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咱爸爸媽媽做不到終生學習?

什麼馬雲呀,王建林啊,羅振宇啊,李笑來啊,其實也就和咱爸媽差不多大嘛。為什麼他們還天天說終生學習,咱爸媽卻彷彿表現出再也學不動了的樣子?這和遺傳有關嗎?是不是我也不適合所謂的終生學習?

我想原題主說的可能是狹義學習吧,做父母的的確很辛苦,可是有的父母一邊帶孩子一邊完成學業考很多證學習新技能神馬的,而且這種父母通常比較開明,能尊重孩子;而「再也學不動了的父母」常常是自己偉光正,什麼都是「我是為你好」。不否認我說的有點極端。


我換個角度答一下。

我有個十歲的表妹,有一次我和她聊天,她說了一大堆我連名字都沒聽說過的動畫片還有歌手的名字。

然後我就覺得非常震驚,開始感慨我變老了,已經不太懂年輕人的審美了。

在我妹妹眼裡,我可能就是個啥也不懂的土鱉,我妹一聽我還喜歡周杰倫,林俊傑,張學友這些人的歌的時候,就和我說,哥,你能不能聽點流行音樂。

然後我就又震驚了,原來,我喜歡的流行歌曲,早就變成了經典老歌。

我舉這個例子想說什麼呢,其實我想說的是,李笑來也好,羅振宇也好,與其說他們是終身學習,還不如說他們能一輩子追潮流。

他們所謂的終身學習,很多都是在學年輕人感興趣的,沒辦法嘛,他們只能做年輕人的導師,才能販賣他們的成功學。

我才二十幾歲,我大學修了多個專業,現在還在考研,職業證書也考了不少 我覺得我也算一個還在學習的人吧。

但是在我妹妹眼裡,我就是個土鱉,因為我不聽流行音樂。

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父母土,他們不再學習了,也是這樣的。

他們身上有他們固定時代的烙印,他們的選擇,一般不會超過他們時代原有的格局。

我爸開始學品茶,學健身,我媽開始學西餐,學修車。我一開始都覺得這些不算知識,這只是他們的愛好罷了,等到我妹妹開始覺得我土鱉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其實我們看父母的角度也是一樣,太多主觀話了。

過去我總和我爸說 你為啥就不能了解一些互聯網的知識呢,現在我想明白了,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沒有這玩意,所以他感興趣的,還是他原來接觸的東西的延伸。

所以,不是父母不學習,而是他們學的東西,被你的時代所拋棄。

就像下一代人,終究會拋棄我們一樣。


能呀。

看了看長輩們的朋友圈,一半以上,都在自學養生。


謝邀@鼴鼠的土豆

關於終身學習我要論證兩點。1.強烈的好奇心是稀缺資源。

2.大多數人強烈的好奇心的潛台詞之一是權力欲,當權力欲消滅時,求知慾消失。

第一,先說稀缺性。

我觀察過很多我身邊的老人,有的50多歲就已經沒有生命力了。

到了60歲,完全進入退休狀態。

打打麻將,看看電視,到處旅旅遊,最多偶爾看看微信的文章。

但是也有少部分老年人,還願意去鍛煉身體,看看書,學習新的技能等等。

我觀察之後,並且得出一個結論。

就是,愛學習的人到老了,始終愛學習,不愛學習的人到老了自然就完全拋棄學習了。

也許不愛學習的人,還能從工作中學到什麼,但一旦退休,沒有愛好,沒有業餘的第二職業和興趣。

那麼勢必,他退休了之等待他的就是一般的老年人退休生活。

但如果這個人是愛學習的,比如平時就愛看書、學技能、搞藝術。

那麼他老的依然是這種狀態。

當然學習知識並不僅限於讀書,還可以通過向優秀的人學習,結交朋友,或者實踐思考的方式。

當然最常見的就是花錢買教育產品。

不得不承認,愛學習的人始終是少數。

對知識的渴求,對書籍的熱愛,本身就是少數人的特權。

亦或者,對生活的熱愛,對有趣,好玩的事情的歡樂感,對成長的渴求這些本身都是少數人才有的。

所以,幸福屬於少數人。

大部分老年人,只是一種存在狀態,而非生活。

但我認為這種少數的特權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化的結果。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並沒有那麼幸運得到知識的洗禮,所謂真正的知識或者真正的教育才能夠啟發人們對知識的探索和好奇心。

