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季羨林是不是國學大師?為什麼很多地方稱其為「國學大師」?


不是。因為是他自己說的。

來自 《病榻雜記》

一辭「國學大師」

  「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

  現在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這並非無中生有,其中有一段歷史淵源。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北京大學大講堂里開了一個什麼會,專門向同學們談國學。當時主席台上共坐著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麼話,現在已忘得乾乾淨淨。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

  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家都沒有下過死功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後來專治其他的學術,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佔「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為此,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這不是季老的謙虛,因為季老本來就不是,實事求是。其他人的答案說的很清楚了,他的研究方向不在這方面。

除了國學大師這頂帽子,季老還摘了其他兩帽。 

二辭「學界泰斗」

  「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這要分兩層來講:一個是教育界,一個是人文社會科學界。

  先要弄清楚什麼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10年,在國內57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麼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斗」從哪裡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這個泰斗又從哪裡講起呢?

  為此,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斗」的桂冠摘下來。

  三辭「國寶」

  「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只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可是,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並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家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只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13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痴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

  為此,我在這裡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有必要弄清何為國學。

百度百科上對國學解釋是:「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

20世紀初,梁啟超章太炎等人提出國學的概念時,指出國學是「相對於西方學術的本國傳統學術」。章太炎在《國學講演錄》里,分國學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章還提出國學的三個主體部分,為「義理、考據和辭章」。著名國學學者姜亮夫的弟子、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書法家章祖安,對「國學」一詞作出過更為詳盡的詮釋:「國學的根基是小學、章句之學,因此,所謂『國學大師』必須以博通、精研先秦時代的原典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列出三個條件:一、在其中某一領域有原創性成果。二、精通小學,古文辭(各體式)、古體詩、近體詩詞都能自由揮灑,出色當行。如果是20世紀的國學大師,還必須加上條件三:能汲取外來之學說,而不忘民族之本位,中西兼通,而又以傳統文化為其治學指歸。」

由此可見,國學一詞含義已不僅局限於最初的史學文學諸子思想等,而有了更寬泛的概念。

其次簡略講一下季羨林老先生的所學所著。

季老在1930年考入清華後專業主修是德文,期間師從陳寅恪吳宓朱自清俞平伯等大師級教授修習中西文學比較、佛經翻譯文學、文藝心理學、中國古典詩詞等等科目。其「小學」之根基必然不淺。

在季老赴德留學期間,主攻的是梵文,研究古印度語言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但同時也不放國學文化的研究。用季老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葉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季老在留德十年歸國後,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其1947年所著《浮屠與佛》,引起了當時學界巨大反響,並得到「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傅斯年語)的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盛讚。由此一斑,足見季老在所研究領域的成就。

季老還精通12國語言。除了在自己專業方面的學問外,季老文學造詣也不凡,其散文累計逾80萬字,《季羨林散文集》、《牛棚雜憶》等都有很高文學價值。另外,季老還曾擔任《傳世藏書》這一巨制的總編撰,在整編、保存古典文獻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作為民國後期的知識分子,季老的學問是絕對毋庸置疑的。但是至於「國學大師」的盛名,個人認為要有對比的來看。或許比起民國時期那些通曉古今的學術巨擘如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等大師尚有不少差距,但比起今日的所謂「學者」、「專家」,季老高了不止幾個檔次,所以若以今時的標準來評判,季老無愧「國學大師」之稱。

最後很想說明的一點是,看到很多回答里僅因季老「專業印度學」「研究梵文」等原因,而否定他為「國學大師」實在很滑稽。舉個栗子,不能因為達·芬奇畫畫牛因為就否定了他在建築、發明等其他各個領域裡的成就吧。當然這是題外話。

再補充一點,看到大家好像對季羨林老先生一副很不屑的樣子真的好心寒!


當然不是。樓下有幾位南郭來的。瞧不過眼。

怎樣算是「國學大師」,沒有具體評判標準,但有約定俗成的規矩。

首先得是治國學的專門家。這就涉及到國學門類包括哪些方面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根本無知也是當代「國學大師」層出不窮的原因。

其次,是不是大師,請參照下列近代以來諸家不完全名單:

王國維

羅振玉

章太炎

黃侃

劉師培

錢基博

錢穆

范文瀾

郭沫若

王力

陳垣

姜亮夫

游國恩

程千帆

饒宗頤

如能與以上諸君並論,可稱國學大師。

第三,不列梁啟超、陳寅恪、季羨林、錢鍾書等,要在「國學」二字。

第四,今日復旦大學文學院之陳尚君先生,是70歲以下唯一堪稱國學大師者(本人非復旦學生)。

PS: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居然說季羨林「小學功底不淺」,拜託你去百度一下什麼是小學再來談行么?季羨林那幾個老師誰是治「小學」的啊?還有,下次從貼吧複製粘貼時記得看清楚,那是吐火羅文,不是「葉火羅文」。

你說你都鬧不清楚季羨林是幹嘛的你傷什麼心啊…


不是。

他的專業是印度學,水準我無法評價。


為什麼大家這麼肯定地說不是呢,他的研究方向並不能完全代表他所有的學術造詣和成就啊。

而且學術有共通之處,在梵文領域的精研會有很多延展性研究,印度、佛教、宗教影響、社會人文等等等等。

他是不是國學大師我不敢妄斷,但因為他的研究領域而否定這一說法,我不能表示贊同。


不是。

不能因為人家活得長,我國又急需一個在世的國學大師,就給人家扣上這個帽子。只要看看他的著作就知道了,幾乎沒有一本和國學有關。

說到底,季羨林的專業東方學也只限於印度。梵語巴利語他自然是懂的不需要考證。至於他是否拿了哥廷根大學的博士,都質疑頗多,再回來看他一輩子不傳吐火羅語學生似乎也有了合理的解釋。畢竟如果掌握這麼一種全國只有一個人會的語言是很傲的, 季羨林是真不想傳還是沒有能力傳就不得而知了。


