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哪些跟橋有關的故事?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里的橋,我們總是會想到牛郎和織女的鵲橋。天天能被提到八百遍的織女著實有點不開心:「 傳統文化里有關橋的故事明明很多幹嘛總是要@我?」這回別克邀請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傳統文化中橋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一般橋都有兩岸。我認識的第一座橋,只有此岸沒有彼岸。那時候我大概三四歲,因為家長工作原因,在青島住了一段時間。最喜歡的娛樂活動就是「去棧橋玩兒」。
棧橋的一端是個小公園,另一端就徑直伸向大海中。盡頭有個仿古的小亭子,橋上圍欄、路燈的風格是滿滿的90年代的感覺。我以為這橋是最近才造的。確切說,我對它的年代沒有概念。當時的我,對這個世界來說是個新來的。因此理所當然地以為,世界是因為我的出生而存在的,一切都跟我一樣新。
後來過了很久我才知道,原來棧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並不是造來給大家玩兒的。和當年的大多數「奇奇怪怪的建築」一樣,它最初的建造目的是用于軍事。
(1898年的青島棧橋,由Bundesarchiv, Bild 116-125-38 / CC-BY-SA 3.0,CC BY-SA 3.0 de,File:Bundesarchiv Bild 116-125-38, Tsingtau, Landungsman?ver von Seesoldaten.jpg)
19世紀末的德租時期,棧橋正式建成,建設過程跨度近十年。「棧橋的建設歷程之所以如此漫長,一個重要原因是海上工程對於氣候條件的依賴性大,不能在冬季和雨季施工。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甲午戰爭的影響。1894年7月25日甲午戰爭爆發,章高元率部馳援遼東戰場,青島的建設工程全部停止。次年戰爭結束,清政府的賠款高達3.4億庫平銀,對海防建設造成很大影響。而德國人雖有財力、技術與資源,受地域、運輸等因素的制約亦無法短期內完工」(袁賓久, 青島棧橋溯源)。
作為海路和陸路的過渡部分,棧橋雖然有局限性,但依然毫無疑問地成為了當年青島開埠伊始的重要設施,堪稱青島的「城市命門」。1914年日軍第一次佔領青島,也對棧橋進行了修繕。1930年,時任青島市長斥資改建棧橋,那幢小亭子就是這次改建中出現的。不久之後,面貌一新的棧橋還成為了運動會游泳比賽的場地。
第17屆華北運動會游泳比賽,1933年
棧橋可能沒想到,自己還會遭遇第二次日佔。1938年,部分日軍正是通過棧橋入侵了青島,這一占就到了1945年。
1946年的棧橋。青島的小夥伴們,能認出當年的家鄉嗎?
百年歲月中,棧橋見證了清朝、德軍、日軍在這片土地留下的痕迹。它絕對是個有故事的同學。最近幾年棧橋經歷了一次坍塌重建,據說重建的施工質量頗惹人懷疑,怎麼港,希望棧橋好好的,儘管我長大後再也沒去過當年喜歡得不得了的棧橋,連夢都沒夢到過。
希望你一直好好地在這兒趴著啊,棧橋君
--------------------------------------------
後來我上大學了。本科時期去頤和園做項目,閑時喜歡遠遠地對著十七孔橋發獃。十七孔橋真的很好看,怎麼看都好看。但我總覺得,它的好看主要是因為頤和園太美。要把它擱在五環上,就沒那麼好看了。
我們這些後人,造出來的建築物,都太拿自己當回事了。其實環境才是主角。假如把環境比作一個妹子,那建築物、構築物就是妹子臉上的妝容。妹子長得美,那就是濃妝淡抹總相宜,怎麼折騰怎麼有。不過,這事不能怪設計師,畢竟打眼往街上一望,看得過眼的妹子太少了呀。
照片沒找到出處,總之不是我拍的。就讓你們感受一下,這要是放在北京普通陰天的五環是個啥效果
