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你對新媒體運營的心得體會有哪些?

新媒體運營遇到哪些困難,或者你如何看待新媒體行業


謝邀。

先附2016年8月2日隨筆《新媒體行業的繁榮,對你而言是好事嗎?》

註:格式仿寫讀庫(ID:dukubook)的張立憲老師在2016年7月27日所發的文章里,提到的一個問題:「一個行業的繁榮,對個人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流量過熱的新媒體行業,不僅對行業氣氛、對閱讀環境造成破壞,對公眾價值觀導向形成影響,還毀了一代編輯運營。

列 3 個解釋:

① 活兒太多。以至於垃圾廣告、惡意推廣源源不斷。

② 錢太好掙。一條圖文 40 萬的廣告費讓大家都浮躁起來,大有前兩年「半年微商開豪車」的現象,給太多人造成錢好掙的假象。實際上呢,能踏踏實實掙到錢的哪個不是穩穩噹噹做產品的?

③ 標準下降。新媒體編輯相較於傳統編輯,最大的不足就在內容的專業性上,從基礎規範到內容深度。最直觀的例子就是不加任何思想和原則的複製粘貼。

切換到命題,新媒體行業的繁榮,對個人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由於水平和視野擺在這裡,真的給不了標準的正確答案。但是可以分享下,還在企業新媒體編輯一線工作的人的想法:

① 新媒體行業還處於積累上升時期,一線人員,堅持下去,大有可為。

② 行業氛圍也是由每個個體的工作成果組成的,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到行業積極面。

③ 都是成年人,分得清好壞。對得起公司,別騙用戶,自己的存在就會成為好事。

雖說2017年過了十分之一才回顧2016年的感觸,但是對我個人來講,2016年才剛剛結束。

-------- 下面都是零碎的想法,準備拉長戰線 -------

(言論不代表任何機構;有些負面感觸,但希望對大家有積極影響)

1、關於新媒體編輯和新媒體運營

  • 明明是兩個崗位,卻用同一個人。
  • 很多人覺得新媒體編輯比傳統媒體編輯low,雖然前者明顯會得多。
  • 只有文採的編輯,是沒有未來的。要懂人性。
  • 優秀的新媒體編輯,應該清楚老闆想發什麼,用戶想看什麼,然後協調。
  • 具備成長性的競爭關係只存在於工作3年以下的人群,約佔78.2%。大浪淘沙。

  • 很多老闆意識不到,他們招聘的新媒體編輯,直接影響著公司的調性、價值觀和內涵。
  • 所以用3、4k打發新媒體編輯的老闆,不光耍流氓,還他媽傻。
  • 新媒體運營,同上。
  • 而且,作為運營,為了公事在社群里發的紅包,公司應該報銷。
  • 畢竟作為「付費推廣」的一種,領到人均幾分錢的紅包,都會覺得傻逼吧。
  • 玩得開、腦子活的運營,比編輯發展前途更大,產生的效益也更加直接快速。
  • 當做運營的能和客戶斗表情包的時候,事兒基本上就成90%了。
  • 新媒體運營做得是「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的事,理解自家產品是基礎,理解用戶需求是核心。PS:有必要區分「理解」和「了解」,了解更側重單向的,而理解更側重雙向的。

2、關於帶團隊

帶團隊這塊,我的思考多於行動,因為本質上是老闆關著一切。當然,這並不妨礙我觀摩學習和反思自省。

  • 一個有良心的企業,想做好自家新媒體,最少3個人:編輯+運營+設計(美工)。這是一種理想化的完整輸出小分隊配備。
  • 團隊成員的資本增值比收入增值更重要。
  • 把榮譽感交給團隊。
  • 放權。你要相信,他們可以做出比昨天更好的推送。
  • 幫助身邊的同事,找到自己的位置,當然,也得找到自己的。

【接下來,暫時想到的框架是「關於文字編輯」、「關於內容創業」、「關於用戶運營」、「關於自媒體現在」】

---------- 卧槽,靈感便秘了,明天繼續 。 ------


邀請我這個,去年更新了290篇公眾號,漲了1100個粉的人,是在逗我嗎?


