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andme 的「基因體檢」對個人健康的參考價值有多大?

  • Over 200 personalized health traits reports
  • The largest genealogical DNA database in the world

從官網介紹來看,似乎比較神奇。這項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靠譜了么?

也有質疑者: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遺傳系教授藍田(Bruce Lahn)接受生物探索採訪時稱:「23andMe服務的很大成分是商業炒作,甚至涉嫌是騙人的把戲。和這個領域內的大多數專家一樣,我認為 23andMe提供的疾病風險信息目前沒有太大用處,因為該公司檢測的遺傳風險因子是模糊的,在很多情況下是不確定的和有爭議的,對醫療和健康很可能沒有多少指導性,至少現在沒有證據證明用23andMe 提供的信息設計治療方案或改變生活方式有什麼實際價值。」

23andMe的未來能否如日中天?


當前基因的檢測報告目前能夠比較可信的是遺傳性疾病和靶向藥物的分析,23andme是擁有當前最大的基因和表型關聯資料庫,所以最近頻繁的和一些藥廠簽署了合作的大單。

健康相關的基因檢查報告,更多的是給自己一個提醒和參考作用,報告本身的意義目前並不是特別大。

PS,我們做了一個http://wegene.com 提供23andme的介面做中文的基因檢測分析報告。有興趣的可以登錄上來看看。

同時我們在做一個有償祖源的調查,用於建立中國民族姓氏區域的分析圖譜。


我去年做了一次,當初就是覺得新鮮。後得知我做DNA計算的教授說她在幾年前也做了23andme的測試,和她聊了這個測試,也沒見她對這個東西有什麼質疑,所以我假設這個服務在總體上還是可信的。而且通過和家族病史的對比,我個人認為準確度比較高。

好的地方:

  1. 23andme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他對由基因致病的風險通過與全體人口進行了排列,分為較高風險、普通風險、較低風險。例如,普通人平均患心房震顫的可能性是27.2%,而我是46.9%,則心房震顫會被歸類入較高風險;我較普通人得Venous Thromboembolism(靜脈血栓堵塞?)的概率是9.0%和12.3%,則這項被歸入了較低風險。

  2. 祖先分析。可以從父系、母系那裡追溯源頭,很有意思。例如我父系那裡就是典型的漢人,而我母系那裡則是「游牧民族」。正好我母親姓胡,所以能說明這個情況?(經@梁海 提出,否定了我的猜測。)

    另外也可以查你的身體里有沒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直接上圖:

  3. 他也其他比較有趣的東西,比如你喝酒會不會臉紅,像我這種長得黑的應該是只能靠基因測試才能看得出了。。或者你會不會禿頂,我的結果是「typical odds」,和我家族的「頭髮少但不全禿」也挺符合的。

但是同時我也發現了23andme的一些問題,比如:

  1. 樣本的局限性。很多疾病,例如阿茲海默、帕金森等都是以歐洲人做風險分析。可能由於是參與測試的一般都是美國人,亞裔的數量自然就不多。而很多方面,亞洲人的樣板只有500-2000,雖然2000在數量上已經不少了,可是相比龐大的人口基數、而且又很有可能多是南方華人(非地域歧視啊!),總少了些什麼的感覺。
  2. 健康風險的排列。在我的較高風險中,我得Bipolar Disorder(情緒兩極化的精神疾病)的概率是0.15%,相比普通人的0.10%的確是高了不少,可是相比我在較低風險中得牛皮癬的7.1%(平均11.4%)是差得多了,而我卻會更加關注較高風險中的疾病,卻忽略了較低風險中的高危疾病。或許在我將來體檢中可能會忘記檢查。
  3. 可是23andme忽視了非基因因素。比如大家都知道患癌症有很多後天因素,而23andme就不能覆蓋到這點,也沒辦法,畢竟人家是做基因的,而不是做醫療的。

23andme或許不是最好的,可是他在民用基因方面應該是最有名的。我對這個行業非常期待,希望能有更好的服務出現,到時候我會非常樂意吐一管口水寄給他們檢查。


當初23andMe收到FDA的禁令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發在網上。對題主或許有點參考價值,就貼過來吧。

