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如何判斷一段旋律是「悲傷的」或「歡快的」?

如題,如何從心理學或自然科學角度解釋?


對音樂和情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所以說這個問題好難啊 @匡世珉 幹嘛邀請我(╯°Д°)╯(┻━┻

但是想了想又覺得好有意思。。。我就來強答一下吧!

1. 為什麼通常大調和弦(Major chord)聽起來歡快,小調和弦(Minor chord)聽起來悲傷

好巧找到一篇文章還算靠譜的給出了一個理論[1]。文章的標題很好的概括了結論:

《小三度在語言中表達悲傷,正如在音樂中一樣》。

作者考察了人類說話時帶有各種情緒的錄音,發現錄音中小三度(the minor third)的出現往往伴隨著悲傷的情緒——悲傷情緒和小三度在語言中緊密關聯,由此推測小調聽起來更加悲傷很可能是因為它與悲傷的人聲相似

2. 對音樂的偏好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寫了一大半才發現有一點點跑題??。。。但是已經快寫完了就這樣吧!)

這個問題我之前在基因決定音樂品味? 中半開玩笑地提到過,說音樂品位是基因控制的。當然,就像生物學中的大多「是A還是B」這類問題一樣,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也是「都是」。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人類音樂品味由文化決定的實例[2].

西方音樂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協調與不協調:協調(consonant)的音聽起來令人愉快,不協調(dissonant)的音則引人不悅[3]。有很多人認為這是由基本的物理原則決定的(甚至數學),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因為西方音樂的傳統如此。[del]像這樣的問題最後只能通過很不人道的實驗來解決:培養一批從未接觸過西方音樂的與世隔絕的兒童然後。。。[/del] 機智的人類學家們就找到了一批從未接觸過西方音樂的人類群體來研究這個問題:亞馬遜叢林中的提斯曼人(Tsimane")。又是一個簡單易懂的標題:

亞馬遜原住民對不和諧音毫不介意,揭示音樂感知的文化差異》

作者辛苦地乘坐獨木舟去到提斯曼人部落,給部落人聽和諧或不和諧音(見下圖)。

結果發現提斯曼部落的本地人對和諧或不和諧音同樣喜歡。提斯曼人也有自己的音樂,但沒有發展出對和諧音的偏好。會不會是因為原住民聽耳機感到新奇(或者因為交流不暢)因而沒有報告原本會有的偏好呢?答案是不會,這裡貼一下實驗結果好了:

上面的柱狀圖代表被試對音樂的喜歡程度,越高越喜歡。每一組最右邊是提斯曼原住民。a和b是協調/不協調和弦,可以看到美國人對協調和弦的偏好最明顯,而提斯曼人則沒有偏好。作為控制,比起喘氣聲,所有人都更喜歡聽到笑聲;比起粗糙的聲音,所有人都更喜歡平滑的聲音。這一實驗結果輕鬆證明了和諧音比不和諧音「和諧」只是一個文化傳統

3. 我們是如何判斷自己說話時的情緒的?(既然已經跑題了,就在這裡補充一個勉強相關的神奇的發現好了。)

前面提到人類說話自然帶有情緒(例如,小三度音往往伴隨悲傷的情緒)。那麼如果我們說出來的話被人為改變情緒會怎樣呢?Aucouturier et al.就利用實時改變人聲情緒的軟體[5],使得被試說話時聽到了自己更快樂/悲傷/恐懼的聲音。神奇的是,被試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改變,並且他們的情緒也變得更快樂/悲傷/恐懼了[4]。

* 在pubmed搜索相關研究會發現每年關於音樂和情感的研究報告2009年才破百,至今每年才不到200篇文章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music+AND+(emotion+OR+sadness+OR+happiness+)

[1] Curtis, M. E., Bharucha, J. J. (2010). The minor third communicates sadness in speech, mirroring its use in music. Emotion, 10(3), 335–348.

[2] McDermott, J. H., Schultz, A. F., Undurraga, E. A., Godoy, R. A. (2016). Indifference to dissonance in native Amazonians reveals cultural variation in music perception. Nature, 535(7613), 547–550.

[3] Stefano, N., Bertolaso, M. (2014). Understanding Musical Consonance and Dissonance: Episte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 Systemic Perspective. Systems, 2(4), 566–575.

