原專業和商科專業上都很難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尤其是要在美國找工作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但至於實習上是不是應該選商科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的。如果本科階段就是對商業相關學科感興趣或將來的職業規劃是創業或經營家族企業,同時學習期間多多爭取課外的實踐機會,加上年齡優勢,也是可以在本科畢業時就已經具備比較強商科領域的競爭力。研究生階段如果覺得本科專業確實不適合自己,那麼選擇靈活性較強的商科專業也是轉專業的很好的途徑。至於說在美國讀商科積累不到人脈,隨著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擴大這個問題也在逐漸減弱。不可否認大多數家庭背景雄厚人際資源豐富的留學生還是會選擇讀商科,在留學階段建立這樣的校友圈將來即使是在國內發展也是很好的基礎。

(申請方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蟹妖,並不是很夠資歷回答這個問題,胡亂說兩句。僅限於本科。

1.本科生脫離現實學習商科並不實用,沒有實際經驗很多都是紙上談兵。

2.商科是最需要人脈關係的學科,進名校商學院很多時候並不是為了知識而是為了交朋友,中國人第一要在一群米帝富二代里吃的開不容易,而且往往很多也是回國的打算。這份人脈一不好交,二交了不一定有用。

3.工作真的不好找,學了四年其實沒學到一門手藝。

4.不是好的商學院讀出來沒用,是好的商學院又不好進,成本也不低。

5.讀商人生一輩子都可以讀,各專業畢業讀MBA的都是一條可以考慮的出路,讀了商以後未來局限就多了不少。

6.商科之水是被世界人民鄙視的,網上嘲諷的meme多的去了,不再舉例。即使是名校里工學院的屌絲還是天天嘲笑高富帥白富美們。

7.氣氛不是太好,惡性競爭比較激烈,和課水有一定關係,不過這是道聽途說的了。

P.S. 我們學校商學院很有趣的現象:純大陸背景男生商學院目前只收了一個,女生卻年年被錄不少,大家可以想一下。

--------------------------------------------------------------------------------------------------------------------------------------------

嘲諷相關:本人工科狗


簡單。學商科不就為了找工作掙點錢嘛。

就美國而言

學習信管的,估計可能找到。

學習會計的,應該能找到?

學習其他的,挺難找到。

學金融的,根本找不到。

基本規律,大牛無視上面。


原先學商科的,後來改了,美帝本科,總結出來4個極其重要的肺腑之言:

1.大學有且只應該有一個專業,那就是CS

2.如果你家沒家族企業,非常不建議讀商科(大牛校除外,美帝前30,天朝985和經管211)

3.如果你一定要學商科,那麼請學會計,至少這個專業「」專「」「」精「」,起碼其他專業都有涉足,幾乎每個商學院院長都是會計出身,至少有點技術和難度。

4.專業難度,課業難,量大,未必表示專業就業好,但專業難度低,課業簡單,量少,一定表示專業就業不好。

接下來是感受

1.身邊很多商學院的同學都改專業了,

2.別簡單的說我要學CS,說實話對普通人來說CS專業可以列為最難畢業的專業了,難度很大,作業很多,掉頭髮不至於但總之很傷神熬夜。不過鑒於現在90後那麼多計算機天才,對於從小搞黑客技術和編程的孩子來說還是跟玩一樣

3.大學應該就設置一個專業,那就是計算機專業,因為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專業有什麼直接可感知的就業率保障和誘惑了。

4.計算機專業給了你熬夜猝死拿高薪的機會,別的專業可能連熬夜猝死拿高薪的機會都沒有

5.有趣的悖論,往往理工科專業(數學,計算機)有著極其極其高的研究生專業申請範圍,再看商學院研究生,幾乎一個個都明確寫明要求有好的數學背景。但是幾乎每個商學院本科的課程設置數學要求都微積分2學期打住。那麼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了,商學院碩不招商學院本科嫡系?逗人玩呢啊


不是美國留學不推薦商科。

而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留學讀商科就是一個比較水的科目。美國已經是商科最不水的國家了。英澳的商科尤甚。


上面一堆人在黑商科,姑且洗一下地。。

關於本科,看你在哪個學校了,如果在前五大商本比如沃頓、stern修個dual degree,可以搭數學,物理,計算機,這樣既有硬技能,又有商學院就業資源與人脈,那就很得天獨厚,說實話,商本的就業服務也就工學院能比,而且商學院更容易找金融的工作,就算michigan每年也很多人申Ross.

