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行業的現狀如何?是否值得進入?發展前景如何?
作為一個在質量管理領域廝混了近三十年,從軍工企業的QE起步,到外資工廠的QC、QA經理,九十年代中進五大之一涉入管理諮詢行業(在AA,RB做過senior consultant),2000年初入外資基礎通訊設備企業做體系管理至今的老鳥,這個話題必須要厚顏無恥地參與一下。
我把質量管理看作是一個專業領域,就如同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等一樣。質量管理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且通用性極強(指跨行業就職,本人是航空金屬材料本科畢業,工作過的行業包括航空發動機製造、安防電器、玩具、注塑、管理諮詢、基礎通訊設備等,這還不包括從事管理諮詢時客戶所涉及的行業)。
關於QC、QA、QE的定義,前面的回答已經非常精準,不再贅述。接下來主要針對兩個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一是質量管理的價值,二是如何看待各類質量管理工具、方法。
質量管理的價值
有一個普遍的印象,就是在企業從事質量管理的人總是希望獲得領導重視(有點廢話,只有像我這種沒有野心不求上進吃老本的老油條才不屑於領導重視),其實這種願望背後隱藏著難以推進質量管理工作、不獲其他部門配合的窘迫感,期望求得尚方寶劍增強自己的權威。當我們遇到挫敗時,有沒有(站在企業擁有者的層面)認真思考過,質量管理對企業的價值是什麼,(從其他部門的角度看)能為相關部門帶來什麼價值?或者我們先換個角度,看看從事質量管理的人有哪些優勢:
優勢一,是對公司架構和流程的全面了解。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從事質量管理,特別是體系管理或流程管理的人,通常是公司內跨部門經驗最豐富的人,沒有之一。
優勢二,相對客觀性。質量管理的一個主要角色是monitoring(生產線上的產品檢查、材料與成品的抽查、各類內部審核等),從事質量管理的人可以用手頭掌握的數據相對客觀地描述企業內部流程和產品質量的狀態。同樣地,人力資源管理掌握了人的能力狀態,財務管理掌握了資產狀態、市場銷售掌握了「賺錢」的狀態,採購掌握了「花錢」的狀態,在老闆眼裡這些功能的重要性遠超過質量管理,認清這一點,才能認清質量管理在企業內部的地位。
優勢三,熟悉各類工具和與方法。從事產品質量管理的,自然會把各類統計工具運用的很熟練;從事體系管理的(有人把這個謔稱為大質量,性質上與TQC差不多,比較務虛,審核技巧很重要),則是擅長對標準的理解和應用;從事推動內部改進工作的(質量管理的一個分支,需要很強的leadership能力),則一定要把6-sigma、Lean、Agile之類的玩弄於股掌之上;從事流程管理的,不到專家水平的,沒幾個敢做這個職位。但是,不要高估這些工具和方法的作用,看看始創6-sigma的摩托羅拉,今天還剩下什麼?
基於上述優勢,再來看質量管理能給企業、給企業內部的其他部門帶來什麼價值,就比較容易了。我總結了兩個最重要的價值:通過monitoring企業內部流程運作,相對客觀地描流程與產品質量狀態(這雖然不是管理層眼裡最重要最急迫的,但也不可缺少);挖掘和了解各部門對各類管理工具和方法的需求,並提供專業支持(授之以漁,且不越俎代庖。同時要明白工具、方法的局限性,別玩得太過)。還有什麼呢~~~一時想不起來了,歡迎補充。
如何看待各類質量管理工具和方法
前面已經提到了質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存在局限性,肯定是起不到決定企業生死的作用,有時也就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決定性的因素,是通過參與的人群體現出來的組織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工具和方法真實地反映了人類在管理領域的發展和進步。下面分別說說大家都知道而我也比較熟悉的工具和方法:
統計質量管理 - 流程和產品質量管理中基礎部分(個人比較熟悉老的七種工具,後來脫離了產品質量管理,沒怎麼接觸新的工具),也是從業人員建立質量管理思維模式(這是從事產品質量管理的人群共通之處)的必經之路,我認為永不過時。
