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和平觀是怎樣的?佛法如何促進世界的和諧?

也可以從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和其他宗教的角度出發。歡迎各位師兄、學者交流。


XY。

和平最大的阻礙就是人的求知慾太少,物慾又太盛。

求知慾會讓人與人之間,形成有益的交流和合作;物慾帶來的是割裂的態度,自我的固執,和永遠不會停歇的爭鬥。

可能有人要提到文化衝突,信仰衝突,歸根到底仍然是物慾導致的結果。

佛教的和平觀很簡單: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通過自我努力和齊心協力,去究竟真理,其他萬事皆可拋。所以生活要從簡,心態要平和,思想要包容。

佛教並不介意是通過學佛,學道,還是通過科學去找到最終的答案,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是懷著怎樣的心。

心不正,就會耽於短暫的享樂,相互的攀比,資源的搶奪,感性的辯論,無謂的扎堆,沉湎於最表面化的事,活著如螻蟻。

相反,究竟真理的腳步就會變得緩慢,甚至倒退。

佛教認為,不要總想著人類人類,每個人的【身+心+外境】都是一個小世界,自己的小世界和平了,大世界才能和平。

註:我並不能代表佛教,所以以上回答,是我對佛教的淺顯認知分享,僅供參考。


佛告舍利弗。

復有十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十。

一曰 聞地獄苦 心懷恐懼。奉修哀心。

二曰 聞畜生苦 亦復怖懅 興隨道哀。

三曰 聞餓鬼苦 亦復畏難 發起大慈。

四曰 聞天上安 亦復不喜 常興大哀。

五曰 聞於人間 穀米踴貴。弊惡加害 而興慈仁。

六曰 心自念言 加勤精進 悉忍眾苦。乃使佛土嚴凈無量。

七曰 令無三苦眾惱之患。

八曰 使其佛土豐饒平賤。

九曰 人民安和壽命無限。

十曰 皆自然生無所名屬。至成無上正真之道。

是為十法所願不失嚴凈佛土。

佛告舍利弗。

菩薩執華詣如來時若詣塔寺。當作是念。願使眾生心意軟凈顏貌和悅。如華軟妙形色香潔。見莫不歡愛之欣悅。願成佛時令我國中香樹妙華周匝普遍。衣被飲食雜彩幡蓋。金銀珍寶皆自然生。其土人民禁戒清凈。心意柔軟和雅其性。逮深法忍神通無上。

又舍利弗。菩薩所為先人後己。念安一切如父如母。見人得安欣然代喜。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安和無嫉妒疑。恬然入定心無念思。

又舍利弗。菩薩護口未曾犯失。不可之言不加人物。語常如法非義不出。願成佛時生我國者。言辭柔和無有不可。語聲八種出口和雅。

又舍利弗。菩薩戒凈身口意善。復勸他人使行己善。令轉相教普及一切。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令身口意完凈無漏。神通具足在所至湊。

又舍利弗。菩薩所遊興隆道化。常以正真開度男女。未曾講論小乘之語。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不聞聲聞緣覺之行。轉不退輪逮最正覺。令純淑行流布無極。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嫉彼供不斷他養。見人得供代之悅預。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無貪嫉名皆獲法利。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自稱善不說人短。不講眾僧比丘尼闕。聞見人論有如己犯。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清凈不聞罪名。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慕求經道如渴欲飲。志存正真不好異法。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樂經道慕求正法。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常作音樂歌頌佛德。供養如來若塔形像。以是德本勸助學者。願成佛時百千伎樂不鼓自鳴。演八法音聞皆欣悅。開發道心悉獲正真。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見眾生心放逸馳騁。開視正要使不憒鬧。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使無亂志。攝念入定以禪為食。眾想寂滅皆至正覺。


感恩邀請。

我想,我們都知道,佛教是跟隨佛陀的教導,與老師同學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並實踐理解和愛,過上一種無須依賴外在的可持續的幸福生活。那麼,這和世界和平有什麼關係呢?

