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機關公文寫得出彩?


將文章寫得出彩,就是要寫出特色。特色,通俗地講,就是特別之處、特殊之處。一種是別人沒有我有,即「人無我有」;一種是別人有我更優,即「人有我優」;還有一種是別人比較優秀我有獨特之處,即「人優我特」

聽眾青睞的是特色,上級喜歡的是特色,寫作者追求的是特色。沒有特色,就好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因此,有沒有特色,成了一篇文章是否寫作成功的關鍵。特色抓准了,寫作起來就左右逢源、順手通暢。

特色的表現形式很多,「主題深」是其中一個表現形式,這裡的「深」是指深刻。2008年12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洞庭湖漁民上岸定居和綜合解困工作後,某縣縣委、縣政府立即行動,紮實工作,得到了中央科學發展學習實踐活動巡迴檢查指導組的充分肯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中進行了多次報道,並作為全國解決重大民生問題的典範在《朝聞天下·回眸2009》專題新聞中作了近5分鐘的重點報道。某縣的領導和寫作組一班人有敏銳的時代意識,大家一致認為洞庭湖專業捕撈漁民上岸定居和解困工作這個主題重大、深刻、新穎,是各級黨委、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集中妥善解決歷史遺留重大民生問題的一次成功實踐。他們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於2010年撰寫了題為《一切為了漁民的幸福與尊嚴》的典型經驗材料,並在省政府組織召開的階段總結大會上予以推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文中四個觀點緊緊圍繞漁民解困工作這個主題,非常貼切深刻。四個標題分別是:

把自己當漁民,把漁民當親人;解困重在上岸,安心必先安居;既要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不僅上得了岸,更要扎得下根。

這篇文章印發後,外地來該縣學習考察的絡繹不絕。

特色的表現形式之二是角度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講的就是角度。角度不同,看到的東西、得出的結論也不同。除通知、通報、函等公文外,文章的構思要有「標新立異」的勇氣,敢於打破常規、打破套路,轉換角度,讓人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某年6月下旬,某市召開市政府(全體)擴大會議,要求各縣在會上介紹省市實事進展情況。某縣寫作組一班人討論了很久,構思主要集中在兩個方案上。第一個方案是「先認識,再做法,後成效」;第二個方案是「先認識,再做法,後機制」。第一個方案因為文章開頭部分要簡單地介紹成效,這樣有可能與第三部分重複,此方案很快被否決;第二個方案也是常規寫法,角度不新,加之是半年工作情況,講長效機制與會議要求不是很貼切。經過反覆思考,最後確定在第二個方案的基礎上更換第三部分內容,寫如何突出後續管理。這樣一來,既寫了前段省市實事的辦理情況,又寫了後段工作如何去搞(相當於後段工作的表態),非常切合這次會議要求。其寫作提綱是:

一、突出行政推動,強化工作責任

一是加強考核。二是加強督查。三是加強調度。

二、突出破解難題,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強化資金保障。二是實行部門聯動。三是開闢綠色通道。

三、突出長效管理,確保工作實效

一是保進度。二是保質量。三是保民生。

通過換角度,這個構思很快獲得了領導的認同。

再如2010年9月某縣被列入國家第二批新農保試點縣後,按照「創特色、出經驗、爭一流」的要求,強勢啟動,快速推進,取得了較好成效。在寫這篇典型經驗材料的時候,為了避開往常的領導重視、加大宣傳、嚴格考核等慣用寫法,寫作組一班人頗費了一番心思,他們迅速換角度、找特色,站在「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養兒防老』的根本轉變,是廣大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這一高度來看,把別人一樣也做了的工作少寫甚至不寫,把別人做了但沒有自己做得好的工作多寫,把別人沒做的自己創造性地做了的工作重寫,角度非常新穎。文章的大標題是《讓新農保的陽光映紅每個農民的笑臉》。三個小標題分別是:

把強力推進新農保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來對待;把破解工作難題作為提高農民參保積極性的重點來突破;把強化政策執行力作為新農保順利推進的保障措施來落實。

這篇文章2011年8月5日在湖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總結表彰大會上推介後,引起了強烈反響。

特色的表現形式還有很多,如「做法優」,如前面所講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還有「速度快」,也可以看作是特色,這主要體現在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的新聞報道上。重要大會、重大比賽等活動,人們十分關注,如果活動正在進行或者一結束,你能在第一時間把情況報道出來,搶佔媒體宣傳的「制高點」,這就是「人有我先」的特色。

特色客觀存在,只是特色有時是顯性的,有時是隱性的。顯性的特色要去「抓」,隱性的特色要去「挖」,從「年年歲歲花相似」的表象中去找「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地方。

特色如何去找、如何去挖?

