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電影《剃頭匠》?

《剃頭匠》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知乎沒有一個探討它的主題,我覺得這對《剃頭匠》不公平。希望看過的朋友們可以發表一下看法。


關於《剃頭匠》

隔著十一年,我在2017年看了這部電影,電影結束的時間在下午2.40,結尾看到敬大爺標誌性的騎著三輪車駛出衚衕,響起貫穿全片的頗有老北京特色的音樂,讓人無法抑制住內心的波動,感到心痛,又感到欣慰。

電影的導演哈斯朝魯,運用一些寫作中的手法,很巧妙的用對照,反覆,橫縱對比,體現出2006年的北京,皇城腳下人們的生活,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矛盾。

有很多小細節的處理精妙動人

首先是那個古董一般每天都會慢五分鐘的鐘錶

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特別是伴隨著老人入眠,晨起

而鐘錶走動的聲音更是常常出現,暗示著對於那個年齡階段的老人,時間滴答走動的緊迫,和生活態度的緩慢,他們是可以感覺到時間的流逝的。而老人每天都準時睡覺,準時吃飯,安穩的平靜的就好像在既定的軌跡上運動,等待著命運的必然降臨

接著就是老人的梳子,一把精緻的牛角梳,老人總喜歡從右口袋拿出來把頭髮梳的整整齊齊,這也和老人最常說的那句,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相對應,是他的生活準則

電影,以敬大爺剃頭為線索,發散式的講述了不同家庭的故事,同時也是這不同家庭的老人,一步一步從精神到物質的讓剃頭匠操辦起自己的喪事,為自己的離世做準備,從中可以看到很多呼應的點,還有很多衝突的點

呼應1

老人騎車去給別人剃頭,總會經過一家剃頭的固定攤點"板寸王",前兩次,每次經過,都會有人,第三次卻沒有,第四次,剃頭匠深感力不從心,昏睡一次之後,幫別人剪了一輩子頭的他去攤點,讓人家為他理髮,為了乾淨利索

呼應2

老人隨身帶著一把梳子。

在給老主顧們剃頭之前,在早晨起來之後,在現象前,在路邊休息時,總是拿出來,把凌亂的頭髮梳到腦後,當嫩黃色的梳子頁把他的白髮理整齊時,他好像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剃頭匠的精神代表。

故事後期,敬大爺在路上突然意識模糊,靠邊昏迷前做的最後一件事,也是慣性一樣的拿出梳子,讓人不由得心疼,又有種敬意。

呼應3

影片前期老人的房屋要拆,寫了一個拆字,表明了時代特點,但是到影片結尾,工作人員又寫了一個拆字,卻被路人質問,何時才拆。表明規劃和實施的時間差。

衝突1

老人鐘錶壞掉去修理,鐘錶店老闆推薦電子錶,被老人拒絕。新時代的產物雖然方便卻難以被老人接受

衝突2

老人去賣場買一套中山裝,卻發現店裡只有西服和一些所謂休閑時髦的衣服,最後詢問得知,只有一家老店還能夠定製中山裝。新舊風俗碰撞。

衝突3

老人去給爆肚張理髮時,主顧言語中透露著對老手藝的眷戀和對電推子等一系列現代產品的厭棄。這同時也是對整箇舊時代手藝人和工匠的讚揚。

衝突4

老人被接去給老趙剃頭時,坐在汽車裡,一路看到新城市區域的現代化建設,走進新式家庭內部,以及和新主婦的小矛盾,都是新舊生活形式的衝突。

除此之外,電影內容反應的一個最為真實的東西是,新舊交匯的時期特有的生活現象。

當然最為明顯的東西,就是土地和房屋。

除此之外,還有空巢老人的生活境況,媳婦和老父親之間的衝突,失業情況,新的省份證明,鄰里之間相處的功利性,新時代人對生活的追求有何不同等等很多處。

影片的小細節處設計很巧妙,這就使得影片結尾有種平靜中水到渠成的感人,很值得一看,這部影片會帶來關於,生死,功利,還有家庭的思考。當然,如果認真體會的話,還有對老去的事物和習慣的惋惜和認可,對往事的追念。

感人至深的好電影。

可能這樣看這部電影有點太刻板,但是不得不說在看這部電影時,就有種看到懷舊散文的感覺,獨特,感人。


【影評:老態

往來陋巷,老人老貓老主顧。

平日里,日升日沉,守一間標「拆」的老房子,一座每日慢五分的鐘。手指蒼老而靈活,摸過理頭的器具、假牙,摸過待滅的燈,摸過老米的貓與盒子里的陳年舊事。最後停住,摩挲那柄貼身的頭梳。

顯貴與平民的頭沒有不同。但時過境遷,還找他剃頭的,只剩當年的舊人。如同他堅持用那口舊鐘,老人們的頭堅持他的手。

百年老店自有招牌,連路口年輕的同行也自封「板寸王」,但他不做或也放不下驕傲去做——生意只跟著日曆走,老人之間亦客亦友。

日子昏沉古老而搖搖欲墜,像他正睡著的那間不知何日拆遷的屋子,像他那些悄無聲息死去的老客人。——鬚髮皆白後,生死成常事。兔死狐悲,可他靜默不言。只接走一隻貓陪他度日。

主顧老趙死後,鄰居大嬸對老趙過去言談間允諾過的遺產耿耿於懷。跟著敬師傅,直報怨到他出了衚衕口。……衚衕里的人們為生為死,喋喋不休,怨聲不絕,而他仍舊沉默,一語不發。或許知道對方有求而來,或許因為可做的有限,或許看淡了太累了,又或許免不了心寒,終於無話可說。

