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嗎?以後中國會不會演變成這樣的社會?

法國還有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中國人肯定不能理解,就是每一代人都有撫養子女到18歲的法定義務,卻無需為贍養老人花一分錢,哪怕你本人是一個億萬富翁。

2003年。那一年法國夏季酷暑,有大約15000名老人因為缺乏照顧而困死家中。當時法國的醫護人員大批在外度假,當醫院發 現中暑病人激增時,卻無法把他們叫回來加班。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也不例外,直到酷暑結束,他的假期也正常度完後,他才慢悠悠回到巴黎。大批子女在父母和醫院的緊急召喚之後都不肯中斷假期回來照顧住院的老人,甚至有數以百計的老人在去世之後,子女都不肯回家參加葬禮,只好由政府出面安葬。

上述描述有沒有誇大事實?


——

更新。

這個問題下的大多數評論和回答我都看了,反對的聲音,其思維邏輯跟我預想的一樣,作為曾被孝文化洗腦的年輕人,我還記得我最初看到有人批判孝文化時,那種震驚、憤怒、憐憫和鄙夷。

當我逐漸成長,我發現愛的力量如此偉大,並且如此健康,它是兩個獨立的人之間情感的流動,跟孝有著本質的不同。你為什麼執著於孝?因為你沒有發現愛的力量,你不相信孝可以做到的,愛更加可以。又或者,你需要孝給你帶來,那些被愛所抗拒的東西。

以及,愛是相互的,發自內心的,需要用心去讓對方感受的,對方可以依他的感受給你相應的反饋。而孝是「天理」,不容分說的,設定好反饋的。對有些人來說,用心太難太麻煩,不如用「天理」。

當我閱歷增加,我越發體會到人生在世的不易,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跨越的東西。進而感受到,要創造一個人來這世上,是多麼需要慎之再慎的事。那種「你沒生出來怎麼徵求你意見」、「誰讓你跑得快變成受精卵了」、「把你好吃好喝供到長大還不叫恩情?」、「不想活你可以現在去死啊」之類的話,我覺得說這話的人對人生缺乏基本的思考,也不大明白什麼叫責任。

沒有人否認你父母對你的愛與付出,也沒有人阻攔著你愛父母並回報,如果你必須要孝文化的存在才感到合理,那是你不懂什麼叫做愛

——

孝文化是一種極其變態、壓抑人性的文化,它隱含的意思是:

1,我沒本事,但我生了你,你替我承擔本屬於我自己的責任吧。(比如,「你爸/媽這輩子沒啥能力,咱家就指望你了」)

2,我在外面被壓制慣了,需要發泄,我生了你,你必須讓我壓制。(比如常見的把脾氣發泄到孩子身上)

3,我生了你,我對你就是權威。(比如,「我是你老子,你就得聽我的」)

4,我沒有安全感,你得給我安全感。(比如,「真發愁我跟你爸老了咋辦」)

5,我生了你,你不能獨立於我。

6,我就算不好,你也得說我好。

等等等等。

這些與統治階級愚民統治那一套如出一轍,本質上孝文化就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

孝文化既把孩子當成沒有自我的私有物,可以任意對待而不擔心後果的小玩意,又把孩子當成超能力聖人。說白了就是一種統治階級的工具,有了這個工具,人口以家庭為單位,變得穩定、思想保守、容易控制、自給自足。

當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不能否定,但愛和孝有本質的區別。愛是流動的、自由的、無所求的,孝是死氣沉沉暗含絕望的、不自由的、包含許多要求的。

對孝文化的批判,不等於提倡孩子不愛父母。愛和孝是兩碼事。

以及所謂的父母「恩」,當你以恩來要求回報,你跟孩子實際上變成一種利益交換的關係,很多父母一邊做著利益交換的得益者,一邊在孝文化的掩飾下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由於幾千年來洗腦太徹底,很多孩子成為被損害的對象還甘之如飴,也有一些孩子逐漸認識到父母的自私和孝文化的可恥,他們出於善良還是會盡量滿足父母,但他們決心不把這個變態的模式帶到下一代。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是在懷孕後才更加體會到這句話的虛偽和荒謬,作為成年人如果意識不到生兒育女完全是個人一己之私的行為,就不配為人父母。我非常喜歡小孩,也會對將來的孩子非常好,但這是我生他的理由嗎?不,我生他的根本原因是,「我想要」,而不是「我會對他好」,更加不是「他想要」。

如果你非常飢餓,想美餐一頓,你跋山涉水來到一家飯店,吃到了想吃的東西,你該怎麼做?你該付錢,而不是對老闆說你這一路有多不容易,甚至要求老闆給你錢。

不管出於什麼目的,什麼情況下生下孩子,根本原因都是你「非常飢餓」,「你想要」。而孩子就是那頓「美食」。養育孩子的付出就是你應該付的飯錢,不要埋怨,你可以不來吃的,對嗎?

