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人的中年人與老年人少有行事作風知性或優雅的?和教育或意識形態或社會文化有關嗎?

是否49年後的紅色軍旅文化剃掉了原儒家閨秀的教養與溫暾有關?


謝邀。

物質上,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廉恥」。

而大陸,中年人和老年人那一代,都經歷過倉廩不實的時代。

哪怕倉廩偶爾實,衣食偶爾足,也隨時可能被奪走,太缺少安全感了。

所以他們只相信一些最切實的東西。老舍先生有句話,」苦人的懶和壞是努力之後落了空的抗議。「大致如此。

精神上,他們一直在被上頭告誡,要質樸,要真實,甚至不惜粗暴,總之不要虛文假禮。非只他們,哪怕是現在的小一代,也有許多因為竭力抵制裝B、呼籲只有真實直率的才是最美好的——這種態度一旦矯枉過正,就是反智主義,最適合殺死知性和禮儀了。在一個知識會被無知嘲弄的國度,就沒有人願意去知性了。

生活經歷上,他們親眼看見知性和優雅在這片土地上沒有太好的下場。他們親眼看見生活得好的人普遍並不知性與優雅。在這個並不鼓勵知性優雅,或者知性優雅只會受到不公平對待和傷害的國度,他們為什麼還要去知性優雅呢?


這批中年人,是苦難的一代,他們經歷了別人永遠都不會經歷的事情。生活壓力之下,他們還要在流行語里活得「油膩」,真的很委屈了。

早兩年,大叔還是國民老公級別待遇。

儒雅大叔吳秀波,撩妹達人李健,師奶殺手張嘉譯……互聯網上的小姑娘上躥下跳都要嫁給性感有錢的大叔。

兩年不到,局勢陡轉急下,大叔一夜變了油膩中年人。啤酒肚,盤手串兒,名人野史如數家珍,睡衣唐裝混搭出街,保溫杯里泡枸杞,手裡不知幾套房……

不管你是弱的強的窮的富的,年輕人眼裡都一樣:「油膩。」

短短兩年,中年人在風口浪尖歡笑,又在口水戰里哭泣,他們到底幹什麼了?

苦難的一代

通常定義的中年人,約在40-59歲之間。事實上他們是中國真正經歷過巨變的一代人,指責他們油膩,真的太輕浮了。

讓我們倒回到他們的生活年代。

1959年,你爸剛出生沒多久,就碰上三年困難時期,差點沒餓死。糧食產量連年下滑,「大躍進」的政策下,為了支持工業,糧食徵收卻一路增長。1959年,糧食徵購量達到了建國以來最高的674億公斤,以河北省為例,因為營養不良浮腫病大規模爆發,曾有55個村子255個食堂徹底斷了糧。

飢餓會過去,但你爸的身體卻永遠記住了苦難。1959-1961年出生的孩子,起碼少長了1.89cm的個頭;相比其他年代出生的女孩,女生超重率增加了14.6%,肥胖率增加了5.3%。

1966年,你爸剛八歲,是上小學的年齡了,遇上了文革。在那個質疑一切的年代裡,教育制度也未能倖免。6月中旬,大學招生、中學招生都被停了。1972年,十四歲,遊盪六年,腦袋空空,要上中學了,可老師卻不見了。據《中國教育年鑒》,這一時期僅天津市,中小學教員被審查的有3756人,佔據總教員的33.1%,被審查的35%被關進牛棚,23%被批鬥。

1977年,十九歲,高考恢復。看上去是趕上了好時候,可你知道那年的高考有多難么?1978年,第一次考試,598所高校招生,招生40.1萬人,毛入學率1.55%,地獄級難度。你爸想,中小學都沒條件好好學習,那就好好複習一把,明年再來吧。等了兩年,毛入學率漲到2.22%,招生人數卻跌到28.1萬人。

要是這麼看還不夠明顯,對比一下現在的錄取。2016教育部公報,高校毛入學率42.7%,本科招生近700萬人。更令人絕望的是,高考在整個八十年代都未曾改變。

  •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給百萬祈盼「知識改變命運」的學子帶來了渺茫的希望 / 視覺中國