北京有好多古橋,我當時想,橋能有北京戶口真是太幸運了,身份尊貴,保養得也好。結果我還是圖樣了,事實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北京古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當年的老橋很多都已經拆除或者坍塌。
這裡要提到一個名字,孔慶普,這位老爺爺今年89歲了。
他最虐心的事迹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違心無奈地主持拆掉了23.3公里北京老城牆,其中包括他自己剛剛親手整修的6座城門。當時的北平市都市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是葉劍英,成員中包括建築宗師梁思成、劉敦楨,文物學家單士元(就是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父親)等大師級人物。
但沒辦法,結果我們現在都知道了,老城還是沒保住。「拆除阜成門城樓的時候,單士元先生是又想再看看,又不敢看。最後還是到現場來了,只是對著城樓深深的鞠一躬,一句話沒說就走了。」從天安門城樓望下去,如今大概也看不到煙囪,都被霧霾掩蓋了。
扯遠了。孔慶普老先生一輩子都在跟橋打交道。拆橋是他心頭之痛,但他在拆橋的過程中,憑藉紮實的工程經驗,窺到了古橋的秘密,了解了常規手段所不能了解的構建、搭接方法。「古橋、城樓、牌樓的資料都在我腦子裡,我死了它們怎麼辦?乾脆寫書。我要做的是把數十年來調查、維修、拆除的古橋、城牆、城門、牌樓的技術情況和實施過程記錄下來,這是我的責任。」86歲高齡的時候,他將畢生的研究成果總結為著作《中國古橋結構考察》。
那些消失的橋中,還有一些,以特別的形式存在著:它們被路面掩埋,或者成為了路面的一部分。當你走在路上,說不定腳下的石板上就有著古橋標誌性的燕尾槽。
橋的使命是渡人,這些石板完成了作為橋的歷史使命,但依然在用另一種方式在渡人。孔慶普老先生則用自己的一生在「渡橋」。橋不會說話,他替它們說話。
--------------------------------------------
我無論如何都沒想到,我跟「童年玩伴」青島棧橋的緣分還能再續寫。碩士時我到了台灣做交換學生,去台南成功大學調研,剛好那邊辦一個關於作家蘇雪林的特展。
蘇雪林是胡適的弟子,20世紀30年代因為旗幟鮮明地反對魯迅,幾乎毀掉了自己的前程,作品無處刊登,轉而研究古代神話。後來去了台灣,102歲時病逝於台南成功大學醫院。
被特展上展出的手稿吸引,回家搜索她的作品,意外發現她筆下曾經描述過我童年熟悉的青島棧橋。文字彷彿一座橋,連起了兩個不同的時空。
「這裡的空氣,是鴻鎊開闢以來的清氣。它尚未經過鬧市紅塵的溷濁,也沒有經過潘都拉箱中蟲翅的擾亂,所以是這樣新鮮,這樣澄潔,包孕著永久的和平、快樂、和壯嚴燦爛的將來。樹木深處,瀑布像月光般靜靜地瀉下。小溪兒帶著沿途野花野草的新消息,不知流到什麼地方去。朝陰夕暉,氣象變化,林中的光景,也就時刻不同:時而包裹在七色的虹霓光中,時而隱現於銀紗的薄霧裡……流泉之畔,隱約有一男一女在那裡閑步。這就是人類的元祖,天主用黃土摶成的人,地上樂園的管領者。」
這不是我記憶中的棧橋,因為我最喜歡的就是在橋上瘋跑,從來沒有一刻「閑步」。然而這就是我記憶中的棧橋。蘇雪林生於1897年,算是棧橋的同齡人了。想來同齡人之間相互更了解,我就欣然用她的文字刷新了我對棧橋的印象。
在台灣那半年真是玩瘋了,交換學生們經常結伴去窮游,環島騎行、住民宿、住國軍英雄館,花費不多又盡興。當時小團體中的核心人物是一對情侶,據說已經訂婚,準備畢業就領證,畢業前的這半年大概就算是一種婚姻的演習了。他倆都愛旅行,擅長做攻略,男生髮掘有意思的目的地,女生負責打點細節,配合默契,我們單身狗非常羨慕,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嫁給愛情了。
忘了是哪次出行,那對情侶中的男生突然說:你們猜猜這小橋是什麼材料做的。
學建築的我,自以為知道的材料很多了,結果屢猜不中,他得意地說:糯米和黑糖做的!