管理體系 - 以ISO9001為基礎,可以延伸到特定行業的質量管理體系(如TL9000、QS9000)和其他如ISO14001、OHSAS18001、ISO27001、BCM(業務持續性管理,ISO22301)等等所有管理體系標準。也許你會感到奇怪,後面列的那些明顯不是質量管理標準啊。沒錯,因為我說的是管理體系,是大質量的範疇。當你成為了ISO9001的專家,再去看這些標準真的是輕而易舉。作為一個管理體系的專家,即使你不負責在企業內推行某個標準,你依然可以以管理體系專家的身份提供專業支持。個人看法:盡量不要負責去推行非質量類的管理體系(如讓HR去推行OHSAS18001,讓安全部門去推行信息管理、業務持續性管理),可以以專家身份去協助,或者乾脆以審核員身份去做monitoring。前面貼子有提到ISO9001的衰落,我想主要是指近些年國內由於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做爛了ISO9000管理諮詢市場、在企業里敗壞了ISO9001的名聲,國內的那些諮詢公司和企業內的某些東郭先生難咎其責。ISO9001是基於當今很多普遍認同的管理原則發展起來的,如果不理解這些管理原則只求做表面文章,衰落了也不奇怪。一句話,ISO9001沒衰落,各類管理體系會融入更多新的管理原則,所涵蓋的範圍會繼續擴大。注意:沒有從事過流程和產品質量管理的人直接進入管理體系領域,猶如在流沙上蓋樓基礎不穩,強烈不推薦。
6-sigma - 就是一個統計質量管理(源自貝爾實驗室)的tool box,北美企業比較喜歡這個東西,有文化因素在內(又是廢話,但在中國大陸這種「差不多就行」的文化環境里,嘿嘿你懂得啦)。我所見到的推行結果,形式大於內容,過於追求數據而忽略了實際效果,呵呵我又忍不住想拿摩托羅拉說事兒了(每次有人問我6-sigma如何,我就說這是摩托羅拉初創的,現在摩托羅拉差不多死掉了)。
總結一下,質量管理是一個專業領域,可以像人力資源、財務那樣跨行業就職。質量管理在企業內的地位取決於其價值,重要性肯定排在銷售、財務、採購、人力資源之後。要想穩固質量管理在企業內的地位、樹立權威性,除了自身專業修養之外,一定要搞清楚你的工作能給企業、給其他部門帶來什麼價值。工具就是工具,不是神器,用好了助力,用不好傷己。
給新入行者的建議:質量管理從業者的職業發展路徑,最好從流程和產品質量開始,打好基礎後再考慮向管理諮詢、體系管理、流程管理、內部改善管理(6-sigma、lean等等)等方向發展。以我的親身經歷來看,管理諮詢可以幫助從更高(管理層)更廣(跨行業)的層面理解質量管理,會有一種大開眼界的感覺,如有機會進入,不可錯過。當然,國內那些坑爹騙錢濫竽充數只做表面文章的所謂管理諮詢公司不在我說的範圍里。我自碩士畢業後,到現在在醫療器械企業做了2年的質量管理,現任質量部經理(總共就大貓小貓十來只我會亂講?其實我就是個QC小組長我會亂講?)。我簡單敘述下我對醫藥行業質量管理的一點點了解。1. 背景醫藥行業產品人命關天,在這個大的認識前提下,產生了兩層認識,一是外在的,法律法規對企業質量管理的強制性要求;二是內在的,從業人員對質量管理的高度重視和嚴格把關(真出事,自己就進去了)。由此衍生出有別於其他行業的質量管理。2. 醫藥行業質量管理的法律義務醫藥行業(此處指『藥品』及『醫療器械』的研發、生產、質量管理、供應、銷售、人力資源等)的質量管理有明確的法規要求。以醫療器械行業為例,可以沿下列流程理解:1. 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 要求》(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2. ISO13485:2003《醫療器械 質量管理體系 用於法規的要求》(Medical device-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regulatory)3. 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試行)(2009)
4. 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植入性醫療器械實施細則和檢查評定標準(試行)(2009)
可以明顯的看到,從ISO9001到ISO13485,質量管理體系轉為適用於法規條件下的管理標準,這是因為不同於其他產品,醫藥器械在歐盟,美國,日本,中國,均受當地法規的強制性管理,因此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相當於增加了類似於合規化的要求。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在參考ISO13485的基礎上,制定了《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即俗稱的醫療器械GMP),形成了強制性的法規要求,該要求與其他醫療器械法規,例如《醫療器械生產管理辦法》,以及14年3月31日剛剛通過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等,共同構建規定了醫療器械企業質量管理相關的法律義務。