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有哪些很有意思的觀點?

老師上課時提到莊子的「無用之用」覺得很有意思,想知道先秦諸子們還有哪些比較新奇獨特的觀點。


楊朱: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

莊子: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剖擊聖人,縱舍盜賊。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王曰:「夫子之劍何如?」莊子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柳下惠:且跖為人也,心如湧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辯足以是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

故跖之弟子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分均,仁也;出後,義也;入先,勇也;知可否,知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未之有也。」

還有好多好多,幾乎他的每一篇文章你讀起來,基本都停不住,因為太想往下念了。下面給個例子,看你是否還想往下讀。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知,於物無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徧,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是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太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

惠子:

厤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惠施與天下辯者相辯:

卵有毛;

雞三足;

郢有天下;

犬可以為羊;

馬有卵;

丁子有尾;

火不熱;

山出口;

輪不輾地;

目不見;

指不至,至不絕;

龜長於蛇;

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

鑿不圍枘;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

狗非犬;

黃馬驪牛三;

白狗黑;

孤駒未嘗有母;

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公孫龍子:

拇指非指,白馬非馬。


這個題目可以讓我休閑下,呵呵。

先秦有趣觀點太多。隨便舉個栗子。

莊子,齊物論。

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大意:追求異性這種事,猨、猵,狙(遠古幾種長的像猿猴的動物),這三種彼此審美一致;麋和鹿互相看著順眼,覺得魚漂亮。毛嬙、麗姬(周朝比西施還有名的美女),人們都覺得她倆美的不得了,可是,魚見了這樣的美人趕緊沉到水底,,鳥見了慌忙飛到高空,麋鹿見了四散奔逃。這四類動物,究竟誰才知道什麼是天下之美(的標準)呢?

這一段很有趣。談不上觀點,但思維角度,對人很有啟發。因為我們考慮問題,往往從「我」的角度(我的觀念、我的視野,我的生活經驗,我的認知水平,卻不自知),高明的也脫離不了「人」的角度。但莊子,能夠從各種物類角度考慮問題,是常人很難做到的。更不用說,老子那種級別的,思維角度都超出宇宙了。


墨家出場:我不是針對在座的各位,我只是想說,儒家就是垃圾····

歡迎來拍磚,這是戰國時代墨家會說的話。《墨子》一書裡面專門有一篇「非儒」,專門懟儒家的。


謝耀。我讀書少,先秦諸子只知道老子道德經。

老子思想的核心觀點是什麼呢?

就是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為什麼呢?

這就要說到「陰陽相對」了。

中國文化根源就在於此。


謝邀。「道在屎溺」《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這倒不是莊子嘩眾取寵,而是說「道」之細小,無所不在,具有普遍性。


2600多年前的管仲,因為輔佐齊桓公而使齊國日益強盛,後來齊國成為春秋霸主,管仲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第一相」。他的著作《管子》中有很多治國名言。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 「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聖君之實用也。今天下則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

「治世則不然,不知親疏、遠近、貴賤、美惡,以度量斷之。其殺戮人者不怨也,其賞賜人不得也。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無私也。」

「夫國有四亡:令本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本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故夫滅、侵、塞、擁之所生,從法之不立也。」

譯文:

國家有四種危亡的形勢:法令一開始就不頒布,叫作「滅」;頒布了卻在途中滯留,叫作「壅」;下面的情況一開始就不能向上傳達,叫作「塞」;向上傳達卻在途中停止,叫作「侵」。 所以,滅、侵、塞、壅的產生,都是由於法的權威沒有樹立起來所造成的。

看到這裡我不禁感嘆2600多年以前的管仲就很清楚這些治國安民之道,而現在的社會仍然有很多「人治」的弊端,並沒有根本的改變。

商鞅《商君書》

「聖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後於時,修今則塞於勢。」

「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於民務,國無異俗。明賞之尤,至於無賞也; 明刑之尤,至於無刑也; 明教之尤,至於無教也。」

上面這段翻譯過來就是這樣的:公平的獎賞不等於浪費, 嚴明的刑法不等於殺戮,修明的教化不等於蛻變,而且民眾會因此知道自己的職責,國家也沒有異樣的風俗。公平的獎賞的極致是可以不用獎賞;嚴明的刑罰的極致是可以不用刑罰,修明的教化的極致是可以不用教化。

呂不韋《呂氏春秋》

「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 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堯舜的大公無私精神,令現代的人們汗顏。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雖當與不知同,其卒必困。」

譯文:事物之所以這樣,一定有它的原因。如果不知道它形成的原因,即使碰巧做好了,也和不知道原因的盲目行動一樣,最終必陷入困境。

「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不圖虛名的務實精神!

「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譯文: 古代教化眾生的聖人,是與無形大道共生共存的。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反觀歷史,檢視現在;了解對方,認識自己。

韓非《韓非子》

「不以功伐決智行,不以參伍審罪過,而聽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處官矣。」

韓非還寫下了「扁鵲見蔡桓公」 「鄭人買履」 「齊桓公好服紫」 「曾子殺豬」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可以去聽聽周建龍演播的《鬼谷子的局》,你會有感觸


很簡單。

老子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合,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蓋人所生之子孫,即其身體一部分之繼續存在者,故人若有後,即為不死。凡生物皆如此,更無需特別證明。」


我們被「我」這個概念所引發的是非觀所蒙蔽,離大道越來越遠,各執己見。

反過來,天下有正味,正處,正色嗎?有一個絕對的真實嗎?甚至於「道」這個觀念,是不是也是基於陰陽理論下的一種「觀念」呢?


推薦閱讀:

國學入門四書、經、子、史、最新最好的註解本如何選?
莊子思想的危害有什麼?
何為「大制無割」?
如何評價白雲先生解讀的《黃帝陰符經》?

TAG:哲學 | 道家 | 諸子百家 | 莊子人物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