我不信,覺得他情報有誤,哪有用糯米造橋的,肯定只是用的砂石顆粒跟糯米形似罷了。回家查資料,還真有這樣的橋——在水泥建材匱乏的時期,用糯米、黑糖這些就地取材的材料,替代水泥黏起石塊造成的橋。這樣的橋用料極為紮實,最有名的一座是南投縣的北港西橋,在「九二一」大地震中都得以倖存。即使後來又遭受颱風洪水的侵襲,也只是沖毀了橋面,主體結構依然堅挺。
台灣生活接近尾聲的時候,我下樓丟垃圾,路過那對情侶中女生的宿舍,看見她正坐在床上哭,另外一名同學在安慰她,原來他們倆分手了。
我們問她理由,她說沒什麼具體理由,他只是跟她說他們不合適,及時分開對大家都好。
於是我們當然一起幫她大罵渣男。
過了幾年,當相似的事情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才非常深刻地理解了當時那男生的態度。他說的沒錯,及時分開是對舊愛最大的善意。就像《我的前半生》里說的:人生的後半程想要怎樣過,身邊並沒有一個完美的榜樣模型,只能是不安地摸索向前。
--------------------------------------------
很多建築師對椅子和橋都有執念,究其原因,它們都含有一份「聯結、紐帶」的意思。椅子,讓人交付疲憊的軀體,聯結內心的安逸;橋,讓人抵達彼岸,是自然與人工的對話。中國有那麼多值得一看的橋。除了本身的精彩,它更是線索,串起散落在時間、歷史、文化中的一顆顆珍珠。
寰行中國之前和國家地理合作的紀錄片很好看,豆瓣8.5分。看到片中過橋的鏡頭,我就想,要是直接做一期以橋為切入點的就太好了,結果這一季真的選擇橋這個主題了,此次寰行中國 2017別克·中國文化之旅,以橋樑為線索,去探索和找尋蘊藏在中華大美河山中的瑰寶,見證跨水越嶺的橋樑架起的歷史文明,不能更棒。
相傳,趙州橋的橋面上有幾個小坑、一個大坑和兩道槽,橋下還有一個手印,稱為【仙跡】,來歷如下:
魯班爺修好了橋(明明是李春修的,不知道姓魯的為啥要搶功勞),非常得意,誇海口說一座山也壓不垮,眾人鼓掌應和。正吹呢,來了個騎毛驢的老頭,驢背上還搭著一副褡褳,後面跟著一個推車的大漢,車上有幾堆土。二人問能不能過橋,魯班爺大手一揮:過吧,不收費。車和毛驢一上橋,那橋就咯吱咯吱的要垮(石橋還會咯吱咯吱哦),魯班爺一看急眼了,縱身跳下去,單手托住橋拱的下面,才堪堪讓二人過去。
過去之後,眾人一看,驢蹄子在石橋上猜了一溜蹄子印兒,車輪壓出來兩道溝,推車的大漢腳一滑,單膝著地,膝蓋砸出來一個坑,魯班爺托著的地方,留下一個手印兒。
眾人以為這橋是面捏的,再看魯班,從橋下上來,指著二人連說不夠意思,二人哈哈大笑道:考你一下。原來騎驢的是張果老,褡褳里放著日月雙星,推車的是柴榮,車上放著三山五嶽。
還記得我小時候的不懂事,總是纏著父母問,為什麼斷了的橋還可以通過人呢?