同時CFDA建立了《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植入性醫療器械實施細則和檢查評定標準》,將企業的法律義務明確化,使之可執行,可檢查。同理,藥品生產也是如此,即《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藥品GMP)。因此,在醫藥行業,質量管理有雙重含義,一是符合與其他行業一致的泛用化(General)質量管理要求;二是符合醫藥法規要求的特別(Specific)質量管理『法規』要求。3. 醫藥行業質量管理從業人員因為行業原因,我和 @趙軍老師的認識可能有所不同,醫療器械法規規定質量管理體系包含研發、生產、質量、供銷、人力資源五個部門,在各部門負責人之上,設立管理者代表,作為總經理授權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最高代理領導者。因此,我們在醫療器械領域講質量管理的話,其實是從管理者代表的角度出發,對全公司(財務不涉及)進行管理,質量部只是整個質量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是核心部分),所以不存在質量管理的重要性排在銷售、採購、人力資源之後的問題,因為質量管理本身就涵蓋了銷售、採購、人力資源等部門(財務不涉及)。在實際執行時,企業往往由質量部負責人兼任管理者代表一職,使質量部地位更加上升,往往起到統籌全局的作用。同時由於醫藥行業產品安全性尤為重要,在公司領導認識到產品質量(安全性有效性)是公司生命關鍵的前提下,質量管理工作還是比較好推進的。當然如果公司領導不關心產品質量的話,無論會不會出醫療事故,公司也活不了多久。因此正如 @趙軍老師所言,質量管理人員不單要熟悉本部門業務,還要熟悉其他部門業務,並進行審核和指導,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確保公司整體符合質量管理體系和法規要求,自然會成為『公司內跨部門經驗最豐富的人,沒有之一』。
題外話:我也聽過有的公司質量管理的地位不高,這和1)領導者對質量管理的認識及授權,2)質量管理人員自身對權力的爭取均有關。領導者對質量管理的認識也需要質量管理人員進行灌輸,因此自己的地位始終是自己爭取來的,而不是別人賜予的。像 @尹智生 老師講述的,居然有質量總監放棄QA/QC交給生產的,簡直不可思議,不過也因為醫療器械法規強制規定了我們行業的QA/QC工作不可能由生產進行,自然也不會劃歸生產部門。4. 回答題主問題醫藥行業的質量管理體系的發展和兩個指標正相關,一是醫藥行業的上升速度,二是質量管理要求的嚴格程度。根據現有觀察講,兩方面均在上升,一方面體現在醫藥行業總體迅速發展(見下圖,12年我投實習時整理的ppt圖,數據較老),另一方面體現在國家對醫藥行業質量管理體系的嚴格法律要求(即2011年3月新版藥品GMP,較大提高了葯企門檻)。應該說這兩方面的綜合更加迅速的推動了醫藥行業質量管理的上升。引用我在另一個答案下面的評論:國內4824家製藥企業,90%是中小企業,910家虧損,截止2011年12月20日,只有154家通過新版GMP,根據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在15年底全部通過GMP。根據預測,在3年過渡期後,約超過1000家製藥企業將被迫關停。根據十二五要求,前 100 位企業的銷售收入將佔全行業的 50%以上。可以想像產業集中的趨勢是怎樣的,而目前逐步出現的行業整合也預示了這一點。從這方面來看,新版GMP的實施,正從行政手段調控方面對市場發生作用,強制兼并,關停一批無力跟隨時代發展的中小型企業。
國內葯企從業人員中,只有5%的QA人員,其中又只有15%達到國際水平,大概有10萬的人才缺口(以前寫的找不到數據出處了)。在如此強烈的人才需求以及不過即死的GMP壓力下,醫藥行業質量管理有著足夠的發展空間。但是是否值得進入,並作為一生的事業,仍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題主什麼背景資料都沒提供我能說啥)。
我是曾經的質量管理人員。
質量管理做得好,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價值,只是這種價值是立足長遠的價值,也並不易像銷售、產品、研發等職能直觀衡量,而且質量管理的具體成果需要依賴其它職能來實現(這就導致質量的地位還不如人力資源、財務甚至行政,最起碼他們的工作成果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工作來展現),就會導致有功無功傻傻分不清楚。另外,質量管理的跨面很大,幾乎企業的各個職能都會涉及到,但又是間接涉及,在部門牆林立的情況下,想要別人支持你的工作,難度很大。除非有對質量管理非常專業的而且非常有power的大老闆支持,質量管理必然淪落到僅僅QC的層次。但事實上,大老闆們有幾個是質量管理出身的呢?又有幾個是很理解質量管理的呢?就算有,其中又有幾個是想做百年基業的呢?既然質量管理價值不易體現,那質量管理人員的地位也可想而知。