這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當一個國家整體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都上去了,那麼愛學習就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

要知道在父母那一代人,能夠接受教育的,往往都是有錢人家才行。

或者,能參加高考進入大學的,也是少數人。

中國在這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建設經濟才行。

比如以色列或者德國人,愛學習的人就會比我們多,其原因除開文化之外,就是在於其教育資源分配的好。

第二,求知慾的的一個組成因素之一就是權力欲。

在資本主義的時代裡面。

資本本身就是權力。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通俗說法。

我最近聽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教授,給了馬克思這套哲學體系另一套說辭。

叫社會權力哲學。

資本本身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其根本原因在於。

資本能夠購買勞動力,由於勞動力需要通過出賣勞動換取貨幣,再用貨幣來換取生活所需用品。

所以資本本身無形之中就是一種權力。

我們可以幾乎用這資本來買斷市場上看到的所有存在,包括性、媒體、勞動力、技術、土地、信息、甚至教育。

作為一個大資本家,那麼其組建的商業組織,如果加上稅收和軍事的買賣,他就是個帝國。

那麼我們賺錢的一個非常隱秘的動機之一,就是獲取權力。

靠賺錢來獲取社會地位,掌控權力。

但靠什麼來賺錢,進而獲取權力呢?

在《貨殖列傳》里有一句話。

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

也就是沒錢的時候拼體力。

有點錢的時候拼智力。

非常富有的時候,要學會掌握趨勢。

也就是說,在你有一定資本之後。

想要獲取更大權力和資本的路勁,唯有,學習,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來為你的決策做判斷。

如何在既定信息當中,做出最佳選擇,選擇一個個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項目或者抉擇。

拿經濟學的話講,叫做找到那個機會成本最大的選項。

否則,你決策失誤,可能就會虧損,甚至一敗塗地。

所以知識智慧對於有一定資本的人來說至關重要。

更別提大資本家了。

他們更要學習智慧,智慧是為了發現自然規律,並且利用它,來讓自己財富最大化,或者為市場創造更多產品和價值,進而換取更多的資本。

所以,學習知識本身就是為了獲取財富和權力。

那麼大部分的老人到老的時候並沒有資本。

所以,他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必要性了。

並不需要靠知識和智慧來保護自己的資本和財富,更別提去提升財富。

由於他們體力也跟不上了,再加上沒有資本,進而失去了向上的希望。

所謂向上的希望,其實就是權力欲。

讀書本身很多人是為了成為人上人,這種觀念是我們老一輩人的情節。

我認為這是有一定時代性的。

可能符合那個時代。

但現在讀書其實本來可以是一種純粹的享受,但畢竟享受知識和求知慾的人,本身就是少數。

我最後再論證一種情況。

權力欲的表現形式並不一定是資本。

還有一種情況,叫做主人思想。

比如我學習了某種知識,比如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

我開創了一種理論,我發現了一種真理。

那麼,這種真理或者理論勢必會被政治家或者企業家學會並運用到實際生產活動當中去。

比如,毛活學活用馬克思的思想,史玉柱和肖活運用毛思想,海底撈的老總張勇實踐盧梭和孟德斯鳩的思想。

按照凱恩斯的話來說。

生活在現實中的人,通常自認為能夠完全免除於知識的影響,其實往往都還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

誰能掌控思想誰就能掌控最大的權力。

但事情都是辯證的。

我們想要掌控更大的權力,勢必我們會被其他人奴役。

因為我們也得要學習其他人的思想。

所以這種思維方式是落後的。

是不文明的,是野蠻的。

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考方式。

就是,我們應該感恩前人創造的思想,然後,學習之後,回饋給社會。

將知識和力量傳遞給後人,以讓他們獲得更大的幸福。

我希望,是懷著感恩和愛去學習,畢竟這才是長久的。

但確實這種思維太少了。

大部分人還是權力欲。

所以,當權力欲消滅時,求知慾就跟著消滅了。

所謂的終身學習,不過是一種建立在終身具有權力欲的前提條件下的。

也就是說這種學習,是一種功利化的學習。

功利化的學習的缺陷就在於,如果沒有實用性了,就會缺乏學習的動機了。

並非學習的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孔子早就提到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想要長久還是要感恩和愛,熱愛學習本身,求真的這種純粹的求知慾,是無條件的,不依附於任何其他慾望的存在。

這樣的求知慾,從學習知識本身中獲得快樂,才能做到真正的終身學習狀態。


1.