[4] Aucouturier, J.-J., Johansson, P., Hall, L., Segnini, R., Mercadié, L., Watanabe, K. (2016). Covert digital manipulation of vocal emotion alter speakers』 emotional states in a congruent dir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4), 948–953.

[5] Real-time emotional voices with D.A.V.I.D.


謝邀!音樂形式上:

1速度慢,看過馮小剛賀歲電影的知道,樂隊演奏同樣的音樂,速度慢一倍,立馬成哀樂。

2力度弱中為主,偶爾閃現抽搐式強力度。

3音區低中為主,偶爾吶喊的高音。

4音色昏暗晦澀。

5演唱、演奏以legato為主,甚至legatissmo佔據大多篇幅。

下面的讀懂需要音樂專業碩士以上學歷:

6中國的多用商調式,羽調式,加點變徵、清羽什麼的更有效,外國的小調,和聲、旋律小調才行,高點的用多利亞,弗利幾亞,能用洛克里亞天然就悲傷。

7調性選擇上至少三個降號,貝多芬就這麼玩的,如果不夠增加到四個五個六個降號,斯克里亞賓那樣。

8和聲不要用協和和弦,三全音音響是基調,加入大小七,大小二等,重屬導七一定要變音,交替小大調,意外進行必不可少。如果會二十世紀手法,興德米特的,勛伯格的都行,能用施托克豪森,克拉姆,頻譜,古巴付麗娜,施尼特凱的手段?那隨便寫都是悲傷的。

9對位也要尖銳,絕不能在強拍使用協和關係。

10節奏氣息要長,一定要長,變化要少且恰到好處。

11節拍可考慮混合拍子,以二分音符為基礎最好,3/2、5/4、7/4都是不錯的選擇,頻繁變換拍子,交錯節拍都是製造悲傷的殺器。

12旋律線條要下行,一直下行,二泉映月那樣,然後徘徊不動,肖邦前奏曲那樣。

13一定要小音程,大二度,半音迂迴,如果能接受4分之1音,那是再好不過了,1/6與1/8音畢竟演奏欣賞都有困難。


從傳統西方音樂的角度來講,小調式常用於表現悲傷、憂鬱、陰沉的情感。相反,大調式表示快樂、積極、明亮的情感。但是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單拿出一段旋律是很難分析出他的敢情的。就好比一句話要出現在文章里才能更好的表達出感情。


從心理學來說,悲傷或高興的旋律通過耳朵由物理信號轉化為電信號,通過神經傳導進大腦顳葉或其他腦區,被人認知,從這裡開始不同派系有不同說法。(認知啊,行為主義啊精神分析等等

比如聽到的旋律與已聽過的,記憶中的旋律相似,就會歸為同一類;你對旋律中的某一樂句比較敏感,就會突出那段樂句的情感,然後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去理解樂句。

系統學過樂理的人也許會把旋律分解,不同的走向,和弦組成能夠表達不同的情緒等等,不過這也是基於已有的認知。

當然已得經驗不是全部原因,樂音本身就具備不同特質,一個人聽到很噪雜的音樂可能會刺激到大腦,讓人感覺失調,出於保護自我人會覺得噁心難聽然後通過外部行為表現來避免這種影響。而輕緩的音樂能讓人降低心率,平復心情然後使人產生好的情緒體驗。

嘛_(:3」∠?)_


不自量力,班門弄斧,強作答:

比音樂更早起源的是舞蹈,【待續】


1、情緒,由旋律和節奏決定。而旋律由和弦或者數個連續音符之間的頻率之比的不同,存在和諧、不和諧之分。而節奏上的快慢則決定了積極和消極。當然,響度也會影響到情緒的表達。

但音樂情緒的表達,主要還是通過聯想。

2、普及一個常識,「和諧」指頻率之比數值很小,例如1:2,3:4,而不和諧指數值很大,比如121:93。這是生理決定的。而頻率高而快有積極的情緒,頻率低而慢有消極的情緒。

3、這時肯定有人說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low?實際上,樂理並不複雜,而藝術意象的表達,主要還是通過聽眾的聯想--樂理本身只決定積極消極這種籠統的概念。

舉個例子:

有首歌叫《癢》,就是快活啊~造作啊~那首,想必大家聽的都痒痒的。

現在有請汪峰來演唱這首歌。

有請騰格爾來唱這首歌。

有請帕瓦羅蒂來唱這首歌。

怎麼樣?還癢嗎?

