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文裡化學元素名不用音譯?
例如:N為什麼不發「耐托羅晉」,而是「氮」呢?
(感謝@Mike Wallace在評論里的提示,Natrium和Kalium其實也是拉丁語。同時也感謝 @張清楠 的評論,的確不少漢字在被用做元素名前已經存在了) (10/14/2015 update: 沒想到當時匆忙寫的答案被推薦了,感謝大家! 我在這裡放上日語版和德語版的元素周期表,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大家可以對照一下看看和英文版元素名稱的異同)
就是簡單易懂。 中文背完全部元素周期表一共用118個音節。你找不到你二種語言能比中文命名更簡單的
"釤"即使你不認識這個字也能馬上知道它是一個金屬元素。 氡你沒見過但你知道它常溫常壓下一定是氣體。羥基是氫氧基連讀,羰基是碳氧基連讀
三硝基甲苯按題主的譯法就是特萊耐特洛拓綠恩 丙三醇就是破鑼怕內特麗歐不是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中文的化學命名絕對是可以自豪一下的東西。
明確反對MEOW DEMI的回答。====================================================================元素大部分都是外國人發現並命名的,在本土化的時候也借鑒了國外的發音,但是這並不代表奉他們是正統,所以更談不上殘缺音譯了。中文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一個音節能夠表達出一個意義。我覺得先輩們在命名的時候也考慮到這一點,沒有必要使用多個漢字多個音節去表達一個基本元素。而像金銀銅鐵汞這類歷史悠久的元素更是保持了原本的字和音。我覺得在命名的時候,美感是最不會考慮的一個因素。簡潔明了易懂才是王道。就好比你買菜的時候會發生如下對話
你:多少錢一斤?
菜:一塊兩毛六你:來三斤
而不是下面這種對話
你:多少錢一千克?
菜:兩元五角二分你:我買一公斤五百克或者:我買一點五公斤即使是拉丁文的命名也是源自礦物名稱,化合物名稱,國家或地區的名稱,並沒有作美感的考慮。
可以百度一下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看一下唯一有化學元素命名權的機構對未來的第八周期元素是怎樣命名的,再看一下是不是真的美╮(╯_╰)╭重音元素的確存在。但是我覺得,化學也是有上下文的,根據需求,根據邏輯都可以推斷出是錫還是硒,再不行可以用縮寫Sn或者Se,再不濟還可以說金屬錫或者非金屬硒,也要比斯坦納姆或者硒利尼呃姆來的簡潔。日本人就是這麼乾的基本,你們感受下(日語一個假名是一個音):
通常、ウレタン樹脂はポリオールとイソシアネートの反応により作製され、ポリオールとしては、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ール類、ポリエステルポリオール類、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オール類、ポリオレフィンポリオール類、アクリルポリオール類等が挙げられる。
イソシアネートとしては、ト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メチレンジフェニル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フェニ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ナフタ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トリジ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等の芳香族ジイソシアネート、α,α,α",α"-テトラメチル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等の芳香環を有する脂肪族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メチ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プロピ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リジ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トリメチルヘキサメチ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ヘキサメチ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等の脂肪族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シクロヘキサ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メチルシクロヘキサ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イソホロ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ジシクロヘキシルメタ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イソプロピリデンジシクロヘキシル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等の脂環族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等が例示される。不不不大多數元素還是音譯的,從外文名里取一個音節作為名稱。如「鈦」——Titanium、「鐳」——Radium。徐壽《化學鑒原》有言:
今取羅馬字的音首,譯一華字,首音不合,則用次音,並加邊旁,以別其類,而仍讀本音。
而幾個非常常見的,則沿用了可能稍早的意譯(養氣、輕氣等在 1855 年翻譯出版的《博物新編》就有提及)。「氮」取「淡」,因為「氮氣」把空氣「沖淡」了。
我們這邊的老外,HCl, CO2, NaH2PO4,DMF這種都直接讀英文字母,為了省事。人家聽說中文只要一個字,羨慕死了。
英為有些銀連棕國話都縮不好就來操星元素鄒期表的發英
PS:最早的題目是這樣的:發燒了要按時吃藥,多喝熱 「代海得羅根 芒奧克賽德"
你想給學化學的中學生們增加多少辭彙量?我化學21分的水平,能記得的也就這幾個字了!!!!