不僅教育資源極度匱乏,教學質量無法保證。1981年,發達國家每個學生佔有的教育經費是2422美元,發展中國家是221美元,而中國才60多元人民幣。文科沒資源,理科沒實驗,工科沒機器,進了大學一樣揭不開鍋。

1998年,你爸四十歲,正式步入中年,國企改制了。當年工廠拖欠工資的能力,跟今天的樂視不相上下,但你爸依然堅信「工廠不會就這麼不管他們的」。

那一年,「下崗」這個詞還沒流行,官方說法叫「停薪留職」。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1998年至2000年,全國國有企業共發生下崗職工1904.5萬人。1999年,黃宏演了個小品《打氣兒》:「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你爸捏緊了拳頭,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 這裡沒有討價只有「討生活」里,勞碌的中年人 / 視覺中國

人到四十,從頭再來。或下海經商,或出國闖蕩,或一蹶不振。人生前半段經歷的種種,哪一件拿出來,都可以是在飯桌上講述的「我的奮鬥」。追憶從前,教育晚輩,他們太有資格了。

立領襯衫,鑰匙掛腰帶,手機皮套要用翻蓋的,業餘生活聽點鳳凰傳奇和汪峰,他們的品味確實跟不上年輕人了,但年輕人有好到哪兒去呢,殺馬特、快手紅人、韓版爆款,再請你拿出初高中時代的大頭貼或藝術照。你會發現,那個時候的你,和中年人的品位一樣糟糕。

  • 對時尚元素用力過猛的廣場舞阿姨 / 視覺中國

純粹的品味,是由受過教育的人界定的,已經脫離了簡單的經濟需求,而野蠻的審美是尚未脫離基本需求的人追求的。

換句話說,首先是吃得飽不飽,才能管吃得好不好,而中國人才剛剛吃飽飯。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6067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是3060元。根據西南大學2009年的一篇論文研究,農村人口在「做事或購物時」,「總是考慮美醜」的概率僅為29.4%。在他們的消費觀里,審美並不是主要的考量對象。

  • 穿睡衣的中年人,是上海街頭重要的風景線 / 視覺中國

中年人粗劣的服裝品位、愛聽的廣場舞神曲、啼笑皆非的養生方式,不過是剛剛脫離貧困的中國人對中上階層品味的模仿,用力過猛,適得其反,但他們才真正代表了中國最主流的審美。

中產階級陷阱

中年人已經老了。

首先是基礎代謝慢了,30歲以後基礎代謝率平均每年下降0.5%,誰也逃不過中年發福;心肺功能也在衰弱,從30歲到80歲心輸出血液量約減少30%,同時,伴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等慢性病。超過50%的腦梗發生於40-60歲人群,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腫瘤的發病率在中年階段比青年高出14個百分點。

更可怕的是,還要感受身體被掏空的痛楚。根據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在50-64歲的男性中,約1/3有勃起功能障礙。而在國內35個城市5200名成年男性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40歲以上的男性患病率高達40%。

中年人也不快樂,一切都在減速、停滯不前。

根據農業部發布的《中國農村人均家庭收入流動性研究1986-2010》,過去二三十年,貧窮的中年人想要擺脫貧窮,真的太難了。

  • 數據來源:中國農村人均家庭收入流動性研究1986-2010,網易數讀製圖

無論是在1988-1995年、1995-2002年、2002-2009年,這三個時間段的低等收入者經過7年努力後,都有超過40%依然留在最底層。有意思的是,1986年的高等收入者(80%-100%),到了2010年只有32.1%的概率能保住富人位置。向上的道路封死了,但向下的通道一直打開著。

  • 安徽安慶一49歲的中年婦女一邊干農活兒一邊要帶孫女 / 視覺中國

是有一些中年男人脫穎而出了,在資源匱乏的年代,他們幸運地接受了高等教育,考上了全中國最頂尖的醫科大學,托福滿分,閉著眼就能翻譯泰戈爾,站在了收入金字塔頂端的2%。

他們有點權,但還不夠大,有點錢,但不足以挺直腰桿,仗著「年紀大一點」就要教化眾生,互聯網發達了,發現年輕人的錢真好賺,便順勢低下頭顱,速速寫出一篇《如何避免做一個油膩的中年男人》,撇清關係,既想做導師,又要做偶像。

