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和經驗有什麼區別?


知識能反覆驗證,不會出現反例,發現了反例就可以推翻。嚴格的說只有自然科學的知識真正滿足這些條件,一般由新的測量或實驗方法來推進知識的改變。在社會科學領域,知識更多是學術權威達成共識的一些概念、判斷和推論,依靠的一群人的意見,取交集。

經驗有很多是無法反覆驗證的,因為經驗很多不能標準化,不能測量。

從可交流性上看,知識和經驗不同。知識能夠存在於文字記錄之中,經驗則大量存在於非書面信息中。由於能轉化為清晰嚴謹的語言,知識能存在於兩個個體之間,互相理解,沒有歧義;經驗往往不能用清晰嚴謹的語言表達出來,不能存在於兩個個體之間,大量經驗只存在於單個個體的頭腦中。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 2011 年 1 月的某天下午,我和周源、胡維不知為何在會議室里長時間的討論知識和經驗二者的異同。結果有趣,在中文語境中,我們都認為經驗和知識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經驗的抽象級別似乎更高,因為知識可以學習,經驗不能 —— 例如,一個鉗工教給你他多年經驗,你肯定無法立即將這些經驗融入到身體中,而且,你要懂得這些經驗,還需要掌握鉗工知識。

但查了英文詞典後,知識和經驗分明的界限又模糊起來,Knowledge 在谷歌英文詞典中的解釋是 :

Facts, information, and skills acquired by a person through experience or education; the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of a subject

那麼,經驗是知識的子集了。知識的另外一個子集是理論教育。

或許知識和經驗,在中英文語境中的定義本就不相同。那天下午的情景,似乎是三個中國男人在熱切的探討發源於歐美的辭彙,但是這兩個辭彙漂洋過海,逐漸演化,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可能已經不同了。


知識是被概括和總結過的、剝離了個體特徵的、被普遍化(generalized)、理論化了的經驗。

經驗是個人化的、具有特定背景的、尚未被概括、總結和普遍化的知識。


前兩點是同意上面的總結,後兩點是個人想法:

  1. 經驗是個人化的,知識的普遍化的,一切知識的最初源頭都是來自人的實踐經驗。

  2. 知識是理論化的,可被方便、快速傳播的,學校教育是最典型的方式。

  3. 經驗本身是無法直接迅速傳授給另一個人的,我們通常所說的「傳授經驗」其實是傳授「經驗的總結」,如果按照 DIKW 模型(http://en.wikipedia.org/wiki/DIKW),它應該屬於知識(K)的部分,但這仍然是知識中最精華、最接近經驗的部分(應該位於 K 層的頂部),也是最容易被內化成為個人經驗的知識。
  4. 還有一類知識,是通過書本或其他理論學習的方式獲得的,但因為傳授的人本身並沒有親自實踐和驗證的經歷,所以在傳授過程中會偏向於枯燥。這類知識位於 K 層的中下部分。

優秀的老師和差勁的老師的差別,往往就是前者更像是在傳授經驗(的總結),後者更像是在傳播信息。


知識是學規律,經驗是找感覺。


知識的「知」應通已知的知,強調囊括的(正確)內容。知識的「識」應通見識的識,強調預測推理分析總結的能力。

所以「知識」的概念覆蓋很廣,經驗應該也在其中(經驗既經歷和體驗,可以是一種知識)。換而言之,經驗是一種接近實踐的知識。

可再現和可證偽是科學的特徵。科學也是一種知識。而且,科學也可以是一種經驗,沒有完全搞清楚一個問題之前也經常弄一些經驗描述。(經由科學表述的經驗同樣可以是可再現和可正偽的。)

英文的話更清晰些:

Knowledge:知識( know 加名詞後綴,已知的都已經囊括)

Experience:經驗

Theory:(科學)理論

Why is experience the best kind of knowledge?

Beyond Sensory Experience - Number Theory.


閱片無數與閱人無數的區別。


知識是高度提純後的經驗,可以無損傳播,經驗則不具備這個特點,非常依賴感覺。對個體來說,經驗比知識重要,對群體發展來說,知識比經驗重要。


經驗可以是知識,知識則不一定是經驗了至少的需要實踐過後才算是……


學到後能用起來,這才叫知識,否則對你來說就是信息。

就像問是什麼錢一樣,假如你家裡有上億現金,但不敢用、不會用,那就是一堆紙。


知識是對事物的基本認知,比如說一個詞,詞典會告訴你怎麼讀,它的文字含義是什麼。經驗是將知識在特定環境下去理解實施,並作為一種條件反射,比如這個詞是汽車,你沒見過汽車前只能憑藉詞典的描述和簡單的圖片去了解,但當你在馬路上見到真正的汽車後,你以後再看見汽車時會形成條件反射,這就是汽車。

