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典樂中鼓的運用很少?

也許是我聽的不夠多,除了波萊羅沒有在其他曲子里聽到其他明顯的鼓,想請教下是什麼原因?


打擊樂這種樂器是純效果性的,在合適的地方偶爾出現一下,效果會非常好,但從頭到尾全是打擊樂,一是特殊效果的感覺就沒了,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你不覺得吵嗎?


既然答主提到了只在波萊羅中聽到過……莫非是指軍鼓?

你需要聽聽肖斯塔科維奇(逃


什麼地方的音樂打擊樂最多?非洲。非洲的音樂都是戶外演奏的,即使都是打擊樂也不會很吵。

中國的音樂也有打擊樂多的,比如很多地方戲的伴奏,它們都是戶外演奏的。但是室內演奏的體裁,比如絲竹樂,就沒什麼打擊樂。

古典音樂裡面室內演奏的體裁一般也不會用很多打擊樂,少數使用的情況也都是用來烘托效果。戶外演奏的體裁,比如各種進行曲,不用打擊樂才罕見。


確實是你聽得不夠多。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四樂章聽過咩⊙▽⊙且不論現代音樂,動不動就打擊樂協奏曲定音鼓協奏曲balabala…

當然圭大說的因素是很重要的。

再補充一點吧。其實有時候有鼓聲,不過是被處理成了「轟鳴」而不是「震響」,聽上去感覺很悶,加上上面往往有別的樂器,所以聽不出來了。小鼓常用那種木質的硬槌,聲音很突出,所以你會覺得拉威爾的那首波萊羅舞曲里鼓聲很亮。

此外尼爾森在一首交響曲里允許小鼓手自由發揮與整個樂團抗衡,堪稱機遇音樂的萌芽,題主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找來聽聽。


首先,交響樂隊裡有弦樂、木管、銅管和打擊樂等分組,題主所說的「鼓」泛指了打擊樂的多種鼓,而打擊樂組不止包含鼓。

通常來講打擊樂組的樂器分為兩類,有確定音高的和無確定音高的。首先說無確定音高的鼓,比如大鼓、軍鼓,和交響樂隊中的其他樂器相比,鼓的音色融合度不高,它的音色特性決定了其很容易突出。一次大鼓的重擊可能破壞全奏時的樂隊平衡,所以需要謹慎地使用這些鼓。大量的濫用會破壞整個樂器的聲音效果。

有確定音高的鼓,最常見的比如定音鼓也是同理。在打擊樂組的所有樂器裡定音鼓是相對來講最能融合樂隊的,所以使用頻率最高的鼓。它能在樂隊漸強的時候進行由弱到強的滾奏,直到最強的頂點,對於很多聽眾來說都不是那麼容易察覺。這個也是定音鼓最常用的演奏法之一。

也就是說,鼓一旦大量使用,它就必須成為那個主體。比如鼓用的最多的是流行音樂,在這種音樂風格下恰恰鼓猶如指揮家,貝斯的riff要和底鼓配合,吉他和鋼琴的riff也需合上軍鼓和鑔。

而對於其他打擊樂器,如鑔也是由於一無確定音高,二太容易突出所以使用頻率相對不高;而類似於馬林巴木琴這些有確定音高的,容易融入樂隊,時有使用,但在大多數曲目中沒有佔據主要地位。

以上是任何合格的配器法教材都會講到的內容,接下來是我自己的一些見解,包含一部分猜想。

為何整個打擊樂組在大多數古典音樂曲目裡都無法成為主要的樂器組,使用頻率總體最低?除了上面的理由,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古典音樂的歌唱性。稍稍讀一兩本西方音樂史就能知道,古典音樂來自於聲樂,來自於詩歌。所以器樂發展起來之後,樂器們的演奏技術之發展依然在向人的發聲特點靠攏。

人的說話方式是怎樣的?至少就我目前接觸過的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語言,其發聲都不會是以「b、p、g、k、d」等這種塞音等為最主要的音節(幾乎每個詞裡的每個音節全用這種音)。如果有,那麼那個地方絕對不會是古典音樂的發源地。這樣的音,自然情況下在發聲的幾乎第一瞬間音量(此處用「響度」可能更嚴謹)達到了最大(除非你故意又在隨後加大音量,不信可以打開自己手機錄音機看波形)。就這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語言,在說的時候一定會有大量由弱到強的音,多數時候也是連綿偶斷的形式。

而古典音樂也正是如此。雖然小提琴經常會有類似的一瞬間音量到最強的頓弓撥弦,長笛有時候也會有靈巧短促同樣音量立刻達到最大的頓音;但是大多數時候這些樂器都會像人的頌詩和歌唱一般演奏。至今還未見過全是跳音的完整作品。

然而打擊樂組中的大多數樂器都只具有一項功能,即只能讓自己的聲音在一瞬間立刻達到最響的狀態,就自然不能成為猶如弦樂組那般重要的樂器組。

和古典音樂的歌唱性詩歌性相比,流行音樂我認為更多的是體現了群舞性。而我個人認為由於鼓沒有確定音高(有確定音高的鼓以及打擊樂也缺乏足夠純粹的音高),所以大多在節奏和了律動上尋找突破。題主所提到的Bolero由於需要這種細微的舞蹈感,所以用到了小軍鼓來強調節奏。


看到樓上有說馬三第一樂章拉到22分40秒的,我想說,不用那麼麻煩,直接去馬七第五樂章,開頭就是,用作鬧鐘風味更佳


因為西方古典音樂一直都是是追求歌唱性的,德國不管什麼樂器,一上課就要提到唱,即便鋼琴這種打擊樂器演奏的最高境界也是「歌唱性的演奏」,鼓這種樂器只能作為鋪墊(定音鼓),或者作為特殊的音響效果(題主提到的小軍鼓),直到19世紀末世紀初。


哇....恐怕高票答案們都沒經歷過古典樂打擊樂器(Percussion)的實踐吧。

首先,鼓(古典樂里指Timpani, Snare Drum, Bass Drum)真的出現的少嗎?