父母一臉看zz的表情,但是還是很認真的回答道:你又偷看電視了吧?新白娘子傳奇?當時答主臉一下子就白了,偷看電視這事兒!死不承認!於是答主就開始編。
↓「麻麻,我上次聽哥哥講了那句詩,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是這樣嗎?」【認真臉】母親臉色稍緩:你居然會背詩了→_→不過這還是掩蓋不了你偷看電視的事實!於是不可避免的悲劇發生了,男女混合雙打:)奪得冠軍。其實那時候,我想了很久都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被打→_→明明偷看電視已經做的很隱蔽了啊!後來答主長大了,才知道:)原來我當時背的那詩根本就沒讓人去斷橋走路。好氣哦!【吃了沒文化的虧啊?*?】提名西安的藍橋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蘇軾的《南歌子》寫道:「藍橋何處覓雲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傳說戰國時魯人尾生與女子約會於橋下,女子未來,河水上漲,尾生抱柱淹死。據《西安府志》記載,這座橋在陝西藍田縣的蘭峪水上,稱為「藍橋」。唐裴《傳奇》寫唐長慶年間秀才裴航科舉落第,途經藍橋驛,愛上了一位少女雲英,後經歷曲折,終於和雲英結婚。
灞橋
灞橋在西安城東的灞河上,據《水經注·渭水》載:秦穆公為顯霸功,更名滋水為霸水。水上有橋,謂之霸橋。後地理學家加以「水」偏旁,成為現在通寫的「灞橋」。至今灞橋已有2000多年的變遷史,秦、漢時期,灞橋是長安出入東方的交通要衝,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被大火燒毀,重修後,改木橋為石橋,取名「長存橋」。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漢灞橋之南又建成一座名為「灞陵橋」的石樑橋,也稱南橋。就是以後不斷變遷、演化的灞橋。
灞橋建橋伊始,築堤植柳,柳絮隨風飄舞,宛如飛雪滿天。到了隋唐時期開始聲名遠揚,成為「柳色如煙絮如雪」的名勝。故有「關中八景」之一「灞柳風雪」美稱。
時,官府還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叫做「滋水驛」,長安人向東送行,往往以灞河為界,送出長安城,到了灞河就要在灞橋上分別了。當時灞橋兩岸,數里河堤,舉步皆柳,東去之人,常折灞柳贈別親朋好友,以寄相思之情。後來,灞橋作為話別之地的美名漸漸傳揚開來。
柳絮勝雪傳千古,文人筆下敘斷腸。灞橋折柳贈別,不少文人學士曾留下抒情寄意、膾炙人口的詩篇。一生洒脫的李白在《灞陵行送別》中肆意揮灑著筆墨:「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一闋詞《憶秦娥》更道出了灞陵折柳的傷感情懷:「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颯爽的女革命家秋瑾也曾在灞柳風雪中黯然:「灞陵橋畔銷魂處,臨水傍堤萬萬條」。使灞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送友離別的富有詩意的古橋。
另外提名成都的九眼橋
「九眼橋在成都的橋樑史上佔據著極為重要的一席。它因為有九個橋洞而得名。北京的十七孔橋也是因為有十七個孔洞而得名的,這一現象在橋樑的命名中屢見不鮮。九眼橋修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2年),建於府南河兩江匯合處。九眼橋自古建有水碼頭,也是古人送別之所。
當然現在九眼橋很火是因為很多不可描述視頻,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你懂得。
成都的十二橋也很有名。十二橋修建於1913—1915年間,當時建的是一座木橋。「這座橋之所以取名『十二橋』,是因為這座橋周圍的景色不錯,有人提出『取揚州24橋之半』。」數年後,木橋被改造成廊橋,到上世紀60年代,為了修132公路,廊橋改造為石墩橋。