不請自來

踏入新媒體,正是公眾號熱鬧的時候。

幾個人閑聊之餘總會提到「有沒關注xx公眾號」,今天的日活達到10萬+,爆款啊,朋友圈都轉瘋了。接下來便是一陣唏噓的寒暄……

生活啊,到底給了我們什麼權利?愛和放棄,似乎很不搭邊的兩個詞,為什麼要湊在一起

是的,很多時候。都是一邊愛著一邊放棄著

上班第一天,便收到一個公眾號——一個人的專註時光

「剛開的,新號;試一下水」,從此,我以為新媒體就是做公眾號和微博

錯了,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樣

新媒體,是一種在時間、技術、社會上都更先進的傳播方式。 具有交互性、開放性、及時性、自主性 的特點。

  • 時間:時間上更近的可以被稱為較「新」的媒體:網路 相對於 電視 是新媒體;電視 相對於 報紙 是新媒體;
  • 技術:價格更低廉,傳播更廣泛,應用更普遍,等等上述很多答友提到的革新技術的媒體都可以被認為是新媒體;
  • 社會:新媒體之所以新,最重要的是社會作用的革新

雙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多自媒體、門戶網站、各種各樣的App,比如知乎、豆瓣、簡書、貼吧等。

說白了,就是一個各抒己見、魚龍混雜的新生代社會化大頻道!

這裡的新媒體運營,主要是公眾號吧!

2016年公眾號遭遇了一片紅海,泛濫成災,其實2014年末就已經開始了,只是趨勢沒那麼明顯。2016年死了一大批號,很多大號也不能倖免。

生存下來的確實本事,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留住用戶。

這就需要花大精力去策劃。

至今手機上還在關注的公眾號只有兩個:杜蕾斯和一個人Alone

杜蕾斯天馬行空的策劃已經不足為奇了,買的就是創意,腦洞夠大;一個人走的情感路線,抓住大眾用戶的特徵,死磕,誰不感動!關鍵是,都市中夜間孤獨的靈魂太多~~~

我一直關注一個人,是它推文的歌曲和配圖簡直太撩了。

知乎現在還不允許gif格式,傳一張我的截圖,模糊了。。。

現在gif配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了,圖文並茂,配圖也得跟上。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一個gif素材庫網站:gif喵(斗圖達人爆愛的表情包搜索平台-gif喵)。

做公眾號的小編可以收藏了,很好的gif素材庫。

公眾號如何在一片紅海中生存,兩點:內容、引流,然而一直都是重複強調的兩點

內容

首先,你需要知道內容的目標讀者在哪兒,你的文章是給誰看的。我們知道,現在微信里的文章,90%的閱讀量來自朋友圈,所以你要知道什麼樣的文章能夠被分享到朋友圈 。

這個文章說出了我的心裡話, 可能有人什麼道理都懂,也隱約知道這個事是怎麼回事,應該怎麼去看待,但他沒有能力把它寫成有邏輯、又通順的文章。如果恰好有這麼一篇文章,把他想要說的話說出來,那麼他就會把它轉到朋友圈來證明自己。因為這篇文章代表了他自己,幫他說出了心裡話。

說出他不知道的事兒。為什麼大家刻意把這個點出來,就是因為它很能夠吸引人,同時能夠讓你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事兒我不知道。非常精確的量,這類容易被轉發到朋友圈。

引流

懂得如何推廣,將未知用戶轉化為終極粉絲。這就需要有更多的人看到,看到了產生共鳴就會轉發,又會有更多的人看到。

方法就在這:

1、硬推。硬推這個其實很簡單,就是邀請周圍的人關注你,求爺爺告奶奶,不過對於初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要放得下臉皮。

2、增加搜索權重。增加百度的搜索權重,例如回答百度知道,知乎,百度文庫,豆瓣等的各種問題或者發布相關的文章。增加豆瓣、知乎、簡書、搜狐等各種自媒體上的曝光度。

3、紅包法。紅包法聽名字就知道什麼意思,靠紅包來吸引用戶,比較知名的案例有海丁微名片、快紅包。一種是通過微信只帶的支付介面和紅包介面來發紅包,單個用戶紅包金額也不用很高,主要0.1-2不等,普通用戶群體都會很樂意,尤其是學生。如果無法實現介面,那麼可以通過支付寶紅包來,每天定時通過公眾號發支付寶紅包圖片。

4、資源分享。這個目前是比較火的,不過可能受到騰訊打擊,也就是朋友圈經常傳的ppt模板免費領取、簡歷模板免費領取、3000本小說免費下載等,參考案例玩轉大學,其實那些資源整合的都可以算。

5、互動。不要小覷互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策劃的好帶來的流量real可觀。比如之前很火的新世相「丟書大作戰」,關鍵是明星也來了。一個本來就自帶流量和關注度的引爆點,怎會不火?但是我要說了,小編我也參加了沒收到很大的反饋。活動前期策劃太高調,後期運轉跟不上。只能說有點失敗,少些套路,多些真誠,畢竟我們的生活處處都被套路著。

好了,姑且這麼多。歇歇~~

歡迎「鑒踏」


很多剛入行的新媒體運營人就和在網路上寫招聘簡章的HR一樣,會將新媒體運營的工作歸類得很表面——

給文章起一個好標題?

