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漢語方言使用者說普通話各自有什麼特點?

比如粵語使用者hw和w有時候區分不了,聲調與普通話不太相同,等等。


坐標合肥,淮語洪巢片淮西話代表城市之一,年輕人普遍會說普通話,方言使用者急劇下降中。

回到正題:

1.鼻音邊音不分,牛奶奶請劉奶奶喝榴槤牛奶是世紀大難題

2.後鼻音ing習慣性發前鼻音,eng看情況,風不會念成分(但會趨近fong),但哼會念成hen

3.有一些人會有平翹舌音難以區分的問題,但我沒有

4.有一些人會在發r韻尾時出現問題,比如耳朵可能會發成a朵

5.方言中有入聲喉塞音韻尾[-?],但說普通話的時候我到現在還沒碰到過加喉塞音的

大概就這些,我個人感覺合普甚至合肥方言比南方各大方言好懂多了,但上次一隻西安的妹子說她在合肥坐公交與司機叔叔對話,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其實合肥人特別是年輕人普遍覺得合肥話很土,大部分以拋棄合肥話學好普通話為榮,挺悲哀的,再加上北方中原官話雄赳赳氣昂昂的隨著移民大軍南下,南方吳語又扛起保護方言的大旗抵抗淮語侵蝕,淮語的地盤實際上在逐漸縮小,加上淮語區普遍對方言的放棄(南京合肥尤為突出),很快淮語就可以從中國方言地圖上消失了


長沙普通話的韻律特別有味。。句子最後一個詞/韻律組(?)的第一個字往往拉長音(?)


我初中同學,不知哪裡人,普通話 sh 常讀作讀翹舌邊擦音(同理還有 r),當時我還對語音不敏感,只是一直感覺他的口音很獨特,最近才突然意識到這一點。

這個我個人覺得不是其它方言影響,更像是學習的時候光顧翹舌產生的誤區。

還有就是我歷史老師的普通話入聲字會讀短促並帶喉塞尾,但是他 n l 不分(遇到 i ü 會讀為硬齶鼻音,其餘讀鼻化的 l),後面一點導致我難以判斷他的母語。


內蒙晉語區的人說普通話:

平翹舌、前後鼻音混。(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基本可以克服,但ing韻母有時還會露餡)

「跪」「撞」二字聲母送氣,即分別讀成kui和chuang。

副詞「還」說成hán。

q、x、c、s聲母的送氣成分比普通話強,聽感略刺耳。

「一」「吃」「喝」等常用入聲字會不自覺帶上喉塞尾。

有時會用「這」「那」直接做賓語(普通話不允許,但方言里對應的說法允許),比如「吃個這」。

不自覺地使用一些方言特有的語氣詞,比如將來時用「呀」,過去時用「來」,祈使式用「哇」,普通話用「著」的情況常用「的」代替。比如「用的用的就壞了」。


滕州口音:

  1. 分不清平翹舌。
  2. 分不清 /??/ 開頭的字和 /f?/ 開頭的字。
  3. 分不清 /t?s?/、/t?s??/、/s?/ 開頭的字和 /t???/、/t????/、/??/ 開頭的字。
  4. 中古非全濁聲母的入聲字都被讀成陰平字。(中原官話口音的通病)
  5. 雙母音單化,陽聲韻變成鼻化母音。
  6. 滕州話里一些字的母音的鼻化特徵脫落,但由於兒化也會使鼻音韻尾被去掉,導致滕州人在講普通話時會兒化一些不該兒化的字。(滕州話並沒有兒化音,誤把{滕州話里母音不鼻化然而普通話里有鼻音韻尾的字}等同於{普通話里被兒化的字})
  7. w? t??i?o s?? m? to pu f?, t?s? s? t??y?e x? t?


