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條文301:既然發熱,為何還用附子?


我有一句MMP想還給你, @紫霞狼

基於化學分析的毒性中藥附子炮製方法的合理性研究 - 中國知網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13filename=YXXB201302022v=MDU5MDN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JmWWVabUZ5em1VN3pBUERYVGJMRzRIOUxNclk5SFpvUjhlWDE=

還有,一切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且脫離醫師指導的使用藥品或藥材,都與醫學無關,這叫自殺。

食物中毒是你們營養學的事兒,你咋不去黑營養學?

土豆年年都有中毒的,你不吃了?

四季豆年年都有中毒的,你不吃了?

你想說烏頭有毒性我不反對,

你說中醫「草菅人命」我就不樂意了。

這裡面有中醫半毛錢事兒啊?

人家自殺你都可以跟著方舟子一起嗨起來?

他傻,你呢?


那個什麼狼真是莫名其妙啊 國家讓用附子治病 你咋就蹦出來說中醫沒資格用了啊 還大言不慚的說子虛烏有的療效 又說xxx不是中醫 咋滴啊人家是給你灌附子了?還是給你灌屎了?合著老百姓自己還不能吃點附子了

張口閉口的指責別人 你是衛生局的還是公安局的啊

順便貼上中藥學上附子的常規用量範圍 藥理作用和不良反應


附子,與其說它能回陽壯火,不如說它能「破陰」化氣,所以附子還常常需要搭配其他陽葯來助陽( @紫川澪 提到了那句耳熟能詳的「附子無乾薑不熱」,其實差不多就有這個意思,這也便是中藥配伍的重要性之所在)

少陰病的特點,就是陽氣不足且升不起來,照道理應該是畏寒或惡寒的,結果現在發熱了,咋回事

一般註解都是從「病有發熱惡寒,發於陽」的角度說是有太陽證,個人覺得未必(其實我個人對這句話也是存疑的,文縐縐的,就如桂枝湯條文里那句「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一樣,感覺更像一條注文)——陽氣這麼弱,就算外有寒邪都不一定能激發出表證來,這個熱可能是寒氣穿過太陽直接進去了,然後在裡面發出來的

先來看另外兩個方,下文里的麻黃附子甘草湯和《金匱》的麻黃附子湯

區別就是細辛和甘草

細辛這個葯是破痰、利水道的,是個耗氣下氣的葯,同時又能行竄,專主飲凝水停

而麻附湯,治療水病脈沉的,這裡水病卻沒有用到細辛,證明這個水沒有停凝,只要附子化一下,再用大量麻黃(比麻附草湯多)散掉就好了,並不需要用細辛

再看少陰病,其癥狀表現是低活力的,就是很沉悶,悶這個東西很不好,不流通,氣機很容易結住,所以少陰咽痛用桔梗來散結

所以麻附辛證的發熱並不是表證發熱,是寒飲凝在裡頭了(寒邪進去了把麻附湯證里的水「凍」住了),然後,陽氣不足蒸不動它,結果悶了一下,冒出熱氣來了(如果是一般的水氣,就是麻附湯那種,並無停凝,就不會悶得熱起來)

那麼這種化熱為什麼不用清熱葯?因為這裡的發熱不是火邪,和太陽證感寒發熱的情況相似(但是表裡不同,性質不同),散發掉就沒事情了,麻黃細辛用在這裡,很有「火郁發之」的味道

還有這個甘草也很有意思,上面提到少陰咽痛用桔梗的時候也會用到甘草

甘草是益氣的,能治療短氣,但又能下氣,所以其實是個升降包乾的葯,個人覺得,其調氣建中的原理就在於此

再說一下甘草湯和桔梗湯里的甘草為什麼是生用,個人的理解是:生用清熱只是一個方面,生用還有個特點是氣厚味薄,陽性重,趨於滑利的走,散結的效果更好,而炙過(其實是炒過)後氣薄味厚,陰性更重,趨於緩和的守,更適合用於調中健中

中醫畢竟源於草藥經驗,醫理和用藥之間隔著病機和藥性,醫理想不通的地方可以考慮從藥性來分析病機

說到甘草,回到上面提到的麻附湯和麻附草湯

兩者的區別是麻黃的量,麻附的內容寫得還算多,而麻附草的條文很猥瑣,什麼癥狀都沒寫;宋本在「微發汗」後有幾個解釋性的文字,在成本里為注文:宋本說因為「無證」所以用此方,什麼證?里證表證?成本倒是很爽快,直接說是因為「無里證」,哪個裡?如果是指沒少陰證還寫「得之二三日」?