快速漲粉10W+?

打造10W+爆款文章?

而成熟的新媒體運營會往全棧運營看齊,他們知道運營一個新媒體平台是需要系統化、完整化的思維與技巧。

說到這裡,我想起某位大咖曾向我說起人與人的差異體現在4個方面:認知、思維、執行以及資源。

這四點,在新媒體運營這方面也同樣適用。

▲認知:普通的新媒體運營人覺得自己就是要做好公眾號就可以了,按時發文章,按時完成老闆或者上級領導的要求。而全棧新媒體運營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定位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如何展現、獲取誰、服務誰。

▲思維:普通新媒體運營的思維是如何去做好某一項具體的事情。而全棧新媒體運營則是會說,從整體和市場出發,我要如何去做好這個項目、平台或者是品牌。

▲執行:牛逼的名字叫執行力。普通新媒體運營也許會想到很多好的主意,好的點子,但或許不會做。而有著全棧思維的新媒體運營,可以立刻付出行動。

▲資源: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功,關鍵看資源。普通運營只做事,不注意資源的開拓和積累。而厲害的運營呢,懂得掌握資源為我所用,做起事來自然事半功倍。

說完這些,你會發現普通運營著眼和執行的都是具體事情。而全棧新媒體運營看的是整體和全局。

格局不一樣,全棧運營更具有把一個產品從0做到1的能力。

【二】

姑婆起家於2014年10月,算起來下個月也就要滿三周歲了。我們起家的時候主要是做APP推廣與運營的乾貨分享,那個時候競爭對手少,乾貨內容也少,短短几篇乾貨文章迅速在行業內引爆,聚集了大批用戶。

16年,行業內開始討論新媒體運營,姑婆也開始關注這個領域,持續輸出乾貨。獲得很多人的認可。

漸漸地,有很多用戶來問,你們不做一些付費課程嗎?你看誰家誰家都在做,你們怎麼不做?

這個時候,我用上面四點來思考和衡量這件事情——

▲認知:我可不可以去做新媒體運營的課程?我想了很久,我是可以的。作為一個生命力較長的乾貨輸出平台,我是具有做課程的能力的。

▲思維:我要如何去做一場新媒體運營的課程呢?縱觀市面上新媒體運營的課程大多是在說公眾號與內容,但是這幾年頭條號、知乎、大魚號來勢洶洶,新媒體運營的概念早已擴大,全平台內容-活動-用戶-服務的運營路徑才是新媒體運營的工作內容。所以,我應該去做一場關於新媒體運營的真正課程——『全棧新媒體運營修鍊手冊。』

▲執行:我具備快速執行以及項目推進的能力嗎?我能找到一起做項目很好執行的人嗎?答案是可以的。良好的執行力是全棧運營必須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資源:這是最重要的,沒有資源支持,做不了好課程。於是,我找到了業內編輯器老大哥——135編輯器。巧的是,成立於2014年的135編輯器,今年也三周歲了。135編輯器多年內在行業打拚,積累了大量的人脈資源,在做課程方面也非常有經驗。整個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

認知、思維、執行和資源是一個普通新媒體運營和全棧新媒體運營的差異所在。標榜自己是全棧新媒體運營的我,用這四點做了一堂新媒體運營課程。

為的就是把這個差異化思維、方法和技巧告訴所有普通新媒體運營人:進階,真的很簡單。


2016年運營公眾號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路,也算是漲粉30萬的一點小總結吧

(1)傳播內容上

我們要做一個善於分享的人,只有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從而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個人品牌。其實對於職場人也是一樣的,他們在各自崗位上一定積累了許多經驗,那麼你就可以試著去總結寫文章或者在社群里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互動就是慢慢建立個人品牌的過程。

很多人都會說自己不會寫文章,包括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會講自己沒文才,沒創意,從小到大作文都不及格。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這都是過時的想法。在十多年之前,我們看到的文章大部分來源於書本,報紙,還有專業的門戶網站,只有文章達到一定的水準才可以刊登在書本報紙中。所以導致很多人認為寫文章是高不可攀的一件事,但是互聯網時代一切都不同於過去了。

微信公眾號有一句推廣語是這麼寫的:「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其實寫作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兒,而通過寫作獲得心靈滿足和自我成長則是水到渠成的,而當你用心去寫用心汲取新的知識時,多半兒你還會贏得他人的讚許以及認同。所以只要寫出真情實感,寫出多數人痛點,就是好文章了,就能幫助到別人,就能體現個人品牌。