1938年,哈佛大學開始做一個被叫做"grant study」的實驗,實驗陸續在1939-1944選取了268名哈佛男性學生,以及在1940-1945選取了456名波士頓的城區男性年輕人作為研究樣本,直到今天。

2012年,教授George E. Vaillant 出版了一本書記錄了這個實驗的一些結果和方法。

其中談到,愛或許才是我們找到幸福的關鍵,而穩定的社會關係,情感,愛也許比財富甚至知識重要很多。

所以,父母們也許反而是更加本能在追逐生活幸福的一些真諦,呼喚你回家,塑造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做好那一桌香噴噴你小時候就愛吃的年夜飯,聊聊工作,也催你結婚,催你去追愛。

比較起來,知識未必就能讓他們更幸福,也未必會讓我們更幸福。

2.

人類簡史裡面有個很有趣的觀點,因為信息的發達,世界變小了,我們看到了更多以前看不到的東西,當然,很多都是讓我們開闊視野的信息。

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信息,比如王少爺的二代生活,王老闆的一個億小目標。

這些信息讓我們變得嫉妒甚至焦慮

「如果非洲部落上的游牧民族子民沒見過沒了解過美國洛杉磯街上鮮衣怒馬的生活,他們或許不會焦慮,或許會更幸福。也許,科技的發展,世界的進步,讓我們更加不幸福了。」

我們的期望也是我們生活幸福的源頭。當期望變得浮躁,我們就會想要迫切而盲目的去奔波,比如想要變得有錢,可是變得有錢,也許並不會讓我們變幸福,而只是滿足了 我們日益膨脹但可能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期望。

很多匠人,因為對某些技藝的專註,會無意間屏蔽掉或者被屏蔽掉很多的噪音,而在對技藝的專註中,獲得幸福。可能,父母亦如是。

3.

1929年,紐約街頭的復活節遊行隊伍里,十名年輕女郎在公開吸煙,以此號召婦女對抗不平等的社會地位。

於是,女性吸煙和女權運動聯繫到一起去。似乎抽著香煙就能獲得和男性同樣的社會地位。大量女性開始購買香煙。

在背後,笑著的是美國的香煙公司,靠著把香煙和女權聯繫起來,他們開闢了一個新的空白市場。

在不知不覺中,知識或有或無的和財富,和成功被營銷到了一起。

很多人潛意識裡開始覺得,我們要讀書啊,我們要終身學習啊,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社會成功啊,才能獲得財富啊。

各種各樣的工具書,自傳,成功學賣的越來越火,而文學,詩歌,這些人類真正應該有的靈魂追求反而可能面臨窘境。

但是我淺薄的覺得,讀書有些時候是為了快樂。不必強求一定要獲得,閱讀本身就應該是純粹和快樂的。如果是和財富和所謂的成功聯繫到一起的被營銷的「終身學習」,或許更要不得呢。

從這個角度講,我反倒覺得不追求"終身學習」,喜歡看金庸的父親,也許更純粹。

4.

如果我們把人生的終極目標定義為生活幸福的話,終生學習是最重要和必須的么?

我們忙著追逐每天都被提高的物質期望,忙的放棄了生活,放棄了愛,下班回家還要拼著命「學習」去幻想著轉到那一個億的小目標,是否是對幸福的追求呢?

而沒有終生學習概念,卻有花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的父母,就不如王老闆幸福么?

不要誤會,我也認同終身學習的概念,但是無論從任何角度,我都不是很贊同一些營銷文的觀點啊。終生學習並不一定就等同於財富和物質成功,而生活的幸福也未必和終生學習直接相關。

你看,買了李笑來老師標價199的財富自由之路,我們真的就能財務自由甚至獲得幸福么?

不一定的。

那又何必強求父母呢?^^

以上。


謝謝邀請。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可能我回答的水文太多了(?)

