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法角度,和漢語最相似的語言是什麼?


如果是從漢語內部來說,諸漢語之間的語法相似性還是始終比漢語跟別的語系語族的語言的相似性要大很多的。

如果以普通話來作為代表跟漢語之外的語言比較,大語言當中應該確實就是英語跟漢語最接近了。我們從形態學、構詞學和句法學三個方面來簡單談談。

首先形態學(詞法)上,英語是歐洲的屈折語當中屈折變化最少的了,最重要的一點是幾乎沒有人稱變化,唯一的殘留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時,現在很多人都期盼著三單也早日死亡。畢竟不能省略主語人稱代詞的人稱變位實際上是挺冗餘的,沒有什麼價值。在母語學習當中,也有人觀察過三單的變化是小孩子很晚才學會的(也就是說以英語為母語的小孩在早期可能跟我們一樣習慣說he walk而不是he walks)。

除了動詞缺乏人稱變位,名詞方面也是完全沒有陰陽性以及格變化,格在德語當中依然被保留了。但是代詞仍然有比較完整的格變化。而形容詞也無需跟名詞進行一致搭配,這些都使得英語對於中國人來說比其他歐洲屈折語容易學習,至少在形態變化方面。

但是英語仍然保留了比較完整的時、體變化(體是aspect體貌,指的是「完成」啊「進行」啊這樣的東西,描述的是動詞本身的過程,在漢語當中相當於「著」「了」「過」所表達的語法內容),並且動詞、名詞、形容詞都保留了相當多的「不規則」變化,是其屈折表現特別明顯的地方,這是漢語所沒有的,也是我們學習英語時早期的一大難點。

漢語是分析語,很多屈折語的語法範疇會通過助詞和語序來表達,像上面所說的「著」「了」「過」這些體貌助詞。但是漢語沒有時(tense)和語氣(mood)的範疇,並不在乎講述的到底是過去的事還是現在的事,甚至是虛構的事。英語、漢語的母語者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在這方面都需要適應。(根據評論區王宇同學的意見,在這裡補充解釋一下,這裡說的「不在乎」指的是漢語並不通過形態變化的形式來表達tense,而不是指漢語無法準確表達時間,因為漢語會通過上下文、語境或者藉助時間狀語來進行表達。我相信其他同學應該不會產生誤解吧。)

構詞方面,如果不是英語詞源太過於雜亂的話我們會有機會看到英語大量採用複合的方式來構詞的,比如hospital可能就會是sickhouse(相當於「病院」)而library可能會是bookhall,尤其是英語的本族詞(日爾曼詞,包括來自古英語的、古諾爾斯語的以及其他日爾曼來源的詞)很多都是單音節詞,複合起來可能才兩個音節,會比很多羅曼詞、希臘詞要簡短。實際上在現代英語當中確實也存在不少複合詞跟外來詞(所謂的「高級詞」)並存的情況,比如有hotel的同時還有guesthouse,有ephemeral的同時還有short-term,有comprehend的同時還有understand(雖然這些成對的近義詞可能會有略微的差異);甚至有一些本土複合詞才是主流用語,而缺乏或者較少使用同義/近義的外來高級詞,比如sidewalk、footbridge、highway等等。

漢語的構詞法從來都是讓中國人所驕傲的地方,每個中國人在小學的時候就大量地學習「組詞」,因此相信在這裡不需贅述了。

但是英語正是由於詞源的混雜,沒有能夠像漢語這樣以複合為主要的構詞手段,甚至還比不上德語、冰島語等日爾曼兄弟,非常多的詞都直接借用了羅曼詞和希臘詞,羅曼詞(包括從法語來的和直接從拉丁語來的)甚至佔了英語辭彙量的60%,這讓複合詞很難被我們所體會到。