(2)傳播渠道上

互聯網時代造就了很多自媒體渠道,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狐自媒體,企鵝媒體號等等,這些渠道都是可以去嘗試的,因為說不定某一個渠道就讓你紅了。所以,寫一篇文章就可以多渠道推送,這樣可以增加曝光度,讓自己的個人品牌更好的去傳播。

當你寫出足夠優質的內容時,就會吸引這個行業的許多大號來轉發你的文章,這樣的效果是最明顯的,如果是大號轉發了你的文章,那麼你的個人品牌一下子就被擴散到最大限度,並且會有許多人加你為好友,這樣一步一步就轉化為自己的粉絲。或者也可以在各個資訊平台投稿發文,同樣效果不錯。

這兒講到的一個關鍵字就是「引流」,什麼是引流呢?很多人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埋頭使勁在公眾號上發文章,卻一直傳播不出去,因為公眾號是相對封閉的環境,而其他的平台,如簡書、今日頭條,這些平台有獨特的推薦方式,系統會把爆款文章推送給需要的人,基本和粉絲數量沒有關係,決定閱讀量的是文章的質量。所以一定要多平台發布,然後把粉絲吸引到公眾號上,聚焦起來,這樣就可以很好的管理粉絲,運營粉絲。現在很多自媒體人都使用的是這個套路。

其他廢話也沒有意義去講,最主要是專心修鍊自己的內容,是金子總有發光的時候。

更多優質新媒體內容,請關注公眾號:新媒體課堂(ID:xinmeitiketang)


先說說我的情況,在2016年,帶了小朋友,探索新業務,沒在一線做新媒體運營了。不過仍在一些新媒體的圈子裡,並通過講一些新媒體團隊的線上課程持續接觸新媒體從業者,本以為同質化的課程越來越多,熱度會降低,然相反熱度不降反升——這一年不斷有新的平台入場,無數扶植計劃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機會,而新媒體運營又比產品經理這樣的職位門檻低很多,所以永遠會有小白願意加入到這股浪潮里來。

做新媒體運營的有兩種,一種是自媒體人——獨立運營者,自己因為興趣或者生計開設了新媒體賬號,自負盈虧;另一種是企業的新媒體運營——拿公司的工資,為公司運營新媒體賬號。

雖然都是「新媒體運營」,但大多數時候大家會把這兩種新媒體人混為一談。然而,其實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工作狀態,也是截然不同的利益模式。今天來談談,我看2016年對於這兩類人的不同意味。

對於自媒體人

·風口到處有,風口都很短

從微信,到QQ公眾號、企鵝號,到是個自媒體平台就有自媒體號,從直播再到短視頻,一年裡,風口不知道變了多少次。

極少見到有自媒體人能有福消受所有風口的紅利。我認為,那些「看起來」幸運的人分三種,一種趕上了平台種子用戶紅利期,另一種是精耕細作一、兩平台,第三種是有足夠大量的人力物力做規模化內容生產與分發。

·自媒體人收入開始分層了

作為自媒體爆發的元年,有很多人在各種扶持計劃中賺到了第一桶金,朋友圈裡曬的都是今日收益。有的人,默默開了很多賬號,仍然在努力更新。還有一些人,來「自媒體」的門口轉了一圈,關了號,回家消停做代購去了。

·更多個體有機會嘗到營銷這塊"蛋糕"的甜頭

我們知道,新媒體營銷已經成為了營銷的必備模塊,也水漲船高分配到越來越多的營銷預算。

同時,各大平台對自媒體的扶持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長年被幾大營銷集團所壟斷的局面——在以往投放廣告的時候,廣告主只能拿到樓氏、鼓山等營銷集團的一些長得差不多的營銷列表,很多老牌大號們也是不被允許自己接廣告的。而現在,井噴一樣出現的個人運營自媒體品牌,讓廣告主可以輕鬆聯絡到公眾號博主本人進行廣告投放。

這讓營銷這塊蛋糕瓜分的越來越細,更多個體嘗到了紅利和甜頭。一方面,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營銷集團;另一方面,更多的自媒體人,會自立門戶,企業化運營自己的賬號。

對於企業新媒體運營者

·H5做得少了

很多新媒體運營很高興的不再接到老闆的「刷爆朋友圈H5」的需求了(此前即使做了這樣的需求,也可能會發了不久就會被舉報和被封)。在2016年,承受越來越多盈利壓力的創業公司老闆們會意識到,用自家程序員和設計師花時間做一個自High的H5,還不如讓他們好好給自家產品開發些新功能;花錢外包做這事兒,還不如花錢砸在實打實的優質帶量渠道上。

