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有時會出現並非正統守法的神父、主教等角色,甚至有隱忍扭曲難以示人的一面,這種形象什麼時候出現的?


謝邀。

這種角色的歷史十分久遠了,甚至可以說批判性的宗教角色,伴隨著整個歐洲文學史。

在中世紀早期,就有很多諷刺教會和教義虛偽的詩歌,而即使在正式的文學創作當中,對教會的批判也是源遠流長的歷史。

在被恩格斯譽為「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世紀的最初一位詩人」——也就是說新時代文學開端——的但丁的長詩《神曲》當中,就出現了多位反面角色的教會高層,甚至包括教皇。

《地獄篇》第十九首裡面,標題就是「買賣聖職者-教皇尼可洛三世-對所有買賣聖職的教皇的譴責」,他將這些所有買賣過聖職的教皇們都打入了地獄,讓他們承受了頗有諧趣的懲罰。

在《地獄篇》裡面,還有教皇阿納斯塔修斯,魯吉埃里大主教等等高級教會成員,一起承受地獄裡面的可怕刑罰。

比《神曲》稍後的還有《十日談》等等文學小說作品,裡面也穿插了不少宗教人士充當反派角色的故事。可以說,在歐洲出現「文學」、「小說」這個概念的時候,對教會的批判就已經是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當時教會實在太穢亂了

當時羅馬教會被一小撮羅馬豪門貴族所把持,紅衣主教、教皇等等高級職位往往為這些人所壟斷,他們得到職位之後,也不修聖德,一味地尋求尋歡作樂(那時候教皇有私生子女都是尋常之事),教會內部也由此貪腐盛行。

他們公開買賣教會高級職位,甚至教皇本身也成了賄選的產品,於是教會本身也變得烏煙瘴氣,成了大眾眼中污穢邪惡的興盛之地。

同時,除了尋歡作樂之外,教會還積极參与世俗政治,在但丁那個時代甚至還有謀求以武力統一義大利、甚至在整個歐洲建立教皇國的構想,也為自己招致了大量的敵人

歷代教皇均積极參与各國紛爭,格列高里七世曾逼得德皇亨利四世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烏爾邦二世挑起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英諾森三世的時代(1161-1216),教會勢力達到了頂峰,除了積極干涉德意志之外,他還曾迫使英國、丹麥、葡萄牙、瑞士等國王稱臣。

教會積极參与世俗政治,帶來的理所當然的一個結果就是一大批貴族和知識分子成為了教會的對立面,這種情況在義大利尤其厲害,羅馬教皇干涉最多的自然也是義大利的政治——但丁本人就是佛羅倫薩的反教會分子,教皇的支持者們屠殺反對派,控制佛羅倫薩,並宣布放逐但丁,一旦他回城,任何佛羅倫薩士兵都可以處決燒死他,從此但丁再也沒有能回到家鄉

所以,既然行事穢亂不堪,而且介入世俗又給自己帶來了一大片的有知識有文化有資源的敵人,那麼教會被政敵瘋狂攻擊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情況了——文學作為政治的一個載體,自然也不會落於人後。

從文藝復興前的但丁開始,到伏爾泰、孟德斯鳩等等的啟蒙時代,文學作品嘲諷教會和高級教士們,一直都是歐洲文學的常見現象。


冒著會被封號的危險,我來上圖了。

@匂宮出夢和@匿名用戶的答案已經例舉了很多素材,相關文學素材的解答請移步他們的答案,在此不再贅述。

我主要寫美術方面的的例子,並且推薦一本書。因為時間有限(忙得很),現在先mark一下。以下是施工現場,,,

有關文藝復興教會的第一手材料請看拉丁語著作Ambrogio Traversari 寫的《Hodoeporicon》。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神學家以教士的目光巡視了亞平寧半島中部地區的修道院,北至博洛尼亞,南達佩魯賈。其中描寫的事例有:修道院長的腐敗和貪婪;修士強娶他人之妻,並欲謀害情婦之夫;修女與信眾媾和;修女誕子;修士的奢靡生活等等故事。具體故事的摘抄等以後在更。

美術作品方面,幾乎沒有著名的宗教繪畫會把神職人員描繪成惡魔的例子。其中可以找到的一個特例是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這幅畫在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巨幅壁畫的右下角,描繪了一位在地獄被巨蛇撕咬的人,而這個人物正是30年前請米氏繪製天頂壁畫《創世記》的教宗儒略二世。