個人覺得這句很可能是注文的解釋不僅有上述問題,而且有點牽強:如果說麻附辛的發汗力度偏大,不符合「微發汗」三個字,那麼為什麼不用麻附湯?

我想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麻附草的證里,也有水氣犯病,是因為陽氣化不動,同時又因為陽氣化不動了而導致津液配給也不足,本來水被陽氣化掉就轉變為津液布散到全身去了,結果現在因為陽氣化不動成了邪氣,那麼就得先泄掉,但是津液又不足不能泄,所以需要調中焦

微發汗,其實不是解表,而是津液重獲布散的一個表現。這裡就和麻附湯不同了,麻附湯里的麻黃劑量大,因為對發汗的需求更大

-----06.10添加

看到回答裡面有評論提到「脈微細」三個字,把一些想法補上來: 脈微細並非都是純虛症,也可以是實證造成的——有些實證,郁得厲害了,就會造成脈微細——正氣被壓在下面,壓到最後變得無力抵抗,看上去是虛,本質上還是有實,這個時候不能光「補虛」。有答主 @趙走走 說麻附辛證里沒有陽虛,不然用不起麻黃(一用就把陽氣散掉了),個人不贊同,這分明是虛實夾雜的情況(有實不散,留著幹啥)

-----胡說八道結束-----

有些中醫黑,和耗子一樣到處竄,好好的一鍋討論中醫理論的粥被幾顆老鼠屎給攪和噁心了

連「基督徒沒《聖經》怎麼活」都扯上來了,《聖經》給身體提供了什麼物質層面的措施嗎?


我最不解的就是在中醫問題里不管是學生物的,學營養學的,還是學任何其他不相干學科的都覺得自己有資格答兩句,批判一番,這在其他問題下是很少見的,可能是方舟子開了個好頭。


首先烏頭鹼是有毒性的。

問題是 @紫霞狼 那個半數致死量表達有問題吧!給人一種吃了烏頭鹼就一定會死的意思,不管做了什麼處理,那個人和標準實驗體有什麼差別。那個人的致死劑量只可能是實驗值。是標準的實驗體(也就是沒說是不是正常人)。而吃藥的人根本就沒做相關實驗。其次每次喝的中藥裡面的烏頭鹼含量根本就沒有測定。而且中藥都經過高溫處理,裡面的有效物質即烏頭鹼也進行了轉化,實際的烏頭鹼的含量也發生了變化。這個和半數致死量得出實驗結論有一定的區別。 而烏頭鹼中毒多見於泡酒一類的吧。

說到底就是用一個已知的結論去套實際的情況。玩了邏輯上的把戲。

最後偷換概念的手法還是玩的比較熟,有一股校辯論隊的感覺。


又見搞營養學的來胡扯了。還碩士。

搞科研提問題,首先要了解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拍腦門就說附子劇毒草菅人命了……

然後又說中醫說過「附子治陰陽」……唉呀真是……

本來我就看不起營養學,現在……

碩士……也就這樣了……

附子藥理方面,召喚 @揣家良 ,給營養學的碩士科普一下。

————————

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其實說到這個發熱,有個問題,張仲景沒有體溫計,是怎麼判斷發熱的?

這個我沒想好。

少陰病正氣不足,寒邪直中,正氣抗邪力量不足,這是其基礎,所以用附子激發陽氣。

為什麼發熱,可能是正氣沒虛到那個程度?

