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生活,需要用「儀式感」來提升一下逼格嗎?
「儀式感」這個詞感覺很妙,能一下子把逼格提升,但是我們的生活中需要多一些「儀式感」嗎?有品質的生活和「儀式感」之間有必要的聯繫嗎?
第一次作答呢,謝謝~
在我看來,儀式感是非常必要的。就像去操場跑步,隨意一身休閑裝扮,和特意換上一身運動裝,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也會堅持的更久一些。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隨筆,有時間的話可以看看哦。(開心)-------------------------------------------------------聽說都要畫分割線---------------------------------------------儀式記錄生活
小時候,每年過生日,我媽媽都會為我準備生日蛋糕和豐盛的大餐,並且帶我去拍照;每逢過年,除夕晚上一定會認認真真洗個澡,第二天換成新衣服、新褲子、新鞋子,還有新襪子;高中畢業,舉辦謝師宴,也算是個成人禮,預示著又該向前邁出新的一步了;大學畢業,一定少不了散夥飯,哭哭笑笑,那是青春的印記;找到第一份工作,家人都打來電話祝賀,叮囑我犒勞一下自己,象徵著事業步步高升;後來辭職跳槽,和同事們吃飯話別,不管以前有過怎樣的勾心鬥角,都已一筆勾銷,彼此祝願前程似錦;談戀愛,男朋友紅著臉為我戴上一根小黑繩,那一天便是紀念日。
昨天是我正式告別胡吃海喝的日子。為此特意請自己大吃了一頓,做為一個肆意吃貨階段的結束,一個健康飲食生活的開始。以跟男友擊完掌為分界限。細數我的每一步,每一次的身份變換,都有著某種程度的儀式,告別過去,迎接未來。
我是個很注重儀式感的人,很多人認為這是矯情。什麼是儀式?不過就是吃飽喝足沒事幹,做的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繁複工序,浪費時間,浪費金錢。
幼兒園的小朋友上課一定是雙手背在身後,背挺地直直的,眼睛齊刷刷地盯著老師,有模有樣地跟著老師練習拼音。下課後,一定會全班起立,對老師說再見。長大後,上課鈴一響,老師前腳剛踏進教室,後腳還沒來得及跟上,嘴裡就已經念念有詞,為了節省說「上課,起立,同學們好,老師好」的時間,不知道我們該要花多久的時間去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進入上課的狀態。「喂,老師講的第幾頁的內容?」你沒有問過這個問題嗎?
有時候,儀式是我們進入另一個狀態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小朋友更懂得尊敬師長,抹不去儀式授教的功勞。
翻開記錄自己情竇初開的日記,讀到某年某月某日,天氣晴,我們第一次牽手,彷彿還能體會到當初小鹿亂撞的心跳;看到寫著倆人吵架的語句,可能眼睛還會濕潤;在某個地方,以某種形式,慶祝我們在一起一個月的紀念日,那時候的場景像放電影似的出現在腦海里。
發小在朋友圈發了他男朋友向她求婚的場景。滿滿粉紅色的調調,可愛的HELLO KITTY,嬌艷欲滴的玫瑰花,光芒四射的戒指,還有那一聲飽含情誼的「我願意」。我想她每每想到這個時刻,嘴角都會是上揚的。那一刻,就真的決定要成為他的新娘了。表妹參與了她閨蜜求婚場景的布置,當看到男生單膝下跪的時候,她也會覺得感動。
有時候,儀式是喚起身份認同感的一個確定性步驟,更是連接記憶線條的結點。就算是分手,也該好好地當面說出口。
廈門的人家,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套齊全的茶具,在一個慵懶的午後,約幾個好友,邊喝茶邊聊天,生活不要太愜意。茶,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想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品茶,但是他們都懂得如何享受生活。我有一位朋友,她租住的小房間里,花瓶里總是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鮮花。她說,看到鮮花,心情會很好。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剪枝去葉、澆水換花,可能有些繁瑣,但卻代表著一種幸福感。
我每一次寫文章都會新建一個文檔,寫下「標題:摘要:正文:」才開始正式起草。正如當年每次參加考試都會用平時不用的lucky pen,它現在還插在我的筆筒里。
推薦閱讀:
※你做過什麼事情,大大提升了你的生活品質?
※25歲的月入6000+的女孩,有哪些合適的輕奢品適合我們?
※有哪些類似迪卡儂一樣的高性價比運動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