直接描繪神職人員作姦犯科的作品很少,直到19世紀才出現。但在之前的美術作品中也有講教皇描繪為《啟示錄》中的大淫婦形象的作品。

注文的意思是:我是教皇。

William Blake也有類似的創作。並且講但丁的神曲圖像化的過程中,也可以找到關於教皇和神職人員墮入地獄的圖像。

19世紀初出現的Anti-clerical art則諷刺著宗教的世俗化。

好了,勁爆的圖片我需要先打碼再更。。。


1813年,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牧師威廉·科林斯先生。

1831年出版,雨果,《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羅。

1897年出版,伏契尼,《牛虻》 ,蒙太尼里神甫。

最早的應該是喬叟(1343-1400)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里與惡魔簽訂契約的神父。

感謝@杜梨的補充

更早的喬萬尼薄伽丘(1313-1375)的《十日談》,第四天第二個故事:

亞爾貝托神父愚弄一個女人,說是加百列天使愛上了她,自己扮作天使,得便就去和她幽會。


第一時間想到麻婆


初中的時候讀的十日談,成書於1351年。

對我幼小的心靈來說,那簡直是一本黃書啊。嗯,我覺得它就是西方版金瓶梅。書里塑造的荒淫無恥,泯滅人性的神職人員形象令人難忘。分享其中幾個神父的小故事。

第三天故事第四。

唉,不忍說,就是一個修士看上了他朋友的老婆,就欺騙他的朋友,傳授給了他一個修鍊秘法,雖然不用自宮但是要每晚修鍊。於是他就和他朋友的妻子偷情尋歡。

第三天故事第八。

神父看上了一個村民的老婆,於是就對她說,你的丈夫生病了,必須送到煉獄裡進行治療,於是就把無辜可憐的丈夫騙到地窖里關起來毆打。在神父導致村民的老婆懷孕以後,神父又把村民放了回來,騙他說回到了人間。這大概就是隔壁老神父的故事。

第三天故事第十。

一位虔誠的少女來修道院修行,神父利用她的純真欺騙了她,騙她說自己身體里有一個魔鬼,嗯,就是那個魔鬼,必須要她的安慰才能制服那個魔鬼。我只能用小嶽嶽的表情說一句,我的天吶。

第四天故事第二。

神父發現前來懺悔的一個,叫啥好呢,人妻吧。。嗯,發現她很寂寞,於是就騙她說,加百列天使想和你啪啪啪。然後就化身加百列天使和她夜夜笙歌,最後還帶著她一起私奔了。

第九天故事第十。

這個簡直,太污了,還是不提了,愚昧的百姓和喪失了人性的神職人員。

我想,對於一個有陰暗面的光明的宗教而言,大概從它誕生不久後,在那些教會,神職人員腐敗,墮入黑暗的深淵,荒淫無恥的時候,就有這樣的作品了吧。


從一開始就是如此了,比如殺人搶劫和不吃義大利面之類的,部分是虛構,部分是因為只吃意麵的行為確實不必須,口味經常變一下很正常,煮不在乎。

煮認為逼著人去這樣或者不去那樣是違反人的本性的,當然會有人做不到,這是必然的,不必驚訝。

然而這不意味著煮不講道德,煮希望汝等道德,畢竟汝等需要道德,但是遇到不講道德的人也不需過度驚訝和渲染其嚴重性,更不要臉譜化別人。


看到問題,立馬想起《行屍走肉》裡面的劉能,邊背聖經邊開槍的形象簡直帥爆啦!


你們難道不知道 神父和小男孩的故事 一直是經典笑話么?


狹義上的邪惡主教形象來源 @匂宮出夢 已經談的十分清楚,略擴展一下

假設擴展到異教徒對於基督徒的負面評價文學形象,估計在耶穌時代,基督徒就作為邪惡信仰被描繪了,後來的羅馬多神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也肯定有文學作品

假設擴展到異端邪說評定,那估計最晚到阿里烏斯派被革除開始也會有了,敵對教派的主教被稱為奉邪者什麼的

之所以能夠最後到狹義概念,很明顯基督教處在絕對優勢地位而且還需要批評者脫離宗教範疇批評,那麼最早也需要到文藝復興前夜了,否則以之前的宗教氛圍,任何對於腐化主教的批評都會依附於上兩個批評範疇

統一戰線決定



推薦閱讀:

希臘神話對後世(文藝復興以後)有哪些影響?有哪些文學作品反應了這些影響?
怎麼看一本書翻譯得好不好?
如何讓把日語腔,歐美配音腔,中國古文腔放在一起寫一段對話?
如何理解卡夫卡的小說《飢餓藝術家》?
有哪些著作最後沒完成,令人無限惋惜?

TAG:小說 | 外國文學 | 神話 | 歐洲文化 | 浪漫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