第一種思路,既「小中見大」,又「大中見小」。「小中見大」,就是選擇最佳的角度,把現實生活中零散的、具體的事物現象概括、總結、提煉,以此來證明、檢驗大政策、大思路、大題材,用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光輝,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效果。要開小口子,像打井一樣往縱深挖掘,不見清泉不罷休;切忌像耕田一樣破皮即止,泛而不深。小事情可以反映大問題,小做法可以體現大思路,小場景可以折射大題材。這種「小中見大」的手法運用得好,會使文章妙筆生花,出奇制勝。如近年來在湖南××等地發生的生豬養殖污染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暴露了一些地方重經濟輕環保等問題。可選擇某一個生豬養殖大鎮,組織一次專題調研,剖析問題,提出生豬養殖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好建議,這樣的調研報告會引起領導層的關注。

「大中見小」,即站在黨委、政府的高度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把大政策、大全局、大整體局部化、階段化、具體化,使其更具貼切性、時限性和可操作性。「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由於一些主題過大、內容過泛,寫作時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個時候需要「大題小做」,抓住一點,寫深寫透。如2009年遠在萬里之遙的「金融海嘯」,讓中國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遭受「重創」,接踵而來的是大量農民工失業,金融風暴吹亂了他們像候鳥一樣「東南飛」的遷徙節奏。返鄉農民工就業「寒冬」悄然來臨。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直接關係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金融危機是一個「大題」,我們如果選擇返鄉農民工這一個點來「小做」,理性看待農民工迴流現象,積極應對農民工迴流問題,合力解決農民工迴流問題,這就找准了特色。面對大題材,選擇小場景、小角度、小時空,善於尋找適合的切入點,我們也能在寫作上縱橫馳騁,下筆有神。

第二種思路,既「無中找有」,又「有中找無」。「無中找有」就是摸清別人的「無」,找到自己的「有」。如隨著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強力推進,失地農民及子女就業難、就學難、就醫難等問題應運而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擺在當前各級黨政領導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如果某個地方採取了一些合理的、可行的辦法較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這既是寶貴經驗,又是「稀有」特色。

「有中找無」就是從大家習以為常的題材中找出大家感到新鮮的東西。這裡面有一個「熱中見冷」的問題,即對社會熱點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獨具慧眼,另闢蹊徑,熱問題冷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舉一個文學方面的例子:清代文學家袁枚有一首詩叫《推窗》,內容是

「連宵風雨惡,蓬戶不輕開。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

雨後初晴的情景大家都熟悉,但作者通過擬人、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新鮮的味道——「山似相思久」,寫得引人入勝。現實生活中,人人關注的題材非常普遍,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從「熱中找冷」,找出一些新鮮的、出乎意外的好做法和好措施。

第三種思路,既「量中見質」,又「質中見量」。要透過量的表象,把握質的規律;要把握質的規律,探索量的變化。「量中見質」,就是認真分析量的變化,並從中把握事物發展的方向、途徑及規律。「問數字」、「愛算賬」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要增強數字意識,把數字看作事物生動、具體的外在表現。如要了解某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一般把該地區某一個階段連續幾年的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列出表格或畫出曲線圖,並綜合分析得出結論。「質中見量」,是通過對事物內部結構、性質的分析來把握量的變化,看到個別中所包含的事物的普遍意義。

還有一種思路,既「舊中見新」,又「新中見舊」。寫材料,既不能「喜新厭舊」,又不能「喜舊厭新」,正確的方法是「舊中見新」,從過去的舊事物中挖掘新的、還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東西;或「新中見舊」,面對新事物、新素材,有時不妨採用過去的思路、方法來思考,找到新規律、新經驗。


1,上接天線,下接地氣。2,業務熟。3,問題准。4,主題明。5,結構活。6,標題新。7,措施實。8,邏輯通。9,文字精。10,語言美。


請跟你機關的業務部門多交流,雖然你是干行政的,但能體現成績的東西都從業務上來。至少要懂業務原理。


公文不是講話稿,不是大篇的計劃總結。因此,簡潔,層次明確,格式規範最為重要。


說真話,少扯蛋


推薦閱讀:

怎麼提高自己公文寫作能力?
哪些網站適合學習材料公文?

如何改正公文寫作口語化?
給中央級領導寫講話稿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寫好公司全年工作總結?
寫材料很難、很累嗎?有沒有好的破解方法?

TAG:行政 | 公文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