一句話,如果有其它選擇,一定不要做質量管理,如果實在沒有選擇下做了質量管理,那就一定去做供應鏈質量管理,這方面對於企業來說還比較重要,其它方面的只會讓人虛度年華勞勞無所得而已。多說一句,質量管理是管理者之器,管理者用好了就很有價值,但小兵想要憑此成為高管,呵呵,山路十八彎,你懂的。包括某些國內的組織在內,質量管理正在,也必須從傳統意義上的小q擴展到大Q。 質量管理人員面對的問題也會漸漸的從戰術層面轉化為戰略層面,這是角色的轉變,這是工作方式的轉變,歸根結底是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質量管理人員的角色是對產品或服務質量進行獨立的評估,例如檢驗、測試、供應商管理、整改糾正措施、質量體系評審。
在國內,從事質量工作的大部分員工往往有一種高層領導雖然支持質量管理工作,但是並沒有特別上心。因為,嚴格來說,以上這些事物流程沒有產生直接的增值,只是為了確保滿足顧客的需求所實施的措施。質量的績效沒有量化,也沒有與老闆關心的財務掛鉤。 隨著技術和組織的需求發生改變,質量管理必須突破傳統觀點。在戰術層面,質量管理人員應該為組織中的其他人創造條件,單獨或同其他職能協作,實施質量管理和卓越績效。例如,計算低品質的代價,並據此挑選出適宜的資源以降低成本,這就需要質量管理人員儘早的參與設計開發與評審;將過程能力研究延伸到非生產領域,這就需要質量管理人員在其非專業領域靈活的運用一些質量工具,為組織的其他職能提供幫助;監控客戶滿意度,同職能部門協作,推進糾錯行動;確定改進項目,如精益和六西格瑪項目。 試著比較一下這些稱謂的不同之處,從另一個方式回答題主的問題。 質量副總裁 vs 企業管理副總裁 質量經理 vs 管理冠軍 質量工程師 vs 六西格瑪黑帶大師 質量審計師 vs 審計師:質量、財務、安全、環境鑒於知乎上朋友太多,還是匿鳥比較安全……————————我是華麗的正文分割線-_-||——————————————————————
樓上某些童鞋太悲觀了,還有些童鞋比較片面……質量管理不是沒有前途,而是很有前途,說到這裡,可能某些童鞋又要噴了,說親眼所見質量多麼多麼不受待見blablablabla……這裡我想說的是,don"t lose your faith,放眼四望,世界500強,國內500強,有哪家公司不重視質量?但是質量不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不是光寫文件,不是枯坐辦公室喝杯茶就在那大談質量,真正做質量的人,要真正肯沉下去,去了解這個公司的流程,去了解這個公司的運作才行,到車間去,到倉庫去,到現場去,去看去問去學去想,只有當把這些都了解了才具備了做質量的初步積累。對於從事質量的新人而言,個人能給出的建議是先從QC做起,從了解產品先開始,扎紮實實走好每一步,不要剛入行就好高騖遠去管什麼體制,系統,相信我,你肯定玩不來……
一套質量體系可以跨行業去使用,一個好的質量管理人員可以輕鬆跨行業跳槽,這個就是最大的優勢,而且只有有規模的公司質量管理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其實想出頭比較難,因為中國產能大於天。
每個行業都有其生存的空間,曾經干過質量管理。但是時間太短,只能把我所見的現狀說一下,別的不做評價。工作的的廠子是一千多人的中小型工廠,給HTC做代工耳機,質量管理只是一個幌子,很多時候都不會認真執行得。測試儀器不標準,零配件的檢測也不行,很多時候為了出貨量草草了事
脫離質量管理分支來談行業現狀都是耍流氓。看看質量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中級)的內容,那麼多的質量管理分支,在同一組織框架下都可能是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不同的體系架構和要求。別扯大質量,目力所及還沒那個組織的某個部門或者崗位能覆蓋全部的質量管理分支。