另外有個很重要的一點,估計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發熱不全是熱證,也有很多是寒證,需要用熱葯。


挖,回答驚現兩位大師,

第一個附子和草烏不要混合在一起,這是兩種植物來源的東西。

第二,附子是需要長時間水煎的。現在臨床用的附子在藥廠時候基本已經經過了這一步加工。

附子中所含的烏頭鹼是雙酯二萜生物鹼,具有強烈毒性,高熱處理可使其水解為毒性較小的單酯型苯甲醯烏頭胺,進一步分解為無酯鍵、毒性極低的烏頭胺

第三,提問里沒有涉及,而某人涉及的草烏,其毒性成分草烏甲素是有西藥批號的版本的。

~以下是原答案

只是個人意見。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少陰之為病,脈弦細,但欲寐也。

主訴:發熱半天

半天前開始發熱,精神不振,脈沉細微。

發熱?三陽病,疾病半天?三陽病的太陽病?解表劑

脈細微,旦欲寐,?少陰病?附子劑

脈沉當責有水?細辛

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所謂太少兩感之證。用附子的原理可參考張錫純的看法:

此外感之寒涼,由太陽直透少陰,乃太陽與少陰合病也。為少陰與太陽合病,是以少陰已為寒涼所傷,而外表縱有發熱之時,然此非外表之壯熱,乃惡寒中之發熱耳。是以其脈不浮而沉,蓋少陰之脈微細,微細原近於沉也。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黃以解外寒,而復佐以辛溫香竄之細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黃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陽透入之寒,仍由太陽作汗而解,此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妙用也。

此外,如果繼續看張景岳的論述,臨床中還有兩種相近的證型需要分辨。一是太陽病脈反沉,一種是本題的少陰病反發熱--

太陽證似少陰者,以其發熱惡寒,而脈反沉也。少陰證似太陽者,以其惡寒脈沉,而反發熱也 。仲景曰∶ 太陽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若不瘥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 按此二證,謂病在太陽,其脈當浮,而反沉者,因正氣衰弱,里虛而然,故當用四逆湯,此里虛不得不救也。病在少陰,證當無熱,而反熱者,因寒邪在表,猶未傳里,故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表邪不得不散也。此二證者,均屬脈沉發熱,但其有頭疼,故為太陽病,無頭疼,故為少陰病。 但在少陰而反發熱者,以表邪浮淺,可以汗解,其反猶輕;在太陽而反脈沉者,以正氣衰微,難施汗下,其反為重。


30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說說個人理解吧。

少陰病,始得之。個人理解為,301條說的是少陰表證。這個必須要明白。否則後面無從說起。

反發熱脈沉。這個」反「字值得推敲。個人認為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少陰表證本當惡寒,蜷縮而(蓋被)卧,時煩(小熱)欲去衣被;結果反(惡寒)發熱。這個發熱跟小熱欲去被不同,是有一些持續的發燒。

第二層意思,是表證發熱(惡寒),本當脈浮,而反脈沉。

脈沉是少陰腎氣不濟之故。

綜上,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要用附子了。首先發熱是表證引起,而不代表是熱證。實際上,條文沒說的話還可能隱含了患者是惡寒發熱。附子又可理解為是中醫中的」激素「,可以激發催動腎氣。因患者是少陰病且脈沉,所以用附子。

如果借太陽表證的治療方法來思考少陰表證的話,301用附子就跟太陽病中桂枝湯用大棗、熱稀粥,葛根湯中用葛根很有點類似。

桂枝湯作用於營衛,而衛氣營氣都有一個重要來源就是水谷之氣,所以用大棗、熱稀粥濟之。

太陽表證,因為津液不升,出現項背強几几,經枯而痙,所以加葛根以升津解痙。

少陰表證,因腎氣不濟,雖發熱卻脈沉,所以加附子以升腎氣濟之。

想通這一點的話,就很好理解麻黃附子細辛湯了。麻黃細辛就相當於葛根湯的麻黃桂枝生薑,附子就相當於葛根湯中的葛根、大棗、熱稀粥。之所以不用芍藥,是因為邪已入少陰腹地,所以就不用收斂之葯。而病」始得之「,尚未糾纏,且正氣尚可一戰,應該一鼓作氣,速戰速決,所以暫不用甘草緩和藥性。後文緊跟著就說了,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湯主之。」這條條文重點在「反」字,我老師講解時一直強調,仲景惜字如金,劈竹子刻字(很累很辛苦的好嘛),為什麼加了一個「反」字,結合第7條條文「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意思是疾病發於陽經(三陽)多發熱惡寒,發於陰經(三陰)多無發熱(當然這些都是常例),少陰病常例是不發熱的,今天這個病人為啥發熱了?那是因為他外感少陰風寒表證,風寒閉表,身體正氣奮而相爭,正邪相搏,故發熱。