十二橋真正被人熟知,是因為解放前夕在十二橋附近犧牲的先烈:1949年12月,國民黨特務將關押在成都將軍衙門內的30多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和愛國青年學生,殺害於通惠門外十二橋附近,史稱「十二橋慘案」。
青石橋
鹽市口的青石橋因系青石建成,保路運動中,同志軍從這裡出發進攻督院,當年的景象真是氣吞山河。保路運動吹響了清王朝滅亡的進軍號,有多少先烈從這座橋頭走去就再也沒有回來,但這座橋也早已有名而無實物。
平安橋
」
今天的平安橋只剩名字不見橋跡,但當年卻在城西外置閘門以防洪水,在東外建閘門以備水枯時蓄水,東閘門按時啟閉,貸船次第出入,直達少城水關及舊皇城北面的後子門橋。御河在「文革」中才廢棄,先建防空洞,後建地下商業街。當年御河沿河商肆繁盛,貨物隨處起卸,甚至在船頭購物,市民十分方便,儼然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盛景。
磨子橋
現在橫跨一環路的磨子橋,也不是最初的磨子橋了。他告訴我們,磨子橋曾因橋有水磨而得名,當年刻在橋兩邊的石碾、石磨盤、石磨棒、賣豆花的挑擔、熱騰騰的豆漿缸等浮雕,栩栩如生,交替變換。橋側刻有諺語:「磨子上睡覺——想轉了」,「螞蟻上磨盤——條條是道」等,無不詼諧幽默,充滿了老成都的風趣調侃。
洗面橋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冬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在當陽被吳兵所害,身首異處。劉備只能將關羽的衣冠迎回成都,在城南建立衣冠廟表示紀念。每次劉備帶人到衣冠廟祭拜都會在衣冠廟前的小河下馬洗去臉上的風塵,以示對亡者的尊敬。洗面橋由此得名。
萬里橋
在三國紛爭最激烈的時候,曹魏興兵試圖一舉滅蜀,諸葛亮決意與東吳修好,派費禕出使東吳,在此為費禕餞行。諸葛亮挽手相送並感嘆道:「萬里之行,始於此橋。
說個意象中的「橋」—— 河西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裡相互激蕩,積澱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沒有實體的橋,但也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樑
謝邀
我家旁邊的雙拋橋,就在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旁邊,卻無人問津福建福州
這座橋的名字很美,有一個公交車站也叫雙拋橋,當初福州還是江南水鄉的時候,橋下來來往往都是賣小魚小蝦的船,這些船早上四點多就順著閩江載著貨物而上,穿梭於各個內河之間叫賣,住在河邊的人就會走到橋下面和船夫討價還價,這就是福州內河與橋的故事,而雙拋橋就是這麼多橋中的一個。
很普通的一座橋,名字卻有點奇怪,為什麼叫雙拋?拋什麼?「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當然,沒多少人知道,曾有一對戀人的屍體,被雙雙拋入了橋下的河中,一個朝南一個朝北,永世不可相見,故此橋名為雙拋橋。
舊時橋邊住著邱、何二家,何家女兒溫柔賢惠、邱家少爺勤懇老實,他們二人惺惺相惜青梅竹馬,在長輩的成全之下也定了親。
但是西門外(舊時福州西門為城門,普遍認為住西門外的人都是很壞的)的胡家少爺也看中了何姑娘,便在他們成親之日叫了一群流氓把新娘子搶了過來。不過何姑娘寧死不從,找到了一個破綻逃回了丈夫家並過了一夜的洞房花燭。
胡家少爺發現後竟叫人一路打到邱家,將夫婦二人捆走,一路上二人拚命反抗,胡家少爺氣不過就下令把這對新婚夫婦打死,屍體從橋上拋入河中,一個朝南,一個朝北,永世不可相見。
多年後內河乾枯,但橋兩邊同時長出了兩棵榕樹,長過橋頂,枝幹緊緊的抱在一起,一對新人已成舊人,卻終成眷屬。
這是個傳說,但真的有這樣兩顆榕樹,一個在南,一個在北,高過橋亭,枝幹緊緊抱在一起。
現在刮颱風,颱風過了我出去拍張照...