·不再微信群發紅包求轉發了

新媒體er逐漸意識到,讓自己的熟人拿幾塊錢「求轉發」這件事是對自己的資源消耗,再這樣下去可能會被和做代購的朋友一樣,被逐漸拉黑。而且,公司也很少願意為紅包報銷。

·KPI不再是粉絲數了

2016年起,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開始面臨赤裸裸的變現壓力,對於新媒體的期望不再是粉絲那麼簡單(雖然粉絲也不簡單)。於是,新媒體人開始接到其他的KPI,比如引流量,比如成單量。

·花里胡哨的合作少了

曾有擅長商務的新媒體er愛做除了「好好做內容」之外的所有事——通過互推等導量方式,無需好好做內容,亦可輕鬆達到新媒體的數據指標。隨著導量的難度增加,互推少了,動不動就拉個群的聯合品牌宣傳也少了。而大多數平台的去中心化傳播,讓一些新媒體人不得不放下小聰明,踏下心去研究內容和平台喜好。

·企業新媒體運營er開始懷疑人生

2016年的風口無疑更有益於自媒體人——各大公司的自媒體扶持計劃,鼓勵每個個體成為一個品牌,獨立獲得品牌收益。

然而,這對於很多我認識的站在企業賬號背後的新媒體小編們來說,則是「這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同樣是運營新媒體賬號,縱使自己做出花兒來,也不過只能拿到公司的固定工資。而自媒體人中,文采斐然的寫作者浮出水面固然值得欽佩;而不乏也有只是動動手指、抄抄文章,就拿到了高額收益分成之輩,這多少會讓新媒體小編心中五味陳雜。

面對這樣的投入與產出不對等的問題,我身邊的很多新媒體運營er會對利益與價值的槓桿產生疑惑,起步早的一些人,已開始通過嘗試不同工種、完善不同技能,漸漸找到了自我價值論證或職業轉型的出口,而入行1-2年的新媒體運營怕是會開始這樣問自己了——

我除了寫東西還有什麼核心競爭力?給公司做了幾萬粉絲的號,自己帶不走,找下一份工作能自帶什麼優勢資源?下一份工作,還是要從零做一個新號嗎?互聯網的下一站,我在哪裡下車?


三腳貓已經混不下去了~

對了,謝邀。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知道如何寫1W+、和5W+的微信文章,很遺憾目前還沒有寫過10W+的文章。

總結起來也很簡單,就是不要在文案中使用形容詞和副詞。一定要避免寫出自嗨的文案 。多用圖片、舉例和數據。


謝邀。2016年的新媒體運營在技巧上沒有太大的變化,永遠都是在拉新、留存、促活上下功夫。倒是手段有了很多多元化的東西。比如通過講座,線上刷課進行變現;通過佔據了垂直細分領域,結合視頻和O2O活動模式(如醉鵝娘),很快崛起。紛紛都建立個人小號,直接對接粉絲,進行營銷。這些技巧都得到了從小範圍到大範圍的應用。

做新媒體的越來越難,因為用戶的口味越來越多,用戶知道了你越來越多的套路,魚兒上鉤的就少了,所以拉新和留存就是一個大問題。大家都說紅利期已過,沒有變現的公號遲早得玩完,實際上,確實是這樣。2016年,大家都不滿足於粉絲數量,而是往粉絲質量上轉變,這是新媒體人必須轉變的理念,追求粉絲質量高於追求粉絲數量。

1.新媒體運營遇到哪些困難?

(1)內容——多元化

因為大家更加的注重個性化和獨特性,15年原創內容開始興起,直到16年爆發,很多人把握住原創號的紅利,獲得了很多的粉絲,靠接廣告獲得很好的變現。但是按照大家對於內容都新鮮感程度,大家對個人原創號的追捧也將消失。17年,真正留在粉絲心裡的就是那些,內容好,提供產品,改善生活的平台。所以,單單原創的平台都紛紛尋求轉型,做社群,做粘度。

所以,內容上的難點就是同一風格內容向多元化內容的轉變,以及應對粉絲需求轉變做內容的轉變。

(2)質量和數量之爭——轉化率是王道

轉化率來源於活躍度,有的號粉絲量很多,但是粉絲質量不行,最終在變現和轉化的時候有很大的困難,也沒有為運營人帶來很好的收益。這是一件蠻尷尬的事情。

所以第二個難點就是,粉絲數量和粉絲質量上的博弈。是依靠渠道把粉絲做上去,還是靠活動把質量提高?