實名反對 Meow Demi中國人有自己一套簡單易學的命名方法,為什麼要借用拉丁文?對於大部分學習物理化學的人來說,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科研,而僅僅是為了了解他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真的要深入研究的人,我相信對於他們來說,另外學習一種命名方式乃至是一種語言都不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這並不是為了維繫我(們)的民族自尊感。因為對於中國人來說,用漢字必定比用拉丁文更能為人們接受。在您的例子中提到的德國云云。但這其實這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他們生下來使用的是德語,一種用字母寫成並且和拉丁語關係密切的語言。舉一個可能很不恰當的例子,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像讓一個北京人去學習粵語。他或許不知道"點解"是是什麼意思,但是如果是"吔屎啦"他還是能夠望文生意的。顯然中國人人學習拉丁語與歐美人學習拉丁語是不能夠進行類比的。
作為雙魚座的我腦洞大開一下。
倘若真的這麼做了,會不會讓許多人因為在命名上過不了關而喪失了對於化學、生物、醫學等的興趣?我不得而知耐托羅晉……感謝題主給了我一個明媚的早晨
蛤蛤蛤日本人都沒題主這麼喪病好嘛,來,張口跟我念窒素(チッソ),這個是蛋,不對,是氮。
在日本並非所有元素都用音譯,學化學也不用背下一整張周期表,因為就算你能背下整張周期表也不會帶來太大方便(除非你把相對原子質量和電子配置都背下來,並且保留到小數點後兩位數字)進了專業領域跟著老闆做項目你碰到的東西雖然也很多,但是它們出現的頻率很高,你會很容易記住他們。更何況一般名字複雜的有機物幾乎都有英文簡稱,即便是這樣,用日語學化學還是肥腸痛苦。所以既然漢語中有如此簡單好用的命名法,為何還要去自尋煩惱呢?(其實鬼子們也說他們的命名法如同狗屎,所以他們發paper幾乎都用英語)
作為一個學了7年化學的人(大學算起),實在忍不住來答一發。
看了所有的回答和評論,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僅僅限於為什麼中文裡化學元素名不用音譯?而擴大為為什麼化學辭彙不用音譯?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總結起來只有一句話,為了讓使用中文的人覺得用起來方便。
具體的原因排名最高的回答已經說得很清楚,@張小柱 。另外要給 @橫顏的答案點個贊,真正的從語言的角度說明了問題。同時,我要補充一下,實際上化學中是有音譯的辭彙的,舉兩個例子卡賓(carbene)、卡拜(carbye),相信西藥的各種譯名我就不用贅述了。看到有人一直在討論關於與國際接軌的問題,我不得不反駁一下。中國化學辭彙的翻譯,不,應該都不能稱之為翻譯了,成為造詞運動更合適。化學的造詞運動與跟國際接軌關係大嗎?先看下@Meow Demi是如何說的:確實,感覺全世界都在用拉丁術語(化學,生物,醫學領域),就中國是例外。說音譯不自然的,日本就是音譯的,聽上去非常拗口但確實就這麼用下來了也沒有很大問題。作為初學者(中學生)接觸這些辭彙,不要說中國人,就是美國人也會感到困難。但是掌握以後到高級階段(大學、科研時期)就會無比方便,因為學術通用語,全世界範圍暢通無阻啊(中國除外)。
的確,學術用語現在國際通用,學術語言也的確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以後都不會再接觸化學的人來說,學習雙語的專業術語真的值得嗎?就我接觸的外國人來說,CO一般也讀作CO而不是carbon monoxide。
再回到為什麼我國採用發明而非沿用,我覺得和當時搞學術的那群知識分子心態有關,又想急於啟發民智,讓中國追上國際的步伐,又放不掉泱泱大國的自豪感,所以非得自創一整套字體發音出來,其中也有些炫耀自己語文水平的意思,畢竟科學當時還非主流,幾百年來科舉制度下中國人都是看語文成績來評價一個文人的水準高低的。
至於解放後,大約和簡化字一樣,政府希望百姓儘快掌握基礎知識,精英教育可以緩一緩,學字母和外語發音對國家當時的文盲率來說實在要求太高了。