作為一個準媽媽,對所謂的孝文化真的是深惡痛絕,感到不寒而慄。難以想像多麼自私,多麼沒用的人才會對孩子有種種孝的要求。我會儘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然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的養老、我的精神生活,都是我自己應該考慮的事,如果我因為養育孩子而沒有足夠養老的錢,那麼這是我自己在預測、賺取、分配財富上的失敗,而不是孩子欠我的。

另外跑題一句,我覺得人要有為自己負責的認識。不只是親子關係,兩性關係也是一樣。比如很多女人會覺得「為」男人生了孩子,男人應該「感恩」,如果得不到滿意的「回報」,她們會非常怨恨這個男人,覺得自己被他毀了。在我懷孕前,我同情這些女人的遭遇,而懷孕後,我反而認為她們更應該學會為自己負責。

如果你不願意,你可以不生,不管是出於自願還是妥協,你生出來了,就要對自己、對孩子負責,我們當然譴責那些不負責任的男人,但你沒辦法控制別人的行為,你必須控制好自己的。

你不會看到王菲跳出來控訴竇唯管孩子沒她多

你也不會看到李嘉誠哭訴孩子不孝順不養老。

不要用道德來掩飾自己的自私和無能。


不太贊同大部分高票答案,大家太高估自己的無私程度了,尤其是沒有小孩,或者小孩太小的父母們。另外,就問題本身來說和孝不孝的完全沒有關係。

父母是成年人,有工資,有存款,有生存能力,有獨立的人格,有對這個世界自己的三觀。孩子是沒有的。所以養孩子是義務是因為他們無法自理。而老人是可以的。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有一個法定成年的年齡,這個年齡以後,從法律上來說,孩子就不用養了。

無論是法律還是人性來說,這樣規定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真正的不用孩子給自己養老和孝順,而孩子又不會心懷愧疚的前提一定是,大家雙方是對等的。父母和孩子彼此都尊重對方的三觀、生活方式、人格和思想。法國電影《愛》,就非常能體現這一點——老太太老年痴呆,從優雅到生活無法自理。但是是老伴照顧而不是兒女。甚至她非常拒絕孩子來看自己,因為自己這麼狼狽的樣子只有丈夫這個自己最親的人才有資格見。而女兒雖然難過,卻也尊重母親的選擇。這個才是獨立的人生。有幾個中國父母和兒女能做到這一點的?

我國的文化的重要特點——不承認「人性」的存在的,只告訴你作為一個社會屬性的人的標準是啥:媽媽,爸爸,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丈夫,妻子……所有的思想傳輸都強調這個社會化屬性帶來的責任、義務、權利。從來不強調自己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有獨特思想靈魂的人應該有的權利、本性、人格。一代代人都是這麼傳承下來的。

80、90後的父母及其下一代,也沒有什麼本質性的變化。大家基本上都默認、心甘情願的覺得有孩子了就圍著孩子轉才是正常、負責、愛孩子的表現。從知乎相關問題就能看出來大部分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

父母和孩子,都先是人,是人就自私。在養孩子的過程中,上學後連續12年的早晨六點起床做早餐,擇校、叛逆期的彆扭、考大學的學費,哪一項不是需要家長付出大量精力和心力的?這還沒說多少家庭因為孩子的原因夫妻本身的感情變淡。孩子只要一上學,接觸了社會,就會覺得你沒文化、愚昧、不科學了。到那時候,你再說我付出我驕傲,我不要求回報心甘情願,熊孩子不尊重我也能忍,給孩子能給的一切是快樂幸福毫無怨言,也不遲。更何況,一個人格和思想完全獨立的孩子,可能根本就看不上你的三觀和生活方式。也不會願意和父母做朋友。就我國這種做個父母燒乾自己的勁,有幾個能拍胸脯說,我無所謂,堅決不會插手孩子的生活和人生?

所以那些這邊高舉不需要孩子孝順養老的大旗,那邊又燒乾自己照亮孩子的年輕父母,嘔心瀝血十幾年後,你的想法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很大。這個不是合不合格,負不負責,愛不愛的問題。付出了就是希望有回報,這個是人性的必然。

另外,你說自己不需要孩子如何如何,可是你們給孩子那麼多沉重而多餘的愛,確定孩子也這麼想嗎?知乎又有多少問題是對父母的愛愧疚的不得了的而倒打一耙的?有一句話說的好,抑鬱症就是愛的附屬物。

我們永遠都在為別人活。而為別人活一定會有怨言的。

可能會有人噴我什麼農村的父母如何如何。我覺得,上一代的父母,就別要求他們有自己的人生了。已經這樣了。說實話他們奇葩的人生經歷也不是每一代人都能遇到的。

這代孩子的愛太多了。可是家長們從來沒想過,這個宇宙的一切都是守恆的。出來混早晚都得還的。你給他的多,他以後還的就得多。不見得是贍養你,可能是拿他的快樂和自由交換你對他的愛。


個人觀點:會,但短期內不會。

之前看一個綜藝節目,議題是如果自身難以照顧父母,可不可以把父母送進養老院?

參與討論的歐美國家的嘉賓普遍表示沒什麼,專業機構會比自己照顧得更好,而亞洲國家的嘉賓大多難以接受。但是在中國街頭採訪中,很多人都表示自己老了之後願意去養老院,但絕對不會把自己的父母送去養老院,我自己也是這樣的觀點,但是對將父母妥善安置在養老機構的選擇表示尊重【當然,這個也算是廣義上贍養的一種

光談不需要贍養父母不提接受父母的過度付出都是在耍流氓,我認識的一對小夫妻,女方大概從高中畢業後就開始自給自足,沒拿過家裡什麼錢,而男方則一直靠著父母和妻子的供給研究生畢業,所以在談到「大家是大家,小家是小家,錢先緊著小家花」時時常有爭執,男方認為女方不孝,女方認為男方媽寶。兩方的想法從自身生活經歷來看都沒什麼問題,然而湊在一起就都是問題了。