(3)未來發展——服務至上

公眾號做出來最終目標是希望變現的,而變現越來越難,從平台資訊號到個人原創號,到企業號,承載了不同的內容和服務,所以,定位和變現方式就很重要。這是難住了很多新媒體人的問題。

所以第三個難點就是,變現路上,怎麼才能快又好?如何破局?

2.你如何看待新媒體行業?

新媒體行業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定義來自百度)

根據定義,我們就可以知道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發展前景都仍然巨大。而我是這樣看待新媒體行業的。

(1)群英並起,行業紅利一直都有,只是你是否佔據先機。以及沒有佔先機的人如何突圍。

(2)新媒體行業對從業者要求更高,不止會編輯,會文案,還更多的是對於運營框架和方向的把握,以及商業模式的思維等等。

(3)新媒體行業很多只是內容表現形式的轉變,如直播,短視頻,視頻等,所以內容還是新媒體行業的命根之一。大家也不要急,因為急不來。

心得總結:

(1)無論新媒體行業怎麼變化,只要有好的內容,持續傳播,你就可以依靠那部分死忠粉進行變現,服務好一小波人,比數量上佔優往往更重要。

(2)新媒體行業垂直細分領域正在崛起,可以給粉絲提供切實的體驗和服務的平台最終可以存活。

(3)作為一個新媒體運營,要培養更多其他運營知識,比如用戶運營、社區運營等,技能總是可以互換和共通的。

(4)做好新媒體,且行且珍惜。我與你同在,2017我們一起期待。


最大的體會:微信公眾號是個大坑……早棄為好……


謝邀。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公眾號要怎樣做。

我現在的想法是,構建一個包含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完整的系統,為用戶提供最有價值的東西。

之前的很多文章,由於沒有時間,寫的非常快。有的時候是直接語音轉文字輸入,1千字的文章也就20分鐘寫完。

當然,這樣的文章質量不一定高。

現在我需要開始慢慢改變,少更新,重質量。

回到我說的那個系統。我們知道,科學上有一整套嚴謹的分析方法,如果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也能夠有條理的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類似於無人駕駛的汽車,有一整套系統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程序,你把你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丟給它,它就能自動生成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什麼危機,它也會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這個系統類似於超我的概念,是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用來指導人生,解決問題的系統。

這就需要 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學,等等的支持,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所以公眾號未來可能會引入別人的幫忙。這個系統的初期是以獨立文章的形式出現,後期根據每個用戶不同的反饋,程序或許會自動生成你的一部「人生憲法」。

當然,這是技術上的問題了,我不太了解。


謝邀。

就在今天,阿秋的公眾號突破了200個粉絲~

歷史性的一刻鼓掌!!!!

半個月前,被邀請開通原創的時候也是高興壞了。

這些重要時刻都被我截圖了~可惜漏掉了100粉的時候……sad……

這個號,是我16年2月份申請的,直到16年8月,才更新了第一篇文章。

做這個公號,主要目的是記錄在朋友圈裡無法詳細描述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阿秋票圈的2.0.

在這4個月的運營時間裡,我幾乎保持每周2-4篇原創文章的速度。

沒有在朋友圈推送硬廣,沒有和別家達成合作(但是有幾篇文章獲得別人的轉載哈哈哈開心),靠著自己的努力,今天到了200粉。其中有83位都不是我的微信好友,我非常珍視這83位謝謝你們的信任!!

在我開始做公號的第一天起,就有人跟我說,公號的紅利已經過去了,沒有辦法了,不要浪費時間了。

可是我本來就不是為了用公眾號來賺錢啊?

黑人問號臉。

阿秋本來就是個熱愛寫作和分享的人啊,哪怕只有幾個人在關注我看著我,我也很樂意分享我的生活給大家看下去。

在開通公號的時候,我就跟自己說,第一年嘛,有100個粉絲就很不錯了。人家是因為你的內容來關注你呢,這說明你的內容很棒呢!

誰知道3個月就有100人了,到了第四個月的今天,有了200人。

開心得飛起~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因為什麼原因在運營著自己的或者公司的公眾號,但是我希望大家都能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如果不行,說不定換個渠道或者換個方式也行啊,何必自己給自己找不開心呢~

祝大家都在2017年漲粉多多獲得讚賞!