利益相關:是。基因測序和檢測技術開發人員。

聲明:為了保證本文的可讀性,行文時對某些術語的使用可能不夠規範,且完全沒有區分「基因組測序」和「基因組重測序」等學術上看有區別但會給一般讀者造成理解困難的概念。礙於水平,文中可能不可避免地有專業知識錯誤,歡迎同行指出和探討。

  23andMe的部分服務被FDA叫停,這已經不是一個很新的新聞了。早在11月22日FDA就已經向23andMe發出了警告,要求後者立即停止其基於唾液的個人基因組服務(PGS)直到得到授權。這個決定意味著FDA決定把基於個人基因組測序的疾病風險預測歸為醫療設備進行管理。而考慮到CFDA對FDA的一貫的跟隨性,國內的相關技術和服務也可能被歸於同一類別加以管理。可想而知,FDA的這一決定恐怕給不少希望進入這一領域分一杯羹的公司潑了盆冷水。

  這個23andMe是幹嘛的呢?簡單來說,你提供你的唾液之類的樣品給它,它從樣品里獲得你的DNA,再用這些DNA作為材料基於Illumina公司的解決方案檢測你基因組上的約一百萬個特定位點的序列,然後把這些序列跟公開的免費數據以及公司自己積累的歷史數據做比較從而分析你的先祖來源信息(這個基本上只有娛樂意義,且相關服務不在FDA的禁令範圍內)和預測你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

  其實,自從人們發現有的疾病的發病率跟人的基因組中特定位點的序列有關,我們就希望能夠藉助基因組測序的手段來進行診斷甚至是早期預防。想一想,如果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他/她的父母就能拿到一份報告,告訴他們這個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麼才能更健康長壽少生病——比如「你患II型糖尿病風險高於平均水平,應當格外注意對飲食中熱量的控制」,或者「你患高血壓的風險與一般人群相當,但仍然應該注意迴避相關風險」——這感覺多好啊是不是?

  又一次地,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骨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我想說的不是FDA的禁令,而是這個方法的生物學原理本身。現在的研究,即使在諸如糖尿病、囊性纖維化以及一些癌症這樣的「熱點」疾病方面,也遠遠不能達到全面揭示個人的基因組序列和患病概率的關聯的程度——別說全面了,連聲稱了解了大多數因素都做不到。且不說23andMe所用的晶元能檢測的一百萬個SNP(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百萬個特定位置的鹼基差異)只佔人的基因組上預計SNP總數的三分之一、人類基因組總鹼基數的萬分之三,就算真的把所有已知的SNP位點全都測一遍,其提供的結果在大多數時候也只能作為診斷時的多個參考因素之一,而不能直接給出一個百分率這種概率結果。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比如特定的某個或某些SNP與對應的基因以及疾病之間的關聯被完全闡明的時候,基於SNP的診斷結果才可能具有足夠大的可靠性而不至於讓人們採取錯誤的措施。我想這就是FDA禁止23andMe的相關服務的原因,同時也為那些希望推動相關服務得到批准的人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作為對比,FDA在對23andMe的禁令發布前三天,批准了Illumina(沒錯就是23andMe的技術提供商!)的一種第二代測序設備、對應的兩款用於囊性纖維化診斷的試劑套裝以及可供各個臨床實驗室開發其他疾病的診斷用試劑套裝的開發套裝(請原諒我在這裡沒有用「試劑盒」這種術語)。兩相比較不難發現,至少在目前階段,只有針對特定的有充分深入研究的疾病的基於測序的篩查及診斷方案才更有可能得到批准(誰能告訴我無創產前DNA檢測篩唐氏綜合症那個過了FDA的審批沒……)。這種「個例審查」式的審慎態度與FDA對轉基因產品的態度是基本一致的,也符合這個組織一貫以來相對保守的取向。