我的觀點是:父母盡心儘力地養育子女,子女也應該盡心儘力地贍養父母;父母盡到了撫養的責任,子女也應該盡到贍養義務;父母對子女不管不問,子女保證父母餓不死就行了;更過分的那種就只好江湖不見了。

還有啊,孝是約束自己的,不是拿來judge別人的。


國人認為父母對子女是有恩情的,都認為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有的人並不都是這麼認為。

三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觀念,比方說孔融。孔融提出父母對子女無為論。孔融大家知道吧?三歲讓梨的那個孔融。他讓梨的事最出名,但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這兒,後來是建安七子的老大,三國時期著名的知識分子。

曹操跟他有私仇,一直想殺他但是不敢殺。因為古代的統治者是不敢隨便殺人民愛戴的大知識分子的,怕失去民心。

後來孔融及時的拋出了父母於子女無為論,認為父母有了孩子只是一時情動,談不上恩情。所以說有了生命本身是談不上恩情的,懷孕期間就像東西裝在容器里,很自然生出來瓜熟蒂落,大自然再生的過程,一切都無比的和諧自然,以至於一談恩情就庸俗了。

提出這個觀點後,人民群眾由愛戴他轉為本能的反感、憎惡,大家都討厭他。曹操很高興,就把他殺掉了。所以提醒我們挑戰人們固有的信念不但會惹來憎惡,還有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但這不能阻止勤于思考的知識分子前仆後繼的去考慮這些問題。

比如說並不是一個三國時期的變態這麼想,還有很多你熟悉和尊敬的知識分子也有這種想法。

比如說錢鍾書先生、胡適先生,包括李敖,都認為父母對子女是沒有什麼恩情的。

現在的父母有子女不就是結婚幾年到鄰居朋友家裡一看生了個白白胖胖的很可愛,兩口子回家一商量說咱們結婚幾年也該有個孩子了。

於是有孩子的第一動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想有一個可愛的孩子,所以給與生命本身是沒有恩情的。

誰他媽要來了?我們是不是要來?

每一個生命都未經協商就被擅自生到了醫院裡,我們在醫院嚎啕大哭,誰願意來這窩囊的人世間走一趟了?

什麼叫恩情?我們要來,她說:「哎呀,太麻煩了,十月懷胎,還要養你,很辛苦。」 我說:「求求你了,你就讓我來吧!」 完了說:「行,我就幫你個忙。」 這樣才叫恩情。

我們沒要來,未經協商蠻橫的生到了醫院,duang的一下給你生出來了,你一睜眼:「哎呀,來了。」

誰想來呢?給與生命本身是談不上恩情的。

十月懷胎受罪是不是活該?你為了得到一個可愛的寶寶懷了十個月孕受了罪是不是活該?你要得到一些東西就要付出努力,你要拿工資是不是要幹活啊?所以懷胎談不上恩情。

生下來養育之恩經常談起。養育有沒有恩情啊?一團血肉模糊生活不能自理的生命被你帶到了世界上,你不管誰管?這是義務,必須養。全世界遺棄子女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這是義務,你不管誰管?本來不來不就沒事了嗎?

養到十八、九歲、二十多歲一腳踹到社會上不管你了,最後你老了子女要過來照顧你十幾、二十年,學者要給他分析透了就挺沒意思了。

中國人有句話:養兒防老。養你幹嘛呢?就是老了不好辦了你得管我一下,互惠互利,談不上任何的恩情。

但是分析到這一步,你可能覺得挺傷感情挺沒意思的。

胡適就不一樣。胡適先生在子女發現的日記中寫到,「我生了子女從來不敢認為自己有什麼恩情,雖然給了他生命,養育了他,不敢自居有什麼恩情。因為他常常想,如果孩子高興,他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活得不開心,他就很內疚,因為是我帶他來的,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不帶他來不就沒有那些不快樂了嗎?從來不敢自居有什麼恩情」,這是他在日記中寫的。

看到後我們無比的敬佩,這是高人的境界。一般土鱉父母會怎麼樣啊?動不動就拳打腳踢再說:「老子給了你生命!」

誰他媽要了?腦子不好。

當然我講了一些觀點有些人可能認為老羅不正常,是吧?覺得有些稀奇古怪。

並不是,如果這樣的觀點你聽起來都覺得稀奇古怪,只說明你沒什麼思考能力。我始終認為我父母對我沒什麼恩情。我也不認為我必須愛這個國家,我只是感情驅使著我愛我的父母,愛我的國家。

實際上我不但愛國而且孝順,實際上我是如此孝順以至於我的父母都不好意思。我是這樣一個人,但我不覺得這是必須的。

如果生下來發現父母是混蛋,我就不會愛我父母了。有沒有可能一個人發現父母是混蛋啊?

不知道?腦子又亂了?算了,一步一步來:「世上有沒有混蛋?」——「混蛋會不會生育?」——「子女發現父母是混蛋,有沒有可能啊?」完全可能,是吧?