其實知識和經驗是一個不斷相互提升的過程,你從書本或互聯網上學到知識後,到現實生活或工作中去運用就是知識轉化成經驗的過程。

舉的例子可能不太恰當,也僅限於自己的理解。


知識就是讀一本《如何游泳》,《如何開車》的書籍;經驗就是跳進水裡後,開車上路後所得到的東西。


我對知識是用科學方法得出來的結果,我稱之為靠譜的知識。其餘的不算知識。

經驗則是一個個事實的串連


知識是理論上的經驗,經驗是實踐中的知識。


一、經驗和知識,有一個顯著的區別:是否具有個體特徵性。

二、適用範圍:知識比經驗更加抽象,適用閾值更大。

三、易用性,也是我最想說的:

經驗是直接就可以拿來用的, 知識則不然,要轉化一下,思考一下,才能用。而且還不一定能產生正效果。

比如,男女行周公之禮。有經驗,直接就上炕。而你看了一堆性教育,上床還是半天整不上去。


專業的事情,還是專業的人回答吧。


越是逼近真理的東西越是能經受的住更多的檢驗,在科學技術領域有一個詞跟「真理」的表述息息相關,叫做「不可能」。

舉幾個例子:

熱力學第二定律:「不可能從單一的熱源吸收熱量對外做功而不引起其他的變化」;

熱力學第三定律:「不可能利用有限的可逆操作使一物體冷卻到熱力學溫度的零度」;

當然我們永遠不知道真理究竟是什麼,那不過是事物逼近某個可檢驗程度的界限,也就是逼近「真理」的東西在表述上禁止某些事情的發生,禁止的越多其需要經受的檢驗越嚴格。從這個價值判斷尺度上「知識」和「經驗」經受的檢驗程度不一樣,前者比後者經受了更多的檢驗(檢驗的人群數量)。

兩者的相同點是他們是「錯誤」一詞的相同表述,因為它們不是確定的,可以更改。


字面理解即可。

知識:知道的東西

經驗:經歷過的東西


在大學課堂里學習知識,有一類知識脫離經驗有些遠,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論。因為本人這學期必修馬克思主義原理課,有些心得,與題主分享。

經驗有個體實踐性,是從自身的生活經歷總結出來,並且指導過自己的行為的思想內容。而知識呢,正如其他知友所說,是剝離了個體特徵,反覆驗證過的經驗進一步總結。這些知識一方面由專於這方面研究的人通過實踐反覆驗證,另一方面也通過知識工作者在思維邏輯上加以總結,使之體系化,系統化,在此基礎上通過教育者們進行傳播,呈現給學習的人,人類的進步便是由前人鋪墊而來的。

體系化和系統化是明顯的,比如被人們稱為水分很重的學科,經濟學,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都是從概念定義,概念闡述,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來展開的,不同的微觀經濟學教材基本是按照消費者,生產者,市場,市場結構以及福利經濟學等主線展開。

我們理性思維的集大成者——數學,也是在系統化的基礎上分不同的數學課程分別授予學生數學的不同知識,微積分負責從極限的角度研究量變到質變,線性代數研究線性空間的變換,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則從世界的不確定性方面建立模型,分析模型。

對於知識的這方面特徵知友們都能直接聯繫到自己的學習經歷,我不多講,比回答主要想針對另一個問題:學生應該如何學習知識?

基於知識的特點,首先應該撩起每個學生對知識的尊重,如果沒有有過專業經驗的前人的實踐,我們不可能直接學習這些知識。這些實踐或是表現為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或是基於上天賦予人類思考能力後的興趣,我們對他們應該抱以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尊重。

我想學經濟學專業的人會知道亞當斯密對社會的洞察人家是出過《道德情操論》的倫理學教授;學過電氣專業的人會了解到愛迪生的創新點。

暫不能完全回答「如何學習」這個大問題,最後一點和知友們分享:用知識代替經驗是學習的任務。


從字面來看,經驗來源於實踐,知識則不一定,有可能是先驗的(比如數學、哲學),經驗是知識的真子集。


推薦閱讀:

泛性戀和雙性戀的區別在哪裡?
英文里「itself」和「per se」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堆?什麼是棧?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品牌諮詢公司比廣告公司高端嗎?
「小資」、「小清新」和「文青」有什麼區別?

TAG:A和B有什麼不同 | 經驗 | 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