  當然,有方向是一回事,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以現在的技術衡量,即使對一個人的基因組進行完整測序,包括數據處理在內的成本也僅在一千美元出頭。參考人類基因組計劃、千人基因組計劃和炎黃計劃等項目的數據,對個人的基因組測序結果做數據分析也並非難事。問題在於,我們要如何對一個個獨立的疾病和六十億個鹼基之間的關係如何做出可靠的分析?更進一步,在每個人的身體里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比如腸道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與人體的健康也呈現著多樣的關聯,進而我們要如何對特定疾病與人體內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它們包括的基因數量是一個人的基因數量的好幾百倍)的關聯進行可靠的研究?人的身體是一個複雜的網路,牽一髮動全身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疾病和幾段、十幾段甚至幾十段位於基因組不同位置的序列都有關的情形很可能普遍存在。那麼,我們需要怎樣的技術以及方法才能高效率地把跟一種特定疾病有關的所有這些序列都找到並且賦予它們正確的權重,從而讓我們能夠基於個體的基因組測序結果來分析這個個體在一般條件下發生這種疾病的概率?以及,如果沒有辦法找到這樣的技術方法——意味著對幾百種疾病分別找到足夠可靠的基因組學診斷標準將耗費極為漫長的時間(或者需要大規模的人力投入)——我們是否有必要在降低我們對基於基因測序的篩查、診斷技術的預期的同時適當降低相應的審批門檻?「不那麼可靠的診斷結果可能讓人承擔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甚至採取不必要的醫療措施」和「人們無法簡便地、獨立於高水平的醫生地對自己的健康情況做出大致的估計」之間應當如何權衡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顯而易見,因為醫療資源中最稀缺也最難在落後地區通過外界幫助得到大幅度改善的,恰恰是「高水平的醫生」而非成本將會毫無疑問地變得越來越低廉的基於基因組測序的診斷設備。

  最後,我不得不對23andMe對它們的數據規模自信滿滿的宣傳表示一下「呵呵」。當然,就像我前面說的那樣,有數據也未必意味著有可靠性。但是如果連數據量都不夠,要獲得可靠的預測結果毫無疑問會更加困難。在這個大數據的浪潮里,我們這些泡在ACTG里尋求人類健康和公司利潤的人的下一個機會,也許就藏在那每人十幾GB的「大數據」里吧。


樓上說了23andme的很多好處,我完全同意。我覺得23andme是個很好的起點。DNA檢測技術第一次離普通大眾這麼近,也讓更多的人更直觀地看到先天因素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的作用。

我和我的家人玩過這個,自己也算是半個做基因研究的,下面小分析一下一些這個項目的局限性和一些目前技術還沒有達到的地方。

DNA檢測本身技術已經很成熟很方便(現在吐一口口水就可以了),而且價錢也很親民了(99美金一個人)。但顯然,這個business的主要意義不是讓用戶知道自己DNA序列那些冷冰冰的字母,而是分析給用戶聽這些序列背後的實際應用意義。但應用意義上我認為存在以下兩個暫時還無法解決的問題。一個是學術障礙,另外一個是商業問題。

1) 網站上聲稱的你得什麼什麼疾病的概率是多少,或者你是哪個基因就代表擁有哪個心理或生理特質,我覺得不大靠譜。

舉個例子:其中一個基因的應用意義是我所在的實驗室提供的[1],是一個關於親社會性程度的基因叫OXTR,通俗點講就是個負責決定你有多善良多願意無償幫助別人等等的基因。用一個基因就簡單地推斷一個人的行為性格顯然是不靠譜的。加上OXTR的研究還非常地不成熟,各種相互矛盾的研究結論層出不窮,學術界對這個基因的具體作用離"略肯定"都差得很遠。所以這個局限性指的是DNA簡單對應心理特質。樓上已經提到過這個局限性,我這裡再略深入地補充幾句:

從DNA本身(OXTR)到表觀行為特質(你很善良),中間隔了很多很多層不同的機制都在影響著最後的結果,包括表觀基因(epigenetics,一種後天環境影響基因顯性的機制)、生理機制(physiology)、和後天環境本身(後天環境又分在母體內的環境、早期成長環境晚期成長環境)。他們之間還互相作用,複雜得很。就相當於做菜的時候同樣的原材料比如土豆,配上不同的調料鹽啦黃油啦胡椒粉啦,再用不同的烹飪方法煮啦烤啦煎啦,最後出來的成品是完全不同的。沒有辦法從原材料是土豆就簡單推斷最後的成品是土豆泥還是薯條,而且薯條1和薯條2也未必完全一樣。同樣的,從基因到表觀特質中間的路徑是很複雜的,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根本不是一個簡單的基因能決定的。

上面舉的那個例子是DNA對應心理特質。我自己不是學生物醫學出生,不知道基因對應疾病和生理特質的概率有多靠譜(應該比心理特質靠譜),但我推測上面講到的邏輯應該也適用,目前做不到100%肯定。