我是質量管理崗位從業者,在一家上市國企,5年了,見證了這個公司的質量管理部門從興盛到衰弱的過程。衰弱的原因是,一方面公司的質量管理更多的務虛,自損了地位。質量總監講重點放在六西格瑪項目上,已經被他推動到工程師或主管以上要晉陞必須有綠帶項目,否則免談。而了解六西格瑪的人應該知道,這是一套非常精深的方法論,掌握難度太大了,而且是用於解決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但我們的現狀是,所有培訓過的估計平均掌握了3成知識,然後開始做項目,基本是已經有解決辦法的項目,做項目只是為了寫報告有績效。一個公司一年幾十個綠帶,十幾個黑帶,對於一個以代工為主業務的製造企業,真的很難相信,然後每個項目都是幾十萬的收入,算的好像是工作額外創造的利潤,還有財務審批,一年算下來一年收益上億,我們公司年凈利潤才1個多億,就是一個互相打馬虎眼的面子工程。一方面,真正在製造現場的QE/QC/QA逐漸被總監拋棄,現在已經屬於製造的總監管理,說來有點丟人。這其實是一個自廢武功的過程,自己不重視,幾年來,把自己放在一個就搞搞抽檢的部門,最終產品出了投訴,說我是抽檢,而且只抽檢外觀,好真流出問題都在生產。而抽檢到問題時,也只是返檢一下,長久持續,大家就越來越覺得質量管理部門作用微乎其微了。隨著製造業員工流失增加,90後員工管理難度增大,質量問題越來越大,而我們部門始終守著十年前的觀念不變,完全看不出主動質量管理的跡象。到這,死就在所難免。我是被高職位留在這裡的,我大概是年紀最輕的高級工程師。但是,說這麼多,其實不難看出我對質量管理有很多的想法,也深切熱愛。但選擇企業時一定要慎重,選擇主動型質量管理為主的公司。
質量管理崗位好在哪兒還是要交代一下,如果你對管理有興趣,這絕對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管理崗位。事實上它彈性非常大,我們說的大質量概念是在說所有環節都在為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質量做貢獻,你都可以管,當然你也可以守著最終的成品。於我來說,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崗位,我一直有新的東西可以做,可以學,所以不知不覺堅持了5年。
質量管理是一種管理手段。不是「行業」。事實上,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所適用的質量管理手段和方法也不盡相同。樓上9000已經夕陽,6西格瑪是朝陽的觀點個人也不太贊同。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把持續穩定的輸出質量穩定的產品作為目標的話(不是口頭說說),不論是LEAN,TQM還是9000、6西格瑪都有其生命力和價值。 當然,如果把體系審核、質量管理諮詢等工作認為是「質量管理行業」的話。我對這類行業深入了解不多。無法解答。抱歉。
上次登錄質量網,(中國質量網-新聞資訊-六西格瑪論壇)和(精益六西格瑪委員會-精益六西格瑪)想說目前國內和國外推行六西格瑪的企業和行業,是否是一種的積極的狀態呢?在無錫地區,我目前了解到卡特彼勒、康明斯、希捷等大型外企都設有質量部,並在內部實施六西格瑪方法。之前我剛讀了艾利.高德拉特兩本企管小說《目標》和《關鍵鏈》,我想問一下說,TOC理論跟六西格瑪方法在實施中會有衝突嗎?TOC管理方法應用如何?謝謝!
某國企總部質量管理,對我們單位而言,質管(我們真正的職能部門名稱不叫這個)算是單位排名靠後不被重視的職能部門,哪怕是下面上市公司的安質部經理每次提意見也都會說到一條:部門不受重視沒有話語權。說白了,現在合同額利潤率逐年都是跳躍式增長,又搞集約化管理,財務、市場、人資才是重點部門,質量這種東西通常是最後考慮的。更何況質量是挑毛病的,是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得罪人的事情。而我們即使學了6西格瑪,考了質量工程師,學以致用也基本沒有條件。乾的最多是寫各種規章制度,下去監督檢查,真正用什麼質量工具來管理目前是沒有機會。
同為質量行業從業者,超過三年現場質量管理,中間穿插了半年工藝工裝工程師。現於北歐企業做現場QE。質量行業的入門門檻我覺得非常低,如果一進門檻的起跑點就低,那上升的幾率較生產及銷售的崗位發展及薪資差距我還是覺得很大的。不過質量崗位,是一個很鍛煉跨部門組織協調的位置,與各個部門都會有接觸,但是有好有壞,得罪人的往往也都是質量部門。質量部門說白了只是職能部門,而不是效益部門,職能部門是用來服務效益部門的,這是個大前提,我們必須保證生產流程完美,成品合格,來料合格不延誤生產工期,還要和各種各樣的供應商打交道,售後服務也是需要打交道的主要來源,在這麼多方的壓力下,質量從業人員的擔子還是很大的。產線延誤交期,會說是IQC檢驗不利,導致了不良品進入了產線,產生了不必要的工時。
市場投訴,會說是現場成品檢沒檢驗出來,導致不合格品流入市場。