———————2017年8月1日更新——————
我回來啦,現在看到橋被圍起來了,可能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吧,橋上的石板和美人靠都是百年前的,上面還有「清XX年間造」的字樣那個水池就是曾經乾枯的內河的其中一段這就是我的家鄉那座橋的故事七女復仇,漢代墓葬中好幾處都出土了類似題材的畫像石,包括曹操高陵。說明這是個在漢朝流傳很廣的故事,七個女兒為父報仇,在渭水橋上伏擊長安令,畫面大多表現7人各執兵刃在橋上橋下也兵士激斗,當時的婦女是何等彪悍,比後來宣傳的女德柔弱的形象天差地別。另外也反應了漢代血親復仇相當流行,不分男女
尾生抱柱 出處《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約定)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還有就是《白蛇傳》里的斷橋
當初西湖邊,誰借給許仙一把傘
每座橋下面都壓著一個魂。
洛陽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古代中國橋樑建築的傑作之一,位於洛陽口。但洛陽橋不再洛陽而在泉州。
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著名學者馮友蘭曾經在撰寫西南聯大紀念碑時曾經寫下這樣一段話: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 秦滅六國遷中原六國之民開墾南方,五胡亂華無說中原士族百姓隨晉朝宗室來到江南,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大量為躲避北方戰亂的百姓再次南遷,及至宋明民國。兩千年來中原之人一次又一次南遷為中華文化的保存和融合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小小的一座洛陽橋就是中華兩千年南遷史的見證,就是我民族寧死不屈,百折不撓與侵略者的鬥爭史!
泉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洛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絲綢之路起點洛陽/長安。天津橋天津橋在天津嗎?答案當然也「不是」!天津橋在隋唐都城洛陽!
天津橋為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群中的「七天建築」之一(引洛水貫都,以象天漢(銀河),橫橋南渡(天津橋),以法牽牛),始建於隋,廢於元代。初為浮橋,後為石橋。隋唐時,天津橋橫跨於穿城而過的洛河上,為連接洛河兩岸的交通要道,正西是東都苑,苑東洛河北岸有上陽宮。橋正北是皇城和宮城,殿閣巍峨,橋南為里坊區,十分繁華。隋煬帝遷都洛陽營建洛陽城,開鑿以洛陽為中心北通幽燕,南達江南的大運河!天津橋畔,萬國舟帆,南北兩市胡人商旅充肆,抬頭北望既是煌煌萬象神宮,當年神都之盛,著實難以想像。皇帝后妃、王公貴族、 文人墨客等, 每至春夏, 亦多從游其上。
這裡見證了隋唐盛世
天津橋上有立馬楊威準備遠征高麗的唐太宗,有唐高宗準備接見的百濟扶余王、也有唐玄宗迎接遣唐使的官員,更有一代女皇武則天,,,,,
這裡也目睹了隋唐的衰敗和滅亡
當瓦崗寨的李密燒毀天津橋時,隋煬帝的帝國之夢已經破碎。當安祿山的燕軍鐵蹄從這裡邁進大唐都城時,屬於唐朝的盛世也只留下了回憶。當黃巢再次來到這裡時,正如洛陽皇宮的凋敝那樣,大唐也已風雨飄搖。當李世民攻破洛陽城隋王朝終於走向了歷史的終點,當朱溫從這裡走進洛陽皇宮準備接受唐恭帝的禪讓時,大唐也停下了他的車輪。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 驚動洛陽人。——李白
天津橋下陽春水,天津橋上繁華子,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中——劉希夷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孟郊
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白居易
莫悲金谷園中月, 莫嘆天津橋上春。 若學多情尋往事, 人間何處不傷神——白居易
上陽宮裡曉鍾後,天津橋頭殘月前。空闊境疑非下界,飄飄身似在寥天。星河隱映初生日,樓閣蔥蘢半出煙。此處相逢傾一盞,始知地上有神仙。——白居易
天津橋上有多少來自西域的駱駝走過!
天津橋下有多少來自江南的航船駛行!洛陽橋連接的南渡之人對家鄉的懷念「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
天津橋則是隋唐盛衰的見證!
1960年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14年7月入選不可移動文物,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南京長江大橋!