這個不是23andme的錯,是根本性的科學上無法避免的問題。建議23andme應該盡量強調結果僅供參考。

2) 樣本問題。那些找親戚啦,分析種族來源,跟人群平均值比較等等顯然。但我個人對23andme的樣本(即用戶)數量和質量都持懷疑態度。23andme一直對外公布自己有10幾萬用戶,無論是從商業宣傳角度和學術角度,這都相當地吸引人。大大提高了這個項目的靠譜程度達到此公司有強大靠譜資料庫支持的效果。但我們實驗室(我個人)曾通過電郵跟他們打過交道尋求學術合作機會,當初如此龐大的資料庫簡直亮瞎了我的狗眼。後來我幾次詢問樣本的具體情況時23andme都一直對他們的用戶數量和用戶來源很有保留。所以我略同意Bruce Lahn的質疑,雖然我也很理解這是商業上不得不走的棋。

所以總結起來說的話,這個行業的硬體(DNA檢測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但軟體(應用意義)還跟不上。但我還是很倡導不在乎99刀的小夥伴們去玩一下的,看到的結果可以做個參考笑一笑,至少比星座能告訴你的東西靠譜一點。

參考文獻:

[1] SNPwatch: We Care a Lot


目前基於基因測序的診斷與治療還並不成熟,任何一種疾病都不能簡單的憑一兩個基因的檢測便得到可靠的信息,尤其像諸如癌症等複雜性疾病,牽涉到的基因網路和代謝及信號通路都是非常複雜的,除此之外還有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等諸多影響,因此這種檢測的意義並不大。但是出於對於自身基因組的了解以及諸如像文中提到的溯祖等情結的興趣,可以進行這類檢測,也算是科普的一種形式。


單就目前來講,參考價值不大。

原因倒不是技術層面的,目前來講技術很成熟,可能關注測序技術的人會說每一天都能聽到有關技術的爭論。但目前的技術來做23andme的檢測還是綽綽有餘的。

問題在於,用作分析的樣本量太低了,如果基於遠源人群的reference來分析個體數據的話,會造成很大的人為偏差。這個東西別無他法,我們只能寄望於技術快速進入人心,更多的數據去壯大樣本庫,以期從對比的角度提高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第二點原因在於,23andme的分析並非全基因組的,這個在目前這個收費標準真的做不了。這就導致所有的分析都是針對特定靶位點的。而其實,很多表型的關聯靶位點依然處於重新認識和變化之中。

所以,綜合一下,可以參考,但是您千萬別太認真。還有數以萬計的研究者走在獲取認知的道路上,還有厚厚的幕布等著我們去撕開以釋放那燦爛的陽光。(略誇張)

以上。


就我個體來講 家族遺傳病還是非常明顯的測出來了


不大。

給父母分別做了測試。盒子加來回運費1000出頭。

是在FDA叫停疾病分析之後,用第三方應用分析了原始數據。

這個第三方應用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患病概率的計算方法:通過分析某些特徵基因片段和患某種疾病的相關性,並和平均值比較,標示是否高危人群。

問題在於,大多數疾病的成因複雜,有一些基因片段會降低患某種病的概率,另一個基因片段又可能增加這一幾率,而這兩種基因片段完全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這種情況在整個疾病分析中非常多。事實上,由於整個疾病分析報告實在太長(20M),不久後我就喪失了閱讀和翻譯的興趣……


很小。基因到表達這一步是多因素調控的結果。有時候測基因還不如測表達有效。

這就是為什麼一直說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的心態非常重要。相當程度上可以規避很多危險地遺傳因素。


如果你還年輕的話,建議不要過早泄露自己的基因組信息。說不好哪天,這些信息就會被用於你不希望的地方。


一句話,最後你得了病,說明人家檢查準確;最後沒得說明人家及早提醒,管理有效。


2013 年11 月,在個人 DNA 檢測領域最負盛名的美國 23andMe 公司推出的個人 DNA 檢測服務亦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叫停。

請參考:衛計委叫停基因測序的臨床應用 或為發許可證做準備


好玩,但是對大多數人,實用性不大。已經有病的,頂多算是確認基因突變情況。還沒病的,頂多告訴你要小心啊!

