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菜的形狀有什麼講究?
比如:土豆切片、絲、塊,做出來的味道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菜切成不同的形狀有什麼講究?
期待各位愛做飯的知友們分享金燦燦的生活小智慧呀~
看到一些回答,想每個都在評論里補充一下,但又覺得這樣太費事,
好吧,我終於出場了。。。。我覺得按照菜的形狀類型來說怎麼切比較好,這樣也方便大家整理。1 塊狀 這類里包括土豆,胡蘿蔔,密度較大的菌類(如雞腿菇),蓮菜(藕)等等
A冷盤 很多冷盤為了保持菜的營養,一般會切成絲或者薄片或者小塊。為的是焯水的時候能快速出鍋,並保持菜的形狀。註:焯水的目的是為了口感不那麼生,也是為了衛生,還有就是美觀。例如:胡蘿蔔絲焯水和不焯水,顏色是不一樣的。焯水時一般是不掉色無味的先焯水,掉色和有味的後焯水,例如紅蓮,西芹等。焯水時,一般是等水燒開,把菜放漏勺里,快速在水裡晃動(新手抖動的速度要慢,幅度要小,否則抖出鍋,吼吼,可別說我沒有講啊),大概有半分鐘就可以了(要是菜多,可多焯幾次)。然後把菜投入涼水裡,就可以了。B炒菜 炒菜如果是爆炒,當然是食材越細越好,越容易成熟越好。同時也要兼顧其他食材的成熟速度和美觀,所以就@趙世奇所說的「青椒土豆絲」里,青椒絲的出現就不奇怪了。如果不是爆炒,屬於清炒或者慢炒類的,如紅燜茄子。出於美觀的考慮,土豆和茄子的大小會大致一致,但土豆會先期處理,油炸之後再一起炒。此外,對於切片和切丁來說,註:切塊狀土豆的時候,一般廚師會用刀輕輕把刀砍進土豆,再掰開土豆,這樣在油炸的時候,會熟的塊一點(切開的會有一個光滑的表面,土豆里的水受熱後會從土豆表面析出,油會在表面迅速移動,這樣加工時間會長,掰開的會有細微的撕裂的地方,油會更容易加熱土豆。其他也類似,比如茄子。但胡蘿蔔例外哦)。C燉菜 由於加熱時間長,對於食材的形狀沒有什麼要求,只要求美觀。
2 清脆條狀 這類蔬菜和食材包括西芹,豆角和某些菌類等
A冷盤 這類蔬菜,一般會斜切,一是為了美觀,還有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某一尺度下的保持其營養成分不流失。由於斜切,其在焯水的時候受熱面積會增大,於是出水的時間也短了很多,這樣就保證了營養流失的最少了。B炒菜 由於這類蔬菜或者食材容易成熟,所以也會和冷盤一樣採取斜切的模式3 肉類
橫牛順雞斜切豬,這個大家都知道吧。好吧,還有不知道的,這句話說的就是刀刃相對於肉的纖維走向而言的,為的是方便加工成熟。切的大小???看你準備做什麼菜吧,別太大就行。對於雞肉,和魚肉,都是比較容易熟的,別切的太狠就是了
註:對於新手和女性而言,刀太快容易傷手,而且肉滑膩膩的不好按住,可將肉切條,在冰箱里凍十五分鐘(時間和季節以及個人切肉的能力有關,最好是拿出來後肉的表面有微小的冰晶和白霜,但肉未凍僵為好),再切,相對好一點(若還滑。可墊塊乾淨的毛巾,安全第一哦)。4其他 如豆腐和大部分菌類
這類食材不好分類,要看和什麼食材和它們配,還有烹飪方式決定了切的方式以上是切菜的原則,但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總的來說:烹飪的方式決定了菜的切法,菜的屬性決定了菜的切法。另外成菜的美觀也很主要。無論怎麼樣切,安全是第一的,不要為了薄或者細而過分的追求效果,建議循序漸進。做飯無論怎麼做,衛生是第一的,不要為了爆炒的脆感而放棄衛生。享受烹飪過程的美感,遠遠大於吃的時候的快樂,當然,和朋友歡聚是另一說了。。。。。。。--------------------------------------------
我是看了@何大拿的答案,修改了我的答案。呵呵切肉的老說法:橫牛順雞斜切豬。 切以上三種肉要與肉的紋路找對角度,這樣切出來的肉形狀好、易熟、口感好。
首先土豆不是因為你切的樣子就出什麼味道的-_-!!!,是因為炒,悶,燉不同的加工方式需要不同的原料形狀來匹配,然後達到想要的效果。
刀工處理決定原料的形態,原料的切配跟所採用的加工手段相匹配是最基本的。
1,便於入味:比如蒸魚要花刀,比如蘿蔔燉湯的時候可以用刀拍松,青菜如萵筍這類質地比較緊密的原料切配時表面最好不要太平滑,表面粗糙更易吸附調味料,肉類有時候敲打戳孔也是一樣。 2,便於排除異味:這個跟便於入味是一個道理。3,便於成熟:原料加工是一個傳熱過程,切配時大小一致才能保證受熱均勻,成熟度一致。
4,美化作用:大家都喜歡東西整齊美觀,規格一致。主料加工的形狀基本包括塊,段,片,條,絲,丁
塊:正方塊,長方塊(醬方,東坡肉,排骨之類)菱形塊(冷盤拼盤)三角塊(豆腐,豆腐乾)瓦型塊(塊魚,熏魚之類)劈柴塊(比如上面說的萵筍,具體方式是用刀切入,再撬出一塊,像劈柴一樣)
段:魚段,蔥段,山藥段,主要是跟原料的原本形狀有關 片:形狀跟規格很多種,厚度主要看原料質地,品質比較差的魚肉之類易碎的切厚點,有韌性的可以稍薄,切片時還要注意原料的纖維紋理方向,比較老的逆向,比較嫩的順向。 條,絲:粗細不等,按加工方式選擇。 丁:切條再剁粒,立方體,雞丁肉丁,一般用來炒或者拌餡。 總結起來就是按成菜需求合理搭配~一般炒的菜都切絲或切片,但我一般比較懶,能切片時就不切絲,因為切絲實在是太費時間了,特別是我這種刀工不好的人。
燉菜的話,普通都是塊,因為要燉很久,太小塊容易燉爛。
搭配的話,一般來說,我都是片配片,絲配絲,塊配塊。原則上要一盤子菜里的食材大小、開關都差不多。 另外,我本人還特別喜歡在一盤菜中搭配出各種顏色,黑、紅、綠、白、黃……只是單純覺得五顏六色的菜,光是看上去就讓人心情大好~切得越細越薄,食材受熱越充分,也越入味 即使但從外形上說,不同的體積和截面,導致咀嚼時和口腔、牙、舌的接觸面的不同,因此口感也就不同了
推薦閱讀:
※《金瓶梅》中是怎樣用一根柴禾燒爛豬頭的?
※怎樣做一頓正宗的感恩節大餐?
※為什麼中國菜的烹飪方式要多於外國?
※香港711的香蒜撈麵可以自己做到相同味道嗎?或者有賣嗎?
※中國為什麼很難接受火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