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學習的平衡點在哪裡?

如題,我們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最終目的是創作,而藝術理論學習是途徑上的一部分,但是藝術史和理論的學習是可以無限深入的,誠然,現在很多國內的藝術家在早年並沒有閱讀過很多藝術理論書籍,但是其中不乏有當時環境,以及資源條件限制的緣故,而且到了其實也都看了不少,像是陳丹青先生,近些年做節目講座,談話中透露出的言語,也能看出有很多讀書量的積累。那麼,問題來了:

1.是否有一個藝術理論的基本線,只要有了這部分的知識積累,就可以去各種創作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所創作出來的東西都是自己無知所做出來的偏見,尤其是強調概念和想法的作品,不過我覺得很難有)

2.對於造型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來說,如何平衡練習,創作與藝術理論學習


謝邀。我認為對於理論的學習要分兩個方面三個階段。首先理論分為藝術史理論和技法理論;三個階段分為初學繪畫時期,幾年之後有一定的基礎和經驗之後,多年之後已經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理論基礎及思辨能力。

第一階段,初學繪畫我認為技法理論重於藝術史理論,在大量練習繪畫的前提下,一定程度的技法理論學習對於造型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而這個階段的藝術史理論只需做到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目的在於增加對藝術發展的了解和興趣,這就像居家過日子你不去自己算算賬做做家務感受一下,只聽各種居家之道高談闊論是沒用的。

第二階段,此時繪畫基礎和經驗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已經具備了一個獨立畫家應具有的實力(以學院派為標準),此時則應技法理論與藝術史理論並重,技法的研究意在兼包並容拓寬思路,而藝術史理論則可深入到思想層面,去了解一個流派一個技法出現的前因後果,可以涉獵諸如美學相關的著作以及一些藝術家的文集書信之類的,要將自身的經驗體會與書中的理論進行對比和代入

第三階段,此時應該說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職業畫家了,對於技法的掌握已然熟練,對於各種藝術發展與主要理論已瞭然於胸,此時便可以向更深層次研究,而此時你對於已有理論的態度是先質疑在論證,自己已經可以對理論提出疑問並給出自己較為成熟的看法

總之,我認為理論的學習,尤其是思想層面的,應隨著實踐技能的提高與經驗的積累而逐步深入,並且不斷的將實踐與理論進行對比,最後形成自己的體系,在沒有以實踐為基礎的經驗積累以及一定的思辨能力時,則很容易瘋狂的迷戀某一學說而失去客觀性,其結果用主席的一句話說就是「路線不對,知識越多越反動」(此話無關政治,但從語義而言)


很好的問題,謝謝題主。

我的觀點是:藝術理論的學習和藝術實踐是兩個獨立但又有交集的領域。

我們獲取藝術理念的途徑是看,讀書讀畫都是在看;

但藝術實踐強調行,所有藝術創作的行為都是行。

誠然,知行合一,知識和實踐的互證非常重要,但這裡也有一個問題:「看」比「行」要容易得多啊,否則為什麼看畫得人遠多於畫畫的人呢?否則為什麼那些極善於品鑒的人自己不能成藝術家呢?因為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光靠看就能看懂了,真拿起筆才發現,差得遠吶。

但藝術理論對藝術家來說又非常重要,他們之間的關係有點像駕駛位的賽車手和副駕駛位的領航員,在每個需要拐彎,需要做選擇的節點上,領航員的意見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但會開車的畢竟是那個握著方向盤的人,沒領航員我一樣能開,只不過想奪冠難一點罷了。

從另一個層面講,藝術理論的學習能讓人跳出主觀視角,對千百年來的藝術發展有所了解,就像領航員看的賽道平面圖一樣,更多的是一種知識的邏輯的東西,這種東西只要認真學基本上都能掌握。

但實踐全然不同,履齋老師說下筆:「筆紙交際之時,電光火石之間。」此時考驗的不是你知識有多廣邏輯有多深,沒時間了寶貝兒,再思考就要翻車了寶貝兒。所以藝術實踐本身,是理性與感性相互交織、共同協作的過程,後世理論化、知識化的只能是其中理性的部分,感性的那一面呢?寫不出畫不來,且一人一個樣兒,都是被藝術家帶棺材裡的東西。


這就是個正反合的問題。

正題:藝術理論

反題:藝術創作

合題:科學精神

這是什麼鬼?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的結合為什麼是科學精神?藝術理論基於推理和猜測,藝術創作基於自己對藝術的認識,兩者的結合就是按照對藝術的猜測進行創作,創作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對藝術的推理。那麼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就符合了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科學精神,只要堅持這種過程,早晚會登上高峰。不過會不會有神棍在上面等著就不一定了。


我比較贊同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八二分成的思維方法即實踐為主兼顧閱讀量,原因是除了創作實踐真正導致進步以外,理論的學習消化是一種素養而不是純粹的日積月累,量上的積累只管一時不能管一世,我覺得不論如何,實踐狀態應該始終保持,即便沒有突破也不應當斷裂,任何一個過程都是對未來的積澱,在這個過程中,一定量知識積累(前人和當代優秀作品的橫向比較)對於平時的發揮起指導和批判作用,但是,相對於造型藝術的種種語言(筆觸、色彩、構圖、形態關係等等)來說,語言文字是相對理性的,造型藝術創作過程中有一定的感性發揮,這種感性發揮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真空部分,理論永遠滯後於實踐,理論學習線是有的即歷史與當下的結合,這個過程需要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隨當下實踐而變化,不是一勞永逸,的確應當警惕自己的作品是否前人已經做過,在此只能保持對自己作品的懷疑,靠時間論證。

在國內藝術行業在藝術語言上模仿西方的大環境下,能做出中規中矩的作品已屬不易,能做出一點點突破就更不容易了,保持創作狀態,保持謙卑,保持熱愛,保持懷疑,厚積薄發,是我認為可取的途徑。


幾千年來看,不要只看最近100年,個人認為藝術家的實踐站80%,理論學習我粗略估計在20%左右。

我覺得近100年來,理論的迷霧是現代文藝家逃避才華不及的借口。

最偉大的文藝家,我記憶中沒有什麼理論家。

以文學為例,莎士比亞是最典型的沒有理論的人,歌德還在浮士德里批評灰色理論。

最後:近60年才讓大量學習藝術的在學院里讀個十年八年的。前面幾千年可能不太這樣干。

就像哲學家和哲學教授是兩回事:索羅在 瓦爾登湖 開篇就這麼批評,那時是19世紀。


學了玉郎君的藝術學,你就平衡了。可在百度搜玉郎君。


推薦閱讀:

在西工大國際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自學PHP(幾乎零基礎)?
如何成為一個培訓講師呢?
如何提高快速閱讀的理解程度?如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讀書久了脖子肩膀後背疼,有什麼神器可以幫忙嗎?

TAG:藝術 | 學習 | 藝術家 | 現代藝術 | 藝術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