現在終身學習的概念的確比較流行。概念當然是好的,但從邊際成本和收益來分析,似乎不是最優的決定。

每個人說的話或多或少因為立場,都存在動機問題,不可全信,可能只是想讓你買他的課程而已。這個角度來看,可能算是智商稅的一種。Talk is cheap, 耍耍嘴皮子跟風蹭熱點賣課程,何樂而不為。

好,吐槽完畢。回答如下:

對於技能樹已經基本形成的成人來說,學習本質上可能是破壞性重建。沒有破壞就算不上學習。各種認識包括偏見還可能在選擇性「學習」中自我加強。打破原有的才能重建,才能算得上是學習。所以小孩學習的效率和速率最快,因為一張白紙沒什麼需要破壞。等成年之後,各種技能樹+三觀形成,學習只能是漸進的破壞式重建,畢竟主動摧毀自己所有的體系、成本非常高。如果邊際收益很低,主動破壞原有的技能書當然是非理性的決定。

(按照我自己的經驗,學習是個痛苦的過程,至少不能算完全是愉悅的體驗。那些能讓我十分愉悅的「學習」過程,過段時間就慢慢忘記了。並沒有學習到東西。)

學習這個決定在於對邊際成本和收益的權衡。隨著歲數的增長,學習的邊際成本越來越高,邊際收益越來越低。極端的例子就是對於90歲的老年人,學習Ruby、Python、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等的邊際收益基本可認為是0。 理性人自然不會去學習這些技能。

非極端例子就是很多被動失業中年人,這些成人學習的速度也不慢。因為原有產業被摧毀,原有的技能樹的收益突然變成0,學習新技能的邊際機會成本同時變得很低。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自然再次成為理性的決策。

大公司也是如此。成熟的公司最終都會失去了創新能力,本質上跟上面所闡述的道理一樣。學習和創新都是破壞性的力量。終身學習也許可能,但必定屬於少數人。


謝邀!

  1. 說了不代表就做了。尤其一些公眾人物,有時候是原話被媒體曲解,有時候只是應付某個場合隨口一說而已,比如有些專訪或者綜藝活動,都是事先導演和對方商定好主題然後盡量湊上去的。
  2. 絕大部分人一直都在終生學習,只是沒說而已。對於成年人來說,尤其有了家庭的成年人,學習不代表非要端著一本書,一字一句閱讀,一條一篇的抄錄,那是孩子們的學習方法,成年人在工作中,社交中,都在通過信息交流以及應對變化,學習著如何平衡協調自身、外界和家庭。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20多歲時,你想學啥可以學啥。而隨著年紀的增長,肩上的責任越多,對未來的發展越清晰,反而不是可以放開手腳學這學那。

給你機會20歲學編程和40歲學編程,你會選擇40歲學嗎?

他們不是不願意終身學習,而是有些東西對於現狀改變的意義不大。就如讓父母四十歲學編程,他們能像20多歲一樣感覺學了編程就可以賺大錢嗎?

學習是有時效性的。

10歲考慮的學習是高考,20歲考慮的學習是經濟收益,而40歲,就不單止要考慮經濟收益了。

原文:

每天早晨6:30,廚房就傳來叮叮噹噹的響聲。母親正在為想多睡1個小時的我準備早餐。

很多時候,人總以為學習是技能上的掌握,而忽略了與人相處也要學習。

正如母親給我做一份早餐。做一份早餐需要學習嗎?不需要嗎?不需要考慮季節氣候嗎?不需要考慮家裡人的身體狀況嗎?

做早餐這件事做久了,成了習慣,這個技能便GET到了,這就是所謂的學習終止了吧?

可是事實如此嗎?父母學會了做早餐,就放棄了終身學習了嗎?

父母不單止學習了做早餐,還學習了與「你」相處。

一件事,每一天,二十年,沒領過一天工資。能堅持做,不缺席,這比企業中大部分員工強很多吧?

每天堅持把家經營好的父母,就如同一個把一家公司經營好的CEO。他們花費在孩子成長的時間,就像CEO花費在公司成長的時間。只是和CEO不同,CEO收穫了錢,父母收穫了愛。

小時候,你學習寫字,誰一筆一畫、手把手教你寫字?