並沒有。

人少倒是真的,最多5、6人,平時一兩人足矣。

舉個常見的例子,瓦格納婚禮進行曲的定音鼓只有幾十節沒有音符。再者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同作曲家第二交響曲第四樂章...

哪個都不少。

其次,古典樂的鼓絕對不是不重要,反而是一個樂團的「節拍器」(metronome)和平均水平的最好參照物。

借用Wikipedia的話說:

「Percussion instruments may play not only rhythm, but also melody and harmony.」

在打擊樂領域,專業的演奏和我這種業餘水平的演奏,往往只有更專業的人才能聽出差別和優缺,而且專業級樂團指揮同樣需要給出音色、迴響等指示,以達到高完成度高協調性的一場演奏。


專輯下載地址: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930436077uk=2751493111我是來搞笑的,古典圈兒的朋友你們繼續聊~


題主提到《波萊羅》,那指的可能是小軍鼓。

古典音樂中使用最多的鼓是定音鼓,一般演奏和弦的低音或某個和弦音,起到加強低頻和聲場的效果。正因如此,它往往都是起著背景的作用,外行常常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但實際上定音鼓的使用頻率是極高的。

小軍鼓的話,它有著自己特定的色彩,一般在軍樂或表現軍隊場景、以及一些特殊的風格時才會使用。


...

補充一點點,打擊樂裡面最早被普遍應用到交響樂的是定音鼓,那也只是自19世紀初開始,拜貝多芬所賜。所以你聽再之前的作品,比如巴赫、海頓、莫扎特等等,幾乎是找不到打擊樂的存在的。貝多芬的作品也基本只有定音鼓,其他打擊樂比如小鼓大鼓鑔,就得再過幾十年了。到了柴可夫斯基、馬勒,甚至肖斯塔科維奇、施特拉文斯基這個時代,基本上就啥都有了。

並且打擊樂是效果性樂器,除去定音鼓以外,小軍鼓貫穿全曲的大概只能在圓舞曲進行曲這一類的作品中看到,大型交響樂作品中是不可能的。

...


定音鼓 有固定音高 組成固定調上的和弦 樂曲轉調時 鼓就不能像其它樂器那樣可以迅速地轉在其它調上和諧演奏


管弦樂團頻譜範圍大樂器多,節奏律動可以直接交給樂器去完成,打擊樂一般作點綴或推波助瀾就可以了。


可能是這個原因吧:

P.S:阿根廷音樂家毛利西奧·卡赫爾的《定音鼓協奏曲》。譜子最後表明,演奏者一定要用力一頭扎進鼓裡(這個鼓就是用來扎的,之前一直不敲),完成演奏。心疼鼓。


流行音樂一般來說是旋律線條+低音線條+節奏線條,鼓自然在節奏線條中擔任了主要角色.而古典音樂的創作手法要複雜太多了,一般來說鼓的角色地位沒有那麼高,但應用也是非常廣泛的,幾乎所有的管弦樂作品都會出現各類鼓.


題主試試馬勒第六交響曲,最好看視頻/DVD聽。


來~找到這張唱片,播放曲目1,進度條拉到我的位置


看了樓上的回答覺得好有道理。

其實題主可以繼續多聽一些,然後會發現其實雖然使用不如流行音樂頻繁,但是鼓在古典音樂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情感、色彩等方面各種鼓都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包括tympani這種定音高的鼓和小軍鼓這種不定音高的鼓)

題主說了 Boléro, 其實不光是像拉威爾的印象派,各種古典音樂作品裡都有鼓的身影。

比如柴可夫斯基第六的第一樂章,大量使用了定音鼓

貝多芬小協第一樂章也是通過四分音符定音鼓引入主題,我一直管這段叫「疊指彈窗」。

還有法國作曲家夏龐蒂埃(Charpentier)的感恩贊序曲。這段音樂後來因為被ORF當做標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轉播時都會出現。

巴洛克作品裡也不乏鼓的身影

比如亨德爾在皇家焰火音樂(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大量使用了定音鼓和軍鼓,法國作曲家拉莫(Rameau)在他1748年首演的歌劇作品Za?s的序曲里使用了一連串的定音鼓。

希望題主聽音樂愉快!


題主聽過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嗎?俗稱 合唱,或者歡樂頌。


Edgar Varese(回電腦再打變音記號)有一首很有名的打擊樂曲Ionization來著……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火星電台?
逃跑計劃的作品是搖滾樂嗎?《夜空中最亮的星》屬於什麼風格?
如何評價蕭敬騰組建獅子合唱團?
如何評價evanescence、nightwish和within temptation這三個女聲哥特樂隊?
如何評價蕭敬騰的《小河淌水》?

TAG:藝術 | 音樂 | 古典音樂 | 爵士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