但是如果你學校排名又低,位置又不好,沒有很多公司去招聘,那就老老實實去讀計算機

研究生反而不太給力,要麼老老實實工作幾年去讀MBA,如果讀所謂Master of Finance的話,路還是挺窄的


在我臨考大學的時候,有親戚對我媽媽說,很多人大學都是白,找不到工作。

同樣,現在就業形式不是很好,很多學無所成的人會覺得商科不好找工作。

我始終認為選專業應該結合兩點,一是個人職業興趣愛好,這樣做起來才會快樂。二是社會需求,這樣才會越做機會越多,更能通過工作體現自身價值。

反對學商科的人大多認為這個專業內容空洞,不實用,對人的軟背景要求高,課堂上學不到東西。

這種說法是很片面的,所以專業在學校學的都是很理論的,能直接拿到工作中用的無非就是一些基本的辦公軟體和基本理論,大多的職業技能都是在工作的最初幾年學到的,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反觀商科的很多知識,比如會計、審計等,和實際脫節也沒有那麼嚴重,如果沒有學校系統的培訓,其他專業的人也無法勝任。軟性技能不是商科生獨有的,理科生,程序員,工程師等等,如果要想工作做得出色,依然少不了表達交流、協商溝通等基本技能。而且管理能力也是後天掌握的一種技能,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管理一家上千人的公司,是需要經過專業訓練的,並且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從個人興趣來說,無論學什麼學科,自己保持一份熱情是很重要的,結合自己實際情況來選擇。

國內學生學商科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影響,大家都會覺得這個學科賺錢更多,確實也是如此,做的好的都身價不菲,最主要的是讀書期間要沉住氣,在專業領域深入研究,然後有機會多實踐,做到學以致用。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學商科,高考的時候商科專業往往分數高,轉專業的時候,往往難度最大。所以商科專業看起來簡單,真正學好是很難的,要求你不僅有好的數理基礎,好的邏輯思維,好的表達能力,更能深層次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大家所指的上課,其實是Business School(商學院),也就是四大professional school之一。四大professional school分別為: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和工程學院。為什麼這4個學院和其他master的專業不同呢?因為雖然有很多master是知識性理論型的,四大都是完完全全實戰。(這就是為什麼top商學院都要求3年工作經驗了)。

然後我接著回答樓主的問題,樓主說的是商科。商科是本科的專業,而且很少有學校開的。一般之後研究生讀四大的都是在本科打了很好的基礎。但是ironically,商學院的基礎不是指你本科也讀商科。在商學院玩得好的都是有很紮實的人文學背景(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商科一大堆但是還是在美國發展不起來的願意)。所以當一個人本科去讀商科的時候就體現出那人的無知與急功近利,有點山東藍翔的感覺...


不推薦基本上都是根據就業情況來講的,申請人多難就業,就業需求往往沒那麼大,很多人還是得回國,回國優勢其實也不那麼明顯,尤其是讀的一些排名不高的學校的商科。可以說這種投資是十分不划算的。

1、費用

讀商科基本上就沒有獎學金一說,基本上都是自費,美國留學又貴……你懂的。

2、就業形勢

實際上就幾年前商科尤其是金融還是非常火的。不過現在國際學生讀商科留美就業情況比起理工科要嚴峻,回國的話還好。薪資水平遠不比CS和EE,不過如果能在美國就業,還是會有不錯的待遇。但是很多國內的學生因為隨大流讀了排名不高的學校的商科,在就業的競爭力上是遠遠不及名校的,甚至說很難找到比較滿意的工作。又由於h1b等問題,很多人最終還是選擇回國。

總之商科就業比較看學校排名和專業排名,是不是target school。如果學校專業都不咋樣就業就比較尷尬,這是很多人之所以推薦不要讀商科的原因。

補充:2017年U.S.News美國商學院研究生專業排名

3、商科最好就業的專業——會計

商科中最熱門,「逼格」最高的專業無非是金融,但是最好就業的卻是會計。因為會計是一門偏技能的活,任何一個公司任何一個企業都需要財會人員來管理賬目。小到審計,大到CFO。你的職業生涯道路也是清晰可見的。

美國的會計人才缺口非常大,第一經濟發達,科技先進,各種新形態公司和領域都分布在美國;第二會計工作門檻低,只要你考個CPA證書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會計工作。但問題的關鍵是,大企業和高端行業需要出類拔萃的會計人才,不僅是獲得一個CPA就可以,還得有一張「巧嘴」——良好的溝通能力加過硬的學術功底才能為公司帶來事半功倍效果。因此找工作時也自然最容易。這是在美國本土的就業情況。

在中國的機會也比較多。現在美國眾多上市公司都在中國開分部,因此具備良好英語溝通能力和美國會計專業技能的人才是供不應求的。因為不僅外企本身的會計工作需要國內的人員,中國企業在與美企合作時同樣需要專員負責稅務、內審和外審的相關工作。所以說,擁有AICPA證書的人才招聘直到目前都還是一個非常大的缺口。

4、關於OPT

美國政府給所有的在美國的文科及商科學生提供長達一年的畢業後帶薪實習計劃——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在這個期間內,你可以申請H1B(工作簽證)。而H1B的申請通過率,是跟你的僱主,申請時間等因素掛鉤的。