做人,他謙遜,對人對事無不尊重關懷,但也非爛好人。不言生死,卻早為自己做了準備。置辦中山裝,拍遺照,錄好500字的生平簡介……他不知道自己哪日撐不住老眼昏花,又哪日昏倒在城牆邊,生命就如城牆一樣荒涼——活的時候他恪守剃頭匠的尊嚴,走的時候他要自己「乾乾淨淨利利索索」一如從前。

手藝人,一輩子做一件事,從名滿京城到無人問津。夙命如此,平淡辛酸抑或知足,只有他自己知道。

—————————————————————(偷自:我自己的豆瓣)


失眠的夜裡看這樣一部電影,有一種強烈的無力感。這個世界的新舊更替從來都是大刀闊斧馬不停蹄,能慢下來的不過是一座故舊老鍾和老人們日漸無力的肢體語言。小的慢慢變成老的,老的卻再也變不回小,老的安排身後事小的忘情擁吻肆無忌憚,一座電話亭隔開的彷彿是兩個世界。老房子要拆了,老一輩人也慢慢退出了這座城,他們帶走的不止是老手藝還有老情懷。這部電影描述了諸多希望,譬如新生命的誕生,譬如年輕的戀人、唱馬蘭花的孩童,還有一幢幢在陽光下閃著光的大樓,然而更多表達卻是相知相惜,兩隻蒼老而交握的手,幾十年如一日預留的老位子,卻唯獨沒有溫情,沒有仁孝,沒有禮讓。這是一部讓我們惜老的電影,老人、老手藝、老情懷、老城以及老貓。麻將桌後面的電視里,比基尼的模特,柯里昂家族熱鬧非凡的婚禮,解說員介紹的盧溝橋石獅子,以及現在感覺很遙遠的2008年奧運會,然而更遠的卻是,民國二年,我出生在北京,那時候北京還不叫北京叫北平…


電影看到一半時,心已糾集了,可知我這樣的人不能如敬大爺般長壽。

敬大爺少時曾讀過私塾,儒家的經典書目基本讀過,在他身上確實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中國傳統文化講「誠」,如《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也。」這裡的「誠」以「自然」為首要原則,它強調生命的自如展開,強調物我之間的整體性感通。它體現的是一種自如、感通的「勢」,這種「勢」可被轉化成強大的力量,貫通在我們的形體之中,引導、支撐我們的生活。擁有這種自如感通的生命,敬大爺顯得多麼具有生命力,多麼與眾不同,而這種與眾不同恰恰也向我們暗示著危機。曾經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中國傳統文化曾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代人,像敬大爺這樣的人何其多,而現在我們現在卻只能通過電影來觀摩體會,這又是多麼的可悲。正如很多影評所說,被拆掉的不僅是老四合院,還有那在現代文明社會中轟然倒塌的中國傳統文化。

敬大爺未讀過《莊子》,但他的處世哲學倒頗得莊子心傳,《莊子. 應帝王篇》中有「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大概說的是,若想不為物所傷,人心便要清澈透明,物來即應,不加掩藏,物去即止。物儘管來我處鑒,但我卻應不以心,物於我來說只是平平如也而來,亦只能平平如也而去,物在我心裡並不起褶皺。敬大爺在過去的90多年中,生命自如展開,心從未被俗世所羈。他少年學戲不成便學武,學武不成,便去學剃頭,風光時曾結識各路名人,手上還有著兩家店,落魄時無人問津,只剩下十幾個老主顧,他卻也淡然接受,他甚至連死亡都看得那麼平淡自如。這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平平如也的生命本身啊。

以上,想來生命自如、不將不迎,應是敬大爺健康長壽的秘訣。而反觀自我,生活中各種自我束縛、觸景傷懷、睹物思人,看電影也要流淚,定然是不能如敬大爺這般長壽了。


剛看完這一部電影,心中感慨萬千。片中的幾位老人,一個在陋室之內悄然離世,一位在兒子家裡吵鬧聲中離世,更有幾位老人默默的為自己安排後事!!而敬大爺念念不忘的是「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跟睡著了似的,安詳離世。」每位老人在生命的後半段,他們的心中的複雜不知與何人訴說,恰如老張所言,小輩有小輩的生活,壓力。我們就不要再添麻煩了。老人的心思依舊是在為家人考慮,他們自己的狀況卻鮮有後輩關心。

片中的敬大爺謙遜,友善,又帶有一種歷經滄桑,眼前之事難為水的感覺。對那不孝順的老趙兒子,雖是不滿但也未有激進之言。而面對老張的孫子,也理解他的選擇表示不易。面對那喋喋不休的殯儀館的工作人員,老人不願打斷他的話語安靜的當下電話。(年紀大了,沒辦法一直聽電話)每日準時替人理髮,不多佔便宜等,老人心中有自己的一方世界。恬淡自然,上善若水!

對生命的尊重,一個生命該如何有尊嚴的離開?!這是影片帶給我的思考。也許真如老夫子所言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八十守心益善,九十無欲則善。


推薦閱讀:

電影《教父2》開頭的舞會上,潘坦居利要求樂師演奏義大利曲子的橋段安排有何意義?
如何理解《教父》里的一句話「讓朋友低估你的優點,讓敵人高估你的缺點」?
《教父123》 觀後感:不要背叛和傷害自己和自己愛的人。不然一輩子會因此痛苦而悔恨一生。你們有其他感悟嗎?
電影《深海浩劫》有哪些不易被發現的細節?
電影《普羅米修斯》里,為什麼外星人的牆上會有異形的雕塑?這是崇拜嗎?

TAG:電影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