我覺得這根自豪感沒什麼鳥關係,音譯只會導致蹩腳的英文發音,日本就是個例子。
時至今日,國際接軌的需求越來越強,強烈覺得現在國內高中和大學的自然科學領域應該儘快引入學術用語,大學生應該掌握雙語術語,反正中國大學生都閑成那樣了,掌握學術外語比掌握4、6級英語重要多了。
看到這一點我不禁笑了,現在大學裡理工科應該都有一門叫做專業英語的課吧。另外鄙人覺得如果你不去做這一方面高精尖的研究的話,掌握那麼多英文專業術語真的沒有必要,而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又有幾個不能掌握專業術語的呢?至於初高中階段的教育,其本身就是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理解知識點比學習英文專業術語要重要的多。
其次,我看到 @伊藤誠同學一直在攻擊中文的化學辭彙,比如「中文的翻譯最奇葩」,「讓外國人怎麼學這樣,太自閉了」。我覺得如果需要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中國人會用英語的,不會英語的也可以請翻譯。至於外國人怎麼學,如果他們要到中國學習化學,我覺得問題也不大。首先國內的學校有針對外國留學生開設的英文教學課。其次,有一定中文基礎,了解漢字構字法的人來說,元素符號化學辭彙並不難,因為其命名和發音都是非常有規律的。既然都要學習了,何必再拿語言當借口呢?不過既然是名字都是誠哥,拿來當借口我就原諒你了。就依題主的,N叫做「耐托羅晉」,O叫做「歐克希晉」,以此類推。
好了,現在有請題主翻譯下列化合物:~~~~~~~~~~~~~~~~~~~~~~~~我是分割線~~~~~~~~~~~~~~~~~~~~~~~~
1. 一氧化二氮
2. 偶氮二異丁氰3. 甲苯偶氮-2-萘酚4. 氮氮二甲基甲醯胺5. 對二甲氮基偶苯磺酸鈉6. 4-[(4-硝基苯基)偶氮]-1-萘酚
7. 2-羥基-5-[(4-硝基苯基)偶氮]苯甲酸8. 1-(1-羥基-4-甲基-2-苯偶氮)-2-萘酚-4-磺酸9. 3-羥基-4-[(2-羥基-4-磺基-1-萘基)偶氮]-2-萘羧酸10. 3-(二乙基氨基)-7-[[4-(二甲基氨基)苯基]偶氮]-5-苯基氯化吩嗪鎓~~~~~~~~~~~~~~~~~~~~~~~我還是分割線~~~~~~~~~~~~~~~~~~~~~~~
10月9日更新:原本只是想抖個機靈,沒想到好幾位知友如此嚴謹的對命名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可見工科同胞們思維縝密認真。鑒於此,本人也再補充分析幾句。人們普遍以為語法是語言的法則,其實不然。語言習慣才是語言的絕對法則,而語法是在語言基礎上總結的可變規律。或者說,人們願意怎麼說,語言的規則就會怎麼定。
舉個例子,古代長度單位是尺和丈,現在是米,而尺和丈基本上早都不用了,因為單位都是一個字,說「四尺八」和說「一米六」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古代重量單位是斤,現在是公斤,「斤」可是一直用到今天哦~因為「公斤」是兩個字,「斤」是一個字,雖說只是省了一個字,卻意義非凡。即使最勤勞的人也不願意多這一個字的累贅。腦補一下,在菜市場買菜,「一點五元每五百克」和「一塊五一斤」肯定是後者更有表現力。
再回到化學方面。目前的化學辭彙翻譯策略固然有其歷史因素,而全音譯也有它的可行性,但從根本來說,目前的翻譯策略得以傳播是由於它受到了廣泛的接受。固然,英語術語裡面也有對應的簡化,但是說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時候,碳氧元素比例很直觀,而mono-,di-之類的英文詞根在英文中還好,但是音譯成中文的話直觀性就會大打折扣。還有知友推薦單音節化,但是一歐化二耐可能會被外行理解成一氧化二萘;或者按字母發音一歐化二恩也可能被當成一氧化二蒽。總之音譯雖然可行,但是需要解決的細節問題依然存在。而目前的翻譯策略雖然晦澀,卻易於被人們接受,因此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再補充一點。原帖本是想搞笑一下,因此其中的化合物名稱是我隨手在試劑供應的網站上搜的(而且故意挑了最繁瑣的別名),感謝大家指出其中的錯誤。另外這些錯誤原文中就不修改了,大家一笑置之吧。你一定沒有學過日語,也沒有見過日語的元素周期表