H1b總之不太靠譜,過不了就什麼都沒用,名額又有限,總會有大批人倒下。


其實是看商科里你學了什麼…… 有的學校商科水,只給個management science 的BS學位,4年下來就是淺嘗輒止學了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有些學校就很牛,有 精算,風險管理之類的,這些學位就比較值錢。


商科留學沒什麼不好的,看個人的愛好,如果喜歡商科,為什麼不能申請商科?我是在拓達申請的,他們的360 bridge上面顯示商科的學長學姐在國外也是同樣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這個真的是看個人,我覺得只要努力,只要喜歡,申請什麼都是可以的。


好像說到去美國留學,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商科類專業,但其實吧,學啥樣的專業都不能跟風,看人家選啥你也想選這種,畢竟每個人的長處以及興趣愛好等都不一樣,個人建議,選專業一定要看自己喜歡什麼,而不能看什麼專業受歡迎,要不最後的留學生活,只能是自己苦了自己。

而且美國的學校跟中國不一樣,人家那邊上課出勤率、作業情況、上課表現以及期末考試都要計入學分中,嚴格按照標準對學生進行打分,跟國內的風氣完全不一樣,你要是不喜歡這個專業,那去了不是讓自己活受罪嗎。所以,我的建議就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的專業,沒有推薦什麼專業也沒有不推薦什麼專業,一切,以自己能夠學好為前提。

再來談談商科專業,商科以FAME(金融、會計、管理、經濟學)四大專業為代表,較主流的商科專業包括金融、會計、市場營銷、管理學、商務類專業(包括國際商務、電子商務等)、物流、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這八大類。很多人選擇這種類型的專業,都是因為打算從「商」。而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就是在美國曼隆學院畢業的。地處矽谷的曼隆可是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啊,畢業的學生也基本都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而且曼隆學院是Go Campus項目的成員。

所以啊,就建議題主,先想好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再作出決定。想學商科就去學,別被他人的言語所左右。


從投入產出來說,商科留美機率很小,回國嘛,一個碩士一般就一線城市六千塊錢。如果沒有獎學金你自己算算ROI。

當然,從長線看就不好說了。


商科不是學理論的,更重要的是人際交往,分析和表達能力。不要跟風學商科,商科學習壓力不如工科等等,但是商科也絕對不水,如果你只滿足於課本上的東西那基本不適合做這個行業。


之所以很多人留學不讀商科,是因為商科專業培養的是國際商業管理人才,對人的硬體條件和綜合素養要求都很高,申請國際名校,競爭激烈。商科學費比其他文理科專業要高很多,發放獎學金比例也少。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有的人看來商科專業實用性不強,沒有理工科或者計算機專業好找工作。

出國留學選什麼專業,還應該結合自身情況來談,如果本科是文理工科學生,並且在本科四年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都覺得自己特別合適,那麼研究生可以繼續讀這些專業,如果對按部就班的專業不感興趣,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商業思維,喜歡探索未知世界挑戰自己,對經濟金融、市場、管理更感興趣的學生,依然可以選擇商科專業。商科專業項目繁多,金融、會計、市場、HR,總有適合你的,而且現在傳統行業技術人才也接近飽和,隨著互聯網發展、市場變遷,全球一體化,具有創新能力、商業思維的商業管理人才炙手可熱。

我在上周的諮詢中,碰到一個在美國南加州大學交通工程專業研究生在讀,暑期回國實習的學生,對自己職業規劃異常困惑。本科的時候在學校老師和家長名校要挾下選了交通專業,研究生也沒有多想依然升了美國交通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南加大的學校背景也還蠻不錯。但是學生一進諮詢室,我就發現學生異常活躍,一點都看不出是一個讀工科的學生,談到在公司實習這段時間特別壓抑,周圍的人都不說話,工作所做的事情跟自己之前想像的完全部一樣,而且自己對這個專業越來越提不起興趣,想轉專業升美國金融工程專業。通過跟學生聊天,後面了解到學生在校期間有過類似創業經歷,自己之前也接觸過金融相關實習,周圍親戚朋友也有做這方面的,顯然對於她,商科專業更合適,工科專業升商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有很好的數學基礎。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有專業上的疑惑可以私信留言。


美國的商科沒有什麼不好的,相反美國的商科申請難度較之其他專業難度還挺大。別人給你的也只是建議和推薦,你如果真想讀商科,就選一個商科好一點的學校吧,對你今後的工作和生活都會有益無害的。


研究生其實不錯,本科沒什麼必要。還有就是本科留學生大多都是學商科的,但是本科畢業中國人在美國基本找不到對口工作。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什麼原因,讓你不再迷信美國?
美國有哪些在凝聚態物理中的電子強關聯繫統領域比較著名的導師?
普通本科畢業兩年,年薪30W,現在想出國讀心理學研究生。不知道該如何做,從何做起。?
如何申請卡耐基梅隆的CS?
中國人在美國為什麼融入不了當地人群?文化間的隔閡你們到底怎麼理解?

TAG: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