先放我老姐的吐槽:「只要是做文科的,無論冥壽陽壽,但凡過了八十,一水的都是國學大師……」

季羨林印度學造詣非凡,但國學?哼,他差得遠呢。

業內段子:季老發文,對國學研究提出建議。「中國文學史必須重寫,中國通史必須重寫,中國宗教史必須重寫……」

當然大家都不會當真的,這種話,很難說是他究竟想說,還是他不得不說。到了他那個位置上,有時候大概挺無奈的吧。

不過另一件事就有點不像話了。季老在某次中古史討論會議上發言:「《四庫全書》好啊,我經常用……」

滿座啞然。

提問:季羨林的話錯在哪裡?


根據我讀過的季先生的著作談談。因為我自己的興趣在於中西交流,所以對《糖史》和一些中印交流的論文比較熟,另外讀過季先生關於禪學的一本論文集。就根據這些談一談。

季羨林的舊學基礎,肯定是不低的,具體請參閱《糖史》,足見老先生在傳統學問上(如音韻、訓詁、版本、地理等等)都有很紮實的基本功。至於算不算國學大師,恐怕要看對國學的定義。如果說研究中外交流史地也算國學,那他被稱作大師也未嘗不可。

關於季先生的學問和晚年的暴得大名,我多說兩句。季羨林的本行,確實是在梵文、巴利文。但是也沒有很多人想像得那麼強。在西方學界,印度學一直是顯學,精通梵文巴利文的學者數不勝數,任何一個一流大學都能抓出幾個來。只不過在中國這門學問相對不彰顯,季先生就獲得了比較優勢。看他晚年的著作,對當代西方印度學界似乎比較隔膜,引用的大多是半個多世紀前的德文舊著。

季羨林無疑是一個優秀的學者,但是他獲得的榮譽和名望和他的實際成就是不相稱的。僅就中外交通史而言,張星烺、馮承鈞、向達、陳垣諸先生無不卓然有成。新一代學者如榮新江、姚大力也都很了得。但是這些名字,專業之外的人很少聽過。季的一家獨大,當然和國內獨特的政治生態有關,但是季羨林本人也確實喜歡沽名釣譽(不要以為穿著卡其布制服的人就真的置身事外不食人間煙火了),晚年寫了無數的序文,當了無數的主編,水平蕪雜不齊,說了很多極可笑的外行話(比如季羨林喜談美學,但是明顯沒有系統研讀過東西方的美學著作,只是販賣一些國內學者的二手材料,喋喋不休,舛誤極多)。樓上提到季對佛教的偏見,這只是他治學諸多問題中的一個。讀過季羨林學術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學術體例極不規範,用詞非常口語化,又喜歡東拉西扯說「車軲轆話」。他的學術遺產,恐怕需要後人重新清理。而且不僅是季羨林,和他同時代的許多被神化的「大師」(陳寅恪、錢鍾書等等),也需要我們客觀認識。此處不展開了。


題主好棒,掌握了知乎精髓: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貢獻知乎首答。

今天下午在上馬克思主義原理課上,老師特地就「知識」這一概念的相關問題做一講解。在季羨林先生研究的領域問題上,老師(從北大哲學系畢業)特地向我們澄清季羨林先生生前所在的是北大的東語系,現在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文獻中搜索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季先生的文章著作集中於對佛教語言的研究,甚至不關注於佛教思想本身,所以盲目講所謂「國學大師」「國學泰斗」的名號扣於季先生,卻忽視了老人家畢生致力於研究的語言體系,悲哉哀哉。


是大師,但私人為不是國學大師。


他研究外學的,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搞國學的,他自己清楚,純屬被人綁架吧


他對國學態度是對的。繼承優秀的。摒棄落後的。


去問死人為好 無意義的問題


季老應該是東方學家,去德國也是走的東方學的路子。


說人家是「國學大師」簡直太侮辱老爺子的學問了


可能是印度的國學大師


國學大師是頂高帽子,隨便戴。季羨林搞的是梵文研究,是研究外國東西的,大師可以叫,但不是國學大師。

國學,以我的看法就是研究中國特有文化現象的學問。注意是研究,不是參與。什麼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這可就多了,詩詞歌賦,戲劇話本,國畫書法,宗教民俗,剪紙皮影,全都算!雖然說剪紙皮影這些似乎不算雅,但絕對算的上國學。

但這是研究,而不算參與。你寫詩詞,那你是參與,你是國畫家,你也是參與。不是研究。研究禪宗,這是國學。如果當和尚,這是參與不是國學。


我覺得不是。季先生的書只讀了一本,《佛教十五題》。介紹先生的文章讀了不了。大抵上先生應該是個語言學家,或者文學家。很遺憾,知道季先生用了很大量的精力時間在做和佛學有關的事情,但讀過先生的《十五講》,冒昧下個評語,先生對佛學實未入門。意識形態很大程度束縛了先生對一些問題的見解。只憑一本書評價一個人,很不嚴謹,也很不敬。只是我的看法。


看了大家回答,再一次印證郭德綱的話。什麼是大師?四個說相聲的對著罵街,那三個都死了,你就是大師!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沒有大師?
大部分教授(大師)(有真正學術志向的人)的行為習慣真的和普通人很不一樣嗎?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變先生?
世界頂級鋼琴大師和普通的鋼琴演奏者同時彈一首特別簡單的曲子演奏效果會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民國產生了那麼多大師?

TAG:大師 | 季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