如果說有啥意義的話,就是給基因庫積累數據。


綠燈可通行!FDA首次批准23andMe 消費基因測試。

23andMe被FDA叫停4年之後,經過多次審核最終通過批文。

2017年4月6日晚間,23andMe創始人Anne Wojcicki在Twitter上公布了一則喜訊——23andMe獲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的簡稱)批准,可向用戶提供疾病遺傳風險報告。

這也是FDA批准的首個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遺傳測試產品。

23andMe,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從創始人Anne Wojcicki,到投資人谷歌、強生甚至是NIH,再到享譽全球的99元消費測序產品。無論走到哪裡,這家公司都自帶光環。

11年前,23andMe率先啟動了消費基因檢測服務。大家都知道,第一個人類全基因組檢測費用高達27億美元,而23andMe的檢測初定價格僅999美元,無疑刷新了大家的三觀。

隨著測序成本價格不斷下降,23andMe的產品價格也在一路走低。在拿到總計超過6000萬美金的B輪和C輪融資後,檢測價格更是降到了299美元。2013年,由於FDA尚未制定相關的管理標準,23andMe的與健康指導相關的基因檢測服務不得不被叫停。於是,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服務只剩下祖源分析,23andMe的檢測費用更是降到了冰點——99美元。

隨後,FDA又批准了公司的帕金森和阿爾茨海默症檢測,通常情況下只需要149或者199美元。這標誌著,23andMe檢測產品正逐步走出荒野。

從23andMe官方新聞獲悉,GHR測試得以獲批,是基於來自同行審評的科學文獻的數據支持,這些數據證明一些特定的遺傳突變與以上10種疾病相關。FDA同時也審閱了23andMe的GHR測試可以正確且一致地從唾液樣本中識別出與以下10種疾病相關的變異的研究:

帕金森病

遲發性阿茲海默病

乳糜泄(celiac disease)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α-1 antitrypsin deficiency)

早發性原發性肌張力障礙(early-onset primary dystonia)

因子XI缺乏症(factor XI deficiency)

戈謝病1型(Gaucher disease type 1)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症(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

遺傳性血栓形成(hereditary thrombophilia)

如此大方的開放綠燈,似乎預示著FDA正有意讓消費基因檢測正規化,監管化。但外界對此的評論卻褒貶不一

Wojcicki本人認為,這樣的結果是「群眾的呼聲」,消費者想要知道他們的基因數據。她表示,11年前23andMe的產品輸出很艱難,但他們一直試圖讓客戶接受基因信息,了解基因信息。隨後,隨著消費者對基因檢測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逐漸提高,消費基因市場迎來了春天。「23andMe絕地逢生,是因為用戶確實感受到了這些數據帶來的好處」

但專家卻又不同的反應。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骨瘤中心主任George Demetr認為,FDA的決定似乎有點操之過急。Ahmed癌症中心胰腺癌中心主任Anirban Maitra更是直接表示:「市場還存在一些沒有職業道德的庸醫和銷售人員,導致最終的結果無人信服,這樣的檢測還有什麼意義呢。」

「情況可能會更糟。」生命科學法務主任Hank Greely認為:「這可能不是件壞事,但是我對此並不感冒。也許這樣可能會提高美國的健康水平,讓消費者更好。但目前來看我是不相信的。」

但Scripps轉化研究所主任Eric Topol卻力挺FDA,他認為:「在FDA發出禁令後,許多頂級期刊上就發表了許多遺傳風險評估。常見的遺傳病風險檢測是可以商業化的。我認為23andMe和其他公司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市場教育,這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批准的項目僅為疾病風險檢測,告知他們患病的風險有多高,並不能做為臨床診斷,也不能檢測是否已經患有疾病。

相比之前提供的254項檢測內容,此次批准的10項檢測好比九牛一毛。。但在FDA 似乎有意為23andMe開綠燈,讓其獲得更多的檢測項目批准。

這些風險檢測項目可在患病之前對消費者患病風險做出評估,從而讓消費者能提前做出干預。後續,其他公司也有可能逐漸獲得批准。這項批文將在聯邦登記,並向外界開放為期30天的意見反饋期限。

Wojcicki認為,是否批准消費基因檢測的核心問題是,「讓消費者提前了解自身患病風險是否能夠行之有效的對他們提供幫助」?她認為,這才是患者最關心的問題。

哈佛布萊根婦女醫院遺傳學主任Robert C. Green表示,在他的工作經驗中,患者在得到可怕的結果是並不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也不會做出魯莽的事。