小時候,你學習數學,誰耐心的解釋加減乘除?

小時候,你活蹦亂跳,誰不顧發展陪你玩鬧?

這篇文章是寫給我自己的。永遠不要認為我的父母幹不了大事就瞧不起他們。當他們在我還年幼的時候,給我的關懷,到如今還是沒第二個人能做到。

人總是貪得無厭,小時候要親親要抱抱要舉高高,大了要車要房要發展。他們卻沒想過給予回報。

父母不是沒有終身學習,而是有了孩子。父母把一部分花在學習、花在發展的時間,花在了解孩子上面。

當你問為什麼他們不學習的時候,你又什麼時候學習了怎麼做一份他們喜歡的晚餐?

ps.很多人說沒答到點子上,我反而覺得是經歷太少,不知道與人相處也是一種學習。正如和老闆、上級相處是一種學習,和顧客、供應商相處也是一種學習。不要把學習看的太狹義了。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人的一生都是在磨練自己的心智」,你口中的學習,可能是技能上的學習。那麼與人相處不是技能嗎?


他們大部分都在學習,不過未必是跟著老師或是讀書,生活教給他們的未必比那些大咖少。


學會了照顧剛出生的我

學會了養育上小學的我

學會了教育上初中的我

學會了教訓上高中的我

學會了尊重上大學的我

學會了關心上班後的我

爸媽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學習成果就是各位在這裡刷知乎的精英。

===================

PS 他們最近又學會了催我找女朋友,這種無師自通的學習能力,其實是很可怕的


不約~ 我爸雖然黑點挺多,終生學習沒得黑。

我爸現在不僅會修智能電視機,還會把報廢的老液晶電視機的液晶屏取出來,加板子刷安卓程序改成智能電視機,然後拿去賣。 這麼說來我爸可以去圖拉丁吧水經驗了……


如果你說的學習是指狹義的學習,那估計沒幾個人做得到。

如果是廣義的學習,我覺得可能是你觀察的不夠仔細吧。


我媽,現在基本賦閑在家,今年過年回去,我的媽呀,又是包翡翠餃子(一半白一半綠),又是做南瓜青團,還買了麵包機豆漿機電餅鐺,還學會了殺雞…簡直跟變了一個人似得


你爸媽做不到就說你爸媽。

我爸媽可一直在學習呢。

別「咱」「咱」的,咱們不熟。


以當今世界變革之快而我國尤甚的現狀,長輩們其實一直都在學習。以我身邊為例:

我姨,農民,建國近70年,伴隨著我國農業大幅增產和農業結構不斷轉型,大多數中國農民也在不斷更新著手頭的農事,用哪些新肥料、選哪些新種、什麼時間種、什麼時間賣、禽流感有什麼徵兆、國家農業政策有哪些調整、伊利蒙牛的奶站如何收奶、各種新的農業機械購買或租用的性價比和使用方法,前幾年我姨她們村推廣蔬菜大棚,如何侍弄蔬菜大棚更是要學一大堆事情,農事之外,新農合如何辦理、宅基地最新的政策、智能手機如何使用,等等等等,也都得學習。

我二舅媽,收納,做了二十年,沒會計證,年近五十的人和大專會計系剛畢業的小姑娘一起在小公司做初級的工作,家裡買了台電腦,最近幾年加班加點學會了幾款財務軟體的使用方法,啃了不少書,今年準備考個會計證,如今不同過去,沒證就得失業了,工作外的事情,從手機淘寶、到無線網路路由器設置、到考駕照、到購買商業養老險等等,方方面面都得學。

我二舅,裝修工人,從小就不愛讀書,但一樣是做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二十年間裝修用的材料、品牌、工序換了一波又一波,你不去學,就等著失業,家裡老婆孩子都等著你養家糊口,你能不學么?

至於我母親、大舅、大舅媽、三舅、公婆等等恢復高考後讀書考學的人,就更不必說了,用我大舅的話來說,要是還吃二十年前學校里的老本,還能做什麼事情?