這得先從世界不和平,比如戰爭說起。說破天去,從部落時代開始戰爭就是因為物質資源分配吧。為了使得一個人可以動手去殺另一個人,必須把他倆隔離對立起來,這需要很多仇恨,很多恐懼。而這正好是我們呼吸微笑訓練的反面。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自己平和喜樂,和家人朋友相親相愛的時候,並不需要很多物質資源來過上幸福生活。這樣就連發動戰爭的需要都不復存在了。我想,目前各地民粹主義抬頭,很大程度上是,本身日子不好過。是時候,我們停下來反省一下,物質主義——把人的價值完全建立在一個人擁有什麼東西上,甚至連人都當做人力資源——究竟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綜上,我們的老師常說,

Peace in the world start with your beautiful smile.

「世界和平從你的美麗微笑開始」。


企圖締造人間天堂的結果無一例外造成人間地獄,因為它導致不寬容。——卡爾·波普爾

上面諸位一個個都覺得佛教有多好,對於和平這事有多重要,應該傳播與發揚......

圖樣圖森破圖乃義務。

當然你們年齡可能比我大,那就不一定young,但還是simple and naive.

引起各種衝突和戰爭的,就是你們這種自以為是的彌賽亞情節,這種自己覺得這個東西好就老想讓大家都一起來的心態,以至這種「愛人如己」的精神,而不是哪一種具體的知識或思想。

基督教懷著拯救人類的願望滿世界傳播「主的福音」,最後造成了什麼?

我只看見了這些:

被猶太人俘虜的少女們無助的嘶喊,將耶穌高高掛起的十字架,焚燒殉道者的熊熊烈火,十字軍手中砍向異教徒的長劍,宣判女巫死刑的一紙書文,購買贖罪券的一枚枚金幣,三十年戰爭中踏遍德國的錚錚鐵騎,納粹集中營里毒氣室門前的長龍,聆聽了無數兒童被性侵的告解室……

作者:胖胖剋星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而佛教好像也沒好到哪裡去:

然百姓愚冥,易惑難曉,苟見陛下如此,將謂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聖,猶一心敬信;百姓何人,豈合更惜身命!」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 ,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諫迎佛骨表》

這還是在天朝呢,在西藏和東南亞的那些破事我也懶得說了。

佛教徒一個個「法難」「法難」喊得震天響,在各種故事裡各種編排三武一宗,但我倒是挺佩服他們的。

當時壓根沒有現代科學和哲學去進行解構,想必他們對這些怪力亂神的本能的恐懼比我更加強烈。

但他們依然能克服這種恐懼去對宗教進行無害化處理,去限制宗教勢力的擴張,去剝奪宗教勢力的權力。

即使是為了鞏固他們自己的統治,我也佩服他們的勇氣。

至於用某些經文證明佛教是小清新,這招某教已經玩過了。

「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話可是穆罕默德說的。

還有 @GTHappy悅寧。

你以為中國是為什麼沒有宗教戰爭的?

就是因為中國的宗教的不同功能都是分開的。

有可供研究的文化屬性,也有神祇崇拜的功能,但就是缺了世俗組織的功能。

宗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非日常」的,是影響不到人的日常生活的,這明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先進性。

你還老扯「外國的宗教書是在生活目錄下的,中國的宗教書卻是在文化目錄下的」,把優勢當劣勢,還鼓吹建立什麼「僧團」......

我該說你蠢還是說你壞呢?

還有,你那一套「理解和愛」是行不通的,人類又不像protoss一樣能進行真正的「共感」。

就是以後要實現,也不是靠什麼「呼吸微笑」的,得靠網路技術。

@德欽傑波說得倒不錯,你們覺得佛教好就自己去「修」,別老想著「普度眾生」。

眾生不需要你度。

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再加一句:己所欲,亦勿施於人。


謝邀,不過這個問題過於龐大,都可以寫一篇論文了,我才疏學淺不知怎麼回答。

引用樓宇烈教授的一篇文章給您參考一下。

佛教的和平精神

  實現人類的和睦相處,維護全球的長久安寧,是世界絕大多數人民的共同願望。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為此理想而奮鬥終身,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當前的世界形勢,雖然有不少積極的、緩和的景象,但同時必須看到,當今世界還存在著大量不穩定的因素,各種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種族的,乃至軍事的衝突,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因此,廣泛發動人民去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仍是當前全球仁人志士的迫切而光榮的任務。