而從句法的角度來談,英語和漢語之間同樣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首先語序上都以S-V-O(主謂賓)為基本語序,但是兩種語言各自有不同的倒裝現象,漢語方面體現在主題先行(學過日語的同學應該知道什麼是「主題」),甚至可能把賓語放在句首,比如「飯我吃了」;英語則是可能為了強調、提前狀語(尤其是使用only之類的副詞的時候)或者保證尾重原則而將助動詞提前或者謂語動詞提前,產生倒裝的現象,如Out of our emotional experience with objects and events comes a social feeling of agreement that certain things and actions are "good" and others are "bad". 實際上,英語當中也會出現個別主題先行的現象,有時候會有介詞引導,比如as for ...等等。雖說語序都為SVO且都有倒裝現象和主題先行的現象,但是因為倒裝的方式不盡相同,實際上也成為了一個學習的難點。

相比於英語,其他大語言當中,歐洲語言主要由於屈折變化多而與漢語的差異較大,比如學羅曼語會有不少學生很煩陰陽性以及形容詞跟名詞的性數一致,學德語、俄語還得把名詞變格也學會,更不必提這些語言還有人稱變位,加上時、體、語態、語氣的變化一個動詞可能有幾百種變形……相對來說,可能日語還更容易讓中國人感到親近,實際上日語不少語法其實也可以從漢語當中找到對應的,比如所謂的「授受動詞」的句型,在漢語當中我們同樣會說「我給他做了頓飯」對不對,這裡「給」就很像さしあげる,因為同樣可以表達「給」物品,像「我給了他一本書」;還有「富士山を登ったことがある」這裡的ある說起來是不是很像漢語中「我有爬過富士山哦~」的「有」字呢?(其實還可以對應英語的have done...連三門語言中的done、た形、-過都迷之相似)。不過我的日語水平不高,因而答案還是以英語為主體來回答了,希望能看見有日語大神的新答案。

如果覺得有幫助不要吝嗇點贊哦~


值得注意的是,基因上的親屬關係並不代表句法上的相似程度。漢語和藏語同屬一個語系,但藏語有很多屈折變化:名詞的格,動詞的時態和人稱等。英語和俄語同屬印歐語系,但俄語的名詞由格的變化,語序較為自由,動詞有體的區分等。一般來說,親屬語言之間最為直接和有力的證據是「同源詞」,而不是句法或語音系統的相似性。

====

實際上,漢語和英語的語法還是非常接近的。而且英語現在的樣子應該和上古漢語的語法更為接近。也就是說,英語正在朝漢語的語法模式發展。

詞序:英語為SVO,漢語也是SVO 【俄語的詞序相對自由,日語和韓語的詞序均為SOV】

名詞屈折變化:英語基本消失(古英語有四個格),漢語沒有(一些方言的人稱代詞里仍有殘餘)【法語也基本消失,荷蘭語基本消失,德語的很多方言也在慢慢消失】

定語形容詞位置:英語在名詞前面;漢語也在名詞前面【法語的定語形容詞部分前置,部分後置】

表達將來時的方法:英語主要採用情態助詞will,漢語主要採用情態助詞"要"【其他很多語言採用特定屈折變化表示將來時,漢語和英語的將來時都是採用辭彙手段而非屈折變化】

英語和漢語的主要區別:關係從句漢語前置,英語後置;漢語沒有"時"標記;漢語有"分類詞",英語只有"分量詞",被動句表達方式不同,虛擬語氣表達方式不同。

漢語和英語在語法上的區別,似乎並不大於漢語不同方言(如閩南語和普通話)之前的區別。


藏緬語、侗台語都和漢語的語法系統比較接近。不過要說基本一致,那還得算民家話(大理白族)。


越南語、壯侗諸語等除了定語後置和大部分漢語相背,其他方面都很象啊。

總覺得越南語有種文言文式的簡潔。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一個令敵人肝膽俱裂的聲音:

「搓搓民主主義共和國,全~國~遭~殃~」


漢語,我覺得更像一個克里奧爾語,幾乎所有克里奧爾語的語法都是類似的,主謂賓結構,哪怕是兩種語法複雜的歐洲語言使用者之間產生的克里奧爾語也是如此。

英語越來越簡化語法,也是因為走了通用語的路子,不得不往這個方向一去不回。如果當年法國取代英語地位,也許就是法語越來越不倫不類。

------------------------------

克里奧爾語通常是一門母語。洋涇浜語又有不同。洋涇浜語的語言形式極為簡化。它只能用在非常簡單的溝通上。大多數克里奧爾語在殖民時期出現。因此克里奧爾語常常建立在歐洲語言基礎之上。克里奧爾語的一個特徵是辭彙量很有限。克里奧爾語也有獨自的語音系統。克里奧爾語的語法被大量簡化。使用者將複雜的語法規則直接忽略掉。每一種克里奧爾語都是國家認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有眾多克里奧爾語文學作品問世。對語言學家來說,克里奧爾語非常地有趣。因為它展示了語言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消亡的過程。因此,語言的發展過程可以通過研究克里奧爾語而得知。同時它也證實了語言是可以變化和適應的。研究克里奧爾語的學科叫作克里奧爾語言學。一個眾所周知的克里奧爾語句子來自於牙買加。鮑勃.馬利讓這句話聞名於世——您知道這句話嗎?就是這句 No woman, no cry! (= 別, 女人, 別哭!)


同意A君的回答。英語目前的語法習慣和古漢語可以說幾乎一模一樣。文言文里,各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名詞動詞化,動詞名詞等等。


分析語言的差異的話,一般從3個方面入手:書寫系統、語音系統和語法系統。

從書寫系統上講,跟漢語最接近的就是日語了,大量的漢字借詞,然後假名也是用漢字的偏旁部首或者草書編寫的,去日本旅遊交通什麼的看看漢字的標識都沒啥問題的。

從語音系統上講,跟漢語接近的就是泰語吧。帶音調的語言這個星球上剩不下多少了,漢語普通話4聲+輕聲,泰語也是5個音調。

從語法系統上講,跟漢語最接近的就是泰語了。我們星球上的大的語言分成了屈折語、黏著語、孤立語(分析語),漢語和泰語都屬於分析語,所以學起來非常容易(當然需要背很多單詞),唯一的語法區別是:泰語的定語是後置的。

舉幾個栗子吧,這都是跟泰國人聊天的話:

??-有 ????-什麼 ????-或 ?????-沒有 ????:意思是「有什麼事情嗎?」

???-哥 ???-呢 ?? , ??-干 ????-什麼 ????-在:哥呢?在幹什麼?

???-熨 ???-衣服 ????-在 ???:在熨衣服。

???-吃 ????-飯 ????-或 ???-還沒 ??:吃飯了沒?

???-哦 ???, ??-去 ?????-學習 ????-先 ??-吶 ??:哦,先去學習吶(這個先字放後面有點像粵語呢)

???-可 ???-愛 ???-得很 ???, ???-這 ???-是 ????-什麼 ???-呢 ??:真可愛,這是什麼呢?

???-晚上 ????-那時 ???-媽媽 ???-她 ???-談 ????-什麼 ???-跟 ???-哥:那晚媽她跟哥談什麼?

???-這 ???-不 ????-公平:這不公平

???-爸 ???-媽 ????-在 ????-家 ????-或 ?????-沒有:爸媽在家嗎?

Did you see that?除了定語的位置要改一下外,詞語都沒有任何變形的啊!時態語態也沒有啊!名詞沒有性別啊!標點符號都沒有啊!漢語母語的學起來不要太容易哦!