彈琴橋——在南橋鎮北數百米,原有座小石橋,名彈琴橋。相傳很早以前地有個錢姓官宦,生養三女,小女彈得一手好琴。附近有個青年名韓重,也是彈琴高手。日子一久,兩人知音相愛,可錢老爺不允,小女只得勸韓重進京城修琴藝,求得功名,好讓父親答應他倆婚事。韓灑淚而別。但錢強逼小女嫁於權貴,小女思念韓重,含恨而死。不久,韓重歸來,得知情人已故,就盤坐於小石橋上,彈起傷心之曲,表達懷念。彈罷,抱琴投河而亡。
張家界故事傳說---仙人橋的故事
據老一輩人說,仙人橋本來是沒有的。大約元末明初時,土家族起義領袖向大坤在百仗峽戰敗後,便把義兵分作三路;一路由輔佐黃龍真人帶領向泗南峪方向撤;二路由向大坤本人帶領從索溪往神堂灣撤;第三路由金花小姐和陳強將軍負責保護傷病員和部屬,朝天子峰下的猴子坡撤。當兵至王爺洞時,一道深深的峽谷阻斷了前進的道路。在這前元去路、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陳強將軍決定自己帶兵抵敵,金花小姐留在後面照顧傷病員和部屬。金花小姐勞累已極,竟然昏睡過去。夢見一個身著盔甲,腰掛長劍,手持一柄利斧的黑臉將軍,氣勢洶洶地朝她猛劈下來,嚇得金花小姐驚 醒過來。她揉揉惺松的睡眼,只見一塊巨石穩穩噹噹地搭在面前的兩座石峰之間,萬丈深淵變成了通途。月光下,只見黑臉將軍的長劍正掉在身邊閃閃發光哩!金花小姐好不驚奇,她一邊叫傷病員和部屬馬上從橋上撤走,一邊揀起長劍朝蜂擁上來的官兵衝殺過去。長劍揮處,敵頭紛紛落地。接著長劍又從手中掙出,變成了一條透明的白蟒,白蟒身上的鱗甲又變成了無數條小蟒。大蟒帶著小蟒,高昂著頭,吐著紅色的舌頭,呼呼呼地向敵群衝去。嚇得官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
至今,有些老人還指著仙人橋西頭觀景台那亭亭玉立的少女石,說是金花小姐在觀白蟒追擊官兵。山下那條泛著鱗光的天子溪水,便是那長劍變成的。現在,天子山上的白蛇,就是那條白蟒的後代。而黑臉將軍用利斧劈下的那塊橫卧兩峰之間的巨石,就是現在的「仙人橋」。那齊嶄嶄的橋面上,似乎還留著刀劈的痕迹哩。
七夕鵲橋
豫讓橋,今太原境內。春秋末期,晉卿智伯瑤為奪取趙家采地,決晉水以灌晉陽,兵敗被誅。家臣豫讓為報仇謀刺未成,又漆身毀容,吞炭變啞,趁趙襄子游晉祠之際,懷利刃伏於祠北里許橋下,趙至馬驚,仍未刺成。趙執豫讓欲殺,豫讓曰:「忠臣不憂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願請君之衣而擊之,則雖死無怨矣!」趙憐其義,脫下錦袍,豫讓擊袍三劍而自盡。後人以豫讓血流橋下,因名赤橋,亦稱豫讓橋。上面那段白話是百度貼過來的,內涵我是理解不能的,但好多人說這個叫貴族精神。
我只記得小學課本里的趙州橋,還有書里的童謠。
趙州橋兒魯班爺修, 玉石欄杆兒聖人留, 張果老騎驢橋上走, 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兒。郭德綱講那個梗,來自:修橋順母意,殺僧報父仇
張良沂水圯橋頭遇黃石公,得傳一書,讀後遂有安邦定國之能。
奈何橋吧 從小重口味 一直愛看神神鬼鬼的故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汶萊這個國家?
※為什麼強國大國(組織)都在北半球,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
※為什麼江浙滬不包括江西,說江南地區也很少把江西包括進去,江西在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存在感為何如此低?
※我國有哪些人口超過20萬的鎮?
※紐西蘭和日本都是較發達的島國,自然環境相似,為什麼社會經濟與人口性格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