如果像我這種人發現父母人品不好,我絕對會無情的修理他們。我不會因為他們養育了我而覺得有什麼恩情。

----羅永浩,於2005年在新東方任教時候的錄音(節選文本版)。

音頻:老羅語錄(2005年篇)-13.傳統論 http://music.163.com/#/djradio?id=4574007


歐洲國家的養老金作為福利的一部分哪來的?就是從正在工作的中青年人那裡收稅收來的。本質上還是中青年人養老年人,只是我國是把一個個家庭當作離散的單位解決養老問題,而歐洲是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解決養老問題。


看來目前不少評論,有些話想說。

在歐洲等不少國家,子女確實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但並不代表子女完全不贍養老人。對於不管在東方或者西方國家生活的人來說,如果在子女成長期間,父母盡到了應盡的義務,在能力之內盡量給子女提供了較好的環境,任何三觀正常一點的人不會在父母年老之後完全不管不顧,也沒有任何一種價值觀支持這樣的行為。但這不是因為東方所謂的孝,而是對於父母從小給予他們的愛的回報。

但是在東方的孝文化裡面,很多時候,只是單方面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對父母的養育義務並沒有要求。不是說父母生了孩子,把他順利養大沒餓死就算是盡了養育的職責。但是在東方,不管父母如何養育子女,如果子女只是對父母起到最基本的贍養(也就是餓不死的水平),會被社會批判到死。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孝文化對父母和子女的要求是不對等的。現實中,很少聽到說父母沒有盡到養育職責而被道德批判,但聽到很多類似「他們畢竟是你父母,你就得孝順他們」這樣的話。

所以我認為,很多人對於孝文化的批判就在於孝文化對於子女單方面的強制要求。

中國有句古話,「父慈子孝」。父慈在前,子孝在後,我認為這樣才是合理的。


使勁鼓勵這個,是在逃避對公民應盡的養老義務


先說題主的問題,略微誇張,但是那一年的報道我也有看。實際上酷暑死的不僅僅是老人(主要原因是法國大部分家庭沒有空調等製冷設備。),而因為天氣問題造成的老人的死亡與贍養沒有直接關係。法國老人大部分都是獨居的,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看起來年紀大了就要求年輕人給自己讓座,這比國內一些為老不尊倚老賣老的要強太多了。

在題主看來歐洲不贍養老人,你可能會覺得很驚訝。實際上不僅僅是歐洲國家沒有,在大部分的非亞洲國家,子女都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孝道本來就是中國父權系特有的文化,越是受儒家等文化熏陶的亞洲國家,越是講究孝這個詞。他代表了一種下位者對於上位者的絕對服從。

當然,我覺得這種情況恐怕是很多中國或者大部分亞洲國家所不能接受的。應該說我們大部分人認為孝是美好的,是一個基本的禮儀。而從沒有思考過這個文化的本身代表了什麼。

歐洲人的家庭觀念並不深,社會總體呈多元化發展,你作為一個女人可以選擇終身不婚。情侶之間也可以一輩子同居談戀愛到60歲,同性愛人可以合法同居,受到法律保護。這些都是國人無法想像的吧?題主的這個問題比較起來都有點小題大做了。歐洲有自己的養老制度,福利高稅務高,那些老年人在年輕時候納稅,老年時候得到安置。他們的子女大部分分散在全國或者世界各地,關係好的偶爾家庭聚會。關係不好的估計這輩子都見不到了,我曾經聽我的一個外教說過他多麼痛恨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在中國也有這樣的小孩,但有多少是敢放下贍養的?有多少是能真的完全脫離原生家庭的?從古至今,其實我們都是被孝道綁架的。無論是你不是發自內心真正的愛父母,這個父母在贍養你的時候有沒有盡到義務,你都要在他年老的時候贍養他。因此亞洲才如此在意家庭文化,在意父權制度,在意丈夫與妻子的角色扮演,在意母慈子孝。

是否結婚,是否生育,本來就是個人選擇問題。先有選擇,才有結果。本來是個你情我願的事情。而在亞洲文化中這些變成了必選題,即壓迫性的強調每個人都必須結婚生育。我倒是認為這種文化本身才是畸形的。因此,短期內中國是無法過度到歐洲那樣的。亞洲儒家文化制度潛移默化很難顛覆,但是會有更多的人思考這個問題,更多人會思考自身是否合適結婚與生育的,其意義在哪裡。在這樣奴性的文化教育中單單是做到這一點,我覺得中國的年輕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你先告訴我 孝這個字怎麼翻英語或者法語吧


針對前排答案的爭論,我只想說,沒有什麼可以爭辯的。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不同,對孝、對父母的看法就不同。

在我看來,父母撫養我長大成人,那麼我就應該贍養年老的他們,因為他們為了給我最好的成長環境,努力了半輩子。在物質上,我會盡量做到最好。

可是在精神方面,比如他們心煩的情況下,我並不會做什麼。因為我不知道該做什麼。

他們為了給我盡量好的物質環境,每天早出晚歸,我感激。

可是他們從不曾在我煩惱的時候有過關心,從小到大的話題只有學習。我們不曾在這方面關懷過對方,所以我想,在這方面我肯定會有所缺失吧。

所以,在我看來,我對父母的孝就是給他們盡量好的物質環境。

這是我的孝。


我特別討厭國內那種黏糊糊的人際關係,比如父母和孩子,雙方都不得獨立。孩子小的時候被父母各種寵溺,各種代工,成年了也不得獨立,霍霍父母的生活;父母老了不獨立,依賴/控制孩子成習慣,又返回來打擾孩子的生活。

何必呢?