PS:據說,泰語就是古壯語分支出來的。


普通話。


單從語法角度講,拋去語音語調等要素,我覺得泰語和漢語很像

首先漢語的五個構詞法

動賓

主謂

聯合。

騙正

述補

泰語里只有騙正是和漢語順序不一樣的,漢語的騙正結構是定語加中心語或者狀語加中心語,泰語是正好相反的,是中心語加定語或中心語+狀語。


我認為,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說,官話,粵語,吳語,閩北語,閩南語,湘語,贛語等,就是不同的語言。只是共享同一套書寫系統。

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漢語族


首先,中文屬於「孤立語」系,藏語,壯語,苗語也屬於「孤立語」系。「孤立語」是以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詞與詞之間的關係,以及語法作用。詞的前後順序排列是關鍵性的。漢代漢語的語法屬於分析語。分析語,又稱孤立語,或詞根語。這類語言的特點在於其一般不是通過詞形變化(即詞的內部形態變化,又稱作屈折變化)來表達語法的作用,而是通過獨立的虛詞和固定的詞序來表達語法意義,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語缺乏多數的格變化。

漢語的發展過程是由綜合語發展到分析語。我們試用構詞方法來看,古漢語大都是單字詞(除了少數聯綿詞外),例如,查查從「馬」字部的漢字,可發現各類「青馬」、「黃馬」、「白馬」……等等不同類屬的馬,古時都是用具綜合語特色的單字詞表達。

漢語改用分析語的方法,用有限的字構成無限的詞,而放棄了為每個詞造一個新的單字的做法。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漢字的數量沒有大量的增加下去,新詞均用既有的舊字構成,因此很多詞均能顧名思義,懂漢語的人學習新詞時不一定需要查詞典,因此,中文詞典的改版密度,也遠遠不及英文詞典來得頻密。除了漢語外,彝語、壯語、苗語、越南語、巴布亞皮欽語等都是分析語的例子;而現代英語和保加利亞語的語法則朝向分析語的方向發展(見下面的英語辭彙例子):cattle:牛
calf:小牛
cow:母牛
ox:閹牛
buffalo:野牛
bull:雄牛

第二,日語不是,它屬於「粘著語」系。主要依靠助詞或助動詞的粘著來決定這個詞在句中的地位和語法作用。與詞的前後排列順序沒什麼關係。

韓語屬於黏著語(可以姑且認為是阿爾泰語系,因為韓語和日語的譜系關係還沒確定,因為形態和阿爾泰語系相近所以這麼認為),特點是靠動詞末尾的不同語尾來表達相應的語法意義。

黏著語一般是主賓謂結構,謂語在最後,結尾發生變化。漢語是主謂賓。

第三,歐美語言(英語,法語,德語等)基本都屬於「屈折語」系,主要特點有詞形變化,它依靠詞形變化來決定每個詞在句中的語法作用。

舉個例子說,就是漢語的「去」,無論「你去」「我去」「昨天去」「明天去」都是這個「去」。而英語法語那些屈折語是要變化的。韓語則是要在去這個動詞後面加上變化的語尾表達不同語法意義。而漢語就是靠加不同的詞來表達。

如果你漢語和漢語語法感覺有很多相似之處,是由於韓語里有很多漢語的借詞,讀音是由15世紀的漢語傳過去的。所以和漢語發音比較接近。有些意義相近,有些和現代漢語意思不同。至於語法則完全沒有聯繫。


所有語言都需要主謂賓結構,從這一層面來說,所有語言語言都差不多,最多就是,主謂賓的順序問題而已。


抖機靈的你們夠了。

———————————————————————————————————————————

我認為的標準答案應該是【刨除語法概念的一切語言】

我始終是堅持「中文靈性」概念

牙牙學語時,任何一門語言都和中文的靈性相似,而又不受到變格變位的影響。


廣東白話


方言


難道不是白話?


媽媽和爸爸的稱呼


推薦閱讀:

在寫作中進行遣詞造句時候怎麼樣安排最合適?
苗、蒙、藏、壯、維等少數民族語言是否像英語、漢語等使用人數較多的語言具有同等的表達能力?
用諺文給粵語注音有沒有可行性?
應該說「一張椅子」還是「一把椅子」?
為什麼韓國人說話句子裡面有好多英語?

TAG:語言 | 文化 | 語言文化 | 語法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