所以說情緒上的表達,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音色和節奏,引起人的聯想。

所謂先鋒音樂就可以拋棄樂理,直接錄一段蚊子飛的聲音~

4、關於高票答案對於文化傳統決定音樂情緒的論斷提出一些補充:

1) 目前對聽覺系統的一般理解是,聲音信號由鼓膜帶動槌骨帶動砧骨再傳入神經系統,而頻率相近的聲音會因為引起了砧骨同一部分的震動而導致聽不清,這是生理上對不和諧的解釋。

2)和諧的音頻率的最小整數比數值小,這是物理上的事實。

3)人耳在聽到和諧音時,會幻聽到這些音的根音,這是由於前兩點產生的現象和存在的證據。

綜上所述,我認為是頻率決定和諧與否,這是人類共有的(基因決定的),意象則由聯想決定。前者是客觀事實,後者收到文化、經歷乃至欣賞時的情緒等主觀影響。

參考資料:

大學音樂聲學課


聽一下德沃夏克的幽默曲


歪個樓……

你們知道嗎,豬八戒背媳婦,用二胡或者笛子之類的樂器,速度放慢了演奏出來,真的好悲傷哦……


看自己心情吧,難過的時候聽什麼歌都想哭


音調的頻率與人的頻率會產生互動性的,這就是所謂的同頻共振。音調長,並且低沉的會與大腦的悲傷情緒產生共振。快樂的音樂很輕快,節奏有點快,並且音調可以震動大腦快樂的情緒。像一個人,如果一直沒運動走路緩慢,並且動作緩慢,吃飯緩慢,說話也低沉,那麼這個人是悲傷的。如果這個人走路快,愛好運動,愛說話,那麼這些會讓大腦產生輕鬆,快樂的清晰。

所以做人一定要多運動,多走路,多吃飯,多說話,這個才不會壓抑悲傷


光有旋律可能還真不行,比如劉惜君的《我很快樂》節奏其實很歡快,但看歌詞明顯是悲傷的。另外還有個直接對比就是Beyond的《農民》和《文武英傑宣言》


基因吧

就比如氣味也分好聞難聞 而這些都是非常主觀的 難聞的東西一般都是不能吃的腐敗的 提醒人類不能吃它們(那些吃了難聞的有毒的食物的人沒有成功的把其基因流傳下來)

同樣 音樂也是 難聽的聲音片段意在提醒人們可能會出現威脅生命的事件正要發生

懶得贅述 一家之言 無從考證 隨便看看


音高較高,節奏急促且短快 愉悅

音高較低,節奏緩慢而冗長 悲傷


速度和音調


可以通過曲子的調式和速度來判斷。從速度方便說說吧,我們可以看下這段古文

《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情緒的宣洩,當我們興奮,緊張,開心的時候,心跳會加速,人的情緒也容易變得激動。當人悲傷,難過的時候,身體的反應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整個人心情陷入低谷,身體有一種不想動彈的感覺。

所以,歡快的曲子一般來說都用短音符、歡快的節奏來表達,悲傷的曲子會用相對長一些的,速度慢的曲子來表達。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我是這麼理解的


重音落在低處就是悲傷的


請用竹蕭吹一個歡快的我聽聽。。。


聲無哀樂論


專業姿勢我不懂,但憑感覺、歡快的音樂聽了之後會跟著一起律動~但悲傷音樂不會~


不要忽略了節奏的重要性。同樣的旋律用不同的tempo演奏出來,感覺完全不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失憶的人忘了自己是誰別人是誰以及過往,忘不了桌子是桌子,椅子是椅子?
如果一個人的記憶越來越多,那麼大腦的重量會不會增加?如果同時掌握多門知識,會不會大腦易感到疲勞?
為什麼畫面閃光會誘發癲癇?
腦門大代表了什麼?
專註思考的狀態或者過程是怎麼樣的?

TAG:音樂 | 心理學 | 認知科學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