供應商來料晚了,生產部門,計劃部門和採購部門會施加壓力,催促IQC儘快檢驗入倉。這就是職能部門的尷尬處境,質量就是個背鍋俠。已在外企做質量工作二年有餘。正在考慮轉型,感覺實際意義不大。由於是傳統製造業的屬性,日常工作更多的是解決質量問題,而不是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問題。就事論事,前景很淺淡。不過不可否認的一點的,這個工作很鍛煉整體協調能力。可以對公司進行深入了解。將來做做戰略和供應鏈管理是不錯的。
曾經做過一段時間質檢,也感受到了質量部門在公司的尷尬。儘管老闆重視,但是在更低成本的原料上,老闆都是統一的說讓步接收吧。以前公司是做食品的,尷尬。
作為同是醫藥行業的質量從業人員,不能同意第二高贊更多。目前不但新版GMP會關掉很多企業,仿製葯一致性評價也把小企業,包括規模小,利潤低的企業的發展空間壓縮的越來越小,很多小企業因為BE實驗的成本以及通過一致性評價通過後的利潤整體權衡,有很大自己關停的可能。所以,基本以後的趨勢是大企業越來越大,兼并,擴張成為這個行業不可避免的趨勢。而隨著藥品製造標準越來越高,管理越來越規範,不但質量從業人員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高精尖的從業人員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目前也正是公司質量管理體系一塊工作的參與者,主要是參照IS0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體系主要以顧客滿意度為主,但是我在逐漸了解的過程中,初步領悟是質量體系是要參照制度,在工作的執行過程中,根據制度要求,一步步實現過程,並用文檔的形式記錄下來。其實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完美執行制度的人。一旦人不按照制度要求執行,就會產生不合格項。
作為在家私行業混了十幾年的質量人來講,在製造業作質量管理就是苦逼,沒有涉及進入的個人建議別選擇這個職業。呵呵,我現在都迷茫,總感覺每天處在生存的邊緣上。
做了6年的質量工程師,SQE/CQE/體系統統都走了一遍。質量這東西,沒有上層的支持,輸出基本為0。最近經歷了幾場面試,見過各式各樣的boss。最奇葩的是一家大型的汽車製造企業,工廠總監直接告知就算我是錯的你也要聽我的云云,就算有質量問題你也要想法設法的避過去云云。中國質量,想走得更遠,難。
質量管理行業的現狀如何?-&> 首先用行業來定義質量管理的屬性有點風馬牛不相及,質量管理是一種手段和方法,猶如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他們不同點是管理的對象不同而已。質量管理long long ago就有了萌芽,正兒八經的發展只是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比如老美的軍工企業應用質量統計方法去管控飛彈的質量等。說起「現狀」,我們可以簡略的來總結,從二戰到80年代初期興起的SPC, 到80年代末期興起的ISO9000, 再到90年代左右的流程再造,標杆管理,平衡計分卡,然後到90年代中後期的六西格瑪,再然後2000年左右火熱的精益管理,到如今質量人津津樂道的精益六西格瑪,可以看到質量管理這種管理手段和方法是不斷發展的,演變的,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是否值得進入?-&> 是否把質量管理作為職業的選擇,這真的完完全全取決於你自己,看你自己的興趣,個人建議是結合你過往的工作經歷,總計提煉你現有的行業優勢和個人優勢,結合你對未來發展大方向的規劃,來決定是否走這條路,因人而異。發展前景如何?-&> 也是取決於你自己,個人依然看好質量管理這條路的前景和錢景,君不見很多公司招聘質量經理,質量總監,動輒年薪近百萬嗎?機會雖不多,但也反映了很多企業對質量人才的渴求,時代在變化,人的觀念也在變化,作為質量人,不要理會「不受重視論」的消極言論影響,是否受重視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是憑白無故別人給的,僅限於製造業來說的話,技術門檻越高的企業,質量人的前景和錢景就越高,因為你所帶來的價值越大。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法律是否維護女性隱孕入職的權利?
※32歲,男,掙扎在體制內外和辭職邊緣,該何去何從?
※如果一個公司不給你想要的薪水,也不給你一個理想,自己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一天中的什麼時間去跟老闆談升職加薪更合適?
※你一天能賺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