日本的元素名詳見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85%83%E7%B4%A0%E3%81%AE%E4%B8%80%E8%A6%A7你會發現除少數用俗名命名,大多是音譯
比如黑狸唔姆是氦He背離禮物木是鈹Be那脫離烏木是鈉Na阿魯迷你烏木是鋁Al啊盧工是氬Ar卡里烏木是鉀K卡利息烏木是鈣Ca奇談是鈦Ti庫洛姆是鉻Cr忙剛是錳Mn扣吧魯托是鈷Co你克魯是鎳Ni你偶不是鈮Nb莫離布點是鉬Mo咖喱烏木是鎵Ga賽臉是硒Se庫里普通是氪Kr私自是錫Sn鐵路路是鍗Te怕垃圾烏木是鈀Pa昂奇夢是銻Sb糖咕嘶疼是鎢W烏蘭是鈾U把這些音譯看膩了再來看用俗名命名的:
氫是水素氧是酸素碳是炭素氮是窒素硼是硼素氟是弗素硅是珪素磷是燐硫是硫黃氯是塩素鐵是鉄銅是銅鋅是亜鉛砷是砒素溴是臭素銀是銀碘是沃素鉑是白金金是金汞是水銀鉛是鉛怎麼樣?看完有沒有覺得中文真是偉大作為一個正在用英文學習化學的高中生,我無比懷念原來用中文學化學的日子。
因為用了漢語之後寫、說化合物都非常方便。ammonium carbonate-----碳酸銨calcium hydride-----氫化鈣反正大部分都比中文長就是了。。。。。每當趕作業時無比懷念寥寥數字就能表達一長串單詞的時光關於交流,我並不認為把氮翻譯成"乃洛浦」有什麼用,你和日本人說他也聽不懂,因為他有自己的口音,你和英文母語者也聽不懂,因為是nitrogen
其次,那麼多同音字,到底用什麼呢?這就會增加文獻的不準確性。
「反正國際交流又不用中文,音譯意譯又有什麼影響呢?況且真到了能用英語交流的水平了,音譯意譯又有什麼區別呢?」十分同意張先生的回答,抱歉,at不到你。。如果氮叫什麼耐啥羅晉的,我感覺元素周期表我背不下十個
考慮高中生初次接觸元素周期表的感受,我強烈推薦題主的辦法。這樣我們的飯碗就沒人搶了……
元素周期表還是俄羅斯人發明的呢,那為啥不用俄語發音?這點英語還拿出來炫,也真好意思
國民科學素養已經有待提高了,請你不要再製造更大的困難
反對贊同最多的答案
這本來就應該從語言上來解釋,拉丁語英語德語屬於印歐語系,是用字母構成的以詞語為基礎的語言。
而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漢語幾乎所有詞語都可以拆成單字來解釋(一小部分基本都是外來語如「葡萄」、「蒙古」)。隨意使用外來音譯詞語,大眾一般不願接受,其生存能力也不強,比如前幾年的「摩登」、「麥」,現在基本都被「現代」、「話筒」替代。再長一點的,基本都是人名、地名,如「聖彼得堡」、「愛因斯坦」,這種因為翻譯要求,不能修改。不過像「英特那雄耐爾」這種應該沒人用了吧?
日語除開氫、碳、氧、金、銀、硫等元素採用漢字詞,其他用片假名音譯。
(這裡解釋一下,日語的音節速度大概是漢語的兩倍,漢語的音節速度和英語相當,但是英語中的輔音不算入音節,如swift僅算一個音節)多輔音詞語翻譯到漢語,會有一個音節增加的過程,並且出現音調。而日語本身語速較快,又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聲調,影響並不明顯。Oxygen→阿克賽金,實際讀出來所用時間會增加一倍左右(請將音調讀准)
Helium→ヘリウム,和水素(すいそ)、炭素(たんそ)只差一個音節而已所以嘛,三種語言差別太大,沒必要音譯。中國科研弱不是因為語言問題,而是落後西方科學兩百年的發展歷史。1737年,法國人赫羅特和日夫魯瓦製得金屬鉍。1791年,英國人格雷戈爾發現了鈦元素。1794年,芬蘭人加多林發現了第一位稀土元素釔。1811年,法國人庫特瓦發現了碘元素。1826年,法國人巴拉爾發現了溴元素。1830年,瑞典人塞夫斯特倫發現了釩元素。1900年,德國人道恩發現了最後一種稀有氣體元素氡。1961年,使用硼核轟擊鐦的方法,製得最後一種稀土元素Lr。化學元素周期表不是俄羅斯人門捷列夫發現的么。。。為何要用英語發音話說他是我們學校的第一任校長(?? . ??)
推薦閱讀:
※如何反駁日語漢字等於繁體中文的觀點?
※中文、日語、韓語歌里時常夾雜英文,而英文歌卻很少出現外語的原因?
※不會任何地方的方言是怎樣的體驗?
※誰能幫忙翻譯一下圖片上的字?
※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變換語言環境,那麼18年後,會怎麼樣?