他們之所以壞,就在於用「油膩中年人」的標籤塑造了一個發泄對象,鄙夷中年人的體型,唾棄中年人的衣著,引起共憤,卻無視中年人真正的處境。

  • 2015年11月25日,珠海南屏村小巷賣菜的阿姨 / 視覺中國

在很多中國人的想像里,50歲後可以宣告退休,有房有車,安享晚年。可惜現實是殘酷的,在清華大學李強教授的研究中,中國只有19.12%的人在收入上稱得上中產階層,而73%的中產只處於中產邊緣層,隨時可能滑落成無產階級。

經濟上,「一套房子消滅一個中產」已經不是戲談。根據《中國新聞周刊》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個城市,對1658名月收入在當地處於中等水平以上的常住居民進行的調查,在貸款買房的人群中,有61.6%的人每月房貸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超過了合理值30%。其中,房貸支出占家庭收入比重在五成及以上的人佔了20.5%。其中43.8%的人表示,「壓力較大,有時擔心會『斷供』」。

  • 幾名白領行走在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貿易區 / 視覺中國

就算有錢,也不意味著有安全感。從各國中產階級形成的歷史來看,評定中產與否的標準,除了收入,還有權利的保護。

在中國,中年人要養父母,城鎮職工養老金個人賬戶虧空4.7萬億,國家是指望不上了;養孩子,毒奶粉、校園毒地處處是陷阱,「因病致貧」是永遠的午夜噩夢。

努力闖過房子、養老、醫療三關之後,並不意味著自由和解放。杭州保姆縱火案,林先生至今依然在微博苦苦維權;廣州一個租售同權的政策下來,辛苦十幾年為孩子奮鬥出的學區房可能隨時化為泡影……社會財富的上升並不意味著權利保護的增強,一個浪頭打過來,中產首先被淹死。

中年,令人恐慌的不僅是人生過半,更是衰老已至,仍疲於奔命的沮喪。

被邊緣的中年人

中年人活得如此艱難,為什麼馮唐這種人頂著大慶油田般的油膩臉,還要唾棄中年人?

  • 為了讓女兒有爹拼,一北京中產每天忙到凌晨 / 視覺中國

因為互聯網上中年人被邊緣化了,給中年人說好話不吸粉。話語權變了,從前黑80後的時候還有他們,現在別說黑90後了,自己已經變成了群嘲對象。

年輕人佔領了互聯網,討好了年輕粉絲,就掌握了話語權。

根據第4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10-39歲的網民佔比72.1%,其中一半29歲以下。

互聯網層面的代際更迭已然出現。根據《2016年互聯網輿情調查》,2012年以來,「中年人最愛跟帖」的論壇使用率已經出現連續4年的負增長,微博、微信成了新的互聯網陣地,參與熱點輿情事件討論的微博用戶年齡中位數始終保持在24歲左右。

放在20年前,80後是「自私自利」的一代,10年前,90後是「非主流腦殘」的代名詞,到了現在,新生代終於翻身做主人,以網路為利刃,開始討伐中年人的肚腩、手串、自戀、好為人師。

  • 河北石家莊網紅培訓師,女學員一次賺30萬 / 視覺中國

被群嘲的中年人,反倒成了「失語者」。

中年人真正地被時代拋棄了,原本受教育程度就不高,他們在智能手機、互聯網時代成了真正的文盲。2016年移動支付用戶,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到76.4%,41歲以上的才6.8%,不會手機付錢,意味著不會叫車、網購,直到如今莫名變成了油膩的中年人,也不知如何上微博反擊。

說到底,這樣的中年人,年輕人真的有資格嘲笑他們嗎?

沒有。貧窮的年輕人一邊轉發著抨擊油膩中年人的檄文,一邊看著信用卡還款期限,給微信另一頭的中年人發去消息:「爸,這個月又沒錢了」。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中,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接濟。靠自己買房?別開玩笑了。中國22至29歲的千禧一代里,有61%的人目前與父母同住,而已經買房的,也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依賴父母的資助。

真正反哺父母的年輕人有多少呢?根據上海對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的研究顯示,只有2.5%的已婚子女會對父母的生活進行補貼。就業越來越難,房價越來越高,啃老族數量只會增不會減。