廣東。湛江。市區。本地方言屬於粵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歸入到高陽片,也有人認為是欽廉片。

說普通話時容易有如下特點:

1. 前鼻音全部歸入後鼻音。湛江市區沒有前鼻音,方言本身鼻音韻尾就是二分的格局。

2. 翹舌音歸到平舌音,平舌音是否標準因人而異。有的人是?? ?? s,有的人更接近?? ?? ?,也有人會念出?,此音在方言中分布是有規律的,用到普通話就亂七八糟了。拼音的r更是個神奇的天地,怎麼念的都有。j q x也差不多。

3. 拼音的e會發成?,方言中本有單用例。也有念成a ? ?等的。

4. 拼音的d t n l念得更接近於d?? t?? n? l?。

5. 拼音的a不是?,而是較前的a,比廣州話要前。相應的變體a和ɑ往往都只是a。二字代表的er有念a的,有念?的。

6. 聲調不對。陰平55變44,陽平35變13,上聲214變上變11,去聲51變去53變54、53、51(只是有個降勢)。輕聲三調1變11,3變33,5變44,總之就是念不出來。

7. 用詞有很多方言詞或摺合的方言詞。

……

看來我把家鄉損得差不多了,求父老鄉親們放過。

補一點實例。我高二的數學老師常把 不贊成 和 不正常 弄混。


我的本地話是吳語太湖片海寧硤石方言,也能代表吳語母語者說普通話時的特點。平時沒有記錄總結硤石地方普通話的語音語法特點,而且現在大家說普通話的口音越來越少了,只能想出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點。

1.語音特點:

(1)首先要說的就是硤石普通話包括整個江浙的普通話整體上開口度偏小,韻母發音不飽滿。比如硤石人講「包」的韻母發音接近英語「ball」(手機上有些國際音標不方便打);「ei」「ai」會念成/e//ε/,後面的「i」就不念出來了,這點還被從小說地方普通話的我帶到了英語里,我念「kind」更像是「kand」。

(2)部分古疑母字的聲母會念成n,比如「研究」念成「niān jiū」。

(3)外加硤石方言中沒有撮口呼,「原」「年」同音,所以硤石地方普通話中也會聽到比如「原來」念成「nián lái」。

(4)部分在普通話中聲母為送氣清音的古濁母字會念成不送氣,如「保護」念成「bǎo wù」。

2.語法特點

日後補充


溫州話母語者普通話口音重的有以下幾個特點:

1、平翹舌亂飈,翹舌舌頭不如普通話那麼卷,如:十三班shi shang bang

2、an/ang,en/eng,in/ing/ian不分,統讀後鼻音,韻腹比普通話更靠前。如:根本geng beng,今天jing ting

3、u介音與聲母結合更緊,並導致齒音舌位後縮,比如sui讀如[s??ei],suan讀如[s??a?]。這個很有特點,基本可以用於判斷是不是溫州話母語者。

4、大量使用方言語氣詞,如(以下為吳拼):mo,guao,au


我的高數老師,陰平入聲、陽平入聲、上入聲、去入聲發得清清楚楚……但有些字「複數」讀fūk。


福州人說普通話,hf不分就不說了,還有幾個不一樣的:1,很多字的讀音會不自覺讀成第一聲,比如說筆-逼(這裡還有個笑話),2,用讀成願,3,un和iuan不分,比如春卷-春准或者圈卷,4沒有翹舌,沒有ng,5,一些字的聲母不一樣,比如包括-包刮(這據說是古音),環保-狂保,6,兩個字連讀,就像我造了等等


母語西南官話

ing和in eng和en會分不清因為母語里都是前鼻音

平翹舌也可能有錯誤因為母語里全是翹舌

還有l n會弄混

但是現在年輕人基本上這些錯誤都很少犯了所以不一定很明顯畢竟從小學普通話。但是語調還是不一樣的。

說普通話的時候重音會比較靠後,不如北方人說話時輕聲使用得那麼自然。

然後就是母音普遍發得沒那麼飽滿。

所以總體聽起來,沒有北方人說話那種順溜抑揚頓挫的感覺。


吳語普通話有明顯的廣式連續變調痕迹。


謝邀。北大校友嗎?握手~

我前一段在專欄里寫過一篇文章,雖然不算完善,有些地方空白,但基本是我能回答的最好程度了:

方言亂侃之一:怎樣從說普通話的口音判斷一個人的家鄉 - 徐馳的雜貨鋪 - 知乎專欄

請移步一觀。


我們胡建人說普通話,誒虎跟誒取是昏不清楚的。


讓他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如果他開口就是「燕兒」,他肯定是京津一帶的人。。


天津人說普通話的一些特點:

音調:

1 陽平偏高。使用五度製表記的話,天津人(尤其是歲數偏大的)的陽平有接近35甚至45的傾向。

2 雖然天津話和東北話的陰平都比普通話低,天津話使用者說普通話的時候很少出現類似東北人說普通話時陽平偏低的現象。可能與天津話使用者能明確地意識到這一點有關。

聲母:

3 有時有個別字會出現零聲母字變成n聲母的現象。

4 偶爾出現翹舌讀如平舌的現象。

5 某些人一些r聲母字讀成y;某些人y讀成r(典型「用」字讀rong)。後者居多。

韻母

6 兒化相對多一些(相比中老派北京話使用者),兒化附帶的小稱意義不如北京話明顯(個人感覺)。

重音:

7 雙字詞重音不在前字。舉個例子,馬三立有一段曾經提到過「演節目不說演節目,他說演節目」;前兩個「節目」前重後輕;後一個兩個字基本一樣重。


-

以下普通話指【標準普通話】。

聲調

陰平 44 比普通話要低

陽平 24 起點和終點都比普通話低

上聲 113/212 後母音時有明顯嘎裂

去聲 4 明顯短,但是末尾無喉塞,可類比普通話輕聲

聲母

清不送氣聲母在上聲中會有濁流。(因為普通話上聲接近常州話陽平的調值)

照組是發音部位在齦齶的舌叶音,即/?/類音。sh和s發音位置同在齦齶,靠歪斜舌尖製造頻率更高的湍流以形成對立。

端組是齒音而不是齒齦音。(這個貌似所有漢語母語者都是這樣……但是我不確定。)

日母是/?/,濁聽感明顯。

曉母在/h/和/x/間徘徊,通常後母音時是/x/。

韻母

只有一個舌尖母音,即zi與zhi疊韻。

高母音和齊齒介音有摩擦。

零聲母前喉塞/?/明顯。

兩種陽聲韻尾的對立是母音鼻化與非鼻化的對立:/a?n/-/an/,同時不區分in-ing與en-eng。

其他

常用入聲字促化明顯。

無兒化音。

語速較快,從而語流中有弱化與吞音現象。

辭彙上與普通話有差異,最明顯為句尾疑問詞「不」/?a/以及應答詞「欸」/?/。

以上是我處於放鬆狀態下的口音。

-


南寧普通話在我看來是最有喜感的普通話,雖然我無法總結它的特點;最最重要的是,南寧人說南普有一種特別的自信。


第三代移民憑藉一口洋涇浜上海話試答。

1. 用「講」取代「說」;

2. 前後鼻音基本不分,平翹舌音有時不分(當年做全國卷注音題有感);

3. 母音不飽滿,聽上去略癟 (參考《鏘鏘三人行》核心嘉賓之一 許子東 老師的發音);

4. 用「老」,「蠻」取代「很」;

5. 問句句尾會帶「伐」;

6. 偶爾會在發牢騷的句子後托個「伊gang」 (有名噱頭「yigangyigangyigang」)

(想到了再補充)


坐標山東臨沂費縣,中原官話兗菏片。

方言中zh ch sh r 遇到u音或ong音要變成唇齒音,發言比較難。但是說普通話的時候也會出現倒不過來的情況。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說(shuo)話變成fo話,喝水(shui)變成喝fei,這個估計魯南和豫東,還有新疆的哥們會有體會。

其他的zh ch r 變音後音標不好打(好吧是我國際音標不太熟練怕打錯)就不打了,反正全是像f這種唇齒音,fo話fo多了下唇能看到上牙印......唉我咋把shuo又發成fo了?

不過新派方言這種差異已經沒了......不知道是不是好事。


推薦閱讀:

玩石頭剪刀布的時候說的cèi dīng ké是哪三個字?三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在古代,帝王是怎麼解決地域語言的差異的?
官話中普遍存在表示「愚蠢」的「gua」其本字可能是什麼?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部分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

TAG:語言 | 方言 | 漢語 | 普通話 | 漢語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