我的父母雖然沒有刻意去教育我要獨立,但是卻讓我學會了獨立,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把責任歸咎給父母親戚,歸咎給社會。

回歸正題:我覺得贍養老人就不應該是一種義務。我的父母已經60+歲了,他們現在自己在找合適的養老院。然而這並不代表我不會去贍養父母。我和父母是用感情聯繫在一起,是在相互獨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建立的感情,而不是權利義務、孝道恩返這種法律上、道德上,在外界強加給我們的東西。

子女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 子女不會贍養老人

我倒挺希望中國變成這樣的。大家要的是人情味,是輕鬆愉快和和睦睦的相處,不是法律道德這種東西去捆綁,而是用感情去維繫,用愛去維繫(說的有點白蓮花,但這確實是我期待的)。

以上。


坐標西歐,曾經為鍛煉語言長期成為各種當地中老年婦女之友,提供些另一方面的觀點

- 租房的房東,離異,身體不好,23歲的女兒雖然還是學生但從不照顧,甚至在她最糟糕住院的時期跑出去旅遊乾脆消失了1個半月。50歲房東每每說起自己母親去世前自己照顧的是多麼無微不至,而女兒很早就給她表態別指望自己能做到和她一樣。說起來滿臉的惆悵

- 一個住在鄉村的老先生,調侃的說起某一天在街上鄰居告訴他恭喜,他說喜什麼鄰居說你兒子結婚了啊,他打了個電話過去一臉黑線的得知確實兒子結婚了。調侃語氣說這個故事但掩不住的荒誕之意

哪裡的老人都是人,發達國家子女不待見父母根本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如果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曾經傾注了一輩子心血的子女冷漠無情,他們同樣會心酸會失望。只不過發達的社會保障和養老制度讓他們無需真的擔心有一天風餐露宿老無所依,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一代代歐洲青年對父母只知索取不知回報的失望


獨立思考這是個很牛逼的能力嗎?思而不學則殆,用很不嚴謹的主觀想法來來判斷,這樣的獨立思考有價值? 連什麼是「孝」都沒弄清楚,就將所謂孝文化貶低的一文不名,看待事物只講弊不講利,更不用說所講的弊都是帶著濃濃憤恨之意的誤讀,一點也不客觀,一點也不嚴謹,一點也不科學,只是在兜售自己的觀點,只是在用片面的事例在推銷,和安利假冒偽劣產品有什麼區別? ———————————————————————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認為會,沒有法律保護,就是會變成這樣。即使國家有能力供養所有老人,也會變成人情荒漠。

1,假如國家有能力負擔所以老人的生活費用,請看知乎上的回答情況,這麼多高票答案說要靠愛來贍養,不是靠法律,沒有義務,更不用說道德。那麼,如果他們都愛父母,那麼他們的父母是幸運的,如果不愛,又沒有法律保護,他們的父母只能在抑鬱孤獨苦悶中度過(後悔他們失敗的教育)。老人不僅需要物質生活,還需要精神上的關心愛護,。2,假如國家沒有能力養活所有老人:知乎上眾多答主舉了一大堆父母不妥善對待孩子的例子,來說明「孝」的可恨,來說明有大量愚昧的父母,來說明父母養育沒有恩情,是應該的,法律不應規定子女要贍養父母。 那好,假使這條法律被眾精英們成功廢除,這些所謂愚昧的父母,將有多少被餓死,多少被拋棄。請精英們獨立思考,這些所謂愚昧的父母,是因你們而少活幾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將因你們降低幾歲。

——————————————————————

知乎精英們請獨立思考一個問題,隨著時間流逝,觀念在變化,過50年,你們是否會變成子女口中「愚昧的父母」。

——————————————————————

最後摘錄一些被精英們奉為圭臬的發達國家法律是怎麼做的,發達國家法律並不是都不贍養父母。瑞典、芬蘭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中,都有有關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保證老人們晚年的幸福。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體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

新加坡1995年通過《贍養父母法令》,至於法國到底是什麼情況,本人暫時沒弄清,有說沒有義務的,也有說《法國民法典》第206條有規定,也有說法國最近重新修訂法律,增加精神贍養的義務,由於手機搜索文獻不便,法國法律,還未驗證。

——————————————————

但是在各發達國家花大力氣拾起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的時候,鼓動中國廢除贍養義務的人們,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題設中的事實子虛烏有。題主提的是03年的事情,在那兒之後,法國針對這種情況制定的專門的法律:「法國的現行法律不僅規定成年子女必須給無經濟能力的父母提供生活資助,還必須「尊敬和關懷」老人。」歐洲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所以準確的來說,歐洲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要求要更高(自己可以感受一下在養老體系完備的前提下,要求「精神贍養老人」跟我國法律」扶助」的區別)。而且,這些要求是量化的,甚至具體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

PS:歐洲以及日本等國關於這方面的法律很多也很早,03這次只能算是法律執行的漏洞,而非立法根本上否定孝這一塊兒。

參考:現代快報:《歐洲日本如何「常回家看看」》

二,下面的很多回答真的很扯淡。那麼多說得high的答主,本質上,只是把孝魔化了而已。是是是,你們把孝道魔化成愚孝,隨意安排子女的人生,把子女附屬品,簡直就是現代版的二十四孝。這樣的孝值不值得批判,你不是廢話嗎?工作了之後,經常回家看看父母,算不算孝?開始領工資了,請爸媽吃頓好的,算不算孝?節日里惦記著爸媽,多打兩個電話,算不算孝?結婚之前,也徵求爸媽意見(不是讓你不過腦子全聽),爸媽對自己另一半有不應該的誤解,靜下來好好談一談而不是腦子一熱偷戶口本,這算不算孝?

敢情你們的孝,指的就是就是郭巨埋兒,割肉還父,現代版就是把父母當太上皇供著,什麼事都順著?