  • 溫州看房團清一色的中年大媽 / 視覺中國

一邊討伐,一邊依賴的矛盾背後,是年輕人對於未知中年生活的恐慌和抵觸。

中國28歲至32歲的年輕人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感覺自己「還是個寶寶」。但在社會眼中,你早就不是寶寶了。你爸跟你一樣大的時候,早就收入穩定,娶妻生子。

而你也想成功,《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年輕的焦慮來源最主要的就是想賺錢(75.7%)、買房(52.1%)、升職(50.2%)。一邊害怕活成父輩的樣子,一邊不得不向貧窮的生活低頭。

25歲,你忽然感覺自己中年危機提前了。

牛津大學項飆教授告訴我們,當下的年輕人像是跳到一個叫「工作」的洞裡面,開始西西弗式的每日勞作,在北上廣的地鐵里徘徊。把自己扁平化為一個純粹的勞動者和積蓄者,以期能夠達到躍進式的積累,買得起房,開得起車,擁有高雅的精神世界,時不時週遊世界,遠離粗俗的中年飯局。

  • 河北小伙開「拖拉機房車」游西藏,穿越5省歷時百天 / 視覺中國

從經濟視角上看,這是為了經濟利益不顧一切,然而從主觀意識上,一切都只是為了逃離現實,沉醉於向上流動的自我想像。

當這一切都處於「想得而得不到」的時候,年輕人只能宣告「我和你們不一樣」。

群嘲中年人,其實也是在圍剿日後的自己。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原文標題《這個國家的中年人,完了》,作者 秋意寒。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國災情報告 1949-199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 [2]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 第6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 [3]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鑒 1982-1984[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教育部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5]國家統計局社會統計司,勞動部綜合計劃司編.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2001[M].中國勞動出版社.2001 [6]Laumann E O, West S L, Glasser D B,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by race and ethnicity among men aged 40 or ol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male attitudes regarding sexual health survey.[J].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11, 4(1): 57-65. [7]Depression risk "highest in 40s". BBC NEWS [8]45歲前還沒發財,這輩子就別做夢了. 網易數讀 [9]李強. 中產過渡層與中產邊緣層[J]. 江蘇社會科學,2017,(02):1-11. [10]陳瑞. 符號消費與中產階級的身份建構[D].山西大學,2015. [11]李春玲. 如何定義中國中產階級:劃分中國中產階級的三個標準[J]. 學海,2013,(03):62-71. [12]第4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2017.8. [13]中國互聯網輿情報告. 人民網,2016. [14]鄧娟. 比直男癌更可怕的,是老男癌. 新周刊 [15]劉德寰著.顛覆與重整 手機人的群落與游牧[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16]張暢. 那些喊「90後步入中年危機」的人,既虛偽又讓人心疼. 新京報書評周刊 [17]Qiang Li, Lian An, Intergenerationa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the 1959–1961 Great Famine on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In Economics Human Biology, Volume 18, 2015, Pages 27-40, ISSN 1570-677X [18]Yuyu Chen, Li-An Zhou, 2007, The long-term health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1959–1961 famine in China,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Winnie Fung, 2010, Early Childhood Malnutrition and Adult Obesity: Evidence from the 1959-61 China Famine, Wheaton College [20]任小美,郭曉靜, 如果現在你是窮人,十年後你可能還會一貧如洗,網易數讀


……受邀了。

還是生活圈子的問題吧。我身邊可是不少知性優雅的中老年大陸男女性。

倒是對於像台灣、香港這些地方,我只看 康熙來了 和 蘋果日報 的話,會覺得,呃,有點兒怪哦。

羅丹大師說得好,這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而知性優雅是個人性的問題,在文革中也不乏知性優雅的人,文革後亦然。

輕易判斷其原因,不如放棄這種偏見性的設想,而把問題具體化,某些小的現象說不定可以從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上歸因。

「中國大陸人的中年人與老年人少有行事作風知性或優雅的?」

這種問題,您要沒有一個數據,沒法讓人信服地說「少有」。尤其是比什麼時候少?

