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風雨飄搖的晚清反而能夠湧現出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樣的一代名臣?為什麼別的朝代不是這樣?
01-08
新-東漢 雲台28將
唐 安史之亂 郭子儀 李光弼
北宋 檀淵之盟 寇準
南宋 中興四將
明 土木堡之變 于謙
這還是挽狂瀾於既倒成功了的。。
失敗了但是不能否認能力的還有很多……成功然後直接操莽之行的也很多……
何時無英雄哉……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
這是晚清的特殊國情造成的。滿清帝國末年實際是處於一種中央威權解體的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持續了半個世紀。這種情況在其他朝代也都有存在,只是時間要短得多。比如東漢末年,也是中央威權解體,地方軍閥崛起的態勢,但這個過程從184年黃巾起義開始解體,到190年十八路諸侯反董解體完成,總共只有6年。
另外晚清末年的衰落不僅僅是因為自身的腐化衰落,並且經過了外來勢力打擊的催熟。這樣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得太早,滿清還沒有天怒人怨,沒有喪盡民心。所以曾、李、左等人趁勢而起,成了名臣。到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的時候,滿清王朝當真是失去了民心,原本視為中流砥柱的各地縉紳也加入到反叛中去,將滿清解體。
同時,相比於其他王朝滅亡前夕民眾的麻木不仁,滿清末年民族意識崛起,面對外族入侵的危機,很多有識之士奮起,試圖力挽狂瀾。無論是站在滿清一方的趙爾豐、端方等,還是站在滿清對立面的孫中山等人,都是為了挽回中華民族的頹勢而努力。這一點上說,也是晚清名臣眾多的原因。清末是一個政治改革的時期,在政治改革的時期必然會湧現出很多的傑出人才,只是清末距離我們比較近,我們了解的比較多而已,往前推,明清兩代一直沒有做較多的政治體制改革,而是一直維持小農經濟體系,沒有開放的思潮,高度的君主集權,讓大臣的權力極大的縮小,很難有治世之能臣,清末由於外力的介入,皇權所控制的中央軍弱化,地方勢力崛起,大臣的權力和自主權增加,才會有這樣一批名臣,可以看宋朝,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時代就很類似清末的曾國藩時代,也是很多名臣,有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沈括等等,再向前推進的話就是唐朝的劉宴變法時代、貞觀之治、王莽變法後期、光武帝時期、桑弘羊變法時期等政治體制變革時期
建議題主去看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明朝真是名臣的時代。
朱棣時期的三楊。
土木堡之變時期的于謙,玩政治,搞軍事都是一把好手。
嘉靖帝時期的徐階。他和嚴嵩鬥了一輩子,算是古代政治鬥爭的範本。
萬曆年間的張居正,尤其是張居正,可以說是當了十幾年的無冕皇帝,萬曆皇帝見了他都害怕,北有李成梁,南有戚繼光,這兩個都跟他算是利益夥伴,皇城裡面自己做主,想搞誰搞誰,搞皇太后都沒問題(野史記載不可當真,玩笑話)=.=當然做到這一步的大臣很多。但是,張居正的改革也為明朝續命了,試問歷史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時勢造英雄。但不能否認其他朝代沒有這樣的名臣,時亦命也
推薦閱讀:
※古人怎樣繪製地圖?
※中日如何或者說能不能走向真正的睦邦?
※中國神話體系中有哪些奇妙的武器法寶?
※首問:為什麼遠古的陶器好多都是尖底呢?
※有哪些被歷史埋沒的超級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