  在爭取世界和平、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中,宗教是有著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當今世界上信仰各種宗教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團結起來爭取和平,必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這已為它自身的全部歷史所證實,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許。所以,傳播和發揚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智慧啟發眾生,凈化人類的心靈,制止和消除人類的暴力行為,求得個體心靈的和平和群體生存環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積極意義的。

  佛教的慈悲精神

  佛教被稱為慈悲的宗教,在其發展進程中,從「自度」到「度人」,以至發願有一眾生得不到超度誓不成佛,貫穿著一種偉大的慈悲精神。慈悲體現為一種同情和憐愛。按佛教經典本來的解釋,慈與悲是分別從兩個不同方面來體現佛教的同情和憐愛的,慈是給予快樂,悲是除去痛苦。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教視世間與人生為無盡的苦難,佛陀以拯救眾生出此苦海為己任。所以,不少記述佛陀本生的經典中,在描寫佛陀降世時的奇異中,於其自言「天上天下,惟我為尊」之後,或有言「此生利益一切人天」(《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或有言「三界皆苦,吾當安之」(《修行本起經》卷上)。總之,佛陀「感傷群生耽惑愛欲,沉流苦海,起慈悲心,欲拔濟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由此可見,佛教慈悲的「拔苦與樂」中,拔苦更為根本。

  佛教的慈悲精神,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和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甚至認為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如上引《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中就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而《觀無量壽佛經》中也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佛教的這種慈悲精神,不單是對於人類社會,它也遍及於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無情之草木土石。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體現了佛教最博大、平等、無私的精神。不僅如此,佛教為救助一切有情而不懈努力,是佛教最為推崇的菩薩的利他行。這在一方面,表現為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甚至連頭目腦髓都可施捨與人;在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戒殺和放生。我們在眾多的佛教戒律中可以看到,戒殺生總是放在第一條的位子上。佛教的戒殺生,不僅是指戒殺這一行為,同時也指不得持有殺生器具。如《梵綱經》卷下說:「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戰之具,及惡羅網殺生之器,一切不得畜。」這裡也包括不得製造殺人武器。當然,佛教的戒殺生是指沒有應殺理由的故殺,而對那些有害於社會人類的東西,則也還是主張應當殺除的。這種除害的殺生,同樣是佛教慈悲心的體現。佛教對於無情草木土石的慈悲,則體現為對於人類生存環境的良好保護。這也正是當今世界和全人類面臨的嚴重的問題,是引起當今世界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見,佛教以這種慈悲精神為出發點,致力於世界和平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反對各種暴力和非人道的行為,對於佛教徒來說是理所當然的,義不容辭的。

  佛教的兼容精神

  佛教理論,特別是大乘中觀學派的理論,充滿著辯證的思維方法,而反對各種偏面、獨斷或絕對的理論和方法。因此,佛教往往在尖銳批評他所反對的理論的同時,注意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或通過分析比較給予其適當的地位,表現出一種寬厚的兼容精神。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佛教由印度傳播到亞洲各國,並先後在亞洲各國生根、開花、結果的歷史中得到深刻的印象。佛教在傳入這些國家後,雖然也與該國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發生各種矛盾和衝突,但從未發生過用佛教去消滅和替代該國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而是不斷地使自己適應該國家民族的文化環境,與該國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開展對話,和平相處。

  例如在中國,佛教傳入後與中國原有的儒家文化和民族宗教道教也發生過禮儀、教義和理論等方面的嚴重衝突和爭論。但與此同時,佛教也積極吸收了中國本土儒家與道教的東西,使自己適應於中國的文化環境。因此,佛教不僅在中國生存了下來,而且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至成為中國文化有機體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隋唐時代,佛教的影響遍及文化領域的各個方面,而與此同時也就開始形成了儒、佛、道並重兼容的格局。宋明清時代的佛教,在其內部則調和各宗派,倡導禪、教並重,在外部則在保持自身根本教義的情況下,進一步融合儒、道思想,從而也使自己得到了深化和發展。佛教的兼容精神,在中國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在世界歷史上,有相當一部分國家民族之間的暴力衝突是由文化或宗教的矛盾引起的。就是在當今世界,在一些令人不安的地區,宗教性的緊張也還在助長那裡的動蕩局勢。應當說,這是與宗教的根本宗旨相違背的。佛教在其發展和傳播的歷史中則是以完全和平的方式推進的,它為世界各國家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宗教對話,提供了豐富的經驗,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發揚佛教的這種寬厚兼容精神,對爭取和維護世界長久和平是有重要積極意義的。