作為審批過程的一部分,23andMe在阿爾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重災區——英國進行了規模為25000人檢測試驗。結果顯示,檢測對象在得知自己有很高的患病風險後,並沒有發生過自殘或者其他嚴重的行為。

「之所以努力的開拓消費者市場,是因為我們認為讓消費者從基因檢測中獲益是我們的使命。」Wojcicki表示:「我相信,消費者有權利道自己健康狀況,他們會主動為自己的健康承擔責任,會有更多的選擇。」

2015年,23andMe的用戶量只有80萬,而如今已經達到了200萬,Wojcicki表示。銷售檢測產品並不是他們唯一的盈利方式。事實上,真正有價值的是他們搜集的數據信息。

公司有自己內部的藥物研發計劃。目前來看,23andMe提出的新願景是改變傳統藥物研發模式,即「讓患者參與藥物研發」,利用基因大數據,大藥廠為患者開發治療方案,患者為藥廠提供研究需要的數據。這其中的大客戶就有基因泰克、輝瑞。

Greely就此批評:「相比基因檢測,23andMe的商業模式更多是在銷售數據。我想知道這一點消費者是否真的想明白了。」

Wojcicki則予以反駁,她認為23andMe的用戶量就是最好的證明。有兩百萬人與23andMe簽署了協議,這些人都是在經營自己的健康。「這是一個讓人們了解自己健康,保持健康的機會。」她表示:「正是這個原因,我的研究才充滿動力。」

距23andMe被叫停已經過去4年,FDA經過多次審核才通過批文。是否操之過急,光是討論很難得出什麼結果。動脈網覺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本文作者周夢亞

動脈網(http://www.vcbeat.ne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雖然光郵費就要110刀但還是買了,自己測了起碼一個家庭里哪些疾病概率高就知道了,雖然現在被FDA禁止了疾病分析服務,我想還是會開放的,開放後再查自己的分析報告就好了。如果不怕麻煩的話,拿到原始數據自己網上查相關的文獻一樣可以得到結論,而且可能比網站給的概率還准。

這個當做禮物的感覺會很有意義。


分析預測什麼的比較次要,主要是以後分析的技術牛逼之後你的基因數據(雖然現在少的有些浮雲)可以被重新利用(現在23andMe的API已經發布了).


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我很好奇一件事:其實,有沒有弄點猴子或者猩猩的基因樣本給他們寄去測試一下,看看什麼結果呢?要是不好找,弄點豬或者雞的也行,就是糟蹋錢。


昨天剛剛看到這個東西,搜索了下,看見已經有用戶體驗並且出結果了。URL:今天剛收到的,有人玩過嗎?報告已出! 寬頻山KDS-寬頻山社區,可以看看樓主的回帖。

個人來看這個東西很有用處,可以分析你的基因,讓你在生活中做到一些疾病的預防也是很不錯的,而且服務費用不是很貴。(399刀,現在打折99刀)。當然也有一些問題會到來,例如人為基因選取:

1.交了一個不錯的女朋友,因為她的基因和你的基因結合不一定會產生優良的後代而拋棄她。

2.攜帶優秀基因人群和優秀人群集合,遺傳問題較多的結合,人為干預造成的馬太效應,反人類,

反自然

3.過多的人為干預生物繁衍是會被大自然唾棄,未知的問題會接踵而至。


診斷是為預防和治療服務的。測一些可防可治且易感基因或者致病基因比較明確的疾病的話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於是比較好奇該公司對於檢測位點的選取原則是怎樣的。


對於單基因病而言,全基因組測序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對於複雜性疾病全基因組測序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因為複雜性疾病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而我們最關心的那些疾病(腫瘤、糖尿病、精神疾病等等)很不幸都是複雜性疾病……


推薦閱讀:

人和人猿交配的結果是不能受孕還是後代不孕?猩猩呢?猴子呢?物種界限由什麼決定?
既然人類已經不愁吃喝,身體還有保留節約能量的天性的需要嗎?
基因GJB2突變位點299 del AT檢測為雜合突變型對聽力有影響嗎?
人類基因組計劃現在的進展如何?有什麼突破性的發現么?
可以幫我看一下基因檢測結果么?遺傳幾率多大?

TAG:健康 | 科技 | 基因 | 23andMe | WeGe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