三,很多答主典型的問題就是太就事論事了。談孝,他就跟你談現在中國式父母存在的問題,那整個社會環境,教育體系,包括你自己的成長過程呢?想到前幾天看的一篇文章,談得是留學生最容易有的毛病「拿著中國式父母供養的錢作為後盾,渴望著西方式父母放養帶來的民主自由」,衍生到這裡,就是小時候享受著中國式溺愛,肆無忌憚享受著作為家裡核心全世界繞著你轉的快感,長大了開始批判父母干涉,開始追求民主自由,想起自己是個獨立個體了?便宜真是占完了,不獨立的時候安安心心啃老活在父母的保護傘里,嫌嘮叨就想起自己是個獨立個體了?

敢問這裡的各位,有多少是能做到西方世界提倡的成年後經濟獨立,有多少敢拍著胸脯說自己以後不會給父母帶來負擔的(房,孩子)。兩個體系的好處你都想占,是不是太貪了點?

老實來說,從現有中國社會的體系老說,子女不可避免會導致父母生活質量的下降,而現有的各方面壓力,會使很多父母即使在子女成年,甚至婚後都會因子女有沉重的家庭負擔。而現在的社會保障體系,無法保障大部分老人能在脫離子女的經濟支持,以及生活扶助的情況下,能夠安詳晚年。

另外,本來就沒有那麼純粹的東西,盡孝這件事情本來就是利益交換以及情感綜合起來的產物,人本來就是很複雜的動物。


雖然是歐洲的,我來談一下我見過的一些日本人的家庭。

①日本電視上經常有這樣的新聞,60多歲的兒子/女兒沒法忍受長期照顧癱瘓的/老年痴呆的父母,直接掐死了他們,然後他們要麼進監獄,要麼自殺。

②路上曾經看到一個60歲的老男人和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老太太走路緩慢,男人一路咆哮「速く!"真的是一路咆哮。還在責怪他媽媽走路慢趕不上電車害他多花了200日元(約12人民幣)。他那咆哮的態度,幾乎是將他母親欲除之而後快的那種眼中釘的憎惡。

③在一家叫denny"s的24小時營業的店吃飯。一位老太太坐輪椅上,旁邊坐著她兒子,還有一個他兒子的朋友。她兒子無限寵溺地給老太太喂飯,還一邊跟他朋友說,今晚準備了什麼飯給他媽媽吃,他媽媽怎麼怎麼。朋友也聽得津津有味。兒子最後說:我媽媽年齡越大越像小孩子了,好可愛。

④遇見過一個日本人家庭,女方的父母是跟女兒女婿住一起的,相處的相當融洽。女婿也很孝順岳父岳母,一家其樂融融。後來岳父在醫院病逝,只剩老太太,女兒女婿更孝順了(女婿的父母已經去世)。

日本社會有很多跟原生家庭絕緣的人,出於這樣那樣的理由,和自己的親生父母斷絕關係。都說日本人人情淡漠,成年之後都不管父母。我覺得還是得看愛的澆灌。只要這個人是個正常人,有著普通的常識和情感,養育自己的父母也是普通人,沒有任何奇葩行為,人類,作為一個人,是有愛的反饋的行為的。

至於孝,只要愛有達到,孝是不言而喻的。孝是愛的結果。


都是人,中國人並不會比外國人高尚,反之亦然。

西方很多國家的人不使用盜版軟體,是因為那樣會受罰,其次才形成道德約束,不用盜版軟體避免受罰對自己有利這是好事。

我國法律規定了贍養義務,上面也如是宣傳鼓勵,加之傳統觀念,進而形成道德約束,如孝順父母子女孝順自己代代相傳才有養老保障,但實際執行的沒有比國外好很多。

所以其實一個人如果真心惦記父母想著照顧父母,在國外也一樣會經常和父母聯繫,如果想逃避這個責任,在國內一樣可以陽奉陰違。

中國傳統講究家醜不可外揚,家庭自成相對封閉的團體,因此也各有利弊的。


其實我一向贊同父母自己養老,贊同父母渣兒女沒義務孝敬。但看到一些把孝視為奴性,死命洗白西方的高票答案也是快吐了。

首先這種新聞出來西方網民也大多感嘆人心不古,你平時沒有贍養義務不代表父母生命垂危時你就不用盡孝,兩個概念的事情。

第二這個世上除了義務還有種叫恩的東西,一對正常的父母含辛茹苦養大你,你最後成了白羊狼就不要找那麼多高大上的理由還順便綁架願意報恩的孩子了。你還是白眼狼,頂多就是個精緻的白眼狼。

第三,大部分西方人雖然獨立但還是顧念親情的,父母身體不好雖不說時時照顧,但正常的探望還是不少的,畢竟老人是想你care他而已,護理什麼的有養老院和醫院護工。

第四回答題主的問題,現在中國就有很多這樣的事情,跟贍養不贍養無關,看子女是不是念恩而已。很多人就是特別怕別人對他進行道德評價,但他自身道德水平是不行嘛。

最後,這都什麼年代了翻個牆就可以看看西方人的主流民意,還有人跟五四時期穿越過來的一樣,根本沒有能力站在平等客觀角度去審視中西文化。


人類社會如何對待老人?