有些話題,飯桌上大家隨便噴一噴可以,拿出來當個事兒似的問問就太愚昧了。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資產階級情調要不得」

「你這濃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


不僅僅是幾位說的情況,更嚴重的是這個詞的出現所代表的深層含義:臭老九。知識和文化還有尊嚴,被人任意踐踏後的惡果一直到今天無法消除


感謝邀請。以前也想過類似的問題。

建國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在八九十年代成為社會中堅力量,大躍進和文革時代成長起來的人在世紀交替之際成為社會中堅力量,這兩個時代所具有的那種超越歷史、空前絕後的抹殺文化和抹殺個人思想的特性決定了改革開放後很多年的時間內文化與信仰的缺失。這著幾代人的子女又會成為今後一些年的社會中堅力量,存留著上一輩烙印的他們也難以真正實現在文化精神層面對上一輩人的超越。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了提問者的疑問。 行事所風知性優雅的人要想大批出現還要有很多年要等啊。

作為年輕人,我認為對於在那些時代成長起來的大部分長輩們提出溫文爾雅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大部分人都難以抵擋歷史洪流的淘洗,可能少了點知性,可能少了點優雅,但溫文爾雅的缺乏絕對不代表友善和良知的缺失。

PS:問題中怎麼只說了中老年人啊?年輕人同樣少有啊。知性優雅也並不是唯一不錯的行事作風,讓大部分人都這樣實在是不現實,人嘛,善良誠信超過一切要求。

我是未成年人。


經歷了文革後都顧不上優雅了,你看葛優的《活著》里描述的,到後來也不知道該跟誰了,該信誰了,唯一的目標就是活著,好在現在把那時的錯誤都改正了,社會也穩定了,再過個十年二十年的,會有的,一切會好起來的,其實儒家那玩意不一定就是刪不得的,只是幾千年根深蒂固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了,不信儒家都不會活著了,所以這東西還是得細緻的剔除糟粕,不能一下摟。


1.知性或優雅本身就是代表著稀缺,今天沒什麼人談歌劇、交響樂,你去聽了,覺得自己優雅,明天大家都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了,去聽的不算優雅,會唱會寫、懂的人才算。

2.永遠不要用書本去比對現實,再厲害偉大的人,也寫不出比生活更精彩的故事。或許你讀書,看唐詩宋詞如何優雅溫潤,如何氣勢如虹,但你一定受不了沒有下水道的城市。

3.當你吐槽周圍的人如何如何時,你更可能是暴露自己,而非揭露他人。

4.少年讀書時,溫良恭儉讓。風吹雨打後,牢騷多斷腸。中年起家業,坑蒙拐騙搶。榮華笑諸侯,珠玉夢黃粱。暮年退而修,血淚浸文章。波濤入古井,字字勸平常。


⑴小時候,常常看見祖父在把玩一件小東西:一整塊黃楊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猴子有三隻,做出三種截然不同的表情——一隻雙手掩著耳朵,一隻雙手遮著眼睛,另一隻則顯得十分心虛地捂住自己的嘴巴。祖父似乎很鍾愛它,常常獨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無限憐愛地撫摩著它。

⑵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頭上,翻來翻去地看。沒什麼意思嘛,就是一塊木頭,刻成三個猴子。表情很逗人,可是沒有發條,不像機械、鐵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緊發條,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鈸。沒什麼好玩嘛!我翹著小嘴巴,把木刻猴子還給祖父。

⑶祖父把我抱起來,指著木刻猴子對我說:「阿公跟你說,這三隻猴,是你阿祖給阿公的。這三隻猴就是跟我們說,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說……唉,你還小,不會懂,就是常常聽人講的『有耳無嘴』啦。」那時,我六歲,祖父的話,我聽不大懂,但「有耳無嘴」這句話,卻印在了心裡。

⑷隔了一年,祖父死了。沉默寡言的父親把木刻猴子擺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紀念逝去的祖父,還是要提醒些什麼。

⑸念高中的時候,不知道為了什 么事,我和母親發生了爭執,我的嘴快,說了一大堆氣話。母親淚眼汪汪的,側過頭去,看著神案上那個木刻猴子,悲憤地說:「看到你阿公留下來的木猴沒?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們警惕,不要亂講話,你阿公以前常常講『有耳無嘴』,你難道忘記了?」