  佛教的凈化心靈

  佛教認為,人類的種種苦難(如煩惱、爭鬥等)主要來源於自身的貪慾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謂「三毒」。同時,這「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按照佛教的說法,貪慾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嗔怒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類相互間爭奪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遠不知道解脫人類苦難的真正道路在那裡。佛教教導人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慾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凈化自己的心靈。而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布施去轉化貪慾心,以慈悲去轉化嗔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痴心。

  佛教認為,「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又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因此,要建設一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種族之間和睦相處、持久和平的世界,那麼佛教凈化心靈的教義是很值得重視和借鑒的。

  在中國佛教中,特別是在中國禪宗的理論中,佛教凈化心靈的教義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禪宗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性清凈,眾生與佛本無差別。如有差別,則在於一迷一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而所謂悟的根本內容,就是能「自凈其心」。佛教認為,「三毒」是魔王,只有用佛教的正見去自己除掉三毒心,才能恢復清凈的本性,才是真佛。而在禪宗的根本經典《壇經》中,也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說法,如:「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但願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等等。

  產生人類社會的爭鬥、暴力、戰爭等,其原因是十分複雜的。因此,要消除人類社會的這些醜惡現象,也是須要從許多方面去努力才能奏效的。佛教從凈化心靈這一方面來促使人們各自擯棄私見私慾,以博大的胸懷,視人類為同胞兄妹,視萬物為與我一體,從而去共同維繫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和諧。應當說,這對於爭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謝小師兄邀!

鄙人才疏學淺,對於這種宏大的命題有一種天生的畏懼感。不過為了看到真正好的答案,還是強答一下,算是拋磚引玉吧!

從釋迦摩尼佛創出佛法體系開始,佛教的主旨就是向內求而並非是求諸外境。佛陀清楚的知道,一切外境,其實都是內心的顯現,解決了心的問題,所有的疑難迎刃而解。

佛教的和平觀,竊以為最究竟的,就是消弭了二元對立。試問有史以來,一切內外的紛爭,大到國家之間,小到家庭之內,甚至是個人內心的掙扎,哪個矛盾不是源於二元對立?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代表了三個先進的方向,然後就轉過來用自己的體系約束別人。

有分別心,就會有對錯,就永遠沒有和平。

可憐如我等,深陷於二元對立之中,為之奴役一生不得解脫。

近來深深的喜歡上了老子和他老人家的《道德經》,先賢的智慧真的是五體投地拜服都不足以表達我的敬意。

所謂「無為」或者說「空性」,這才是我們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諧、和平的最終歸途。

然而我可以悲觀的說,這和平永遠也不可能實現,人性使然、業力使然……

與其考慮世界的和平,不如反躬自省,尋求自心的解脫,然後澤被有緣的眾生,也就這樣了。

是日醉酒,胡亂寫了一點東西,但願沒有什麼大錯誤。


1)戰爭、紛爭、矛盾,是因為我們都有一個我執,都執著於自己,自己的觀念、立場、看法、拚命維護自己的利益、尊嚴。而我們實際上如一個大海里的波浪,是一體的,如果眾生都能破我執,法執,恢復自己的清凈圓成本性,那將沒有紛爭。

2)佛法提倡慈悲,智慧,若人人都能慈悲為懷,利益服務眾生,處處為別人著想,有智慧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將一片祥和。

3)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自作惡果報自受,佛法教人向善。

4)持戒,不傷害別人,就是間接的保護自己。

5)空性與無常,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若能看待世間的一切如夢幻泡影,看待名利榮華富貴,情感如過眼雲煙,減少自己的痛苦,也不會費勁心機為此去跟別人爭鬥。

還有很多,一時想到這些。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穩定壓倒一切」?
如何看待愛德蒙·伯克的歷史地位?他真的可以被稱為保守主義思想的鼻祖嗎?
如何看待張曉晗於7.2在微博上發表的言論?
如何評價 Last Week Tonight with John Oliver?
新加坡是否仇恨中國?

TAG:政治 | 哲學 | 佛教 | 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