在賈雷德戴蒙德的最新著作--昨日世界---裡面,他形容是一個連續的譜系。

在這光譜的一端,就是最孝順的,那種程度在中國人眼裡估計也是不可接受的,完全就是老人掌控一切的社會。年長男子控制著一切資源,甚至為自己娶更多的年輕妻子,而40歲以下的男子哪怕是親兒子親孫子都只能打光棍。有些精美的食物只供給老人。年輕人必須服從老人。等等等等。

而另外一端,則是完全沒有孝順一詞。對待老年人是冷酷無情的。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講匈奴人重少壯輕老弱,遇上災荒先犧牲老人。有些極端社會則是棄老殺老。戴蒙德的書里分為幾個層次,最嚴重的是直接殺死老人,次一級的是故意遺棄,疏忽照料,協助自殺,鼓勵自殺,下文是節選:

------------------------

為何棄養或殺害老人(1)

為什麼子女會不管自己的父母,甚至棄養或殺害?什麼樣的社群會允許子女這麼做?我們發現,一個原因是在一些社群,由於年邁的父母成為負擔,危及整個社群的安全,最後便遭到拋棄或殺害。例如居無定所的狩獵—採集社群必須時常遷移營地,什麼都得背在背上:嬰兒、4歲以下無法跟上大人腳步的兒童、武器、工具等,以及旅途所需的食物和水。如果還要再背負老人或病人,實在很難走得動。

另一個原因是環境造成的,特別是北極或沙漠地區。因為食物時常短缺,也沒有餘糧,就不可能餵飽每一個人。這時,社群就不得不犧牲最沒有生產力或沒有用處的人,否則整個社群的生存將會遭到威脅。

然而,並非所有以游牧為生的狩獵—採集社群、住在北極或沙漠地區的人都會拋棄老年人。有些社群(如昆族和非洲俾格米族)便不會拋棄老年人,另外一些社群如阿齊族、西里奧諾人和因紐特人則較常棄老人不顧。即使在同一個社群,有些老人可受到近親的照顧和保護,有些則沒有。

成為社群負擔的老人如何遭到拋棄?我們可就他人的介入程度分為5種。第一種做法是最被動的一種做法,就是故意疏忽,讓他們自生自滅。例如,只給他們非常少的食物,讓他們挨餓,即使他們走失也不管,任其死亡。如北極的因紐特人、北美沙漠的霍皮族、南美熱帶的維托托族及澳大利亞原住民。

第二種做法是在族人遷移營地時,故意把老人和病人留下。如斯堪的納維亞北部的拉普人、卡拉哈里沙漠的桑族、北美的奧馬哈和庫特奈印第安人,及南美熱帶的阿齊印第安人都常實行這種做法。阿齊印第安人還會把老翁帶到森林以外、白人經常出沒的路上,讓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老婦則沒這麼麻煩,常常直接遭到殺害。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族人遷移營地時把病弱的人留下,只給一些柴火、食物和水,如果他們恢復了體力,就能設法趕上,和族人團聚。

曾和玻利維亞西里奧諾印第安人一起生活的人類學家霍姆伯格就曾親眼看到他們拋棄一個婦人。他說:「隊群的人想轉往裡奧布蘭科,正要拔營。這時,我注意到一個中年婦女躺在吊床上。她病重得無法言語。我問首領,那個女人該怎麼辦。首領要我去問她丈夫。她丈夫說,她病得很嚴重,不能走路,所以他們將把她留下來,反正她也活不了。第二天早上,整個隊群就離開了,沒有人跟那個女人告別,包括她的丈夫。族人只留給她一點兒柴火、一個裝滿水的葫蘆,以及她個人用的東西。這個可憐的女人連抗議的力氣也沒有。」霍姆伯格自己也生病了,於是去一個傳教站治病。三周後,他回到那個營地,發現那個女人不見了。他走上一條通往裡奧布蘭科的小路,在半路發現那個女人的遺體被螞蟻和禿鷹吃得只剩骨頭。「她想去找族人,最後還是死在半路上。族人認為她已是無用之人,就拋棄了她。」

第三種做法就是讓老年人自殺。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和雅庫特人、北美的烏鴉印第安人、因紐特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等社群的老人都曾選擇自殺,或是在其他人的鼓勵下走上自殺之路,如從懸崖跳下、跳海或在戰爭中送死。紐西蘭醫生戴維·劉易斯(David Lewis)曾描述他有位年長的朋友泰伐克和親友訣別後,就從西南太平洋的一座礁島獨自駕著一艘小船航向大海,就此一去不返。

為何棄養或殺害老人(2)

相對於上述的自行自殺,第四種做法是協助自殺,或是在有自殺意願者的合作下將其勒死、刺死或是活埋。楚克奇人會讚揚自殺者,並向他們保證來世必然能住在最幸福快樂之地。欲死之人將頭放在妻子的膝上,由妻子緊抱,另外兩個人再拿繩索把他勒死。新不列顛島西南高隆族的寡婦在丈夫過世後不久,就會把兄弟或兒子叫來,要他們把自己勒死。直到1950年,這種習俗才廢除。這是寡婦的兄弟或兒子應盡的義務。有一個高隆族人曾對人類學家古德爾說,他母親不斷用言語逼迫他,要他不得不從:「我遲遲不敢下手。我母親就站起來,大聲斥責我,讓每一個人都聽到。她說,我必然是想跟她上床,才會遲疑。」班克斯群島的老人或生了重病的人也會要求親友將他們活埋,好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莫塔島有一個人得了流感,身體極度虛弱,於是要求哥哥把他活埋。那個哥哥慢慢地把沙土堆在弟弟頭上,不斷地哭泣,還一直問弟弟他是否還活著。」

第五種做法很常見,也就是不顧老人的意願,殘忍地把他們殺害。殺害的手段包括勒死、活埋、使之窒息、刺死、用斧頭朝頭砍下去、折斷其頸部或背部等。有一個阿齊印第安人曾對希爾和烏爾塔多描述自己如何殺害老婦:「我常常對那些老婦人下手……毫不留情地把她們踩死、活埋,或把她們的脖子折斷……我根本不在乎。我也可以拿弓箭射死她們。」