真正的享樂主義,是把握現在的幸福

公眾號【阿秋享樂有道】 搜索:阿秋享樂有道 or behappynow

金錢永不眠|享樂主義|Show評論


1、沉澱了自己。最開始只是覺得自己做的事太雜了,所以寫文章梳理下。

2、了解了新媒體運營。自己是做數據演算法和分析的,自己從0開始運營起一個專欄和賬號,對各個媒體的了解,對一個賬號成長過程的了解,都對我自身的工作有了極大的促進。

3、提升了視野。很多人看到我的專欄後,都來跟我交流,問我問題。這樣促進了我的思考,也讓我了解到了很多公司的情況,從而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了解。後來有朋友去面試阿里的p8時,都跟我打了將近三個小時的電話。(晚上11點下班回家途中打電話,差點被凍死)

4、看到需求是如何從用戶中產生的。比如,最開始我只是寫專欄,寫自己的知識儲備。後來開始不斷有人找我招聘,或者找我幫忙推薦工作,我就開了一個微信號。

5、確實有很多人,願意做伸手黨,免費獲取知識。經常有人過來,要我手把手的教技能,或者不管晚上11點,還是白天開會時,都催促我給他一些核心的資料。

還沒有想好如何解決。


我就說點實在點的。

新媒體從業者普遍的焦慮:

思考這個行業或者職位有沒有前途?

思考所在公司到底能不能有發展?

新媒體小編不知道文章怎麼寫?

活動策劃不知道粉絲如何增長?

電商運營平台不斷在變?

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新媒體得到了機會?

但是

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怎麼取標題,如何買粉絲,如何刷閱讀。,如何生產大眾喜歡看的內容?

越來越多的出版社越來越關注什麼樣的書有市場價值有銷量而不是對讀者有用?

說說我個人對新媒體的理解。

現在有很多新媒體的培訓課程,都在教新媒體人怎麼取標題,卻沒有教小編如何積累大量的素材提升寫作功底,提高思辨能力。

當然也有很多的傳統企業都打算,渴望或者正在插足新媒體營銷,卻不懂新媒體,在招人時缺乏經驗,因為自己也不懂,真正懂的人又不多。

所以新媒體小白普遍存在這樣的迷惑,在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前途?為什麼上司沒安排什麼工作給我?為什麼我總是在打雜?我應該怎樣學習?

其實在問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有沒有思考過新媒體的本質就是:變。

當你打算要入行新媒體時,你就要習慣善於利用新媒體工具,靈活的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或線索。

2016我的心得:

擁抱變化,多學習。沉下心來做好一件事,比什麼都管用。


乾貨,獨創 加不錯的文筆足矣


如果你未來的營銷模式是網路營銷為先,那你的廣告模式朝著互聯網產品化發展是不會有錯的;

迭代這個詞是互聯網產品的精髓,小步快跑、有的放矢、根據自己當下最好的「條件」給用戶展示最佳的「狀態」。

假如這個廣告創意適合這周,就馬上行動,千萬不要拖到下周,快速傳遞你的好聲音。

有時候,客戶在與我們合作初期都會跟我們舉例子,看誰家的做的多漂亮,效果多好,更新多快啊,各種由衷的欣賞他人的成就。

其實呢,大家都能做好的,別怕像狼一樣的對手,團隊要學會快,小步快跑,要和快這個字扛上;在為甲方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也會遇到甲乙雙方合作時造成團隊不協調作戰、理解出現誤差的問題,或者某些人有自己的「小九九」,這些都會影響整個投放周期效果。

另外一個可怕的因素就是有些組織結構較深的公司,也會遇到領導出差、領導不會用手機看、審批難、等領導回復、那個副總不是很同意等話語。

這些都不是現如今互聯網的打法了!當然啦,如果你能遇到一個以結果為導向,以打響市場品牌為目標的公司,無論你是甲方還是乙方,那就恭喜你!以上這些,是我和我團隊的小夥伴們,在專註對今日頭條廣告投放的不斷探索和經驗總結,為大家提供以上乾貨為之分享


第一個月:前一天晚上就想好選題,第二天上班直接打開Word,心無旁騖的用半天時間寫一篇原創文章,然後改標題,不停的豐富優化內容。剩下的下班前時間就看看別人的公眾號,學習運營,看新聞找熱點,並確定第二天選題。每一個閱讀每一次互動都牽動著自己的心。

期望:用最快的速度吸粉、寫出幾篇10w+,讓業內人士集體矚目並高薪挖走。

第二個月:上午來了之後就是看看新聞刷刷微博,過程中看到有什麼熱點能跟品牌結合的,就及時的確定好相應選題,然後收集素材準備寫文章。如果沒有熱點可追,那今天就不寫文章了,多刷刷微博準備第二天的選題。

期望:發現10w+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簡單,還是腳踏實地點吧,爭取每月多拿點獎金年底再漲個薪啥的。、

第三個月:有時候看一天新聞、熱搜、行業資訊都不知道要寫什麼,於是看著看著就玩去了,等到兩三天沒更新良心實在太痛的時候,就打開Word,還是半天不知道寫什麼,就打開同行業的公眾號歷史消息,找一篇非熱點類文章,換個標題全部抄上。後台數據更是好幾天都懶得看。

期望:工作還是要積極點,千萬不能讓老闆開除了。

rue??q?)?