我老師一直和我們強調「六經皆有表證」!!一提到表證不是只有太陽表證,當然太陽經是我們人體的藩籬,還有其他表證。附子主要作用也不是補陽,而是「劫寒」--祛除寒邪(倫家不是補藥)。也不是一用麻黃就是太陽經的事情(麻黃十二經無處不到)。以方測證,麻黃是發越陽氣的葯(「發其陽」),仲景使用麻黃、細辛、附子,就是因為這是個表證、實證,要是陽氣虛的人,麻黃一用下去就陽氣渙散了,就會死人的。


太陽少陰,本一太極。太陽之上,寒水之氣主之,中見少陰君火。少陰之上,君火主之,中見太陽寒水。然這個圈是不斷流轉變化的,不是死的,兩經之經氣,無一時不輪轉交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知道了這個,則寒中於外,太陽應之。衛閉營郁則發熱,此實則是寒閉太陽,太陽之經氣不得流轉,而少陰君火積聚所致。然少陰火氣衰微之人,中於寒則少陰君火卡在太陽之地,無法迴轉少陰,太陽之君火越聚越多,而少陰之火則愈少。此所以太陽熱而發熱,而少陰寒則脈沉是也。用麻黃細辛開太陽之閉,則太陽經氣得以流轉,君火重回少陰,用附子溫君火不足之少陰,則病癒。


治法學有熱因熱用的反治法。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湯主之

-----------

大哥,感冒脈沉,當救其里。

脈沉者,氣在里,發熱乃是少陰君火困而不出。以附子助之。這個道理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里有。

麻黃引少陰之氣達太陽。

前2味葯,一助陽,一引氣。

細辛,震散少陰之寒。

這個證是少陰傷寒之證。外邪在少陰。類似的病是麻黃附子甘草湯證,那個是本自臟寒,與外邪無關,故僅用甘草補中,附子添火。

怎麼會問「既然發熱,為何還用附子」這樣的話呢?桂枝湯還發熱呢,那為何用桂枝呢?一個道理呀,


唯一的建議:桂枝湯和麻黃湯,其實也是熱葯,他們也治部分證里包含體溫發熱的。

所以,學中醫的對中藥不能用西醫的思路,這個人發熱了就不能用熱葯,而是用方證的思路去理解。

比如痰飲,當以溫葯和之,仲景難道不知道化痰葯嗎?他為啥不說化痰?

其實仲景很少很少用寒涼葯的,十分注重保護陽氣。

比如白虎湯其實說是寒涼,比很多時方醫生開的葯好得多多多多多。吃下去幾乎沒有胃寒傷脾的「副作用」。

====================================================
測試中藥的毒性前,先把測試目標搞的符合中醫的證再去測。

如此簡單的道理,怎麼就聽不懂呢,博士,博士唉,真了不起。

一個健康的人去喝吃附子,精神有病啊?不作不死。別黑附子好嗎。

一個體內寒濕重的人去吃配伍好的含附子的方劑,「毒性」用來攻寒濕,並且被其他的藥物控制住了。

最簡單的,附子中毒可以喝大量甘草湯去救。這也就是一個西醫能理解的極限了。


不知為何,但是不用附子就是不行,只要感冒到脈沉微細,必須上附子。

這個少陰病,西醫叫做心衰。

我用四逆湯治過少陰發燒,兩克就起效。

真武湯治過喉嚨干痛,一兩克睡一覺第二天就好差不多了。

前提是要有合格的附子,我一般買生的自己炮製。


我有一句mmp一定要說:中醫不要再草菅人命了好嗎?!!

草烏是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乾燥塊根,類似的還有川烏,是另一種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乾燥塊根,其子根則稱為附子。草烏、川烏和附子都是很常見的中藥,都含有烏頭鹼等劇毒成分。

烏頭鹼毒性大到什麼程度呢?