上面的描述實在令人不寒而慄,正如我們在第五章看到的殺嬰之例。但是,我們也得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對一個到處遷徙的游牧社群或沒有足夠食物的社群來說,要如何對待老人?那些老人這一生已看過不少年老、重病的族人被拋棄或殺害,也許他們也是殺死自己父母的人。他們願意自己走上黃泉路或是在親友的協助下自殺。我們很幸運可以活在一個有充足醫療資源和食物的社會,因此不必面對那樣的命運。正如丘吉爾對日本海軍中將栗田健男的評論:「只有經歷過那種嚴峻考驗的人才有資格評判他。」其實,本書的很多讀者或許也曾面臨類似的考驗,或將陷入這樣的兩難:當年邁的父母得了重病,醫生詢問你是否要繼續積極治療,或者選擇止痛藥和鎮靜劑緩和治療?

對照顧老人的期待

關於照顧老人,我們就從天真的期待開始說起。顯然這樣的期待並不完全,但我們還是可以藉此思考為什麼我們無法實現這樣的期待。如果一個人戴上幸福的鏡片來看人生,那他可看到:父母愛子女,子女也很愛他們;父母為子女犧牲奉獻,子女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因此期待全世界的兒女都好好照顧年邁的雙親。

天真的演化生物學家也可通過不同的思考方式得到同樣感人的結論。天擇是為了把自己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對人類而言,把基因傳遞下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生育子女。因此,子女存活概率高、能傳宗接代的親代基因更能得到天擇的青睞。同樣,在文化汰擇這種後天習得行為的傳遞中,父母就是孩子的行為模板。因此,父母願意為孩子犧牲奉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子女存活,得以繼續傳宗接代。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父母可能因為長年的累積而擁有資源、地位、知識與技能,這些都是子女還沒能得到的。子女知道父母基於傳遞基因與文化的動機,會把這些資源、地位、知識或技能傳給他們。因此,子女必須好好照顧父母,父母才會繼續幫助他們。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年青一代自然該負起照顧老一輩的責任,老一輩也會把自己擁有的傳給年輕人。

然而,我們知道這些只是理想和預測,不是社會的真實面貌。的確,父母通常會照顧自己的孩子,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會照顧年邁的父母,但在社會上並非每個人都是這樣,甚至大多數子女都做不到。為什麼呢?我們的推論在哪個環節出了錯?

首先,我們的想法過於天真,沒能考慮到親代與子代之間的利益衝突。父母不一定會毫無限制地為子女犧牲,子女也不一定會永遠感激父母。愛是有限度的,人不管做什麼事,不會時時刻刻都著眼於讓自己的基因與文化得到最好的傳遞。所有的人(包括老年人在內)不只是希望子女過得好,自己也想要過舒適的生活。反之,子女則急於享受人生,認為父母消耗的資源越多,留給自己的資源就越少。如果子女不管做什麼都以「天擇」為考慮,「天擇」不一定會要他們好好照顧年老的父母。即使子女對父母吝嗇,棄養父母,甚至狠心殺害父母,依然可把自己的基因和文化傳給下一代。

-----------------------------------------------------------

這本書的作者寫的另外幾本書更為有名,槍炮細菌與鋼鐵,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第三種黑猩猩。不過這部新書被看低了,大多數人覺得不如早期作品黃鐘大呂,只是小品而已,其實恰如物種起源發表之後的達爾文,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想到的是人類自己。


看到這個問題還興奮了一下,還以為會有好多大牛來科普一下,東西方贍養老人的主流方式、相關法律以及利弊,結果大部分答案都是討論該不該贍養老人和「孝」的定義的(ノ=Д=)ノ┻━┻,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偏題了嗎?


看了下面很多的高票答案,都快氣炸了。

別扯淡了,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代人從父母那裡獲得的物質資源有改革開放後出生的這幾代人多?

大學上完20好幾,幾十年一分錢不掙花著家裡你們不提?工作了結婚要家裡幫襯的是少數?有孩子了要父母幫著帶的是個別現象?把父母吃抹乾凈了,說人家西方不用養父母?

你讓政府養老你父母自己養自己?你生下來倒是讓政府養啊靠你自己啊?一句你生我沒經過我同意就把責任撇清楚了?那你不同意現在可以去死啊,誰還會讓你承擔責任?

花著父母的錢,說錢不重要,自己的感受才重要。誰他媽在乎你什麼感受?

一個個大義凜然:我能力不夠不要小孩,我小孩不吃苦我驕傲。他媽誰不知道要小孩是辛苦事,我正值青壯年父母不養,小孩不要,責任歸政府,誰不知道這樣爽這樣瀟洒,你以為你父母要你的時候不是這樣,合著30歲左右要小孩是為了70歲做準備的?我知道十年後地球還存不存在?

是有很多父母教育、要求孩子的方式不對,然後你們就不實事求是不講一點客觀立場了?你現在年輕力壯你父母從你身上得到什麼了?就算不想回報父母,好歹把你前20年吃喝花錢,包括父母照顧你的時間都還上再說吧,你是生下來就NB誰也不需要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用「中華田園」這個標籤?
感覺自己家裡經濟水平一般,但是為什麼總給人當成土豪?

TAG:生活 | 家庭 | 社會 | 父母 | 歐洲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