為什麼撕逼名人更容易爆紅?

媒體圈有一個怪現象,文章讚揚一個公眾人物,反響平平,如果你慷慨激昂、聲淚俱下的撕逼公眾人物反而更容易爆紅。

本著寫出10萬+,爆紅於網路,數錢到手軟,成為白富美,包養高富帥,走上人生巔峰的基本原則,小快妹今日來扒扒一下撕逼名人的套路。

為什麼要撕逼名人?

1. 博眼球

你說公司同事壞話,也就公司那個圈子的人會關注,但說名人壞話不一樣呀,他的粉絲和黑粉都會來關注。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名人的名字本身自帶流量入口。名字就在那裡,你用或者不用,反正大家都在用,於是那名字成了工具,成了素材,最終效果如何,關鍵在於使用的人。

大家都在用這樣的流量入口,同一口味的東西吃久了,大家都會煩,換一種口味,就算是粗茶淡飯,也惹人喜愛。

2. 差異化

什麼東西容易受人追捧?

不是大的、好的、強的

是稀缺

鑽石之所以貴,不是因為它堅硬,而是它稀缺。熊貓為什麼是國寶,不是因為它有多可愛,而是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只有中國有熊貓。奢侈品為什麼會被追捧,不是因為貴,而是因為能夠擁有它的是小部分人,當大部分人都可以擁有時,也就不那麼受追捧了。

寫一個名人的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是表揚和批評,表揚是順勢,批評是逆勢而為,逆勢向來人少,自然更引入注目。反之,大家都在批評,你就表揚,也能獲得更多關注。一代自媒體網紅天后咪蒙就是,眾人都在寫雞湯,她就寫毒雞湯,一次次掀起話題狂潮,吸粉無數。

你看到有些文章文筆並不咋的,發布的公眾號粉絲也少得可憐,卻是10萬+,那是因為它塑造了差異化,在一眾文章里讓讀者眼前一亮,給吃慣了甜的讀者來一道辣的,不管嘗了以後你還愛不愛吃,它畢竟比那些甜菜更能引起你的注意。

號稱第一網紅的Papi醬,月入千萬+,不化妝,在裝修廉價的房間錄視頻,她是請不起化妝師、布置不起精緻的房間們,顯然都不是,是因為別的網紅都化精緻的妝,布置了漂亮是房間,她要做的是和大家區別開來。

為什麼成功是不可複製的?如果能夠被複制,何來稀缺?

3. 有爭議才有話題

一篇文章丟出去,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二種,浪花珠子都沒有兩顆。做為編輯,你選哪種?

有的編輯瞻前顧後,不敢嘗試別人新風格,怕招惹議論。小快妹(公眾號:快成營銷)看不下去了,得好好批評這種思想。畢竟,大家都挺忙的,你那些陳詞濫調、老生常談,誰樂意搭理呀?想紅,不把話題引到你的身上,不成為他人談資,怎麼紅?

接下來小快妹(公眾號:快成營銷)指的是一條網紅捷徑,請慎用,借用他人名氣、情緒、熱點,製造你為主角的爭議,成為他人話題。

撕名人會不會很沒節操?

名人就什麼都對嗎?

古之君王,凌駕於天下之上,尚且要聽諫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真正文明自由的時代,是要有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聲音。

郎咸平利用學識欺負小三不該撕嗎?劉翔騙賽不該撕嗎?林丹妻子孕期出軌不該撕嗎?王自如為博眼球抹黑鎚子不該撕嗎?羅輯思維誤導年輕人不該撕嗎?實習生一定要給咪蒙拿盒飯嗎?

當然,無中生有,造謠生事的那種就該讓鵝廠把賬號封了,讓警察叔叔抓去拘留。

該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快成營銷(ID:kuaichengyingxiao),如想了解學習更多關於公眾號運營的知識,可以關注該公眾號。


謝邀。

已經脫坑小半年,所以我不是新媒體 了。


還沒死透


推薦閱讀:

你見過多不靠譜的醫生?
如何評價為網頁遊戲代言的張衛健,林子聰,張靚穎的水平和地位?
生活中有哪些你想吐槽又不能跟周圍的人吐槽的事情?
如何犀利地吐槽?
如何吐槽?

TAG:互聯網 | 市場營銷 | 新媒體 | 社交媒體 | 吐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