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窯為什麼沒有入圍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是指中國宋朝建立的五個燒製瓷器的大窯。它們分別是:
- 汝窯:主要產青瓷,有「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美譽。語出周世宗柴榮。
- 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
- 官窯:分南北。北在汴京,南在杭州鳳凰山下。
-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以出產白瓷著稱,色澤潔白,不太透明。
- 哥窯: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此窯和弟窯是章氏兄弟兩人所建。
五大名窯指的是宋代瓷器,當時景德鎮窯剛剛起步,瓷器還不成熟,自然與名窯無緣。
五大名窯的概念基本在晚明才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其基礎是明中後期瓷器收藏氣氛的逐漸形成,大部分是根據明人釋讀前朝文獻後結合當時收藏市場進行的一種概念構建。
當然這一概念的基礎就是「幾乎」這五種窯口產品都曾經出現在南,北宋的宮廷記錄中,但不免也有大量添油加醋和誇大。比如鈞窯在宋代幾乎沒什麼名聲,甚至明早期不少排行榜都沒有它。
此外上景德鎮的興於元,不符合明代士大夫收藏者的自我身份認同,加上元青花本身並沒有成為絕對的宮廷御用瓷,而是廣泛出現在大眾市場中,因此元代景德鎮的明星產品青花對於明代收藏者來說沒有太多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景德鎮雖然在元代開始制霸瓷器製造產業,但是瓷器在宮廷中的等級在宋,元甚至明早期都是低於貴金屬(金銀)製品和漆器的,因此青花這個品類在收藏概念的形成期沒有顯著的加分點。
還有就是明代御窯生產的頂級瓷器製品又不允許民間隨意持有,到明中後期市場發展加國力衰微監管力度下降後之明代前朝部分御用瓷器也進入收藏範圍,明代景德鎮的一些重要產品開始成為一種可以收藏的瓷器門類的時候(比如成化鬥彩,到萬曆年間才逐漸成為一種可以收藏的瓷器門類)五大民窯的具體種類即使還不是絕對穩定,但也基本形成幾種主流說法了,因此景德鎮生產的瓷器即使出現在明代收藏相關的論述中也不會以幾大民窯之一的方式出現。
最後收藏這概念本就厚古薄今,雖然年代久遠不是收藏價值的唯一影響因素,但也是其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對於一個形成於明代的收藏概念來說,名窯自然和相對來說算是當代景德鎮八杆子打不著了。
略懂一些瓷器的人都不難看出,這隻景德鎮的出品絕對在定窯碗之上,但為何在宋代的五大名窯中沒有景德鎮?
與首博的專家探討後,我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1、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在長江以北,南宋後逐漸南移,所以雖然景德鎮的出品己經達到並漸超過了五大名窯,但在當時還是沒有引起主流人群的共鳴。2、景德鎮當時的優勢是擁有中國最高質量的高嶺土,劣勢是一開始缺乏骨幹技術力量,它一開始主要是山寨定窯,隨著大批技術人員的南遷,其原料優勢逐漸顯現,產品質量反超被山寨者,但一段時間內並沒有被主流人群了解和接受。3、還有一種可能是景德鎮在宋代也是名窯之一,但由於其在元代太火了,早明的專家們出於去除污點的考慮將它踢除出名窯行列,而換上了並不那麼出色的鈞窯。以上,是我參觀首博後的一些思考,歡迎探討。
五大名窯前面一般都會加上宋代。
景德鎮五代時期創燒 燒青瓷和白瓷 並且多為疊燒 變形也大 疊燒多為窯口草創所使用工藝 說明當時景德鎮工藝水平不高 更不要說創新了 主要燒制盒子 並且多為家庭式小作坊 宋代時開始水平開始提升 燒制青白瓷
宋代五大名窯得名始於明代宣德年 《宣德鼎彝譜》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
柴窯現在到底有沒有還是個謎 所以排出 而到了後來 上述幾個窯要麼消失 要麼衰退 如哥窯 雖有大量器物 但不見宋代文獻有記載 官窯和汝窯在宋代完全消失 定窯在元代消失 鈞窯在明代苟延殘喘 質量大不如前
而此時的景德鎮水路便利 原料優質 燃料豐富 匠人云集 工藝先進 有創燒了青花和釉里紅 無論產量質量品種都是獨領風騷 當然不會和五大名窯並列了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短片?
※國外有什麼確認的留存上千年的武器?像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這樣的?
※中國歷史上有價值超過和氏璧的文物嗎?
※有哪些歷史上有名的文物流傳至今?
※考古出土的人類遺骨,在鑒定之後會如何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