物質的毒性大小毒理學上常用半致死量表示,也就是讓一半的實驗動物死亡的量,量越大則毒性越低。如果用小鼠做實驗,口服烏頭鹼的半致死量是1毫克/千克體重,食鹽是4000毫克/千克體重,可以說烏頭鹼的毒性是食鹽的4000倍。對人而言,烏頭鹼的最低致死量是0.028毫克/千克體重,對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來說,口服1.6毫克烏頭鹼即可致死,而氰化鉀的致死劑量是50~200毫克,所以烏頭鹼比氰化鉀毒性大得多。

你們想要毒死誰????!!!!你們所謂的「炮製減毒「又有多大用?減了多少?煮一煮就好了?馬兜鈴酸的肝腎損傷劑量是多少?暴露多久會造成損傷?中醫粉告訴我呀

看看:https://news.baidu.com/news?ref=www_iphonebaiduid=E8535EC8CF54E6C877C1D66B66226855lid=9709620181273621728fr=searchresult01ssid=104cd7cfcfbcc0c73230303830383038b208from=1012852sbd_page_type=1uid=0pu=usm@0,sz@320_1004,ta@iphone_2_5.1_11_8.8#/searchpage/searchdetail/http%3A%2F%2Fnews.163.com%2F17%2F0403%2F01%2FCH2F59510001875P.html?_k=x9ozha

退一步說,真的有效嗎?還踏馬的補陽破陰,我還白日飛升呢!

在退一步,所有中醫生都能做到定量用藥嗎?

…………………

這幾個不是中醫嗎?治陰陽是不是他們說的?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中醫??!!薛定諤的中醫?白蒺藜你是真正的中醫嗎? @白蒺藜 ,誰來鑒定一下??

麻煩你們找真正的中醫來哈,誤傷概不負責:

…………

揣君子來撿罵?你是中醫嗎?你有資格撿嗎?逗死了… @揣家良

那你來告訴我,烏頭鹼及其炮製產物對人體造成損傷的劑量是多少?一筆糊塗賬,你搞的清楚嗎?還減毒…減個毛

脫離劑量不能談毒性?你君子劍你告訴我,馬兜鈴酸、砷這種毒素,多大劑量會造成損傷?

再一個,我就問你,你有什麼資格將病人暴露在毒素中?你有什麼權力這樣做?為了一些子虛烏有的「療效「,你就敢給病人你們所謂的「減毒「藥材?這還不是草菅人命?

………………

一堆中醫粉要給我數據,我們來看看:

這互相矛盾的…到底降低了多少?咱們別一張嘴就來好嗎?給個數據的來源,蟹蟹…

來源:http://mp.weixin.qq.com/s/P5uoOJzJPwlrKVuhR5daZg


表邪內有水飲,本方屬變治方劑。

不必糾結於附子


這才是中醫應該有的清流,黑粉之爭毫無意義,對牛彈琴,提高中醫水平,提升中醫療效,自然,粉越來越多,黑越來越少。

現在來談談問題,發熱原因有很多,首先不是發熱就不能用附子,有一些發熱也需要用附子治療,例如真寒假熱證;第二,雖然發熱,但是合病並病,表裡同治或者同時治療的時候,雖然表證有發熱,但是針對里證仍然還需要用附子治療。傷寒論301條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就是屬於第二種,附子針對脈沉少陰病的根本,所以雖然有發熱,但是仍然用附子~


病發熱勿寒發於陽,無熱勿寒發於陰也。根據這句話可以發熱主要出現在三陽病篇,但是三陰病有沒有發熱呢?也有。比如真寒假熱!那怎麼治療呢?主要還是以附子劑。此處個人覺得有爭議的是麻黃的應用,忘高手賜教


少陰病可以發汗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一個理性主義者寫給屠呦呦教授關於中醫藥的信?
中醫的草藥功效是怎麼發現的呢?
中醫藥法通過了,對中醫藥作虛假、誇大宣傳,冒用中醫藥名義牟取不正當利益判幾年?
怎麼配伍方劑,會讓熬出來的葯不是特別難喝?
為什麼去醫院看西醫,卻開了很多中成藥?開中成藥需要中醫執業資格嗎?他們有中醫執業資格嗎?

TAG:中醫 | 中藥 | 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