⑹時間流水般逝去。有一次,父親靜靜地和我說話,我從來不曾看過像他那般謙和、誠懇的父親。他似乎內心有某些隱痛,卻又儘力掩蓋:「這個時代,謹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論,不要妄加評斷,平平安安過一世就可以了。」說著,他從神案上把那三隻木刻猴子拿下來,充滿深意地說:「你看看這三隻猴,不聽、不看、不說,這是有道理的,獨善其身嘛……」父親嘆了口氣。他們那個黯然的年代,沉默成為他們一生的座右銘。

⑺我說:「像這三隻木刻猴子,不聽、不看、不說,這樣一個人,他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獨善其身,這是多消極的借口!」

⑻父親苦笑,淡淡地說:「唉,以後你慢慢會曉得的。」

⑼又是幾年過去了,在不斷的歷練中,我慢慢理解了父親。我竭力要保持一點點純真的自我,但我發現,雖不甘願,自己卻也逐漸向世俗妥協,時時處在自我的撕裂中。

⑽父親離開以後,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裡。這個從曾祖父傳給祖父,由祖父傳給父親,再由父親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給我的後代,是不是還要告訴他們「有耳無嘴」?我覺得我不能這樣,我要他們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們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別人。

⑾點起一把火,我把這個木刻猴子燒成灰燼。

——《木刻猴子》


知乎大部分人群的年齡構成,出生時間應該是80到00,題主口中的油膩不體面的中年人正是知乎大部分人的父輩。他們歷經千萬苦養大了孩子,給孩子提供優渥的生活和教育,孩子成人後還要給首付帶孩子。可這群孩子不但不感恩,還以油膩猥瑣來描述他們,所謂白眼狼,莫過於是。


不是中老年人變差了,而是年輕人素質提高太快。

經濟這三十多年年發展很快,50以下越年輕平均教育程度越高,人文教養越好。

這就突顯出中老年人的差距了。當他們年青和年幼的那個「無產階級專政」時代,越窮越光榮,知識越多越反動。因特彆強調是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翻身作了「主人」,倡導的行為模式和舉止也要刻意模仿社會底層。現在所謂的優雅那時被批為資產階級情調,所謂知性表明身上資產階級毒素太多,避之唯恐不及。

能在輪番批鬥和運動中倖存下來就很不容易了,還去計較他們缺了知性和優雅幹啥。


知乎在這個問題上,還有些底線。

至少承認了那種形象的確丑,而不是以丑為美,什麼「中西文化差異」、「古人如何如何」一類。

至於為什麼。你要知道50、60後不僅丑,而且家暴、文盲、闖紅燈、直男癌、直女癌、罵街、碰瓷、搶廣場、SARS搶鹽的都很高。

你去看看知乎里被父母傷害的提問,或者父母生活一地雞毛的問題,都很多

不全是受教育的鍋。老鳳凰男當官了,包幾十個二奶,貪幾十億,那學歷也都不低。

----————

但——————

其實這些放到古代,近代(其實就是民國)都是正常的。

說白了,急速進步,快速發展的年代,前浪必須狠狠地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我樂見新30、40後能文明到看見90、00後就像看見猴子。


?【和受教育水平有關】?

你所說的知性、優雅不就是大學裡的老教授、中學的老教師嗎?

你以為古代也有那麼多知性優雅的老人嗎?只不過是幾個你知道名字的老人這樣罷了。

大部分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都沒法知性優雅起來。

只有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才能知性優雅起來。

港澳地區的有些老人跟我們的老人也一樣,不是"知性優雅的",更加生活氣息,接地氣。

外國也是這樣啊……


這個沒必要糾結,他願意寫沒強迫誰看,也沒誰逼他寫。

2000萬人在北京假裝生活的作者還被迫寫道歉信,這不扯淡嗎,不愛看可以不看,為毛要道歉。

無論他多麼妙筆生花,你多麼慷慨激昂。該油膩就油膩,該清爽還是清爽。

你說的每一句話我都反對,但是我會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知性優雅與否與生活環境,見識經歷有關。

話說前段時間,一位法國朋友跟他家老頭子兩個人在隨意一間酒吧喝威士忌不加冰,我又覺得跟優雅…

前段時間還有一位瑞士朋友的父母來看她,母語是瑞士德語的三人為照顧外人用英語交流切換自然,我依然覺得很優雅…


文化,是一個積澱的過程,然而在上世紀6,70年代,中國傳統文化被人為的截斷了。知性、優雅的行為誕生的土壤,承載的人群由於農民當家做主而被打倒。因而這期間出生的人,和經歷過這一階段的人很少有你所說的那種作風。直到改革開放後,政治鬥爭的放鬆,人們才慢慢從古典、傳統中吸取營養,出現優雅的人。