再老一輩的,我外公外婆,八十幾年的時間裡,發生太多太多事情,世道變了又變,很多我們這輩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卻是他們為了跟隨時代而去學過的,比如,之前看到知乎上很多朋友說寫繁體字太難、恢復繁體字就成文盲了,我外公少時學的是繁體字,建國後又重新學了簡體字,那些建國後加入掃盲班白天工作晚上學字的長輩們就更不必說了,甚至,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很多他們曾經下功夫學習過的東西,已經逐漸淡出了日常生活,沉澱在了歲月的角落裡,比如織毛衣、比如編笸籮編框子、比如打水井、比如剪窗花、比如磨刀補碗扎笤帚、比如外公外婆幼時被教導過的各種已經退出生活的複雜禮儀。

劇變年代,時代浪潮滾滾向前,前沿的弄潮兒耀眼,但沒有後面的普羅大眾,又何來浪潮可言呢?普羅大眾才是構成一個個時代的主體,沒有他們的加入,前沿的人就不會是弄潮兒,只能是超越時代的先驅,唯有他們一起向前邁進,才有社會整體的進步和變革。過往一個世紀里我們國家不斷變革的歷史,正是我們平凡的長輩們在不斷學習、不斷追逐時代步伐的明證。


無聊+求知慾+學習能力 這基本就是中老年人學習新事物的必要條件。

偏個題,以我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舉例。

爺爺的生活屬於一般男性老年人,遛彎,打太極,打麻將,看新聞。不過隨著年齡增大,麻友越來越少,我嘗試教他用電腦玩麻將,十分鐘就學會了如何操作……2分鐘學會了各類麻將的玩法……現在已經在尊爵場玩了………3億多豆……應該是沒往裡充錢,他不會綁定銀行卡,我也沒教他。

奶奶的好奇心特彆強,喜歡看電影,看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自從我教了她如何從怎麼下電影后就開始熱衷研究這些………然後看的東西也越來越詭異……剛開始還看的是國內一些電視劇……去年回來的時候看見搜索記錄里有一條「五十度灰中文字幕」………今年回來發現她已經學會翻牆看YouTube了………

姥姥對這些東西興趣極差,我嘗試教她很多東西,都失敗了……「整這個幹啥」她總是這麼跟我說,直到後來……在起點中文網給她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現在給她買了個kindle,讓她天天看………

姥爺很喜歡看新聞,聽音樂,自己下的網易新聞……網易雲音樂,看見某著好玩的玩意還去搜教程,動手做,比方說釀葡萄酒什麼的………前段時間還把以前家裡的爐子翻了出來,說什麼……這菜刀不行了,我看視頻了,我要把它重鍛,搞成大馬士革………幸好我們制止了他………

終身學習終究是要靠興趣支撐的。

至於為什麼不說父母—————他倆 興趣太多,我打字打累了,不想寫了。

我現在這麼逗比,應該是遺傳因素。


學廣場舞,學用智能手機,學用微信,學搶紅包,哪一樣不是學習?


我媽去年49歲,開始自學古箏,每天彈幾個小時,現在可以流暢地彈好幾首曲子了,還能看著簡譜學新曲子。放假看她練古箏,比我小時候學小提琴練琴刻苦多了。


我奶奶每天都看養生堂


先假設自己理解題主說的學習。簡單說兩個原因

1)文革

2)工作分配和改革開放

第一點限制了爸媽這代人平均的學習能力,你也許能舉出很多反駁的例子,但是不能否認一整代人在黃金學習期被打亂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第二點則決定了爸媽這代人終身學習能夠帶來的財富回報不夠高。他們這代人很多人工作還是靠分配,所以要麼在一個愛或者不愛的行業里熬年頭,要不然靠下海做生意或者買房子致富,不終生學習又如何,就算終生學習又能如何

所以,反過來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這幾年大家開始重視終生學習,只是因為學點東西能夠給自己帶來的回報率太誘人了,而如果不終生學習真的可能會被淘汰罷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羅輯思維和王路老師的交鋒?
羅振宇的《邏輯思維》怎麼樣?
是什麼讓你對邏輯思維/羅振宇粉轉黑的?
如何看待得到APP在002號知識發布會推出的#每天聽本書#(一年365元聽所有書,每天30分鐘)?
該如何看待羅振宇2017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TAG:學習 | 父母 | 終身學習 | 羅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