有,但確實絕少。我的爸爸,舅舅和外公,都是中老年知性優雅的典範。我非常非常非常幸運,因為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那是很多人可能從自己原生家庭終其一生都無法領悟到的東西。

也正因為如此。我也是痛苦的,因為當我嘗試和其他中老年人打交道時,常常因為落差過於巨大,根本不可能溝通。

有一部分中老年人,不僅不知性優雅,甚至獸性十足:

時而挖鼻,時而摳腳,探頭探腦,抓耳撓腮,吃飯狀態如肥犬飲水,咂聲不斷。讓人尷尬不已。

更可怕的是,自以為是。極其自以為是。見識和學識已經貧瘠如沙漠一般,卻好為人師,喜歡數落。並且對他人感受滿不在乎。

從某種意義來說,他們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健全的大寫的人。

中國在不少方面充滿蒙昧的元素,他們「功不可沒」。

文明與野蠻的界限是確定的,不是可以任意粉飾的。他們對自己子女的養育之恩,跟局外人沒有關係,他們是自己拱手讓出了做人的尊嚴,被唾棄,實在是非常符合邏輯的。

至於他們會不會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那是另一回事。我當然認為他們需要過有尊嚴的老年,但那是另一回事。

最後,極其諷刺的是,他們往往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但卻對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締造者們頂禮膜拜。

真是太諷刺了。


歷史原因帶來的局限性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基礎「不是單純指有多少錢,而是一個綜合概念。

  2. 比如對中等工薪來說,朝九晚五的生活狀態,定期拿穩定工資的狀態,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娛樂方式等等,這會使這個群體擁有更多的共性,表現出類似的氣質。同理,對低收入家庭來說,可能生活更動蕩,人際交往、受教育水平等等都會受到影響,這類人又表現出類似的氣質。對於規規矩矩經商致富的群體,和一夜爆發的煤老闆群體,在氣質上也千差萬別。這些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表現。

  3. 所謂的氣質,是通過日常生活表現出來的,是一定的行事規範。比如註定孤單一輩子的吊絲氣質。。
  4. 題主所說的優雅氣質,應該是指建國前那些大資本家或者權貴名流之家,或者一些高級知識分子所表現的」優雅「吧。在那個年代,在名和利的烘托下,他們具有上層領域的話語權,仰望他們,就會覺得他們任何行為都具有」優雅「的光環。如同唐朝時以胖為美一樣。儒家所謂的儒雅和敦厚,在過去,更多地是富有地主階層的行為規範,佃農沒錢沒空沒權利去享受。這些是真實的歷史。
  5. 建國後意識形態的劇烈變化對中華民族整體文化有了非常深入的影響,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層面。整個社會的行事規則同以往有了較大的變化。建國之後消滅階級差別,差不多達到了均貧的效果,各行各業收入差不多。。由於政治環境,基本上優雅地脫離人民群眾的,都被改造過來了。。改革開放後,有了先富帶後富,經濟地位和水平的差別凸顯出來了,不同階層的行事規範開始漸漸有區別。到如今,社會生活達到了中國前所未有的豐富,社會群體的多樣性史無前例。當年權貴享有的」優雅「的話語權,早已被稀釋。
  6. 題主所懷念的,不過是當年」輝煌「落日的餘暉罷了。


因為在當時,儒家不能解決人民溫飽,不能讓國家強大,不能讓經濟騰飛。學之何用?


推薦閱讀:

為什麼英語再好的中國人也很難100%講出native speaker的感覺?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認為現在中國網友的民族自尊心過強?如果有你們是怎麼想的?如果認為不是,也請來說說吧。?
為什麼一些移民澳洲的中國人,會站在整個西方世界的高度來批判中國,卻意識不到澳洲根本代表不了西方國家?
為什麼中國人從上到下似乎都有點仇恨美國的傾向?
為什麼中國人漢奸多?

TAG:中國歷史 | 中國人 | 年輕人 | 中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